第396章 漠北之戰2
很多大將都知道,這次出塞,漢武帝是已經準備跟匈奴人進行決戰了,因此,李廣也知道這是他人生當中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機會,何況,他也是真的已經見老了。 因此,漢武帝下達命令的時候,李廣便親自返回長安城,懇請劉徹,讓他擔任大軍的先鋒。 可是,這個時空的劉徹已經看清楚李廣這個人,并沒有答應他。依然把他趕回了回去,繼續擔當他的郡尉一職。隨即,為了不影響此次出兵的大計,劉徹下令將路博德暫時調任到代郡,而讓李廣大人遼西郡郡守。 從郡尉到郡守,看似他的官職小升半級,可實際上,朝中的文武大臣都知道,代郡和遼西郡能比嗎?在代郡就算是擔任職權最低的郡丞,也比去擔任遼西郡的郡守更有價值。代郡可是漢武帝祖父漢文帝的封地,是這一支劉姓的龍興之地。 運氣差,又不識大體,自己丟失了一次立功封侯機會的人,劉徹怎么可能再給他一次機會呢? 把路博德暫時調任代郡,也并不是讓他帶兵打仗的,而是讓他去代郡輔助米田和霍去病,在后方只會押運糧草的輜重兵和民夫穩固好霍去病右路遠征軍的后路,他做得跟蘇建是一樣的工作。 因為李廣這么一鬧,歷史居然又轉回到她原本的一些軌跡上,要知道,在漢書中,附在霍去病后面的將領,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霍去病現在的前鋒官趙破奴,而另外一個就是路博德。 此役被后世稱為漠北之戰。 這是因為,一只鞋單于在得到漢軍出兵的消息后,立即轉移輜重,將單于庭大部分部眾轉移到漠北,同時,他部署大量的精兵于大漠北邊緣地區,準備以逸待勞,迎頭痛擊穿越大漠追擊他們的漢軍。 此次漢軍出兵的規模,比原時空要多出六萬,也就是二十萬。但是衛青一路就總共有十四萬之多,而霍去病一路看上去只分到了六萬,可是,他這個六萬騎兵,可漢武帝讓他先從南軍中挑選的。 所以說,霍去病所率領的士兵數雖然少,但卻都是漢軍騎兵中精銳中的精銳。 于此同時,金知蟬讓其夫卜至忠親自向漢武帝進獻了一個馬具,也為漢武帝布置的此次漠北大決戰增添了信心。 眾所周知,馬具中,在漢代已經有了馬鞍、籠頭、銜鐵和韁繩。匈奴人的戰馬也許都會有這些配置,不過,他們的這些馬具自然沒有漢軍戰馬配備那么精良就是了。 這個時代,還有兩個最為重要的馬具到現在還沒有問世——馬鐙和馬蹄鐵。 馬鐙的作用有很多,它不僅是幫助騎兵更容易上馬,更為重要的是,騎兵在騎行的時候,它可以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更加可以進一步解放騎馬人的雙手。 但是,因為馬鐙太容易被人模仿,而且,能夠用來制造馬鐙所需的材料過于簡單、易得。因此,金知蟬考慮再三之后,最終并未將其制造出來。 這東西若是讓匈奴人得到了,根本就是如虎添翼。 到時候,匈奴騎兵騎在馬上,那根本不用韁繩,雙手隨時隨地都能夠空出來射出箭殺傷漢軍騎兵。沒馬鐙的時候,大部分匈奴騎兵都能做到這一點,有了馬鐙,那匈奴騎兵立刻就會成為漢軍士兵的噩夢。 相反,馬蹄鐵卻又諸多限制因素。這東東若是被制造出來,金知蟬就沒有那么多顧慮了。因為,匈奴人一直不善于冶煉和打鐵,這就是匈奴人一直無法戰勝大漢朝的其中一個致命傷。 金知蟬若是把馬蹄鐵打造出來,就算是被匈奴人得到了,他們一沒有鐵,二沒數量足夠的工匠,根本就在全軍無法推廣。相反,大漢朝最不缺的就是人,就是工匠。 而馬蹄鐵打制出來后,可以大大延長一匹戰馬的使用壽命,使得一直比較缺少戰馬的大漢朝可以暫時避免戰馬的缺失。因此,漢武帝一得到成品馬蹄鐵,在卜府工匠的指點下,居然親自興致勃勃地為自己的愛馬釘上馬掌之后,試用過之后,他大喜過望,立即下旨,賜封卜至忠為御馬侯,食戶千戶。 得到這個消息后,文武百官也并未驚訝,馬蹄鐵的重要性和其戰略意義,很多將領,和有一些有經驗的文官在親自驗看過之后,都明白了。對與卜至忠突然被賜封一事,他們此次不但沒有反對,反而覺得劉徹此次賜封,有些少了。 金知蟬為大漢朝所做的貢獻,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若是累加起來,都已經足以賜封萬戶侯了??扇缃?,她進獻了如此重要才給了食戶一千戶。知道內情的大臣,心里都明白,正是因為金知蟬的關系,皇帝陛下在賜封的時候,才會如此吝嗇。雖讓卜至忠娶得是劉徹當初自己都想娶的女子呢? 其實,漢武帝原本擬定,讓衛青從代郡出發,而讓霍去病從定襄郡出發,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前方傳來,一只鞋單于居然卷鋪蓋卷跑到了漠北,因此,他才將二將出兵的地點互換。 準備停當后,兩路大軍同時進軍。因為漢武帝提前滅了淮南國,加上衛青的管束,使得張次公在劉安和劉陵反叛一事上得以幸免于難,他這次才有機會單獨領一萬人馬在衛青的側翼向北進軍。郝賢在之前三戰的出色發揮,也使得他取代了原本參與此戰的曹襄。 張次公和公孫敖的兩路偏師在前,郝賢和趙食其的兩路偏師在后,為了防止他們被各個擊破,在出兵之前,衛青就吩咐過他們,前后偏師之間,偏師和衛青的主力部隊之間的距離,相隔都不得超過一馬。 ‘一馬’的概念,這是金知蟬在兵學里傳授兵法的時候發明的,指的就是一匹普通戰馬在不休息的情況下,其所能夠跑出的最大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