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1220節
旁邊的工匠們,全都已經豎起耳朵,咱們工匠的春天要來了,弄出一個發明,咱賺得比商人還多。 在作坊里面轉悠一圈后,二人又來到休息室,王安石道:“關于稅務司那篇文章,你看了嗎?” 張斐笑著點點頭道:“這是對稅務司最好的宣傳,連對方控制的地盤,都能將稅收上來,誰還敢偷稅漏稅?!?/br> 王安石哈哈笑道:“我正是此意??!” 稍稍一頓,他又道:“也正是因為如此,朝廷現在正在考慮,是否一鼓作氣滅了李朝?!?/br> 張斐道:“我覺得沒有必要?!?/br> 王安石問道:“為何?” 張斐道:“我們可以對比熙河和西夏。熙河地區,就是一鼓作氣全部拿下來的,但是拿下后的數年內,朝廷每年還是需要支付四百萬貫,并且期間反叛不斷,但是在西夏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最強兵器,不是火炮,不是弓弩,而是我們的制度和思想。純粹用武力征服,對方只是口服不心服,稍有疏忽,他們就會反叛。 但是結合制度去進攻,雖然花得時間比較久,但他們都是心服口服,故而不會出現太多反叛,反而能夠為我們省很多錢,這逐步蠶食,支出也可以控制能夠接受的范圍內?!?/br> 王安石稍稍點頭道:“言之有理?!?/br> 張斐又道:“最關鍵的是,這一切只是為了迷惑遼國,這種逐步蠶食,也能夠令我們進退自如,而不是深陷其中?!?/br> 在宣傳方面,王安石無疑是張斐的首席大弟子,關于稅務司的這篇文章,就是他親自cao刀。 效果自然非同一般,稅務司能夠剿匪也就罷了,竟然連其它政權的稅都能夠收上來,這簡直匪夷所思。 這么一宣傳,人人都對稅務司是心悅誠服。 再也沒有人敢正面跟稅務司沖突。 宋朝毫不避諱的宣傳稅務司在李朝地盤上取得的戰績,遼國當然也得知宋朝與李朝開戰的消息,頓時是欣喜若狂,之前丟了云州和西夏,這令遼國一度非常緊張,也有些不知所措,這攻守異形,以前軟弱的南朝,怎么突然變得這么能打。 而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宋朝一定會繼續北上,到底宋朝都已經立法,將燕云十六州全部劃入宋朝版圖,所以遼國是采取全面防守的態勢。 結果突然傳來宋朝跑去打李朝。 遼國上下無不松一口氣,那么現在遼國也面臨抉擇,到底是趁機進攻,還是說先修內政。 國內也是有很多爭論的。 對外發動戰爭,也是可以轉移內部矛盾的。 但由于宋軍在北境的主力是紋絲不動,這令遼國內部還是覺得該先修內政為主,因為他們知道,消滅宋朝,以前都辦不到,那更別說現在,而且以宋朝現在士氣來看,即便取得局部勝利,宋朝也不會妥協的。 而遼國是剛剛經歷一場巨大的內耗,畢竟耶律乙辛掌權十余年,朝中黨羽太多,內部本就非常不穩定,一旦開戰,別說輸贏,哪怕沒有得到足夠利益,這內部都可能會發生動亂的。 而在此之前,遼國的探子已經查明為什么宋朝會突然變得這么富強,原因就在于公檢法和稅幣。 其實遼國的探子,是非常厲害的,雖然宋朝在不斷地宣傳稅幣,但是他們并沒有被迷惑,在捎回國的信上,還是著重強調了宋朝的司法改革。 只是說這些探子也并不是非常清楚,這司法改革和稅幣的內在關系。 不過,遼國的大臣,也就是耶律洪基身邊最信任的臣子耶律良,則是看出其中關鍵,他認為公檢法才是關鍵所在。 然而,經過一番討論后,不管是賢臣,還是權貴,都認為公檢法不適合遼國。 首先,宋朝花了十年才將公檢法建設完善,我們能有這么多時間嗎? 其次,我們國內是有著大片的草原,沒有那么多城鎮,公檢法又能發揮多少作用? 最后,他們還有很多部族,掌控地方司法、財政、軍事,不像宋朝一樣,幾乎都是知州、知縣,怎么去讓他們遵守公檢法。 兩國國情大不一樣,不能照搬全抄。 但是耶律良還是認為,要是沒有嚴格的法律,稅幣可能會不好控制。 最終他們商量出一個結果,不改革司法制度,但要用傳統的方法去嚴明法律。 同時,不貿然發行稅幣,而采用的熙州的代幣。 就是在各大貿易重鎮,發行這種代幣,供大家用于交易,收取百分之三手續費用。 然后,以此來慢慢推廣紙幣。 但是熙河地區能夠取得成功,在于他們控制著茶、絲綢這些貿易的硬通貨,但遼國現在已經斷絕與宋朝的往來,也沒有歲幣,拿什么來背書。 于是他們選擇聯系桃花島上的契丹商人,然后開放自己的海港,但由官方控制,這么做,一來,可以暗地里維持與宋朝的貿易,二來,可以滲透到桃花島,從而逐漸取得對桃花島的控制。 他們幾番出兵,都打不下來,這硬的不行,只能來軟的。 到底那些走私商,許多就是契丹人,咱們才是一家人,以前都只是誤會,我們也給商人足夠的重視和自由。 可見這遼國內部,還是有很多能臣、賢臣,他們并沒有直接照搬全抄,而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去改革變法,并且非常求穩。 關于遼國方面的動靜,也很快傳到東京汴梁。 趙頊對此是大失所望,“看來遼國并未有上當?!?/br> 張斐笑道:“陛下勿憂,只要用了紙幣,不管是什么方式,都會如我們所愿?!?/br> 趙頊對此稍有懷疑,“就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推行公檢法?” 張斐點點頭。 趙頊好奇道:“公檢法對稅幣如此重要嗎?” 張斐不答反問道:“陛下認為三司使在使用稅幣方面的能力如何?” 趙頊道:“非常不錯?!?/br> 張斐道:“但其實三司使在河中府時,也曾導致鹽鈔泛濫,我當時才剛去不久,就連審了幾次關于鹽鈔的官司,最終還是朝廷賠錢,才維系住鹽鈔的信用。 三司使如此會使用稅幣,為何還會犯這種錯誤,難道三司使就不知道濫發鹽鈔,對鹽商、鈔商都不好么?三司使當然知道,但三司使所維護的是財政,而不是那些鹽商、鈔商的利益。 即便我在河中府建立起公檢法后,蘇檢察長兀自每年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調查鹽鈔、鹽債的發行。 要沒有蘇檢察長,在熙河拓邊后,河中府也一定會超發的,即便元學士和蔡知府能力超群。 這其實與能力、道德是毫無關系,因為公檢法的出現,只是劃出一條底線,換而言之,沒有公檢法,就沒有這條底線,一切都按照國家需求來辦,由奢入儉難,超發是必然的。 陛下請放心,遼國一只腳已經踏入深淵,只是在時日上面,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晚一些?!?/br> 趙頊緊鎖眉頭,“如果你說得是對的,對于我大宋而言,是不是也是如此,一旦公檢法遭到破壞,稅幣也會將我們拉下深淵?!?/br> 張斐充滿自信道:“一定會得,西夏和遼國會相繼向我們展示錯誤的后果。陛下只需要從他們身上吸取教訓便可?!?/br> 第八百一十六章 終章:捍衛者 雖然張斐信心十足,但趙頊卻有些不太相信,因為根據遼國國內的消息來看,遼國對此是非常謹慎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小心,雖然如張斐所料,并沒有建設公檢法,但還是嚴明法律,就只是獨缺公檢法這一項制度,難道這也不行? 就事論事,紙幣就只是一種經濟政策,哪怕是在宋朝,也是政事堂和三司來決定,傳統的司法,也能給予保證,只要你們不亂來就行,畢竟紙幣本就出現在公檢法之前。 然而,接下來兩年內發生的一切,卻令趙頊瞠目結舌。 眼看高樓起,眼看樓塌了。 而在這期間,宋朝真的什么都沒有做,即便在得知遼國開放海港,維持與宋的貿易,來為他們的代幣提供保障,也沒有因此關閉桃花島,依舊是通過桃花島與之貿易。 倒不是說宋朝不想去添亂,而是因為宋朝目前的對外政策非常依靠商人,并且近幾年一直都在加強海運。 其實最初遼國代幣發行的算是非常順利,因為是可以照抄熙州的模式,恰好與宋停止貿易后,遼國國內貨幣是嚴重匱乏,代幣的出現,還真是盤活了遼國的經濟,一度也看見繁榮的景象,可不到兩年,遼國國內代幣泛濫,商人、百姓手中大量的財富被國家和貴族收割。 以至于民怨沸騰。 遼國上下,根本不知如何應對,只能決定將矛盾轉移到外部。 然而,宋朝一直在旁觀望,眼看著遼國一步步走向深淵,料到對方可能會開戰,來轉移矛盾,邊境將士早就做好應戰的準備。 而且,遼國玩崩,但宋朝卻是越玩越強,尤其是在這兩年間,還整合西北、蜀地、南方的人力和資源。 尤其是西北的戰馬,這對于宋朝而言,那真是香的一批。 如今北邊亦有著兩萬規模的騎兵,其中還包括一支三千重甲騎兵。 要是遼國再不開戰,宋朝都快要忍不住了。 不過由于宋朝決策層面知道遼國的意圖,根本就不需要與之決戰,只要守住就行。 朝廷給邊境下達的死命令,就是死守,嚴禁出戰。 當你的對手比你的強大,武器比你的精良、先進,并且他們還是防守的一方,你是很難戰勝的。 要知道,如今宋軍配備的火器要比三年前增加了十倍,并且是經過西夏和李朝的試驗,如今宋軍已經能夠熟練將火器應用于各種戰場。 而且當下的火器是更有利于防守,使得遼軍是損失慘重。 有道是,一鼓作氣再而歇三而衰,前線久攻不下,直接導致遼國內部開始分裂。 因為遼國是契丹人的國家,如果出現問題,肯定是先維護自己的基本盤,代幣的損失,也由各部族跟著契丹人一塊分擔,原本各部族對于遼國君主就非常不滿,但是聽說遼國要帶領大家一塊去宋朝搶,補回大家的損失。 這沒有道理不答應。 然并卵。 不但攻不下,自己還損失慘重,這遼國君主當然是選擇吸其它部族血,來補充自己。 這就好像一個賭徒,是越陷越深。 后方的女真部率先反了,并且他們還聯合了高麗。 他們一反,西邊各部族也都反了,主要就是西夏以北的地區,他們此次進攻中,是出工不出力,因為在宋朝拿下西夏后,這些部族一直保持與宋朝的密切來往,他們中很多部族是不愿意出兵的。 這一下遼國君主,意識到大事不妙了。 但為時已晚。 終于! 龜縮半年的宋軍,分兵三路,一路由劉昌祚領軍,出雄州進攻幽州。 中軍則由剛剛升為樞密院副使的王韶統領,出定州,進攻蔚州。 左路軍則是有種諤統帥,出云州,進攻幽州。 宋軍憋了整整三年,個個都如出籠猛虎,除幽州這一路,遭遇到遼軍的頑強抵抗,其余二路,宋軍真是猶如無人之境。 然而,就在中路軍,抵達的蔚州城下時,遼國突然派出特使。 表示愿意交還燕云十六州,但求能夠恢復宋遼的友好往來。 他們用的詞是“交還”,而不是割讓,可見遼國現在已經多么卑微,我承認這些土地都是你們的,是我們之前霸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