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1191節
富弼稍稍點頭。 趙抃也道:“我看也只有這樣?!?/br> 于是,趙抃找到李變,讓他上訴到最高皇庭去。 而張斐也給出判定,要求封丘皇庭給予調查。 可見張斐雖然不像在河中府皇庭或者檢察院時,天天要處理各種的案件,看似比較清閑,但他的權力可是增大不少,他判決的案件,幾乎等同于律法,大家都得根據他的判決去處理案件。 目前宋朝在各個方面,都是處于奮發向上的態勢,一切都在欣欣向榮。而西夏方面,則是在一步步在走入絕境。 那王韶采納了馬天豪和魯斌的建議,設法離間西夏與吐蕃各族的關系,效果也是立竿見影。 甘州、肅州的西夏權貴們,看著河湟如此繁榮,而這本是屬于他們的,奈何朝廷嚴禁與宋朝貿易。 既然我不好,那你們也別想好。 阻止熙州與西域的貿易,也算是在削弱熙州,符合西夏的利益。 關鍵打劫商隊,是他們的傳統技能。 真心找不出理由不去打劫。 于是乎! 熙州,府衙。 王韶坐在上面,朝著一眾吐蕃酋長道:“各位都是明事理之人,我們大宋無意與西夏開戰,我們熙河地區更是只想安安穩穩,搞好貿易,大家賺點錢,過上好日子。 是那西夏太后,為求權力,單方面禁止與我朝貿易,不瞞各位,這確實也使得我們熙州繁榮受到影響,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舊不想與西夏動武。 為什么? 就是因為最近五十年來,這河湟地區是連連交戰,大家好不容易才得到片刻安寧,我實在是不愿意破壞這得來不易的和平,可如今他們又派人從甘州、肅州出兵,打劫我們的商隊,意圖破壞我們的貿易?!?/br> 一個酋長拍案而起,“王宣撫使毋庸再說,那西夏老妖婆欺人太甚,咱們愿助貴國,一同討伐西夏?!?/br> 一些酋長也是連連點頭。 他們就更憋火。 因為西夏在熙河地區討不到便宜,就跑去更西邊的吐蕃地區打劫,這不是柿子挑軟的捏么,關鍵這些部族,在之前由于宋軍進入河湟之后,都選擇歸附西夏。 你就這么對我們? 但是也有一些酋長,是面露為難之色。 “哎!” 王韶抬手道:“我方才說了,我們不愿意大動干戈,也不愿意讓這里的百姓再因戰火生靈涂炭,更不愿意讓各位難做,只能二選其一。 我這番請各位前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同心協力保住河湟通商,我們一同派兵,保衛商道,免受西夏的襲擾?!?/br> 這一番話下來,立刻贏得所有酋長的贊成。 其實他們中一些酋長,不愿意與西夏撕破臉,但如果說大家聯合起來,保護自己的商道,這還是沒有問題的。 話說回來,這曾經強大一時的吐蕃,如今是四分五裂,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可真是令人唏噓啊。 王韶立刻與各部族酋長簽訂一份貿易保護協議,約定各自出多少人馬,由熙州警署統一指揮,保護商隊通行。 當然,宋朝是出大頭,不管是錢,還是人。 但這對于宋朝而言,簡直是穩賺不賠,至少將這些部族全部拉到自己這一邊,確保西邊沒有敵人,同時西夏整個南線就要面臨壓力。 而如今最熱鬧的已經不是熙河地區,而是北線的綏州、延州等地。 原本宋朝與西夏的榷場就都設在北線,主要貿易來往,也是往這邊走,熙河主要是跟西域的通商。 只不過以前宋朝也禁止,商人就沒有辦法了,如今西夏單方面禁止,而宋朝卻是鼓勵政策,甚至允許西夏鹽入境,同時西夏內部還有很多人也堅決支持與宋朝通商。 在這些鼓勵下,那些走私商都跟瘋了一般,交易額比之前的榷場漲了好幾倍。 當然,打得也是熱火朝天。 西夏太后眼看邊境士兵,也干起走私買賣,于是想到一條毒計,就是允許邊境去打劫那些商隊,無論是本國的,還是宋朝,你們搶多少都算是你們的。 刀在手,還去走私,有點出息好吧,直接搶??! 這么一搞,確實是直接斷絕與宋朝的貿易往來,也使得邊境更亂了,西夏本土商人,路過的有可能被搶,士兵們都放開了,迫使他們也都加入走私商陣營,武裝起來。 第一個火器營已經跟著走私商,偷偷進入西夏境內,協助西夏內部反對勢力作戰。 綏州。 只見一干將軍站在cao場上,那種諤興致盎然地扛著一把銅制的火槍。 一旁的種樸道:“父親大人,這火槍還是存有爆裂的可能性,不如由孩兒來演示一番吧?!?/br> 種諤道:“我聽說這銅的火槍一般很少爆?!?/br> 種樸訕訕點了下頭,“這銅火槍確實比鐵火槍要穩定許多” 種諤立刻道:“那就別說了,快些告訴我,這該怎么弄?!?/br> “是?!?/br> 種樸道:“其實這很簡單,父親大人只需要往里搬動左邊這根木桿就可以點著火了?!?/br> 種諤依言搬動左邊那根木桿,但見槍管上面懸著的火線隨之慢慢往往下移動,準確的進入火藥槽。 突然火光四濺,又聞砰地一聲響! 種諤當即無比驚喜,哈哈笑道:“好好好,這設計的真妙,是誰想出來的辦法?” 種樸道:“這是咱營里一個修弩的工匠想出來的?!?/br> “重重有賞,重重有賞??!” 種諤又道:“另外,推薦這工匠去那軍器監,今后所有的火器,都必須這樣做,點火還得另外找個人,那多浪費人力啊?!?/br> “是?!?/br> 火器還得用于戰場,才能夠不斷發展,到底那些軍器監的工匠,就只顧著生產工藝、威力和準心,至于你們是不是多派個人點火,那他們就不太著重考慮。 當然,事業化后,他們也會考慮,他們得將火器賣出去,那就要考慮用戶的體驗感。 身為用戶的士兵們,在乎的可不僅僅是威力,主要是要使用方便。 火器剛上戰場不久,就立刻得到反饋,然后前線的工匠就想出辦法來改善這火器。 其實這種小機關跟冶煉技術不一樣,只要你有需求,工匠們還是能夠辦到的,而冶煉技術想要得到提升,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這時,折繼世他們走了過來,“這火器雖然不如弓箭使著方便,但威力可真是不小,這一般的皮甲是根本擋不住,被擊中之后,立刻喪失作戰能力,目前取代弩手,我看是沒有任何問題?!?/br> 姚兕笑道:“我看取代弓箭,也只是遲早的事,這火器手只需要訓練半個月,可一名弓箭手至少都得訓練一兩年??! 最初咱們不敢派太多弓箭手進去,就是憑著這火器擊退好幾回敵軍的進攻,并令他們損失慘重,這用于防守更是完美?!?/br> 種諤道:“正好朝廷那邊也來了命令,要求我們步步為營,決不能出兵進攻,否則的話,軍法處置?!?/br> 說到這里,他嘆道:“只可惜,暫時還不能讓火炮進去,那威力可是比這火槍大得多??!” 這西北捷報不斷,第一份關于火器的報告也送到京城。 而目前國內也正在與遼國展開間諜大戰,雙方都是動作頻頻,且河東的談判也陷入僵局,在王韶提出歲幣后,遼使也是有些惱怒,揚言宋朝若將歲幣每年增加五十萬貫,邊界可重新劃定。 但是,遼軍至今未有進入爭議地區,可見他們還是舍不得這歲幣,但是態勢還是非常緊張。 探明對方的意圖,就變得至關重要。 大宋安全司在大名府的一間驛站,就抓到一個遼國的間諜,這廝扮作廚子在驛站干活,經過審問才知道,遼國讓他專門打聽歲幣一事。 與此同時,宋朝在遼國的探子也是舉步維艱,因為遼國方面也在全面捉拿宋朝的探子,他們只知道遼國也在調動兵馬。 皇宮。 “遼國專門派人來打探歲幣,顯然是在試探我方虛實,看我們是否有打算撕毀澶淵之盟?!?/br> 張斐道:“而河東那邊獅子大開口,應該也是在試探我們,是否有打算以歲幣換領地?!?/br> 趙頊點點頭,“但是根據遼國內部的消息,他們還是有可能真的出兵,可目前火器才剛剛開始生產,即便不顧代價的去購生產火炮,至少也還需要一年,才能夠在河北部署一定數量的火器?!?/br> 張斐思考半響,道:“陛下可派特使前往西夏示好,表示只要西夏繼續開通貿易,恢復往來,我們愿意重修慶歷合議?!?/br> 趙頊立刻道:“如今西夏已經被我們逼入絕路,怎能給他們喘息之機,而要恢復慶歷合議,那我們還得給他們歲幣,這如何使得?!?/br> 自從宋神宗即位一來,跟西夏斗爭不斷,在熙寧三年,也就是宋神宗決心厲兵秣馬,這慶歷合議就暫時被擱置。 張斐解釋道:“根據西夏的情況來看,西夏太后已經無路可退,在沒有徹底解決與西夏國主的斗爭,她是不可能與我們重修慶歷合議。 這一切都是做給遼國看得,因為事情根源始終是源于我們對西夏的作戰,想要迷惑遼國,就還得從西夏著手。 而我們對西夏作戰計劃,是以防御為主,我們還可以讓折家派一支兵馬入駐太原府進行防衛,讓遼國知道,我們已經在戰略上放棄進攻西夏,并且全力防守遼國可能的入侵,同時派人大張旗鼓運送歲幣,也暗示遼國,我們無意與之為敵,但如果他們是咄咄逼人,我們自也不會妥協的?!?/br> 趙頊稍稍點頭,又問道:“登州沒有情況嗎?” 張斐道:“那邊進行的非常順利?!?/br> 趙頊好奇道:“那為何遼國內部一點動靜都沒有?” 張斐笑道:“目前遼國并未對外作戰,所以看不出什么效果,只有當遼國出兵,遼主將實力投向外部,并且得到削弱,我們的計劃,才能顯現出效果來?!?/br> 趙頊咬著牙道:“再給朕一年??!” 他現在也不是那么懼怕遼國,到底國力發展太迅猛。 在與張斐談過之后,趙頊又跟文彥博、王安石這些重臣開會,商議如何應對。 也從側面慢慢交代他們在西夏動作,到底戰略已經統一,而且不管是王安石,還是文彥博都朝中強硬派,趙頊也沒有必要全都瞞著。 不過他也只是說,是遼國又獅子大開口,想要增加歲幣,并沒有告訴他們,其實是自己這方先拿歲幣去當籌碼,跟對方談判。 關于張斐的計劃,他們也大致認同,只是王安石對于從西北調兵進駐太原還是有所保留的,他認為西夏已經是非常虛弱,戰機是隨時可能出現,并且西夏太后也可能拼死一搏,這時候的防御重心,應該是西北。 最終文彥博拿出韓琦當年的主張,就是河北、河東、陜西三路作為一體防御,同時通過解庫鋪,撥錢到西北,讓商人拿著這錢,從西夏境內招募更多勇士,就可以抽調出部分西軍,在太原府防衛。 另外,司馬光還建議暫時不要走漏風聲,以免引發恐慌,止住國內發展的勢頭。 對于大宋而言,其實已經拖了一年多,不是不能打,但如果能夠再拖一年,那局勢對于大宋而言,將會大為有利??! 趙頊委派一名特使,出使西夏,以祝賀其國主親政為由,商議重修慶歷合議之好。 這擺明支持他們國主。 并且張斐還讓人將消息傳去熙河,以此來收獲熙河的民心,看,我們大宋不想打仗,就想著貿易賺點錢而已,我們是和平的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