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1140節
這不是資敵嗎? 王韶點點頭道:“如今賣糧食的利潤可不比鹽低,再加上我們的人只查私鹽,又不查糧食,那些貪婪的黨項人是玩命往這邊運糧食,獲取我們的紙幣,又從這里購買絲茶回去。 不僅如此,整個熙河地區,去年一年就多增二十萬頃田地,在這里不用交田稅,米價還這么貴,人人都在拼命的種田。今年熙河的糧草供給,可減一半,明年可能就只需要三分之一,而且不要糧食,給一些絹帛就行?!?/br> 蔡延慶越聽越玄乎,“你這又不收農稅,米價又這么貴,能供應軍隊嗎?” “有錢就行?!?/br> 王韶哈哈笑道:“我們這里只有買與賣,但他們都用我的紙幣交易,交易一回,我們從中收取一點費用,就這可比收農稅還要掙錢,還不需要太多人,一百來個賬房就搞定了,門都不需要出?!?/br> 語氣中充滿著自豪。 憋屈了幾年,打了勝仗,多要一點軍餉,都跟要命似得,尤其是去年那場敗仗,弄得王韶都快抑郁了,天天擔驚受怕,他做夢都想自給自足。 如今夢想正在慢慢照入現實。 這大半年下來,經過一番努力,他修復與唃廝啰政權的關系,當然,主要還是打得贏。 基于這一點,大家往后一塊發財,何必打打殺殺了,而當地百姓其實也非常厭戰,關鍵這世道變了,為了酋長打仗,就還不如大家建個商隊,去西域販賣大宋的絲綢、茶葉,順利的話,幾趟下來,媳婦都可以娶上好些個。 王韶就喜歡他們這種有冒險精神的人,跑貿易的越多,他就賺得越多。 現今的王韶真是意氣風發??! 蔡延慶道:“可這么貴的米價,城里住的人,吃得上飯嗎?” 王韶道:“你去看看,這城里的腳店都快趕上民宅,全都在店里吃,就沒有人在家燒飯,米價也就算在菜價里面,平時也感覺不出來,而且他們上酒樓吃飯,我也有錢賺,因為他們要用我的紙幣?!?/br> 蔡延慶點點頭,道:“王宣撫使可真是好手段,不瞞你說,最近西北能夠持續給你們提供糧草,熙州的成功也是至關重要,正是因為來自西邊貨物變多,使得西北的商業也更加繁榮,這稅收才能夠持續增長?!?/br> 這絲綢之路打通之后,大量的西域貨物,是源源不斷的進入中原,整個西北地區是深受其益。 馬匹、牲畜自不用多說,還有皮革、羊毛、胭脂、珠寶、藥材。 這可都是中原需求的。 巧合的時,當時西北剛剛完成改革,這一波貨物入境,令西北商業變得更加繁榮。 不過說到這件事,王韶的狂傲之氣,稍稍收斂幾分,“也不得不承認,這里的功勞,我只占三成,七成要屬于公檢法,而且不單單是買賣,正是因為公檢法的存在,周邊那些小部族才都愿意歸附我們?!?/br> 在宋朝未入之前,這地區是一片混亂,誰拳頭大聽誰的,小部族的生存是非常難的,而宋軍進入之后,先是打垮了幾個大部族。 而公檢法又是追求公平、平等,小部族當然愿意跟著宋人走,他們在這里不但不用交稅,還能受到公檢法的保護,跟任何人發生糾紛都是打官司,大家都一樣,跟唃廝啰混,每年都得繳不少保護費。。 蔡延慶笑道:“那不知王宣撫使有沒有跟皇庭或者檢察院吵架?” 王韶愣了下,“那倒是經常吵,尤其是范鎮那老頭,一根筋,怎么說都不明白?!?/br> 蔡延慶呵呵道:“范老先生到底年紀大了,精力難免不足,等哪天將蘇檢察長調過來,你就知道其實范老先生挺和藹的?!?/br> 二人越聊越投機,將庭長、檢察長批判的是體無完膚。 真是又愛又恨。 這宋朝雖然談不上地大物博,但也是可以做到每天都悲喜交加。 西邊欣欣向榮,可河北那邊又決堤了。 雖然這回決口不大,但是你老是這么搞,也不是個事啊。 不得不說,這河北百姓是真的苦??! 幸運的話,一年一個災,不幸運的話,一年來兩三個。 誰都別活。 不過目前來說,河北沮喪的氛圍在慢慢散去,希望的種子,種了下去。 原因就在于公檢法的到來,在程頤他們的努力下,河北公檢法發展的也非常不錯。 當然,這里面其實沾了去年賑災的光,以前朝廷哪會撥這么多錢給河北,少讓你們交點錢就算不錯了。 但是在百姓看來,這全都是公檢法的功勞,因為法制之法就是要捍衛他們正當權益。 如今河北百姓都積極支持公檢法。 呂惠卿來到一個小山丘上,但見頂上或站或蹲,有著三十余人,一邊視察著下面的洪水,一邊在泥土上畫著。 這些人正是大名水利學府的院長侯叔獻和他的學生們。 “呂轉運使來了?!?/br> 侯叔獻見到呂惠卿,立刻走了過來,問道:“有多少百姓受災?” 呂惠卿道:“大概有七百余戶,幸虧我們早有預警,多半都保住一條性命,但是田屋都被洪水給沖走了,好在朝廷剛剛又撥了一百萬貫給河北,可以很好地救濟他們?!?/br> 侯叔獻點點頭。 呂惠卿又問道:“院長可有商量出結果來?” 侯叔獻嘆道:“東流淤積,難以清除,想要回河東流,真是難于上青天啊?!?/br> 呂惠卿道:“還是得北流?” 侯叔獻又道:“但如今北人又在邊境挑事,朝廷會答應更改河道嗎?” 呂惠卿道:“或許這回會答應的?!?/br> 他雖在大名府,但一直在關注京城,他也聽說了立法會的事情,黨爭不是那么激烈,即便改道東流,王安石也不會有太多危險。 其實他一直留在這里,就是要等到這最后的決定,到底是東流,還是北流。 這一次決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他們期盼的。 因為水利學府經過研究,還是認為北流比較穩,但問題是東流是具有政治和戰略意義的,他們也不敢輕易選擇北流,萬一北流也遇水患了。 去年賑災,他們一方面加固東流,另一方面則是疏通北流的河道,但這河道以工代賑,是沒有財富增長的,這就是為什么,唯獨河北地區,沒有看到一個泡。 如今又決堤了,河水還是往北走,那是河水自己的選擇,跟他們就沒有關系。 倒不是說,他們沒有擔當,不敢負這責任,只不過他們還沒法用科學來證明東流,還是北流。 第七百七十六章 老爺們!卷起來吧! 河北河道再度決堤一事,很快就傳到京城,雖然在水利學府和公檢法的努力下,損失倒是不大,只是牽連到數百戶百姓,但是當趙頊得知此消息時,頓時感到身心俱疲。 怎么辦? 宋朝治水的頻率,耗費的人力物力,真是超越歷朝歷代,但是越治越迷茫。 當努力和結果,是截然相反時,太打擊士氣了。 雖然當朝兩位宰相王安石和文彥博,都還是出于戰略考慮,希望能夠堅持東流,防止遼人,尤其是最近遼人又在邊境搞事。 但是趙頊累了,他不想再折騰了,但他也沒有明說,到底是東流,還是北流,只是表示水利學府防范水患有功,將繼續維持上回商議的決定,全權交由水利學府,依靠學術來治理。 這學術是肯定不包括戰略的,其實就是向北流在妥協。 他這做的底氣在于,他現在在往回收,主要就是西線由進攻轉為防守階段,宋朝就有足夠的力量去防備遼國,不至于完全被遼國支配。 同時趙頊又升熟知地理和外交的蘇頌為鴻臚寺少卿,組建一個外交使團,進駐太原府,專門與遼國對接劃分邊界的事宜,還是得借此事現在纏住遼國。 國家的重心,還是在于內政。 其實趙頊現在也比較癡迷于內政,因為外事難以有所突破,糟心的事,比較多,但內政現在是發光發亮。 這人嘛,其實都一樣,要能夠做出成績,才會更積極性。 如發行稅幣,那真是立竿見影。 整個市場都變得非常繁榮,百姓積極性也是大為提升。 這干起來就有意思。 今日司馬光也與范純仁、蘇軾來到市集上巡察。 看到那些賣菜的大叔大嬸,早早就推著空車,提著空籃子,數著賺來的稅幣,美滋滋地離開市集。 他們心里是五味雜陳,畢竟他們都不贊成發行這稅幣。 但事實擺在眼前,他們也不得不認??! 司馬光就道:“你們最近多得留心觀察,因為往后京東東路是否發行稅幣或者鹽鈔,那全都是三司來定,公檢法是阻止不了了?!?/br> 蘇軾嘆道:“想到日后那章子厚就此事在我面前耀武揚威,我這心里就難受??!” 范純仁卻道:“其實真說起來,就只是中間多出一張稅幣而已,想不到竟會引發如此巨變?!?/br> 話音剛落,就聽到一個笑聲:“你們是永遠都不會懂得?!?/br> 三人偏頭看去,只見王安石走了過來。 晦氣??! 王安石道:“根據稅務司的預計,今年京畿地的財政,會增長不少,這就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啊?!?/br> 司馬光皺了下眉頭,正欲反駁,哪知蘇軾先開口道:“這與王相公有何關系?” 王安石冷冷瞧他一眼,“與你有關?” “不才,下官是略盡綿力?!?/br> 蘇軾道:“不僅僅是京畿地的財政在增長,京東東路的財政也在增長,但正如方才范兄所言,其實國家總體財富并沒有增長。 目前國家的財富增長主要來自于三點,其一,節省損耗和開支。其二,政治清明,減少了貪污腐敗問題。其三,依法收稅。而這三點,皆是源于吏治。與王相公何干?!?/br> 司馬光點點頭道:“子瞻所言不錯,這都是公檢法帶來的,而你的新政不過是搭上順風船罷了?!?/br> 王安石皺了下眉頭,突然叫住從路過的一個擔夫,“大叔請留步?!?/br> 那擔夫瞧這幾人氣度不凡,不安地問道:“大官人有何事?” 王安石微笑地問道:“大叔賣得是什么?” 那擔夫回答道:“俺賣的是雞蛋?!?/br> 王安石道:“你一直都是以賣雞蛋為生嗎?” 那擔夫道:“俺是種田為生?!?/br> 王安石問道:“現在改賣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