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617節
可轉念一想,估計不是那么容易,王安石變法也需要錢,他是要為國理財,這可是需要本金的。 許芷倩壓低聲音道:“這問題可是不小,你最好先去試探一下,可別急著說?!?/br> 張斐好奇道:“為何?” 許芷倩道:“這一筆錢可也不少,說不定司農寺方面早有安排,我可不是說韓寺事會貪污,只是以往這種事,官署的長官都會用來照顧那些沒有俸祿的吏?!?/br> “這樣??!” 張斐想了想,道:“我到時跟韓寺事談的時候,會主動提到這一點的,免得他難做?!?/br> 這雖然不合規矩,但是沒有辦法,那些吏就指望干點這種活撈油水,如果長官不將這些活交給他們干,那他們也不會努力干活。 許芷倩又道:“除警服外,還有活字作坊,足球聯賽?!?/br> 張斐愣了下,道:“這些活那些鄉戶干不了吧,這可都是技術活??!” 許芷倩道:“技術活可以留在作坊,但是一些基本的手藝,是可以交給那些鄉戶去干的,比如說制作那足球的豬囊,這些可以先讓鄉戶幫著洗凈、晾干,還有活字作坊的泥土,刻字他們也許不行,但是將泥土做成方塊,他們還是能夠辦到的?!?/br> 張斐點點頭道:“可是可以,但是能夠幫助多少人?” “能幫一個是一個?!?/br> 許芷倩又道:“而且,自從皇家警察在鄉村立足后,也更加方便坊間與鄉間做買賣?!?/br> “不錯,加大與鄉村的聯系,也能夠讓鄉戶更加依靠皇家警察?!?/br> 張斐點點頭,又向許芷倩道:“行,伱先做一份詳細計劃出來,畢竟這還得跟樊正商量的?!?/br> 許芷倩欣喜地點點頭。 如今寫計劃書可真是她的強項,畢竟天天幫張斐寫各種文案,雖然藝術性是毫無長進,但是專業性可是大有長進。 “三哥!” 李四突然走了進來,先是左右看了看,見沒有外人在,這才小聲道:“三哥,官家讓你入宮一趟?!?/br> 許芷倩蹙眉道:“難道發生了什么事?” 張斐笑道:“估計是召我入宮開慶功宴的,這回官家可也賺得是盆滿缽滿?!?/br> 許芷倩面色一驚,小聲道:“這話可別亂說,小心這隔墻有耳?!?/br> 張斐笑著點點頭。 趙頊無疑是此次事件的最大贏家,免役稅的成功,又開啟宗室改革,關鍵他自己還賺得是盆滿缽滿。 可真是美滋滋??! 必須叫張斐這位知己入宮,好生慶祝一番。 “哈哈,一張小小鹽鈔,便輕易化解這錢荒危機,還讓朕出得一口惡氣,真是痛快!朕敬你一杯?!?/br> 趙頊豪爽地舉杯敬向張斐。 張斐舉杯迎上,一飲而盡,放下酒杯,臉上卻是沒有太多的喜悅,道:“官家過譽了,其實這次能夠大獲全勝,只因一點?!?/br> 趙頊問道:“哪一點?” “就是鹽政?!?/br> 張斐解釋道:“若非鹽政完全掌控在朝廷手中,我們也不可能輕易獲勝的,有道是,這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趙頊稍稍點了下頭。 張斐又道:“官家,暫時他們可能不會再興風作浪,但不代表他們會就此罷休,只要朝廷想向他們征稅,他們就肯定還會卷土重來。 而如今官田朝廷只有不到一成,錢幣的話,朝廷自也沒法與民間匹敵,朝廷手中就只有鹽政,還完全控制在手里,必須治理好鹽政?!?/br> 既然鹽鈔與鹽直接掛鉤,張斐心里非常清楚,朝廷肯定還會繼續發鹽鈔,只要合理,是能夠促進商業發展,證券也是一種貨幣。 但鹽政不治理好,等到私鹽泛濫,這一招就不靈了。 “這朕也知道?!?/br> 趙頊神色凝重,頗為嚴肅地說道:“其實鹽政更關乎西北局勢,西北邊州有很大一部分軍費就是出自解州鹽政;此外,還有與西夏的鹽茶貿易,但凡鹽政出問題,西北邊境是必生動亂,朕也常常為此感到頭疼不已?!?/br> 為什么解鹽至關重要,不是說北宋就只有解州產鹽,也不是鹽得產量很逗,而是因為解鹽直接關乎邊州財政,同時又與西夏的貿易息息相關。 幾乎每回西夏與北宋打仗,都是因為鹽,而與遼國的矛盾則是因為領土。 因為西夏的青白鹽是又好又廉價,販賣到邊境只需要四文錢一斤,這是西夏的主要財政收入,畢竟西夏那邊耕地不多,都是戈壁,只要宋朝禁止與西夏的鹽貿易,就肯定是要打仗了。 可見對于西夏,宋朝其實是占據主動的,如果皇帝不想打,就會放開一點,西夏也會悠著一點,但如果想打的話,馬上就會收緊。 而趙頊一直都視西夏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他肯定是要打的,故此他即位以來,就已經在慢慢收緊與西夏的鹽茶貿易,那么邊州百姓的鹽,就完全需要依靠解鹽來提供,若沒有解鹽,就只能從西夏進口。 就幾回失敗,就是因為邊州百姓自己反了,朝廷將西夏的廉價鹽斷了,又不提供廉價鹽,百姓就要問,打西夏為得是什么? 就是范祥、薛向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解州一旦出問題,是既影響邊境,又影響到內陸。 趙頊又看向張斐,言道:“故此朕之前也是希望能夠去西北建設好公檢法?!?/br> 免役稅的成功,令他對公檢法是另眼相待,他也希望公檢法能夠幫他治理好西北,為戰爭提供準備。 張斐道:“但是西北有邊軍在,而且許多邊軍都是世代相傳,他們有他們的軍法,公檢法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趙頊哪里知道怎么相處,可他也看出張斐有些動搖,于是道:“你有何想法,朕會盡力支持你?!?/br> 他說得是盡力,而非是全力。 可見他也是有所忌憚的。 張斐突然問道:“官家認為那些將軍最怕什么?” 趙頊沉默少許,笑道:“應該最怕御史彈劾?!?/br> 張斐又問道:“為何?” 趙頊只是笑而不語地看著他。 為什么武將怕御史彈劾,就是因為宋朝皇帝非常忌憚他們那些武將,一般有些風吹草動,皇帝會有所行動的。 但這話可是不能說出來呀! 張斐趕忙解釋道:“我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我認為在這種制度下,有不少武將被文官誣陷,最終害得我大宋損失良將?!?/br> 趙頊猶豫了好一會兒,是含蓄委婉地眼道:“我朝一直都是以文馭武,而絕大多數文官彈劾武將,多半是因為武將不服從命令,所以?!?/br> 他沒有說完,但他能夠跟張斐說這一句話,就已經是非常信任張斐。 文官憑什么壓住武將,就是憑這個,文官構造罪名,誣陷武將,其實核心本質就是文武之爭,武將要不聽從命令,文官馬上就會羅織罪名彈劾他們。 而皇帝判斷是不是誣陷,往往也不是只考慮證據,而是從統治出發,制度就是以文馭武,你要不聽他的,就也有可能不聽我的,那我還敢用你嗎?這是不能有絲毫松懈的。 所謂的“誣陷”,在皇帝看來,或許就不是誣陷。 畢竟皇帝的視角跟所有人都不一樣,他是站得最高的。 當然,宋朝皇帝其實殺大將也比較少,多半也就是給個閑職,讓你回家待著去。 張斐道:“但是這常常會使得唾手可得的勝利從手中流走,也令會武將畏手畏腳?!?/br> 趙頊直接問道:“你有兩全其美之法嗎?” 張斐道:“我在想,可否利用這一點,來引入公檢法?” 趙頊皺眉問道:“此話怎講?” 張斐道:“公檢法若是想要在西北立足,首先一點,就是要壓制住那些軍隊。但蠻干又是干不過他們,只能恩威并施,才能夠讓他們接受公檢法。 他們不是害怕文官的彈劾,那朝廷何不設立軍事皇庭?!?/br> 趙頊驚訝道:“軍事皇庭?” “不錯!” 張斐點點頭,“顧名思義,這軍事皇庭就是專門審理與軍隊有關的一切案子。武將最怕的就是文官彈劾,若是能夠讓武將得到公正的審理,我相信他們是會愿意接受?!?/br> 趙頊皺眉道:“但是軍中本有軍法,二者不會沖突嗎?” 張斐搖搖頭道:“據我所知,目前的軍法是有法律和紀律組成的,一旦成立軍事皇庭,那么法律這部分就歸皇庭所管,比如說逃兵,又比如泄露機密,這種犯罪行為,無論將軍士兵,都得交由皇庭審判,而官家亦可通過皇庭去制衡軍隊。 這么一來的話,不但可以令公檢法在西北立足,同時還能夠提供我軍戰斗力?!?/br> 第四百六十二章 法才是基礎 這西北與江南最大的區別就是西北有大量的軍閥,其它方面都差不多,這也是張斐不愿去西北的主要原因。 軍閥和外敵會使得許多簡單的問題,都變得非常復雜,許多大宰相,如范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王安石、司馬光,他們都曾擔任過封疆大吏。 不去邊境立功,在朝中也難以服眾。 西北就是北宋最為棘手的問題。 如今既然打算去,張斐首先考慮的也就是這個問題,該如何與這些軍閥相處。 要么就與他們劃清楚河漢界,誰也別管誰,但這似乎根本不可能,張斐也打聽過,在西北地區,軍隊既從事農耕,又從事買賣,還深度參與鹽政。 一句話,是不可能避的開。 那么只能接觸,可除皇帝外,誰還能凌駕于律法之上。 這也是法律最為頭疼的問題。 可見張斐要去的話,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將軍隊也納入公檢法體系中。 雖說北宋是以文馭武,但是武將的灰色收入,可是比文官還要多,試問誰又愿意受到律法監管,他們肯定也會反抗的,如果在邊州引發兵變,這是極其危險的。 思來想去,只能利用文官與武將的壓制,來使得那些將士去接受公檢法。 張斐就想到設立軍事法庭。 可是以文馭武,乃是祖宗之法,趙頊雖然渴望戰爭,但是這個是真的不能隨便亂改的,萬一控制不住軍隊,可能又會出現唐末的情況。 他還是顯得非常慎重,略顯疑慮道:“你的意思,讓軍事皇庭取代文官的監管?” “不!” 張斐趕忙搖搖頭,“如果軍事皇庭取代文官,那么那些將士又有什么理由去接受公檢法的監管。我的意思是,維持原有的監管制度,但是設立軍事皇庭從中平衡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