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593節
司馬光皺眉道:“你說什么?” 也不等張斐回答,他狠狠一跺腳,“你小子真是糊涂??!你憑借法制之法,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名聲,是前途無量,為了這區區兩萬貫,你就讓這一切毀于一旦,真是鼠目寸光?!?/br> 可說著,他又不覺得張斐是鼠目寸光之人,神色一變,又問道:“是不是有人逼你這么做?” 張斐趕忙搖頭道:“沒有?!?/br> “我不信!” “呃?!?/br> 面對這司馬魯豫,張斐也是頭疼的緊,伸手道:“司馬學士,請坐。容我與你解釋?!?/br> 司馬光是認定這就是皇帝安排的,那張斐也沒有辦法,稍稍瞧他一眼,然后坐了下來。 張斐也坐了下去,道:“我接下這官司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對方能出得起這價錢,我是無愧于心,反倒是司馬學士方才說那話,是有違法律精神的?!?/br> 司馬光聽得人都傻了,敢情是我有違法律精神?當即是吹胡子瞪眼,指著張斐:“你你倒是說說看,老夫哪里錯了?” 張斐道:“因為司馬學士你沒有公正地看待此事,是帶有偏見的,而法律的真諦,不就是追求公平公正嗎?” “老夫帶有偏見?” “當然?!?/br> 張斐點點頭:“到目前為止,檢察院也只是起訴,皇庭并沒有給出判決,那么趙知事就有可能是被冤枉的,甚至有可能趙知事一個忠良之臣。 但是根據司馬學士方才那番話,顯然是已經將趙知事看成是一個有罪之人,這不是偏見是什么?如果司馬學士來審,恐怕都不需要審,可以直接判?!?/br> 司馬光稍顯尷尬,咳得一聲:“檢察院方面是鐵證如山!” 張斐馬上道:“既然如此,司馬學士又擔心什么?” 司馬光愣了愣,哼道:“我是擔心你小子又使出那顛倒黑白的手段,幫趙知事脫罪。當初阿云一案,證據確鑿,可就是你幫她脫罪的?!?/br> 看來這道坎真是過不去了。張斐道:“司馬學士此言差矣,我只是辯護,最終判決的是司馬學士,要是不公,也是司馬學士不公。說到底,這判決權就不在我手里,我說什么,主審官可以不聽,如果主審官是公正的,并且又采納了我的辯詞,這怎么就不是公正的?!?/br> 對于阿云一案,司馬光不服氣,但他早已經是愿賭服輸,擺擺手道:“我今兒來不是要與你說這些的?!?/br> “不?!?/br> 張斐突然也較真起來,“先說清楚這事?!?/br> 司馬光道:“當初阿云一案,你是怎么贏的,你心里就沒數嗎?你是借用孝道裹挾老夫,但是阿云肯定是想殺韋阿大的,這里就你我二人,你犯不著說謊?!?/br> 張斐搖搖頭道:“我要論得不是這結果,而是我當時幫阿云辯護,有沒有錯?” 司馬光眉頭一皺。 張斐又道:“如果我身為珥筆,而不能為一個嫌疑人辯護,那整個公檢法的意義何在?法官說什么就是什么?檢察院說什么就是什么?當然,我岳父大人他鐵面無私,明斷秋毫,他是不可能去冤枉人的,但如果是王鴻、王文善之流坐在上面,司馬學士還會信任檢察院的起訴嗎? 司馬光兀自不語。 張斐等得片刻,又繼續道:“如果司馬學士不信任的話,那就代表司馬學士認同的只是個人,而非是信任司法。 然而,事實證明,司馬學士不可能讓每個官員的道德品質都非常高尚,故而才需要公檢法來制止或者說減少冤假錯案。 那法制之法的理念,是捍衛個人正當權益,正當就只跟權益有關,而與人是無關的,無論是好人壞人,他的正當權益都得受到保護?!?/br> 在律學上面的造詣,司馬光是自愧不如,這點大家也都服氣,張斐都開宗立派,你若做不到,就別跟他較勁。直接就杠道:“老夫又不是主審官,為何就不能主觀判斷,為何就不能帶有偏見?而且老夫的職責是人盡其才,我當然的看人來的,這無德之人,我是堅決不用?!?/br> 急了!急了!這老頭急了!張斐訕訕道:“我的意思是,我也沒錯啊?!?/br> 司馬光呵呵一笑:“你這話是說給我聽的,而非是說給你自己聽的,趙知事到底有沒有罪,你心里只怕比我都要清楚,你是觀法,我是觀人,那我是不是要問清楚?!?/br> cao!給這老兒給繞進去了。這我還非得解釋清楚,可不能讓他察覺到官家的用意。張斐想了想,道:“正是因為我非常清楚,我才接下這官司的?!?/br> 司馬光問道:“為何?你有沒有考慮過這會破壞百姓對于公檢法的信任,也會破壞免役稅,于國于民,都非常不利?!?/br> 張斐道:“首先,我不認為這會破壞公檢法的信任,反而會令更多人信任公檢法,法就是法,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無論是你是權貴,還是窮人?!?/br> 司馬光神色微微一變。 他知道張斐指得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權貴。 公檢法也不能給權貴營造出一種殺富濟貧的感覺,到底權力是在他們手里,要真將他們逼急了,這公檢法將會極大的阻礙,還是得告訴他們怎么玩。 又聽張斐繼續言道:“其次,雖然我當初幫阿云贏得官司,但是朝廷也因此修改了許多律例,令我朝律法變得更加完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此類情況再度發生,于國于民都是更為有利的,只有摔了跟頭,才會得到教訓。 最后,為什么官田會不斷被人侵占,為什么私鹽會不斷泛濫,關鍵就是朝廷并沒有去正視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br> 司馬光神色稍稍緩和幾分,又問道:“那免役稅呢?” 張斐道:“趙知事花兩萬來請我,與免役稅毫無關系?!?/br> 司馬光又問道:“那你有必勝的把握?” 張斐搖搖頭,“不瞞司馬學士,真沒有,不然的話,我也不會只要這么一點錢,但但這官司肯定有得打?!?/br> 檢察院。 “如果這場官司,他張三都能贏,那我陳兵立刻辭官回鄉?!?/br> 但見一個年輕檢控官是擲地有聲道。 “我也辭官回家,依我之見,那張三定是趁著趙知事病急亂投醫,想賺一筆錢,我聽說他就是輸了,也能賺一萬貫?!?/br> “你們切莫口出狂言?!?/br> 但見許遵走了進來。 一干檢控官立刻起身,行得一禮。 許遵來到座位上坐下,“張三是我女婿,我很了解他,他若沒有把握,是絕不可能接下這個官司的?!?/br> 他也想到了,這極有可能是張斐早有預謀,之前張斐半開玩笑的說過,要跟他過上幾招。 方才立誓的陳兵小聲問道:“許主檢,既然張三是你的女婿,那他為何還要?!?/br> 許遵道:“他雖是我女婿,但是事務所是他的事業,他接下這官司,也并非是違法之事,這我無權干預?!?/br> 說到這里,他嘆了口氣,“只不過為了避嫌,此案我不能再參與,從今日起,將全權交由蘇檢控負責?!?/br> “下官遵命?!?/br> 蘇轍拱手一禮,又道:“但是此案證據確鑿,他,他根本沒有贏得可能性,除非!” 許遵心知他想要說什么,道:“我們方才收到上面下達的政令,官家采納了司馬學士他們的建議,將交由開封府審理,由曾知府來主審,以我對曾知府的了解,他絕無可能徇私枉法?!?/br> 蘇轍稍稍松得一口氣,之前皇庭遲遲不開庭,令他心有懷疑,就怕呂嘉問在庭上偏袒張斐。 陳兵又道:“若是如此,張三不可能有機會?!?/br> “千萬別這么想?!?/br> 許遵道:“以往這么想的人,全都輸給了他?!?/br> 蘇轍問道:“以許主檢對他的了解,他怎么打這官司?!?/br> 雖然許遵和張斐是翁婿關系,但是檢察院的人,都還是非信服許遵的,沒有人會認為許遵會徇私舞弊。 許遵想了想,道:“我曾親眼見識過他如何準備的,我認為他有可能會打官田鹽政的缺失,眾所周知,無論是侵占官田,還是販賣私鹽,這都不是很稀奇的事,可見這些法令是存在問題的,他或許會從這方面著手?!?/br> 齊濟道:“即便存在著問題,但我們憑借的是明文條例,這販賣私鹽就是違法,侵占官田就是違法,無論存有什么問題,趙知事所為,都是違法行為。除非,他以法不責眾為由,來為趙知事脫罪?!?/br> “法不責眾?” 許遵搖搖頭,“我不敢說沒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可能性也不大?!?/br> 蘇轍點點頭道:“之前皇庭已經判決徐煜、秦彪等人的罪名,這法不責眾,就無從談起,我也覺得這不大可能,關鍵,如此類違法行為,也沒有人敢公開去干,還都是偷偷摸摸的去做,這些證據,若沒有稅務司,我們也很難查得到?!?/br> 齊濟納悶道:“那他怎么會打這官司?” 許遵搖頭道:“這我暫時也未有想到,但是你們是不能忽略條例上的細節,以及官田和鹽的弊政,同時也要兼顧大局,如祖宗之法?!?/br> “下官記住了?!?/br> 蘇轍是眉頭緊鎖,之前那場官司,雖然輸了,但是他也并不是非常在意,但是這場官司,他可不想輸,鐵證如山,這若都給翻了,那還得了,如今張斐接下這場官司,這真是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然而,皇帝突然采納司馬光他們的建議,答應將此案移交給開封府審。 這不但沒有平息怒火,反而是怒火更甚。 之前你干嘛去了,如今趙文政請得張三出馬,你馬上就點頭了。 你這擺明就是要保宗室??! 可真是太無恥了! 但問題是,他們也沒有理由去指責皇帝。 皇帝表面上確實沒有偏袒,他并沒有利用權力去左右此案,當時皇庭認為案情復雜,遲遲不開庭,與朕我關,皇庭也沒錯。 之后你們說要移交開封府,朕到底也答應了呀! 晚一點答應也不行么? 至于請張斐,那人家趙文政的權力。 根據規章流程,這也是被允許的呀。 官員們只能加大給予檢察院和開封府的支持,皇帝雖然是明擺著要保宗室,但是你們千萬別怕,非但如此,我們還非得將這趙文政定罪。 可見他們心里也慌,畢竟張斐打官司的能力,確實無人敢質疑。 甚至于徐家、秦家都感到非常后悔,我們真是傻啊,我們怎么就沒有想到去找張斐幫忙。 既然已經沒有請了,那這艘船上就不能有生還者,必須都得死,否則的話,那太不公平了。 壓力立刻又來到開封府。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那廝一旦穿上青袍,一準就沒好事。又來了!又來了!” 李開真是如喪考妣,搖頭晃腦,如著了魔一般,嘴里是說個不停。 曾鞏看不下去了,開口道:“你慌什么,以目前檢察院的證據,這官司他不可能贏?!?/br> “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崩铋_突然激動地手舞足蹈。 曾鞏納悶道:“什么就是這個?!?/br> “這就是最可怕的?!?/br> 李開道:“之前呂相公在的時候,也是深受其擾,我們都認為這官司不可能贏,但到最后,你還不得不判他贏,這世上真是沒有比這更窩囊之事?!?/br> 曾鞏就問道:“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