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448節
文彥博哦了一聲:“此話怎講?” 張斐目光一掃,笑而不語。 捐個錢,把自個都捐到了政事堂,這能是什么好事嗎。 文彥博立刻反應過來,笑道:“這也怪你自己,慈善本是好事,但你偏偏要參與教材的編訂,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br> “文公,這只是一個誤會?!?/br> 說著,張斐又看向司馬光。 文彥博道:“司馬學士已經你的想法告知我等,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你們大宋慈善基金會打算如何捐助國子監?” 張斐道:“我們打算針對國子監,設立獎學金制度?!?/br> “獎學金制度?”文彥博疑惑道。 張斐點點頭,解釋道:“我們大宋慈善基金會,一直都遵從一個原則,就是盡量將每一文錢都用于慈善,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不會將錢直接捐助給國子監,而是設立一個獎金,專門獎勵那些品學兼優、家境貧寒的學生,當然,這也不是國子監說了算,我們自己也會做一定的考察?!?/br> 眾人面面相覷。 這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復雜得多??! 劉述極為驚詫道:“你們一群商人去考察國子監的學生?!?/br> 說著,他輕蔑地笑了笑,“你們有這能力嗎?” 拿篇文章給你們看,你們也看不太懂??! 張斐笑道:“這我們自有辦法?!?/br> 劉述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愿聞其詳?!?/br> 張斐道:“我目前的想法的是,詢問考察對象平時在生活中的一些人際關系,行為舉止?!?/br> 劉述問道:“學問方面呢?你們不考察嗎?” 張斐答道:“關于儒家學問,我認為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行為舉止,是比文章詩詞更能夠體現。許多人文章寫得非常好,但在道德層面,卻非常不堪,敢問劉郎中認為這些人是屬于學問好,還是學問不好?” 劉述閉口不語。 這儒家教的不就是做人的道理么,人都不會做,光文章寫得好,不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張斐又繼續言道:“目前我們是打算捐助訟學,在這方面的學問,我們還是有能力去評估的?!?/br> 這話倒是充滿著底氣,也無人質疑,就說訟學,張斐已經用實力證明。 不服? 打一場? 趙抃問道:“你們為何將捐助做得這般復雜?” 張斐道:“因為我們害怕貪污腐敗,不管是捐助進奏院,還是警署,我們都會派人監督的,這一點諸位相公可派人去調查,對于教育,我們也會保持這個原則?!?/br> “……” 這一反擊,令在場的官員個個都顯得非常尷尬。 敢情,你還在防備我們??! 這…… 趙抃又問道:“也就是說,獎學金頒發給誰,全由你們來決定?!?/br> 張斐點點頭道:“我們充分考慮到各方意見,但決定權是在我們手中?!?/br> 趙抃道:“你們這是在施恩于學生,這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他們日后入朝為官,必然也會回報你們慈善基金會,這或許也是一種賄賂,你說呢?” 不愧是趙相公,還真是眼光毒辣。張斐故作錯愕,過得一會兒,他才道:“是……是嗎?趙相公明鑒,我們只是有這個想法,沒有考慮太多,也不是非得捐贈,如果朝廷認為不妥,我們可以不捐?!?/br> 趙抃直截了當道:“我并不支持這獎學金制度?!?/br> 司馬光瞧了眼趙抃,然后又向張斐道:“你先出去吧?!?/br> “是,小民告退?!?/br> 等到張斐出去之后,司馬光便向趙抃道:“趙相公,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困難,總會受人恩情的,報恩也是理所當然,但品行端正之人,他們會懂得如何報答。就說國子監的學生,他們也經常拜入朝中官員門下,但這也未必是一種賄賂啊?!?/br> 趙抃笑道:“這我當然知道?!?/br> 司馬光錯愕道:“那為何趙相公……” 趙抃道:“我只是嚇唬一下那小子,他們會考察,我們也會監督他的?!?/br> 獎學金的考察制度,他心里是非常贊同的,因為他是真正的寒門出身,小時候就父母離世,全憑長兄撫養,知道寒門學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他當然贊成這種捐助,同時這獎學金制度也能監督國子監。 國子監里面的貓膩可也不小??! 司馬光呵呵笑道:“原來如此?!?/br> 這就是宋朝的祖宗之法在作祟,任何一個新制度,大家都會考慮其弊端是什么,然后再加以監督。 可見他們也并非是針對王安石,司馬光改革,也會被人監督。 只不過司馬光自己就是這么個人,故此表現地不太明顯。 公檢法也是相互監督。 這有好處,但也有壞處。 很多好的建議,扯來扯去,最終都無疾而終。 但不管怎么樣,最終這獎學金制度,還是通過政事堂的批準。 “君實,你會在意那幾個錢?” 等人都走了之后,王安石突然向司馬光道。 司馬光瞧他一眼道:“你想說什么?” 王安石哼道:“你休當我不知道你在盤算什么,你希望借慈善基金會捐助訟學一事,將張三拉到你的司法改革中去?!?/br> 司馬光問道:“是又如何?” 王安石笑道:“你先別得意太早,我相信張三會一碗水端平的?!?/br> 司馬光又問道:“你想干什么?” 王安石道:“目前制置二府條例司,缺乏算學人才,我打算建議官家,在國子監開設算學館?!?/br> 司馬光鄙視其一眼,“王介甫,休當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這是借題發揮?!?/br> 他一聽這算學,就知道王安石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王安石呵呵兩聲:“彼此,彼此?!?/br> 二人真是知根知底,他們甚至都算準了,如果由對方掌權,會發生怎樣的情況。 第三百三十七章 改革競賽 其實在教育方面,司馬光也有著自己的理念,而且與王安石是非常像似的,也都是要追求實用性,而不是那些毫無用處,夸夸其談的學問。 這一點從司馬光的文章就能看出來,他的文章是非常樸實無華,連半個華麗的詞藻就找不出。 當然,王安石的文章雖然華麗,但關鍵他能在保持賞心悅目的同時,還能夠做到字字珠璣,針針見血,勝司馬光可不止一籌。 這個就只能用天賦來形容。 但是二人的區別也非常明顯,王安石上來就是要大刀闊斧,不破不立,逆天改命。 而司馬光則是謹小慎微,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就是非必要時刻,就不要去改變法律,小修小補即可。 二人的性格都非常執拗,目的也相差不差,他們都認同宋朝存在諸多弊政,但手段卻是截然不同。 更為有趣的是,二人是深知對方的優點和缺點。 故此他們都認為如果交給對方去改革,一定會失敗的。 此時他們也都認為,當下教育是必須改革,而且教育也是延續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唯一途徑。 可他們二人之間總會出現區別的。 王安石是先要政治改革,教育改革只是他政治改革其中的一環,他的戰略,是先擴張自己在朝堂的勢力,等到時機成熟,再推行教育改革。 司馬光在接下司法改革的重擔后,第一步想得就是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當時他就主動邀請張斐。 他的打算先培育出一批專業人才,然后再徐徐漸漸進行全國范圍的改革。 只不過在王安石的鞭策下,他也不得不加快自己布局,否則的話,將無人可限制新法。 但他仍然非常謹慎,他只是將蘇軾、范存仁這兩個道德、才干都信得過的人,安排到一些關鍵州縣上面,而不是王安石的新法全國執行,他也立刻在全國進行司法改革。 而張斐在其中更多是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他的獎學金制度,讓王安石、司馬光都打算順水推舟,開始自己的教育改革。 司馬光先奏請皇帝,在國子監開設律學館,將訟學、律令融為一體。 宋朝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律令的學習,別說律令,就連訟學目前可都沒有任何限制,百姓皆可學,還有各種有關律令的書本出售。 這也是在戰亂時,摸索出來的一些經驗。 宋朝統治者認為,若是讀書人都通曉律令,一旦發生戰亂,官府失效,中央又鞭長莫及,這些人就能夠站出來,繼續維持地方安定,使得律法能夠延續。 但是律學只是國子監一門必學的課程,但如果專門為此設館,就是要走向專業化。 這顯然是非常合理的。 律學單單作為一門課程,能夠學到的只是很基礎的知識,但其實律學是博大精深的,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單就實用性而言,甚至要高于儒學。 宋神宗是非常爽快地批準了。 王安石吃醋了,不行,我也要。 司馬光司法改革,他可以設一個學館專門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那我財政改革,我也要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他要求在國子監設立算學館。 這頓時引來不少的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