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169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張順聞言倒是對陳金斗刮目相看,不曾想這廝這些日子倒也有這般進步,難能可貴,竟然說出這般言論。 巧言令色,那李際遇哪里是陳金斗的對手,一時間反倒訥訥不語。 張順見此倒是心生一計,便笑道:“這一回倒是陳金斗有幾分道理,李際遇你也不必生氣?!?/br> “本來我打算親自去嵩陽書院一趟,拜一拜‘二程祠堂’,訪一訪書院山長,以示尊敬之意。如今既然際遇兄有如此雅興,不妨代我走這么一遭,為我請來書院文人學士,當計一大功?!?/br> “那陳金斗做事太過粗鄙,我意屬其人,又生怕他驚擾了諸位學子。唯有際遇敬重讀書人,此番前去我才放心。你若是做的好此事,足以證明你堪當重任,可獨領一方兵馬。到時候,駐守嵩山之事,亦非你莫屬也!” 李際遇聞言暗自苦笑一聲,哪里不知道這是主公對他是又打又拉,又拉又防。 他如愿以償的得到了駐守嵩山的重任,只是需要他前去把這嵩陽書院的山長、教師及學子“勸過來”一大批為主公做事。 這些文人墨客雖然沒有幾分武藝,卻多是又臭又硬的骨氣。此番過去,少不得動用武力,到時候恐怕他李際遇在這嵩山地界的名聲和那余大忠一般無二,逆風尚且要臭十里。 日后若想做下大事,哪個肯跟隨與他?幸好李際遇志不在此,他尚有其他事情要做,便一口應了。 遂后,那李際遇便點校五百精兵,明刀精甲沖向了那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正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其地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峰巒環拱,溪水圍合,唯有南面開闊平緩,為學子出入之地。 這嵩陽書院倒也傳奇,最早為嵩陽寺,乃是僧人居所。等到隋朝大業八年,此地又改名嵩陽觀,反倒成了道士煉丹之地。 及至唐高宗、武則天之時,又曾先后兩次以嵩陽觀為行宮,進行改建營造,并更名為奉天宮。 待至五代,方為太乙書院,后又更名為嵩陽書院,盛極一時。 前后千余載,竟然先后歷經釋儒道三家和帝王行宮的變遷,也是一奇。 不知幸也不幸,歷經千載滄桑,如今這嵩陽書院又成了清凈之地。 這一日,天氣炎熱,山長正臥在席上假寐,隨便聽一聽學堂里的讀書聲。 山長,即山中長老之意。因為書院多依名山大川所建,故曰山長。 山長之名,起于五代,肇于宋代。宋代以山長為學職,故而流傳至今。 這山長又有洞主、堂正、院長別稱,乃是掌管院務的最高執掌人,頗為類似后世的校長身份。 其下又設“講書”“經長”和“堂長”等職,講書多有教師擔任,負責講解經書之事。經長則在學子中選取精熟經籍者擔任,負責為生徒解疑釋惑。 而堂長則類似后世班長之職務,負責學子督課考勤、課堂記錄、收集諸生問題等閑雜事務。 那山長早已年邁,夏日困乏,不知不覺之間迷迷糊糊起來。正要入夢,突然聽到書院內一陣喧嘩,他一個激勵怕了起來,怒罵道:“堂長何在?怎生不督促學子讀書,反倒聒噪起哄?” 不多時,只見一個年輕的后生慌慌張張的跑了進來,大呼小叫道:“不好啦,山長……” 那山長聞言益怒,當頭喝道:“我往日如何教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若是遇事不能平心靜氣,如何能夠養吾浩然之氣,行煌煌正道?” 那堂長咧了咧嘴,有幾分畏懼的指著外面說道:“山長,院里來了一伙土匪,要把我們綁過去做幫兇!” 那山長聞言一愣,不由打了個哆嗦,低聲訓斥道:“事急從權,你何不早說?” 言畢,竟然東張西望,直到尋得一處可藏身之處,方才爬了過去。 那堂長驚的眼珠子都要蹦出來了,連忙問道:“山長,如今人心惶惶之時,還請你前去主持正道。你如何往床底下鉆了過去?” “蠢材,你給我小聲點。圣人尚且說:大杖則走,小杖則受。面對父親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土匪呢?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br> 那堂長聞言眼睛一亮,連忙應道:“山長教訓的是,學生這便記下了!”遂后,他竟也撩了衣服,一同鉆入到山長的床底下。 話說,那李際遇帶了精兵,輕輕松松便攻入到嵩陽書院院內。 這書院內都是些文人墨客,倒也沒有幾分本事。即便有幾個精于弓箭武藝之徒,沒有組織,也擋不得什么事兒。 只是片刻之間,李際遇便控制了這幫文人。只是前后清點一番,共計七十一人,除去請假及外出未歸者,獨獨少了書院的山長和堂長。 李際遇生怕張順懷疑自己不盡心盡力,又連忙一邊命令士卒前去尋找,一邊準備拷問書院的書生。 好容易忙活了半天,這才從山長床下把這兩人拖了出來。 那山長已經六十多歲了,須發皆白。他讓眾人幫他尋了半天,方發現纏繞在頭發上的幾根蜘蛛網。 待到他整理完畢衣冠須發,這才鎮定地笑道:“人已經都齊了吧?齊了咱們就出發吧!” 言畢,突然好像又想到了什么,連忙低聲向李際遇問詢道:“大王,不知是否還需要我等攜帶點什么?” 眾人不由面面相覷,相顧無言。那李際遇也覺得事情有點出乎意料,好半晌才憋出一句話來:“我義軍應有盡有,倒不須攜帶其他物件?!?/br> “只是老先生,您這無恥有點多,能不能稍微少攜帶一二?” 第82章 左冷禪 李際遇口中雖說義軍之中應有盡有,其實也舍不得這書院里的藏書及筆墨紙硯。 雖說嵩陽書院不及往日之盛,好歹也有四書五經及其他雜書三四百本。 李際遇命麾下士卒尋了些口袋,一并裝進去背了。這才押著山長、經長、堂長及學子七十三人返回登封縣城。 結果剛剛出了嵩陽書院,那山長突然“嗷嗷”大哭起來,一邊哭還一邊罵道:“你們這些殺千刀的,我們這些讀圣賢書的書生又如何惹了你們?毀我書院,抓我師生,是何道理?” 李際遇本道此行如此順利,哪里想得到又起了幺蛾子。 念在前番答應了張順要對這嵩陽書院的師生學子以禮相待,只得強忍著怒氣,低聲喝道:“你這老山長又要做什么?” 那山長畏懼地看了李際遇一眼,見他動口不動手,頗有君子之風,這才誠惶誠恐的低聲解釋道:“我好歹也是嵩陽書院的山長,若是這就么老老實實被你們抓了,面上須不好看。若是被官府知曉了此事,少不得給我書院師生一家老小,各自按一個從賊的罪名,毀家滅族亦在不遠?!?/br> “我尋思反正一路上左右無事,老朽也就干嚎兩嗓子,值不得什么。你們權當看戲罷了,還請原諒則個?!?/br> 李際遇聞言哭笑不得,堂堂書香圣地,怎生出了這么一個老流氓無賴。 只是他想了想這些書生學子的家人,倒是有幾分理解,便由他去了。李際遇還特意安排士卒道:“他哭任他哭,只當賣紅薯;他叫任他叫,只當路人笑?!?/br> 李際遇安排的倒挺妥當,結果一會兒自己就笑不出來了。 原來這老頭子一哭鬧起來,其他人頓時學有學樣,個個也哭天喊地,好像死了爹娘一般。 這下好了,一路吵吵鬧鬧不說,那李際遇的“惡行”差不多也“從契丹到愛爾蘭,無人不知”了。 李際遇和他麾下五百精銳,被人一路指指點點,大家都羞愧的抬不起頭來。特別是李際遇本來就是登封人士,路上竟然也有人識得他,更是指名道姓,連他祖宗十八代都拉出說道說道。 李際遇知道張順本意如此,只好當著沒看見。他心中雖然破口大罵這老山長缺德,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厚著臉皮生受了。 一路無事,好容易到了登封縣城,李際遇才暗自松了一口氣。等到他見到張順以后,趕快如同燙手山芋一般將這群混球交付給了張順。 張順本來以為李際遇能夠抓回來十來個學子就心滿意足了,哪成想這廝幾乎把人家嵩陽書院給端了過來。 張順十分高興的稱贊道:“際遇做事果然令我放心,一出手便不同凡響?!?/br> 李際遇只道是張順夸他路上讓這些書生文士嘶吼,“自污其名”呢,只得苦笑以對,順便又把這老山長的品相和張順述說了一番。 張順聽了也不覺心中怪異。他之前遇到的儒生文士,要么像張慎言、何復這樣剛烈,要么就如同韓廷憲那樣人在曹營心在漢。 至于像“點燈子”這樣的書生起兵,張順也僅僅是聽說罷了,卻不曾見得。像這種沒有半分骨氣的文人,倒是甚是少見。 張順這才轉身拱了拱手問道:“感謝老山長率眾來投,敢問姓名?” 那老山長知這才正主,連忙跪下來磕了幾個頭道:“小老兒姓左,名烈,字孤忠。只是因在山中獨立支撐教書之事,如同僧人在冷僻之地參禪悟道一般,又給自己起了個雅號,喚作冷禪!” 張順竟然一下子被他噎住了,這廝左不左尚且不知,反正他肯定既不烈,也不孤忠,更不冷禪! 陳金斗嘴壞,聞言便譏諷道:“公為嵩陽書院山長,當以身作則,以家國天下為務,如何竟無……” 說到這里,陳金斗自己都說不出口了。雖然這廝沒有半點骨氣,好歹也帶來了七十余人書生文士,對主公的助力卻是非同凡響。更何況此計出自于自己之口,若是自己再說三道四,豈不是打自己臉了嗎? “這位大王是說骨氣是吧?”那左冷禪聞言倒也不惱,反倒嬉笑著向張順解釋道,“這并非古圣先賢的本意?!?/br> “昔日叔孫通曾經侍奉過項梁、楚懷王、項羽及漢王,前后十主,儒學方始大興,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圣人也,知當世之要務?!?/br> “又有孔圣人之后,金來降金,元來降元,得封衍圣公至今,歷經百代數朝恩典而不衰,天下何人能及也?” “我左孤忠效法古圣先賢,以興文教,又有何不可呢?更何況我院下弟子皆有父老妻兒,若是剛烈而不知進退,反倒喪了性命,我又如何向他們交代呢?” “我身為一院之長,不能教他們榮華富貴也就罷了,又豈能讓他們或壞了性命,或壞了名聲?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既然如此,何不由我下令投降,他們也不得不從。這樣好歹也能保全了他們的性命和名聲,只是由我這個將要入土之人做一個小人罷了!” 張順聽了大為驚訝,端詳了這廝好半天,也沒能看出來他說的這番話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找借口糊弄自己。 不過,終究自己得到了一大批能夠讀書識字的書生文吏,也不必苛求于人、計較許多了。 他只是叮囑道:“如此甚好,我倒小瞧了山長!既然如此,以后山長還是喚作左冷禪吧?!?/br> 那山長自知自己已經配不上“孤忠”二字,也只好依言應了。張順也不知苛求其他,便命人帶領這些學子準備些衣服物件,準備出門遠征。 原來張順見此事已畢,留在此地別無其他好處,少不得多時就有官兵來攻,便心生離意。 他便命令李際遇帶領五百精銳留守嵩山附近,一來發展些兵馬,與義軍在抱犢寨遙相呼應;二來監視一下任辰的動向,隨時準備支援、配合或者接收其麾下人馬。 百般準備停當,義軍正要出發。突然悟空領得一人進來,那人剛一進門,便撲通跪了下來,高聲呼道:“主公,我可尋到你了,還請你速發大軍,救下我兄長的性命!” 第83章 困厄 來人竟是失散多時的趙鯉子,元老趙魚頭的孫子。 原來當初義軍被圍困在懷慶府附近要暗渡黃河,以求一線生機。只是河上船只全被官府或損毀了,或收繳了,或看管了,義軍不得渡河。 那趙鯉子主動請纓,寒冬臘月,夜渡黃河去尋那“河神”黃守才,希望借助此人威望和關系找來一批船只助義軍渡河。 趙鯉子勞苦功高,日夜不眠方趕到了偃師尋得了黃守才,找來了大量漁船。 不曾想人算不如天算,當夜寒風大起,氣溫驟降。那黃河是夜結冰,義軍趁機渡河攻入河南岸的澠池境內。 義軍借助這股寒潮絕地求生,轉危為安。而那趙鯉子和黃守才就被這鳥天氣坑慘了。他們的船只被河面的結冰凍的前進不得,亦后退不得。 事關義軍身家性命,當時趙鯉子不知道義軍已經有了渡河辦法,不由大為焦急。 反倒黃守才甚有經驗,不由笑道:“此吾等不幸,乃舜王之大幸也。只此一夜,河水必定結冰,堪堪可渡人馬,卻不需要我等船只了?!?/br> 雖然這時候義軍解除了危險,趙鯉子和黃守才他們的危險卻來了。他們深知自己等人若是被官兵所偵知所在,眾人皆是通賊的死罪。 無奈之下,黃守才只好對跟隨而來的船夫說道:“大伙都散了吧,這次是我老黃坑了大家,還請大家見諒。只是如今船只皆留在這黃河之中,犯了官府的禁律,若不棄了船只,我們皆在劫難逃?!?/br> 眾舟子聞言皆大聲道:“‘河神’說哪里話?前番黃河泛濫,后來朝廷又下了禁令,片板不得入水。我等衣食無依,若非‘河神’救濟,我們早已經餓死岸邊了?!?/br> “如今莫說跟隨你做這犯禁之事,哪怕是‘河神’想把皇帝拉下馬,我們也要助你一臂之力!更不要說只是棄了區區船只罷了?!?/br> 黃守才聞言又感動,又愧疚地說道:“諸位謬贊了,這些錢財本是舜王所助。若非舜王仁義,我渾身上下都是鐵,又能打幾根釘?要謝大家就謝舜王吧,我黃守才當不得大家如此?!?/br> 眾人聞言紛紛感慨道:“這舜王是個好人,我們‘河神’也是個好人,與我們都有救命之恩。我們感激還來不及呢,又哪里有什么不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