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104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鄧玘哪里想到,自己這邊還沒準備完畢,那楊遇春已經早早動身了。不等鄧玘跟上,楊遇春已經直撲濟源。 二人這一路上渡河搭橋,浪費了不少時間,等到楊遇春趕到濟源跟前的時候,已經將鄧玘遠遠拉到了后面。 張順見官兵前后脫節,不由大喜。只聽得一聲炮響,楊遇春前方和右方出現了兩波義軍。 他當面之敵,便是張順部人馬;而其右側也就是北面,出現的是“闖將”的闖營。 楊遇春凜然不懼,連忙也靠河列陣,分為兩部。一部對上張順所部,一部對上了闖營。 張順麾下本就有三千余人,而那“闖將”黃來兒手中也有兩三千兵馬。 那楊遇春以一敵三,還如此囂張,張順也大開眼界。他不由對張慎言笑道:“此輩不足為懼矣!” 第263章 涉水渡河 張慎言聽了張順的言辭,心中頗為奇怪。雖然義軍以多打少,奈何鄧玘也是一員名將,麾下士卒頗為善戰,張順到底哪里來的底氣? 可是他不懂用兵之道,只得遠遠看著。 楊遇春對義軍的認知,還停留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流民sao擾的想象之中,對義軍也不甚看得起。他心思簡單,任你千條計,我只一條老主意:我一力降十會! 他一邊派遣麾下士卒抵住“闖將”的進攻,一邊便親自帶領麾下精銳豬突張順本陣。 張順巍然不動,命令張三百帶領麾下千余“復仇營”前去迎敵。這復仇營因為親友多喪,再加上張三百趁機日常灌輸仇恨思想,一個個對官兵恨之入骨。 見楊遇春帶兵前來,紛紛怒不可遏,竟是憑借一股血氣之勇,上前抵住了楊遇春。 夫戰勇氣也,復仇營雖然裝備不佳,武藝不精,戰術不熟,卻仍然給楊遇春造成了的突擊造成了很大阻力。 常常官兵輕易的殺死了當面之敵,卻不曾想那么義軍在死亡之前,也把手中的武器刺入到自己身體上,或者干脆在死之前死死的抱著自己。 復仇營幾乎是以命搏命,以傷換傷,雖然義軍損失很大,可是對對面官兵的震懾也很大。 畢竟是冷兵器為主的戰爭,有不少武藝高強的官兵,雖然殺死了對面的義軍,卻被人臨死之前死死拖著,一時擺脫不開,反倒被其他義軍輕松殺死了。 這對官兵的士氣影響非常大,畢竟大家過來當兵是為了吃餉領賞的,不是過來送命的。 那張三百也是狠人,自己身披重甲,帶頭反沖鋒,一時間反倒打的官兵節節敗退。 楊遇春惱羞成怒,親手連連殺死了五六個逃兵,才阻止住官兵的頹勢。 兩軍相爭,只在一線。彼強則我弱,我強則彼弱。官兵這里止住頹勢,慢慢穩住戰線,張三百麾下的復仇營僅憑血氣之勇的弊端顯露出來了。 復仇營一時間不能擊破當面之敵,自身又損失慘重,很快就有崩潰之虞。 好在張順對新組建的復仇營水平如何,心中肚明。他見官兵穩住陣勢,連趕快命令蔣禾和李際遇帶領老卒前去頂上,再慢慢將復仇營撤下了修整一番。 等到蔣禾和李際遇的老卒壓下官兵的氣焰之后,再度命令“爭世王”和“治世王”帶領新入伙的兄弟前去戰那官兵。 那“爭世王”和“治世王”的隊伍更不堪戰,被楊遇春當面沖了兩個來回就頂不住了,張順只好再度命令蔣禾與李際遇救急。 就這樣張順使出了“車輪戰”戰術,和楊遇春一點點磨。只是官兵實力頗強,將張順的隊伍打的逐漸往后面退卻。 眼看只需要再發起一次沖鋒,便能擊潰張順的隊伍了,可是楊遇春親自帶隊,發起了三四次沖鋒,都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楊遇春見自己的隊伍逐漸深入到義軍的包圍之中,不由急躁起來。連殺了幾個身邊的士卒,罵道:“龜兒子!往日酒rou金銀養爾等何用?竟然不肯賣力!” 言畢,他便準備再發起一次沖鋒,若是再無功而返,只能先行突圍退卻了。 只是當他再次整頓部屬,親自帶隊發起沖鋒的時候。卻突然聽到身邊士卒大嘩,他聞聲扭頭一看,只見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馬蹄聲響起,河對岸出現了黑壓壓的一片騎兵出來。 楊遇春心里一個咯噔,大感不妙,嘴上卻大聲喊道:“慌什么?賊人騎兵雖多,奈何無法渡河!待到我們破了當面之敵,在轉身對付他們不遲!” 楊遇春話音剛落,卻見對面騎兵根本沒有減速,竟然直接向蟒河沖了過去。 原來這蟒河本就是一條水流量較小的河流,再加上近年來,天氣干旱,沿岸農民為了灌溉,又多次引水。河面看著雖然很寬,其實早已經沒有多少水量了。 張順早已派人探明,河水不過及腰而已,騎兵涉水渡河,更是連下馬都不用。 陳長梃和劉成早已經在遠處等待多時,等到張順和“闖將”吸引了官兵的注意力以后,便急速趕來,夾擊那楊遇春。 官兵一見義軍涉水而來,攻擊其后背,頓時大嘩,紛紛丟盔棄甲,轉身便逃。 楊遇春沖鋒在前,無法趕到身后阻止那些官兵逃命。他見事不可為,心道要遭,便連忙率領麾下精銳,轉身跟著一起逃命。 可是楊遇春沖鋒過深,哪里逃得出去?迎面便遇到陳長梃和劉成涉水而來的騎兵。 被他們趁機一頓沖殺,官兵死傷無數。楊遇春順風猛如虎,逆風逃如龍,不敢再戰,連忙在幾十個親衛簇擁之下,一路向東逃去。 陳長梃與劉成緊追不舍,如同趕鴨子一般,將官兵向西面趕去。 官兵逃了不久,抬頭一看,卻見前面一條大河橫在官兵面前。原來這河正是官兵渡河而來時的豬龍河,再早之前又名濟水。 后有追兵,前有“賊寇”,為之奈何?楊遇春眼睛一亮,連忙高聲呼道:“如今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不若諸君隨我背水一戰,大破賊寇,方可活命!” 官兵沉默了片刻,不知誰人高聲應道:“將軍言之有理,我等敢不從命?” 眾人一聽,紛紛高呼道:“背水一戰,有死無生。我等誓死追隨將軍,還請將軍早做決斷!” 楊遇春聞言大喜,見麾下士氣可用,連忙下令道:“諸軍聽令,隨我殺敵!” 言畢,竟然帶領麾下親衛反身沖向了沖鋒而來的陳長梃和劉成。 正所謂“人一過千,滿山遍野”,陳長梃與劉成千騎沖鋒而來,從楊遇春角度看來,如果翻滾的洪流一般,巨大的馬蹄聲和震動的大地,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他面前敵人的可怕。 好在他身后還有一兩千士卒可以依靠,楊遇春稍稍穩住了心神,驅散了些許恐懼,便一往無前的沖了過去。 只是張順麾下的騎兵,要比他麾下的步卒強悍多了。楊遇春只這幾十騎哪里抵擋得???簡直如同灑向浪濤的水珠一般,瞬間便被吞噬的一干二凈。 第264章 爾虞我詐 楊遇春剛剛殺死了當面一個士卒,便被其他義軍的長矛刺中了。冰冷的鐵矛如同刺向紙張一樣,瞬間便撕裂了他的鎧甲,穿透了他的身體。 楊遇春痛苦地死去之前,目光被巨大的力量帶到了身后,他眼睜睜地看著麾下那一兩千號稱“誓死追隨”自己的士卒,早已經趁著自己反身阻擋義軍的時候,涉水渡河而去! 真是死不瞑目! 原來這幫老兵油子,跟隨鄧玘出征以來,身經百戰,早已經被鄧玘花樣百出的哄騙了許多次。 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更何況這伙士卒吃了那么多“塹”,智商早已經突破天際了。 可憐的楊遇春,還以為自己能夠糊弄著這伙人和義軍搏命。不曾想這伙人早已經打定主意,哄著他和義軍搏命,拖延片刻。以便自己等人可以趁機渡過豬龍河,借機逃命罷了。 可惜楊遇春無能,幾乎沒有耽擱義軍太大時間,陳長梃和劉成再度率領騎兵趕到,將官兵堵在河岸邊一頓屠殺。 官兵抵擋不住,有的只得強行渡河,卻不知河水深淺,直接淹死在河中;有的直接跪地投降,任憑處置;還有不少官兵僥幸得脫,終于游過了河對岸。 結果不曾想,只聽得一聲炮響,迎面又殺出來兩部人馬。原來正是埋伏已久的“左金王”和“革里眼”。 張順設計此次戰斗的時候,早已經想的明白。鄧玘實力強橫,自己等人只得使出全力,方有勝機。若是自己能夠陣斬鄧玘,為二當家“紫金梁”報仇雪恨,那么自己這新任盟主之位自然做的穩當。 只是為了日后考慮,必須使“闖將”、“左金王”“革里眼”等人也獲得一些功績,以便趁機賞賜拉攏他們。但是,他們的功績又不能蓋過自己麾下親信,不然后面的權利平衡就無法掌控。 思來想去,張順便想了這么一個辦法: 首先,鄧玘勢大,非自己一人可以對付,必須拉攏“闖將”一起正面迎敵,方能無憂。 其次,騎兵繞后,必須讓自己親信陳長梃、劉成完成。一來任務艱巨,換作別人若有差池,恐怕整個計劃便要崩潰了;二來這個行動,最容易取得首功,不宜為外人所得。 最后,官兵推到豬龍河的時候,必然有不少會渡河而逃,正好“左金王”和“革里眼”可以分別率領原來“紫金梁”的騎兵前去攔截,保證萬無一失,務必殲滅鄧玘所部。 不曾想,計劃趕不上變化。張順備下了三桌酒菜,才到了一桌客人。雖然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意思,好歹保證了勝利。 可憐的楊遇春,只是因為鄧玘判斷義軍群龍無首這一論斷失誤,便導致了他直接過來送菜。 這時候,張順也早已經棄了蟒河河岸戰場的善后工作,直接帶著李信、悟空及親衛前來查看戰況。 卻正好得知陳長梃、劉成已經陣斬了官兵楊遇春。張順聞言大喜,連忙又渡河去召見那“左金王”、“革里眼”,他們二人白白俘虜了幾百官兵,也心中喜歡。 雙方簡單施禮見過后,張順問起鄧玘的行蹤,雙方皆言未曾遇到鄧玘的人馬。 張順心思一轉,頓時心生一計,笑道:“我常聽聞二當家言說,二位皆是驍勇之將。如今吾有一計,能大破官兵,只是有些危險,不知二位去得去不得?” 這二人剛得了些許功勞,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哪里不依?連忙應道:“我二人遵守二當家遺命,唯閣下馬首是瞻。若有命令,只管下來,怕死的不是好漢!” 張順聞言大喜,連忙又將陳長梃、劉成叫過河來,如此這般囑咐一番,便準備親自率領他們繼續作戰。 張慎言聞言大驚,連忙諫言道:“我聽說‘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君主不能隨便上陣搏殺。主公若是有心,則命一大將行事便是,何須親自身先士卒。若是有個萬一,義軍托付何人?” 張順笑道:“自古以來,順守逆取。歷朝歷代開國之君,無不經歷金戈鐵馬,方能一統天下。未聞有安坐朝堂,以待天下自定也?!?/br> “張公勿憂,天命在我,我們的大業自然不會半途而廢。只是如今戰場善后之事頗多,我無法分心矣,還望張公多擔待一二,為我打理一番,順帶安穩一下濟源城中形勢,接待一下前來赴約的其他義軍首領便是?!?/br> “待我破了那鄧玘,還等著張公為我接風洗塵呢!” 張慎言還待再勸,見張順態度堅決,只得作罷。其實,張順心中還有些話語,當著諸將之面卻不便說出來。 二當家“紫金梁”傷在鄧玘之手,若是這場戰爭不親自指揮,將來其他頭領不依,自己也不好厚著臉皮與部下爭功。 更何況鄧玘實力強橫,此番出戰,風險頗大。若非由自己親自督戰,其他諸將,若是遇到艱難,難免打起了退堂鼓,又退卻之心。 到時候若是僅差一口氣,不能獲得全勝,反而會導致自己比較被動。 至于其中風險,張順早已計較清楚。自己麾下有李信、悟空兩位文武猛將,只要自己不去作死,基本是不會遇到太大危險。 甚至哪怕自己萬一陷入重圍之中,以悟空的本事,也能帶領自己全身而退。 想到此處,張順便命人收起來自己的旗號,反而將楊遇春的旗號打了出來。其余諸人皆下馬步行,而被義軍俘獲的官兵也故意釋放了一部分,讓他們走在前面,依照之前的路線一路向東潰去。 卻說那鄧玘剛剛出發不久,便失去了楊遇春的蹤跡,也不由破口大罵這廝“貪功”!好在他也不甚在意,只要二當家“紫金梁”已死,義軍一盤散沙,不足為懼。 哪怕楊遇春作戰不利,猶能列陣防守,等待自己率領大軍前去救援。 結果鄧玘剛過懷慶府府城不久,便聽聞楊遇春戰敗,官兵損失慘重。 鄧玘聞言大驚,自己分兵給楊遇春兩千人馬,若是全部失了,自己定然實力大跌,既會遭到朝廷貶斥,又會影響自己取得大功的機會。于是,鄧玘連忙帶兵向西急行,前去收攏救援楊遇春部。 第265章 鄧玘不足奇 鄧玘軍剛剛向西行軍不久,便遠遠望見楊遇春的潰兵一路奔來,果然為義軍所敗。 鄧玘本來還抱有一線勝利的希望,如今全破滅了。他不由一邊派人前去接應,一邊破口大罵道:“瓜娃子楊遇春,喪師敗軍,如此無能,我定要治他的罪!” 說歸說,罵歸罵,那楊遇春畢竟是鄧玘的部下,鄧玘還是得給他“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