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31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胡廣認真地想了想,則是道:“可是……朝廷的官軍,豈容他們放肆?” 楊榮幽幽地搖了搖頭道:“官軍雖勇悍,可一旦平叛,大軍開拔,就意味著,要損耗大量的錢糧!一千的叛賊,需要一萬的軍馬將其團團圍住,將其剿除,天下若是到處都是烽煙,這不只無數百姓大受其害,官軍也必要疲于奔命。時日一久,朝廷所需付出的錢糧是幾何?遭受兵災的百姓,又是幾何?” 說著,他又嘆口氣道:“哎,陛下動怒,自可以血流漂櫓,可我等乃是文淵閣大學士,凡事卻不能意氣用事,終究是要謹慎甚微才可?!?/br> 胡廣皺眉起來,下意識道:“楊公所言,不是沒有道理,不過陛下正在氣頭上……依我看,還是等一些時日,再進言才好?!?/br> 楊榮頷首,知道現下也沒有好辦法,卻又道:“就怕時間不等人??!” 時間過得飛快,卻在幾日之后,一封奏報,火速地送至京城。 文淵閣內,諸學士一個個目瞪口呆。 卻是福建布政使司以及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叛亂的訊息。 尤其是福建的情況最是嚴重,因為舉起叛旗的,固然只是福建的一個地方大族,可奏報之中卻稱,士民爭相依附,聚眾萬人。 甚至布政使司之中,亦有不少官吏,紛紛依附其中。 這萬人迅速攻破,不,準確的來說,幾乎是叛軍所過之處,望風披靡,所經九縣之地,竟有五縣兵不血刃,其余四縣,當地的父母官倒是堅守,只是兩處縣城被攻破,其余兩縣,卻已是岌岌可危。 一時之間,人心浮動。 對于楊榮這個福建人而言,他固然是憂慮的,而他更憂慮的是,原先他其實已有了一些心理準備,但是沒有想到,反應竟是這樣的快。 由此可見,士人們的消息渠道,也遠比他想象中的要快捷得多。 現在出于隱戶清查之后的巨大損失,再加上朝廷可能要追究的恐懼,使得不少人,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而至于其他人,只怕也在坐壁觀望,有不少人,都在盼著看笑話呢! 不少人的心理,未必是希望能夠滅亡大明,而是……叛軍鬧的越大,朝廷越焦頭爛額,而越是焦頭爛額,那么在這緊迫的壓力之下,勢必要對此前清查的種種現象既往不咎,否則可能會激起更多的民變。 而這對于天下各司,以及各州府而言,顯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 正因如此,楊榮更擔心的情況就在于,天下州縣,可能對于平叛并不積極,接下來,在征調糧食,征募民夫,甚至是犒勞平叛大軍方面,必然陽奉陰違,這會大大的減緩平叛的速度,而叛亂持續的越久,對于大明的百姓們而言,則意味著苦難。 “哎……”看過奏報之后,楊榮長嘆口氣道:“立即去見駕吧?!?/br> 除了這句話,他沒有再說什么,諸大學士們,此時亦是無言。 眾人覲見,朱棣升座,其實叛亂的消息,朱棣也已知悉。 他倒并沒有露出什么失態之色,甚至神色如常。在這一點上,朱棣也不是吹噓,作為一個叛亂的祖宗而言,他對于這些小打小鬧,并不太看得上。 因而,不等諸學士們開口。 朱棣卻是笑了:“這些叛賊,實在可笑,不趁亂立即攻打福州,卻是輾轉數百里,襲掠諸縣,實是沒有分清輕重。除此之外,招攬士民,封官許愿,卻只取文縐縐的官位,實是沐猴而冠……” “陛下……”楊榮站了出來,道:“叛賊固然無知,可陛下還是要審慎以待為宜。這叛賊四處襲掠,百姓深受其害,一旦貽誤戰機,則必要赤地千里,血流成河。臣以為,眼下當務之急,當行三策?!?/br> 接著,他便正色道:“其一,火速天下大赦?!?/br> “其二,對叛賊……需立即征調精兵強將,予以剿滅?!?/br> “其三……” 說到此處,卻有人猛然打斷道:“臣倒以為,這第一條,天下大赦,甚為不妥?!?/br> 這道聲音出來后,殿中頓時安靜了下來。 君臣們隨著聲音的方向看去,說話的卻是張安世。 第567章 快刀斬亂麻 眾人看向張安世。 朱棣顯然對張安世的異議頗有幾分興致,便道:“張卿有何高見?” 張安世道:“若是朝廷退讓,非但不會快速的穩住人心,反而會認為,他們有了可以和朝廷討價還價的資本。眼下既然有人謀逆,那么不妨立即調撥人馬,預備平叛。否則一旦大赦,那么于許多觀望的人而言,必是認為朝廷心生忌憚,那么今日倘若因為如此而大赦,那么明日又遇其他的事,豈不是……又要大赦?所謂日拱一卒,到了那時,朝廷就退無可退了?!?/br> 張安世頓了頓,繼續道:“與其如此,不如采取霹靂手段,絕不使賊子得逞?!?/br> 張安世的話,顯然是很令朱棣動心的。 因為朱棣本就是靠馬上得天下的人,靠武力去解決問題,本就是朱棣的路徑依賴。 不過朱棣也頗為信任楊榮,深知楊榮之言,也有他的道理。 果然,楊榮道:“宋王所言,并非沒有道理,只是老夫所慮的是,賊子遍布天下,朝廷若是調兵遣將,那么不免可能左右支絀。敢問,現在福建布政使司反了,朝廷要調撥多少人馬,廣西布政使司也反了,又需調撥多少人馬?” 他在此故意停頓,繼續道:“兵馬開拔,需要多少糧草?糧草如何轉運?這么多的糧草,經由這么多的州縣,而這些州縣……亦已開始觀望,他們難道當真會真心實意支持朝廷平叛嗎?倘若此時……又有賊子,趁勢而起,突然襲擊我大明的糧餉,又當如何?” “短短時間之內,就反了兩處,可見許多人,已是蠢蠢欲動,此時已走投無路,決心背水一戰了。因而,朝廷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即是……天下至少會蜂擁而起二十甚至三十處地方叛軍和反賊,那么朝廷需要多少人馬,又需要多少時日平叛?” “退一萬步,朝廷的官軍一到,可這些叛軍,本就輾轉于本鄉本土,熟門熟路,官軍一至,他們便即刻潛藏大山之中,亦或勾結當地的士紳進行藏匿,那又當如何呢?官軍一直在那里常駐嗎?平叛一久,必定要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不便,而滋生了賊子,遭殃的也還是當地的百姓。陛下,這樣的叛賊,并非是來犯侵入我大明疆界的胡人與韃靼,更非是尋常的官軍嘩變反叛,而是當地的士民,他們若是不斷的襲擾,且處處都烽煙四起,臣所擔心的,不只是百姓,而是疲于奔命的官軍,輾轉數千里,時日一久,士氣必定受挫?!?/br> 楊榮隨即看向張安世道:“宋王殿下,抗賊與平叛是情形是不同的,模范營當然是精銳,所以一旦遭遇外敵,必能克敵制勝??扇羰悄7稜I的軍馬,輾轉數千里之后,抵達了叛軍盤踞的地方,可當他們發現,他們所遭遇的叛賊,穿著的是尋常百姓的服色,甚至還有不少婦孺隨軍,那么……他們還能做到殺伐果斷嗎?即便可以做到,可這樣的平叛時日一久之后,那么……士卒們殺戮久了,他們的士氣又會如何?這些叛賊,絕不會選擇與官軍進行決戰,必是四處流竄,而這……又當如何應對?” 他長嘆了口氣,道:“陛下,臣所憂慮的,正是于此!當然,天下出了叛賊,當然要火速平叛才好,這放在任何時候,都斷然不可姑息??山袢盏臅r局,卻已朝廷眼下的處境不合,現在……各地的鐵路已在修建,一旦鐵路貫通,那么……平叛就成了輕而易舉的事,哪里出了叛賊,官軍便可立即乘坐著蒸汽機車朝發夕至,源源不斷的糧草,也可隨著鐵路進行供應。所以臣以為,眼下可以大赦,大赦的目的,不是為了妥協,而是為朝廷爭取時間,只要爭取到天下各處的鐵路能夠大抵貫通,到了那時……再有這樣的謀逆,便可輕而易舉的破賊了?!?/br> “反而是現在,不說其他,單說廣西、福建二地,俱都有十萬大山,道路崎嶇難行,糧食轉運困難,賊子隨時可以遠遁上山入海,這不但會因為連綿的戰事,而使百姓受害,也會使朝廷增加大量的負擔,而一旦賊子若是不能迅速剿滅,使他們還可在大山之中流竄,天下其他各地若是紛紛響應,則局面就更加無法挽回了。還請陛下……以天下蒼生為念,而非只逞一時之勇,朝廷等的起?!?/br> 他這一番話,令朱棣立即陷入了沉默。 以至于張安世都不作聲了。 楊榮擺出了實際的情況,模范營固然強大,可作為客軍,在長途的跋涉之后,抵達了前線,可遭遇到的,極有可能是士人們裹挾的尋常百姓!且那里道路崎嶇,多山,補給也是大難題,不只如此,就是對方熟悉地形,一旦遠遁,又是追擊的問題。 當然,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卻是……明明只要先穩住人心,將鐵路修好之后,那么……眼下這些平叛的難題,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才必須大赦,先將人安穩住,而后朝廷全心全意修建鐵路,等一切塵埃落定,哪怕秋后算賬,亦無不可。 朱棣背著手,踱著步,臉上有著猶豫之色,而后猛地看向解縉,道:“解卿以為如何?” 解縉道:“臣以為,楊公乃謀國之言,當今之計,確實這樣對朝廷最為有利?!?/br> 胡廣亦道:“臣附議?!?/br> 一直沉默的金幼孜,也道:“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一時的意氣算不得什么,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又曰:九世之仇、猶可報也!對尋常人而言,自然要爭一日之長短,可對朝廷而言,區區數年光陰,又算的了什么呢?眼下的情形,倒是楊公之言,最是穩妥,朝廷應該先將心思放在推行鐵路上,這才是重中之重?!?/br> 朱棣背著手,駐足,他又沉默了。 文淵閣幾乎是一面倒地選擇在了張安世的對立面,當然,朱棣深知,他們的話確實有道理。 即便是最血氣方剛時期的朱棣,只怕也會選擇隱忍。 只是……即便朱棣恢復了理智,卻也深知,理是這么個理,可一想到,到了這個時候,自己竟還要選擇大赦,選擇對這些該死隱瞞了戶籍的贓官和豪紳們選擇妥協,這不由得令朱棣如鯁在喉,一時之間,竟不由得長嘆起來。 他忍不住幽幽地道:“楊卿之言雖不合朕心,卻是頗有道理,哎……” 即使是身為皇帝,很多時候,也并不能隨心所欲。 在朱棣內心掙扎的時候,張安世卻是道:“陛下,臣卻以為,楊公之言,固是老成謀國,卻有一處,頗有失算?!?/br> 朱棣看向張安世道:“說?!?/br> 張安世道:“臣在想,這些士人,到底有多得人心,竟能裹挾這么多的百姓,楊公說的是,若是官軍四處輾轉,又需調撥大量的補給和軍需,如今鐵路尚未貫通,確實剿除起來,費時費力。更何況,一旦天下有許多賊子響應,那么……朝廷必定焦頭爛額。那么……臣以為,何不如……臣只暫時需一支軍馬,即三五千模范營,便可火速平叛,陛下只需命臣為此番平叛的將軍即可?!?/br> 朱棣詫異地看著張安世,道:“需要多少時日?” “三個月之內……”張安世想了想道。 朱棣與楊榮等人彼此相顧,而后,朱棣倒是來了興趣。 楊榮固然說的有理。 可架不住張安世便宜啊。 一個任命,給幾千人,且能在三個月內平叛的話,那么楊榮等人所言的所有困難,也就不存在了。 于是本是十分糾結的朱棣,頓時振奮精神,道:“三五千人……是否少了?畢竟是客軍,又是長途跋涉……若是賊子聞風而逃,只怕更加曠日持久……” 張安世則是從容地笑了笑道:“陛下……三五千人,足以?!?/br> 他表現出來的樣子,甚至看不出半點為難。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朱棣當即道:“若能平定這些賊子,便可使其他蠢蠢欲動的賊子再不敢滋生妄念,這對大明而言,實是天下的功勞,卿盡心去辦,若是功成,朕不吝賞賜?!?/br> 終于得到了朱棣的應允,張安世松口氣,立即道:“遵旨,請陛下容臣……火速去準備?!?/br> 朱棣頷首道:“且去,需要多少,隨時上奏?!?/br> 張安世再不遲疑,當即告辭出宮。 事情轉折得實在有些快,這一下子,反而令楊榮等人風中凌亂了。 這種事,架不住的就是內卷啊,你賣東西,說的口干舌燥,好不容易讓買主相信你這東西如何難得,工藝多少費時費力,成本如何高昂,結果隔壁有人湊上來,來一句這貨我也有,一文錢你拿走。 楊榮在尷尬之余,卻也不禁生出了好奇之心,其實細細思量,若是張安世當真能做到這些,那么……他的擔憂,就確實是多余了。 畢竟對亂臣賊子妥協,本就要朝廷付出代價的,若是能火速平叛,將損失降至最低,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楊榮道:“陛下,宋王殿下之言……” 朱棣難得語重深長地道:“他的話,確實頗有幾分教人難以置信,三個月雖說不短,可……即便大軍開拔,抵達叛軍所在,未必三個月也能做到……不過……張卿這十數年來,屢立奇功,朕此時……倒是很想看看,他如何再建奇功了?!?/br> 解縉人等,也不免暗暗點頭。 其實朱棣這番話,也可以說是在場幾人的心聲了。他們與張安世打交道也不是一天半天了,在他們看來,張安世就屬于怪胎一類,已經不能用常理來猜度了。 倒是楊榮仍帶著幾分不放心道:“陛下,是否還是做好最壞的打算?一旦平叛曠日持久……那么朝廷……” 朱棣想了想,顯得有些猶豫,最后道:“可以做準備,且看戰事進展,再行定奪吧!” 這算是最為折中的辦法了,楊榮也不好再說什么。 解縉人等自也沒有異議,紛紛道遵旨,便告退出去。 而此時,張安世卻馬不停蹄地回到了他的王府。 一到王府,卻一下子振奮了精神。 其實張安世也不喜歡卷的,只不過,當楊榮等人提出了大赦之后,沒有更好的辦法之下,令張安世不得不立一個軍令狀了。 倒不是張安世是殺人狂,非要平叛不可。 事實上,如果能平和地解決好問題,張安世是非常愿意的。 可張安世卻是深知,朝廷做了一次妥協,可能就會有第二次,這等事……會形成路徑依賴。 這只不過是在惡性循環,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