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477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姿態擺好,說罷,朱棣就再沒有說什么,便興沖沖地擺駕回宮。 他倒是走了,卻是丟下了諸王,還有那哈兒兀歹以及阿魯臺,都有些不知所措。 諸王這時候才剛剛起心動念,心里大抵是在想,陛下你方才還不是說移藩的事嗎,你倒是繼續說啊,咱們看看能不能再談談。 而哈兒兀歹和阿魯臺,卻已是萬念俱灰,又不知將來如何被大明朝廷處置。 皇帝似乎對他們都沒有興趣。 此時,周王和楚王卻已想湊到張安世的面前。 張安世卻是樂滋滋地道:“諸位殿下,鄙人還有一些事,再會,再會?!?/br> 說著,腳下一動,一溜煙的也跑了。 談? 你越是這個時候和他們談,他們反而會多想。 可一旦你不打算理他們了,他們反而有些慌了。 果然,很快張安世的府邸,便門庭若市。 先是周王來。 周王先和張安世賓主盡歡地談了一下醫學,突然話鋒一轉:“威國公,本王知道你對海外最是了解的,依你之見,這海外,去哪里最好?” 張安世面上泰然自若,可心里正偷笑呢,顯然……周王這是想給自己找個好地方了。 想了想,張安世便道:“若是去天竺最好,那里的土地最是肥沃,不過嘛……那地方有些遠了,現在去……只怕補給還跟不上,若是我……” 張安世倒也沒有敷衍他,說著,張安世讓人給取來了輿圖,開始一本正經地指指點點,給他細細地說起各處地方的好處。 周王朱橚聽得極認真,最后倒是看中了蘇門答臘的位置,滿意地點頭道:“此地很是不錯……嗯……多謝,多謝?!?/br> 頓了頓,周王似是想到了什么,隨即道:“本王聽說威國公在那南州,也有一處藩地,是嗎?” 張安世立即道:“哎,不瞞周王殿下,那地方,乃不毛之地,實在是雞肋,你可看到鄭公公的奏報嗎?” 周王朱橚便同情地看著張安世道:“本王還聽說,這是威國公自己索要的。威國公啊,你真是一個大大的忠臣??!本王不如你?!?/br> 他說得很誠摯,他自己就沒有這么客氣了,皇帝你不給我一個好地方,那還是兄弟嗎? 可瞧一瞧人家張安世的境界…… 張安世只是笑:“以后殿下去了海外,在蘇門答臘若是站穩了腳跟,我們應該多聯絡,到時,我開一條南州至蘇門答臘的航線,殿下多幫襯一些,我那地方……貧窮……” 周王想也不想,立即很是豪氣地道:“好說,好說,要糧食,要木材,一句話的事?!?/br> 周王朱橚前頭應得很痛快,后頭就是問:“只是這周王衛隊……” 張安世自然也很會,便道:“火器的事放心便是,早就準備好了?!?/br> “好,好,這便好?!?/br> 周王心滿意足。 周王之后,其他的藩王自也是陸陸續續地上門,張安世倒也一個個的應對自如。 很快,張安世便將自己府上發生的事,親自奏報到了朱棣的面前。 朱棣此時是笑開了花,哈哈笑道:“這一仗,打得太好了,真是教朕吐氣揚眉??!朕的那些兄弟,現在什么心思,朕會不知嗎?張卿家……此番你給朕幫了大忙,朕想好了,要賜你一樣東西?!?/br> 這倒真是意外之喜,張安世詫異地道:“不知陛下要賜的是何物?” 朱棣卻是帶著幾分神秘意味地笑了笑道:“你不妨也猜一猜。來,你告訴朕,你現在想要什么?” 張安世很是認真地想了想道:“這……臣最缺的,應該是……人?” “女人?”朱棣虎軀一震,頓時瞪大了眼睛看著他。 “不,男人!”張安世趕緊回答道。 第267章 加官晉爵 朱棣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張安世。 張安世也顯得有些尷尬。 “你但言無妨,朕也不是小氣的人?!敝扉袢盏木癫诲e。 張安世笑著道:“陛下,臣的意思是,臣需要不少壯丁?!?/br> 朱棣狐疑地看著張安世道:“壯???要壯丁做什么?” 張安世又笑了笑道:“臣那邊需要一些匠人,造一些東西,只可惜……棲霞的人力,已經遠遠不足了?!?/br> 朱棣聽罷,便笑道:“你既開了這個口,朕怎能不許呢?這個好辦,朕命山東布政使司,還有湖南布政使司,抽調三千匠戶給你便是?!?/br> 張安世卻是搖頭道:“陛下……臣想的不是這個?!?/br> “不是這個?”朱棣就更狐疑了,便問:“三千還不夠嗎?” “臣在想,能否允許匠人可以移至棲霞……”張安世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很沒有底氣。 因為按大明的律令,天下的百姓,分為民戶、匠戶、醫戶等等。 其實這承襲的,乃是元朝的制度。 元朝的時候,為了作戰,將統治區內的所有人,根據職業進行劃分不同戶籍,每每到了需要作戰的時候,需要多少匠人、大夫、百姓,便可從中抽調,隨軍作戰。 而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也認為這樣的制度似乎頗有可取之處。 當然,這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 比如醫生的問題就是如此,醫戶世襲,導致醫生的兒子極有可能對醫術并不精通,可因為是醫戶,卻依舊成為大夫給人治病不可。 這軍戶和匠戶其實也差不多,越是到明朝中后期,這個制度就越是崩壞。 而之所以在元朝,這個制度好用,因為它確實對元朝的軍事制度有很大的幫助,征調人力十分方便,至于民政還有其他的問題…… 顯然,對于蒙古貴族們而言,這根本就不是問題,畢竟這些貴族在進入中原之后,在將中原直接變成牧場的問題上,還爭議了很久呢。 而與之配套的制度,除了嚴格的職業戶籍體系之外,伴隨而來的,還有不同職業戶籍,往往都掛靠在了各地的官府上頭。 比如山東的匠戶,往往是山東布政使司調動,哪里需要修河堤了,需要多少匠人,便可征來。 這和軍戶的體系相差不大,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那便是……各戶的人丁,不得輕易流動。 而一旦流動,就意味著你成為了流民,而官府對于流民,是有權力抓捕的。 當然,在民初的時候,百廢待興,天下剛剛初定,大量的征調各種戶籍的人口,興建水利措施,修橋鋪路,同時開墾荒地。 這種職業戶籍制度,確實起到了不少正面的作用,朝廷等于是沒有花費太大的代價,就將一個水利的雛形興建了起來,同時還屢屢對當時的北元動兵,且成本極為低廉。 若是沒有這個制度,明朝能否從戰亂中恢復過來,尚且還是兩說。 尤其是貫穿了整個元末明初的流民問題,若是不進行限制,只怕滿天下的山林里都是盜匪了。 問題就在于,到了現在,這種制度的弊端便開始顯現了。 比如棲霞缺乏人力,可其他許多地方,想要做匠人的卻不是匠戶。想來棲霞的人,可其戶籍卻在其他地方。如此一來,反而使百姓們除了安守本分之外,沒有其他的出路。 朱棣聽罷,皺眉道:“你不妨說明白一些?!?/br> 張安世道:“臣只說說,陛下若是覺得不好,可以當玩笑聽一聽?!?/br> 朱棣頷首:“說罷?!?/br> 張安世這才放心地道:“陛下,棲霞對人口的缺口極大,當初制定世襲制,本是為了讓百姓們安定下來,可現在……卻不同了。鄧健那邊,現在正在培育新的苗種,將來的糧食問題,一定可以大大地緩解,而且許多新糧,并不需要細耕細作,那么多余的人力,若是還留在土地上,對我大明又有什么好處呢?” “所以臣希望……不如試一試,在這上頭,開一個口子,試一試是否有效。若是有效,那些愿意耕種的民戶,可以照顧更多的土地,一戶人家,也可得更多的糧,而那些無心務農的百姓,若是想要務工,讓他們進行嘗試,又有何不可?” “若如此,天下豈不是要亂套了?”朱棣顯出了幾分憂心。 張安世干笑道:“那么不如……先試一試?” 朱棣一愣:“試一試?如何個試法?” 張安世道:“開一個口子,譬如棲霞這邊,不如直接和太平府這邊直接對接。太平府的人丁,可與棲霞流動,官府不得阻攔,除此之外,太平府暫時解除民戶、醫戶、軍戶、匠戶之分,如何?” “太平府嗎?” 太平府其實就是后世的馬鞍山和蕪湖一帶,與南京相鄰,只是如今,隸屬于南直隸。 張安世的用意很明顯,這地方近,干脆來個自由流動,看看成效如何,若是成效好,那么再看是否放開。 朱棣若有所思,他所忌憚的是,這畢竟是祖宗之法。 前幾日,他才吹噓自己如何奉行祖法呢,總不能這么快就打自己的臉吧。 不過棲霞的用工若是短缺,確實也是一個麻煩,這可能意味著,他的銀子就掙少了。 這是朕的錢??! 一時間,朱棣也拿不定主意,于是道:“朕交文淵閣議一議吧?!?/br> 張安世也只好道:“噢……” 張安世不禁有些失望,他覺得若是讓大臣們去議,十之八九,是肯定無法通過的。 不是他悲觀,而是這種制度,其實明眼人都看出不合理??擅鞒瘍砂俣嗄?,卻幾乎沒有一個重臣提出反對意見來。 這說明什么? 說明大家都覺得這很合理。 張安世便干笑道:“確實該讓大臣們議一議,不過……” “不過什么?”朱棣沉吟著看了張安世一眼。 張安世苦笑道:“百官歷來對棲霞頗有微詞,說是棲霞那邊,只曉得做買賣,尤其是商行,榨取了許多民脂民膏……他們是巴不得商行招募不到人力?!?/br> 朱棣斜著看張安世一眼:“你這小子,倒是很會挑撥是非?!?/br> 張安世連忙笑著道:“陛下,臣可以發誓……” 朱棣擺擺手:“確實只是區區太平府的事……除非……” 朱棣沉吟了片刻,才又道:“除非朕敕你為太平府知府。如此一來,你為知府,又鎮棲霞,這豈不是很合理?” 張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