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節
看著站在自己床邊的向漠北,柳一志還以為自己看走了眼,確定真真是向漠北本人無疑時,他蹭地從床上跳起來,既驚又喜道:“向兄緣何來了???” 向漠北微微擰眉,毫不掩飾自己的嫌棄。 柳一志連忙拍拍自己身上那在床上壓得滿身褶皺的中單,又用雙手順順自己亂糟糟的頭發,瞧著向漠北將眉心擰得更緊一分,他尷尬地撓了撓頭,“沒曾想向兄會來,這不——” “速度收拾?!毕蚰蔽绰犓言捳f話,只淡漠地扔下這么兩個字,便兀自轉身坐到了窗邊,看著外邊的車來人往。 柳一志響亮地應了一聲后趕忙地將自己渾身上下收拾妥當,動作那叫一個利索,一點不敢有慢,生怕自己慢上一點就會惹了向漠北不快。 倒不是向漠北宣小郡王的身份讓他心中有了忌諱,而是擔心他被自己氣到了會影響到他的身子。 說來柳一志雖震驚于他的真實身份,卻未有因此而自慚形穢與他生分,與他相處時仍與從前無異。 因為于他心中,向兄便是向兄,即便他是身份尊貴的宣小郡王,他也仍舊是向兄。 他結交的是向兄這個人,而非他的身份。 也正因如此,向漠北才仍愿意與他繼續往來。 若非因他的身份而改變了原本的態度,這個朋友他便也不值得交了。 向漠北想,耿直的憨子也有耿直的優點,若是換了旁人,怕便不是這般了。 能讓老師記住的人,絕不會是尋常之輩。 “向兄可用過飯了?”穿戴且洗漱妥當了的柳一志看看天色,估算了時辰乃午后,本覺得自己應該睡到天昏地暗才能當是放松身心的他這會兒在向漠北面前忽覺得自己睡到日上三竿還未起身枉為讀書人,慚愧地又撓撓頭,“若是向兄還未用過飯——” 然而他還未說完,便又被向漠北打斷。 他面無表情地走至柳一志面前將一只包裹得方方正正地塞到他懷里。 柳一志趕緊抬起手來接住。 包裹不大,但入手沉甸甸的,像是書。 柳一志詫異地看看自己懷里沉甸甸的包裹又抬頭看看向漠北,“向兄這是——” “家師讓我轉交給你的?!毕蚰钡?。 “向兄的老師?”柳一志更為詫異,“向兄的老師何故贈我這些書冊?” 向漠北又擰起了眉:“打開?!?/br> 柳一志見著他又擰起的眉心,當即不敢再二話,老實地將包裹打開。 當他瞧見包裹里那一本本無不與科考策問相關的手抄書冊時,震驚得雙目大睜雙手顫抖,仿若眼前包裹里的不是書冊,而是珍寶似的,僅僅是翻開一頁都小心翼翼得指尖顫抖不止。 “向兄,這、這、這是——”柳一志難以置信得連舌頭都快捋不直了。 向漠北沒耐心等他捋直舌頭,直道:“家師乃蔡老首輔?!?/br> “老、老、老首首首——”柳一志的舌頭更沒法捋直了。 昨兒自棘闈回來后路過一茶肆,他有聽到里邊的南方士子談及衍國最有才學的人當屬已經致仕的蔡老首輔莫屬,蔡老首輔不僅是衍國開科取士以來到目前唯一一個大三。元,是兩代首輔,曾是當今天子之師,亦是太子之師,不僅博學多識,更是功勛卓著! 柳一志如何都無法將傳聞里的老首輔與成日耍賴要吃甜食的那位壞脾氣老人家相聯系,更無法想象他竟是才學了得的向漠北的老師。 但他深信向漠北不會騙他,兼眼下瞧見這些無論翻開哪一頁都能讓任何一個欲求取功名的士子獲益匪淺的書冊,他不得不相信他所遇到的那位壞脾氣老人家便是蔡老首輔。 若不是那位老人家,向兄的老師如何會識得他? 可,老首輔他又緣何會給他贈這些比珍寶還要貴重的書冊? 要知曉這些書冊于所有參加春闈的舉子而言,那都是錢財都無法比擬的財富??! 向漠北從柳一志瞠目結舌以及雙手顫抖的震驚又激動的反應看得出來他心中疑惑,鄭重地與他道:“家師盼你能留在京為官?!?/br> 柳一志愈發目瞪口呆。 留在京為官……???向兄與老首輔怕不是在說笑??? 只有二甲進士才能留在京做事中、御史、主事、行人此類正七品京官,三甲同進士只能放外職為知縣、推官之類的從七品官一,三甲同進士若不愿外放而想于京城謀官職,則可與有心入翰林院的二甲進士考選庶吉士,入翰林院為官。 若能入得翰林院,留在京中做官的幾率就要大得許多,畢竟朝廷遴選人才首先考慮的便是翰林官。 入翰林可說是每一個參加科考的士子夢寐以求的榮耀,畢竟衍國自來皆有“非翰林不入內閣”這一不成文的規定,而內閣又可說是每一位官員心中的最高志向。 可庶吉士的每三年才有十幾個名額,參加考選庶吉士的二三甲進士足有上百余個,能夠考上的幾率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可謂激烈。 且而今連杏榜還未放榜,他連自己是否能名列杏榜成為一名貢士得到參加殿試的資格都不知曉,又談何留在京中做官? 柳一志動了動因震驚而大張的嘴,顯然是想要與向漠北說莫說笑了,可看著向漠北神色嚴肅且鄭重,并非像是在說笑,他卻又甚話都說不出來。 向漠北知他心中所想,面色不改,又是認真道:“你秋闈的文章我認真讀過,你有真才實學,今科春闈名列杏榜不成問題,只是你的策問答得并不如何,即便成為貢士參加了殿試,屆時殿試只考一科策問,你怕是無法從上百份卷子中脫穎而出?!?/br> “所以從今日起自三月十五的殿試開始的這段時間內,你需學會如何去抓住策問里的主論、分論以及問題來作答?!?/br> “今日已是二月二十四,離殿試只有不足二十日,而你要學的很多,時間可謂是緊迫,你需抓緊,要以廢寢忘食的態度來學?!?/br> 若說向漠北方才的話已足夠令柳一志目瞪口呆,那他此時這一長番話道下來,柳一志則是震驚得險些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因為他從未聽向漠北與他道過這般長的一番話,足足抵得上以往向漠北一整日下來與他說的所有話。 并且他每一字每一句都帶著認真的誠意。 這已不僅僅是震驚,對柳一志而言,這根本就是受寵若驚! “我……”柳一志既感激又感動,朝向漠北拱手深深作揖,真誠道,“我定認真研讀老先生所贈的這些書冊,定不負向兄與老先生所望!” 對于柳一志將自己帶在話里向漠北皺了皺眉,卻未有就此說上什么,而又道:“將你的細軟收拾好,同我走吧?!?/br> 柳一志沒反應過來,愣愣反問:“向兄是要帶我去何處?” 向漠北并未回答他的問題,而是看向向尋,吩咐道:“收拾他的筆墨紙硯與書冊,其他不必了?!?/br> 說罷他不再理會愈發怔愣的柳一志,抬腳便要離開。 “向、向兄!”柳一志回過神,在向漠北抬腳跨出門檻前攔住了他,就擋在他面前。 向漠北一臉淡漠地看他,不待他問上些什么便先道:“你若覺得單就你懷里的這些本書冊便能讓你在殿試策問中將卷子答得如魚得水一般,你大可不必理會我?!?/br> 柳一志覺得,雖然向兄平日里看起來也總是冷冰冰的,可如眼下這般冰冷之中帶著一股莫名震懾人的力量的模樣卻是他從未見過的,令他一時間根本不敢再擋在他面前,只得老老實實將路讓開。 待向漠北離開了,柳一志才回過神魂。 然而他非但不覺失落與害怕,反是有些激動。 向兄方才給他的感覺,像極了大京官! 果然向兄骨子里便是要當大京官的! “哎,向尋兄弟你無需麻煩了,我自己來收拾就成!”心中一陣感慨罷了的柳一志急忙上前攔住了正在為他收拾細軟的向尋。 待柳一志跟著向漠北來到宣親王府的書閣里,并且還請來了宣親王時,他方知曉,向漠北不僅是要讓他學會如何為策問作答,還要讓他了解京中乃至整個衍國近些年來的各種治國策略。 這些知識,再不是任何一所書院能夠授予學生了,亦不是尋常士子能夠了解得到了的。 而宣親王作為今上唯一的手足,雖不能被今上信任,但朝堂政事他也知十之七八,指點從未真正涉獵過政事的柳一志已足矣,至于他如何作答,又答得如何,自有向漠北幫他指正。 屆時即便殿試他未能入二甲,卻也不至于落到三甲末尾。 若名字能在三甲靠前位,考上庶吉士的幾率便也大得多。 柳一志感激得險些落淚。 他何其有幸,才遇到了向兄! 于是,他懷揣著一顆熾熱的心,在宣親王府里開始了廢寢忘食的學習。 作者有話要說:明天的更新大概在中午或者下午嗷! 第223章 、223 衍國殿試試題與鄉、會試不同,殿試試題僅一種形式,即策問,于當天將卷子答完,不可繼燭,鄉試與會試試題形式相同,有四書義、經義、詔、論、表等幾種形式,考試時間皆為九天七夜,分作三場考完,可繼燭作答。 鄉、會試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題,每題需答二百字以上,第二場考論試一道,需答三百字以上,詔誥表內科一道,判語五條, 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均需答三百字以上,試題內容除時務策之外,均從四書五經中出題。 試題內容大致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治國、倫理、經濟、軍兵與教學。 鄉、會試評卷中尤以第一場四書義答卷為最重,第三場的經史時務策幾乎不會被閱卷官批閱,是以所有求學世子皆以四書五經為重,可謂是直至功成名就前一直都埋頭于四書五經八股文之中,如此一來便使得他們于國家時務之事鮮有上心。 畢竟科考之路上只有殿試才會真正考到時務策,然而參加科舉的士子不計其數,能走到殿試那一步的又能有幾人?這就使得無數學子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 即便是在書院、府學或是縣學里有教到時務策,可那也不過是教會學生如何作答這一類型的考題,而不會結合國家的時政來剖析題目再作答。 所以柳一志對時務策的作答,也僅僅是會答而已,并不會深入地剖析題目。 也正因如此,殿試不僅僅是學子與學子之間的才學較量,更是他們背后家族以及勢力的較量。 衍國開科取士雖不限出身,除女子之外,舉國子民皆可參加,可真的要從殿試中脫穎而出躍上龍門,便不再只如此前的考試那般只需將卷子答好就可。 尤其是鼎甲之爭。 鼎甲之爭不僅關系到個人私心與黨派目的,很多時候也會事關地方利益。 殿試于那些出身朱門之家的學子而言,能考上進士的可能自然會比寒門士子要大上許多,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背后所依靠的家族力量,也因為他們會比寒門士子多上許多了解并接觸朝廷政事的機會。 衍國歷屆殿試策問題目無一不是結合衍國時政而談,而衍國地域遼闊,百姓眾多,各地的治理之法又各有不同,今上究竟會從哪一方面來出題,無人知曉,唯有將重大之事了解,尤其是近年來的各地要事熟知,方能多一份成竹在胸。 這些于向漠北而言并非難事,甚至可說不在話下,他天生聰慧,哪怕這些年在靜江府他對朝廷政事鮮有了解,但自回京后,他便開始去了解朝廷近幾年來的大小政事以及就民生問題的各種解決辦法,而今他雖不能說是事無巨細均能了然于胸,卻也記住了十之八九。 可這于幾乎從未接觸過任何時政的柳一志而言則若魚入瀚海,接受著從未有過的浪潮沖刷拍打。 治國總略、仁義道德禮義廉恥、錢糧賦稅馬茶鹽鐵、人才培養縣學興辦、軍糧供給車馬兵備等等,上至大一統,下至田畝糾紛,皆是他這不足二十日的短短時間內都要了解過一遍的。 好在的是有向漠北在岸邊拽著他這條根本不知自己該如何游動的魚不讓他在瀚海之中找不著方向,甚至還慢慢地替他將方向給指出來,否則他根本不知自己能去往何處。 宣親王為他講近些年來各地問題與朝廷已有整治之法,向漠北則是為他講當下各地出現了卻還未得到整治之策的問題,再以此為題,交由他作答。 柳一志自己則是將宣親王與向漠北為他講解的各種問題與對策按照治國、倫理、經濟、軍兵與教學這五種類型做規整,夜里認真習讀老首輔給他的那幾本書冊,結合書中解題之法來作答向漠北為他出的題。 次日向漠北為他評閱過他的答卷后一一為他指出他的答卷之中何處不足何處需要改進又如何改進后,又開始為他講解新一輪的問題。 柳一志尋日里雖然為人憨直,但在讀書一事上他卻是遠超常人的聰慧,雖與向漠北不能相提并論,卻也是極為難得的人才了,大多問題一點便通,難度大的問題也不會超過三次點解還不明。 尤其他足夠勤奮好學,更足夠刻苦,自他進入宣親王府書房學習后,除了如廁之外,他再沒有踏出過書房一步,吃住都在了里邊。 他托向漠北給他在書案旁置了一張兩尺余寬的藤床,若是倦了便在上邊歇一會兒,既不會太占地方也方便,每頓飯則是向尋給他端過來,然而好幾次都是向尋將下一頓飯送來了發現上一頓飯他還未動過一筷子,一心埋首在那一本又一本書冊之中。 夜里書房的燈都亮至后半夜才會熄,天將將明時便又見著他坐在窗后埋頭讀書或是奮筆疾書了。 他是真正的學習學到了廢寢忘食的狀態,不是因為任何人的逼迫,而是他自己無比珍惜這從未有過且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