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分析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笨蛋的幸福旅途、最初的我們、萬花狂少、邪王別太拽、媳婦她成精了[八零]、后宮拯救計劃[穿書]、夫妻之間(出軌H)、《韓娛(主bts)我獨自美麗》、我們的世界天空很藍、昭明書院(NP高H)
我敲了敲辦公室的門,得到應答后走了進去。 凌云木的主治醫師魏承瀾,是個長得有些著急的男人。他檔案上標注著三十歲的年齡,但我看他至少奔四了。大概是因為有些駝背吧,一頭灰白頭發,讓他看起來像個固執的老頭子。不得不感慨,學歷越高越是催人老啊。在對待病患上面,他確實是個說一不二的人,難免有時候給人一種不懂變通的刻板印象。 譚隊就因為問詢凌云木這件事,跟他起了好幾次沖突。他為了保護病患,是連刑警隊長也不放在眼里的。要不是我那駭人的背景,他也早就將我趕走了。 “魏醫生今晚值班嗎?”我客客氣氣地問了一聲。 他摘下眼鏡,拿起手邊一塊無塵布,擦拭著厚厚的鏡片,顯得有些疲態,“是呀,值班。你怎么還不休息?” 我徑自坐在他對面的藤椅上,“我習慣了,不過魏醫生可要注意休息!好多人需要您呢!” 他笑了:“項少爺大半夜過來,就是為了夸我嗎?” 我忽然覺得自己錯了……前面不是說他未老先衰嗎?但當他笑起來的時候,我并沒有發現法令紋! “嗯?怎么啦?” 我趕忙清了清嗓子,調整了下坐姿,嘿嘿笑了下,“有些問題想要請教魏醫生,不搞清楚還真的睡不著?!?/br> “哦,是什么問題?” “魏醫生,您接診過人格分裂的案例嗎?” 他擦拭鏡片的手停了下來,有些疑惑:“這大半夜的,項少爺怎么會來問這種問題?” “魏醫生,叫我名字得了,什么少爺不少爺的?!?/br> “項少是發現什么了嗎?” “沒,就是問問,我比較好學?!蔽液耦仧o恥地笑道。 他將眼鏡戴上:“其實人格分裂的案例一直都存在,相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呈上升趨勢的。只不過為了病患的隱私,一般不會四處張揚。人格分裂癥學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簡稱did,是在一個身體里出現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格特征,也就是多重人格,是一種心理疾病。 “大量的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是導致did產生的主要原因,成年后的則很少,但也不是沒有?!?/br> 我之所以會忽然來問有關人格分裂的問題,主要是凌云木的日記帶給我一種疑惑和深深的不安。 要不是有人偷看了日記,那就只能用人格分裂來解釋了。而我傾向于后者。 有誰會在剛寫完最喜歡吃冰激凌的時候,再來一句:“果然是小孩子,幼稚,咖啡才是最頂級的享受”? 有誰會在剛體諒完養父母的養育之恩后,再來一句:“殺死那對狗父母”? 從我接觸六·一三案以來,基本就排除了凌云木的嫌疑。在我看來,他更多的是一個受害者,直到看了他的日記,我有些動搖了。 無法從日記上判斷那兩個迥異人格出現的時間,或許很早,跟童年創傷脫不開干系。 這種多重人格作案的認定,在我國還沒有首例。 魏承瀾:“最早的多重人格案例,是1977年m國發生的一起強|暴案,普利·米利根因強|jianehe州立大學四名女學生受到指控。普利·米利根具有24重人格,有人還為他寫了紀實小說?!?/br> “心理動力學認為,強烈的創傷經歷、內部的沖突和缺陷使個體處于混亂痛苦的膠著狀態,壓力超過了承受能力,個體便通過分離出強大的次人格來逃離恐懼和傷害,以保護主人格。 “所以說,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御機制?!?/br> 鑒于我“好學”的品性,魏承瀾醫生很愉快地給我講了起來。 “次人格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存在,有自己的特征及世界觀。在分離的過程中,他們被摒棄了“壞”的心理內容,往往承載了主人格潛意識當中的愿望。所以,甚至主人格也沒有意識到次人格正是自己潛意識的體現。他們往往性格迥異?!?/br> 我問:“主次人格之間,他們會互相知道嗎?” “這個不一定,得看病情嚴重與否。輕度did,發現不了自己的次人格很正常,重度did,當主意識被其他人格掌控的時候,出現了記憶空白和嶄新的現實內容,遲早會讓人起疑的。所以說,除非真的是心太大天塌下來當被子蓋,個體對自己的狀態還是會有一定的認知的?!?/br> 魏承瀾醫生講了很多、很細,當我謝過他將要離開辦公室的時候,忽然打了個激靈,又折了回去,“魏醫生你說的那本紀實小說是《24個比利》吧?我想起來了,有人給我介紹過!好像有些次人格擁有特別的天賦和潛能,而這些是主人格所不具備的?” 魏承瀾笑了笑:“是的,一個孱弱的人,很有可能會分離出強壯的次人格,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都上升了一個檔次,也未可知?!?/br> 我迫切地想知道凌云木的童年時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但日記被我翻爛了也沒有看出什么端倪。 這家伙不愛寫敘述文,他的秘密隱藏在感悟里,讓人揣摩不透。 五本日記,沒有一篇是回憶童年時代的!如果有,肯定已經化為感悟了。 當次人格(暫且當他們存在吧)出來回應他的時候,他甚至像君王一樣,不肯低下他高傲的頭顱,不置回應,看也不看一眼。 而我現在的身份,無法從警方那里得到更多的資料,比如他孤兒院時期的資料。 著急上火,不得不勸自己,也許一切都是我想多了,根本不存在什么次人格犯案,記得有個偉人說過:“好人做夢,壞人作惡?!? 真正的壞人做起惡來,是直接了當的;而好人,一切都止步于幻想。 “現在,可以告訴我是誰了嗎?”可能是醫生的直覺,讓他不能置之不理,“你一直照顧著凌云木,該不會……” 我趕忙擺手否認,轉念一想,干脆夸夸其談:“我就是太閑了,你知道我下崗了,無業游民。而根據我以往的職業習慣,總是會想得很多,比如,像凌云木所遭遇的滅門案,這么重大的創傷,他會不會人格分裂?盡管他已經不是兒童了!” 魏承瀾抬了抬頭,光線在他的鏡片上劃出一道細長的亮光,讓眼睛顯得炯炯有神。他沉吟片刻,“也不是沒有可能,他的預后不太理想。希望只是短暫的精神分裂吧,如果惡化下去,很有可能因為無法承受而人格分離?!?/br> 但我知道,如果日記中的次人格是真的,我必須將他們給引出來。一個強壯暴戾的人格,一個成熟冷靜的人格,加上凌云木的謹慎周全,三人格協同作案,也不是不可能! ※※※※※※※※※※※※※※※※※※※※ ps: 柏拉圖說:“好人做夢,壞人作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