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書迷正在閱讀:長樂歌、你到底,有沒有男朋友、我的丹田是地球、江山爭雄、一路向北、爽文女主她不想爆紅、才會相思(骨科1v1、sc、he)、向陽、紫霧彌漫、跟蹤罪犯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之后,寇準又調任河北成安縣(今屬河北)知縣,依舊保持以往風格。彼時尚處于宋初,五代遺風多存,地方上充斥貪殘昏庸官員,百姓深受其害,因此他的積極作為自然超越大多同僚,從而受到朝廷的關注。于是,他在23歲時升任鄆州(今山東東平)通判,也就是該州級機關的二把手。 端拱元年(988),寇準從地方衙門調到中央最高財經機構的三司,并很快出任鹽鐵判官,承擔起一份重要的財政管理公務。這一年他不過27歲,可謂仕途坦蕩,分明是得志青年。 本朝魏徵 寇準進入三司衙署后,立即感受到京師與地方存在的巨大差異,相比于中央龐大的運行體系,州縣衙門那些關系和那點事實在是簡單多了。三司因關乎全國的財賦收支管理,所決定的各項政策和規定,都牽涉到廣泛的利益,因而既要與朝廷其他機關交涉,也要與各地政府經常打交道,更須滿足天子的意愿,故其官員的言行舉止,都難免引人注目。 面對繁重的政務和復雜的人事關系,寇判官秉承一貫的耿直作風,遇事敢言,常常不顧忌官場許多潛規則暗習慣,直指積弊,這當然屬于不欺君的大忠表現,因此引起了天子的注意。某次,太宗皇帝傳詔百官就朝政各陳己見,他便上疏直言朝廷利害,有條有理,切中要害。天子閱罷奏言深為所動,對這位年輕的官員愈加器重,迎合順從的臣子固然令君主舒心,但朝廷畢竟還需要敢言敢為的直臣。 翌年,太宗就打算提拔寇準,宰相建議授予開封府推官之職,太宗不滿地說:此官豈能用來相待寇準?宰臣只得再提議遷官樞密直學士,天子這才答應。于是,寇判官轉升樞密直學士,步入最高軍事機要決策機關,同時還兼任判吏部東銓,也就是負責一部分考察選拔官員的工作。不久,寇準母親去世,按照慣例官員須辭職丁憂,守喪三年,但太宗正要重用寇準,哪能就此讓愛卿離朝許久?皇帝就是皇帝,一紙詔書便予以奪情處理,令孝子打破常規繼續留任,這可是古代天子對特別信任臣子的一種禮遇。 蒙受如此浩蕩皇恩,寇準更堅定了報效國家之心,對朝廷盡忠盡責。據記載,一次上殿議事,他因言語過于直率,惹得太宗惱怒地站立起來,他竟上前拽住龍袍請天子坐下來繼續聽,直到事情決議后才退去。當朝君王可是從來猜忌心重,又剛愎自用,君臣關系向來疏遠,故很少有人敢如此逆龍鱗,因此寇準的舉止風格實在超乎常人。必定是他言之有理,敢言他人不敢說的話,太宗皇帝覺得這位年輕人難能可貴,反倒極為欣賞,遂感嘆地說道:朕得到寇準,猶如唐太宗之有魏徵! 魏徵乃是唐太宗朝著名直臣,曾多次不顧冒犯天子顏面而批評弊政,被唐太宗視為自己的一面鏡子,由是以直言敢諫聞名于史。天子一言九鼎,寇準獲得如此評語,自然聲名大起,引得朝臣們又贊嘆又妒忌。 初入執政 寇準出任樞密直學士,大約有兩年時光。在此前后,京師朝堂上表面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官僚們私下里爭寵相斗不已,宰執之位也幾度更迭。其中元老重臣趙普因年老體衰,不久辭官,狀元出身的呂蒙正獨掌相印,分居要津的大臣,一度也多為呂相公太平興國二年(977)那一榜的同年。但有道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新進者也逐漸崛起,寇準受到太宗的格外器重自不用說,還有如他的同年李沆也已出任翰林學士,成為天子身邊的近臣。 年輕氣盛的寇準因有天子的特別眷顧,自然不愿甘居人后,他要抓住機遇更進一步,以施展遠大的抱負。 淳化二年(991)春,天下大旱,民怨沸騰。于是,太宗召見近臣詢問朝政得失,眾臣們都以自然規律的言辭予以解釋,實際上就是回避敏感的現實問題??軠蕜t上言道:《尚書洪范》中的天人感應之說,應有道理,現在大旱就是驗證,可能與朝廷刑政失常有關。他的這種言論,是有意將朝政問題與嚴重的旱災掛起鉤來。天子聽罷大怒,當下就起身返回內宮。正當眾人面面相覷之際,宦官傳旨寇準入內。太宗一見到這位素來耿介的官員,便追問究竟有何刑政失常問題。他沉穩地回答:請陛下召見二府宰執們前來,為臣要當著他們的面說。當幾位惶恐的大臣被召來后,他才對天子陳說道:之前有祖吉、王淮兩人貪贓受賄,祖吉受賄數額不大就受到誅殺的嚴懲,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兄弟,監守自盜至千萬,卻不過受到杖刑處罰,以后又官復原職,此非刑罰不公又是什么?太宗當即質問王沔,王參政只得頓首稱罪。于是,王沔受到天子的痛責,寇準則得到嘉獎。 古來官場拉幫結派的現象從來就有,此乃帝王最忌諱之事。在君主眼里,若就此形成集團勢力,輕則結黨營私侵蝕國家,重則架空天子危及社稷。不過,要完全杜絕此類事情發生卻非易事,只能必要時加以打壓,采取的手段當然很多,起用一批新人制衡就是一種辦法。 寇準揭露參知政事王沔包庇胞弟之事不久,就被太宗皇帝欽點為樞密副使,從而躋身執政之列。這一年,寇樞密年僅31歲,屬于二府大臣中最年輕的一位。當年九月,寇準的科舉同年李沆也官拜參知政事,蘇易簡則升任翰林學士承旨,當然最受天子賞識的還是寇準。而那位倒霉的王沔則遭到貶責,呂蒙正也因姻親宋沆妄議立太子的事受到牽連,罷相離朝。繼任宰相的老臣李昉和粗獷的張齊賢,顯然不是天子理想的人選,不過屬過渡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