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這份出自曾親為趙秉鈞診療的醫學專家的報告,應當說是很可靠的,趙秉鈞確系病故,并無疑問。 然而,由于在過去近一年中,刺宋問題一直為輿論所密集關注,案中關鍵人物之一應夔丞剛剛在一個多月前被人刺死在由北京前往天津的火車上,現在另一關鍵人物趙秉鈞忽然又死亡,遂致外間對其死因言人人殊,疑團不釋,乃至京中盛傳毒殺之謠,外電甚至說趙之廚人已受種毒之嫌疑而被拘。[135]《順天時報》則報道內務部曾給京內外各公署發出秘密通告,內稱有亂黨能于鮮果食物內注射毒藥,人食之不動聲色,在二十四點鐘內致于死命,亟應慎防。又說有亂黨欲乘機潛入京津,希圖暗殺,擾亂大局,京津一帶已臨時戒嚴。[136] 輿論之所以懷疑趙系被人毒殺,其實主要是將矛頭指向袁世凱,認為趙曾與袁同謀殺宋,故袁毒殺之以滅口。百余年來,人多持此一說。袁克文在《辛丙秘苑》趙智庵猝死條中,也暗示趙秉鈞系被毒殺,只不過他把毒殺趙的人說成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意圖為其父辯護。其言道: 天津兵變,警卒多比匪行掠。警廳長楊以德有縱下賄上之事,樞府聞之,欲罪而未發。趙秉鈞督直,屬其密案。趙亦深惡楊,比至,楊入謁,趙初嚴詰,楊猶自辯,趙益怒,作村婦之罵,且以足蹴之,楊慚懼而退。趙已擬窮究,越數日,趙訪客歸,猝病,不能言,未竟日,卒。初,先公聞趙病,遣予臨視。予至,趙已絕矣。先公電來,令余詳察死狀。予就趙尸,見其目合口張,面膚青灰;握其右手,指尚微柔,開而不斂,指甲青紫;唇黑紫,似有涎流出已經拭滌者;臂rou堅,亦青色。趙一妻,無子。詢其侍者,謂趙在外未進食,但飲茶一杯耳,飲茶后即歸,歸亦未食,而病即作矣。時趙之至友蔡乃煌輩咸在側,雖有疑其死之突,而未聞有執言者。樞府專使旋蒞津,亦無議焉。予返京,以詳陳,先公嘆息久之。趙為先公所最賞,論為上材,畀以直督,適當倚任。外間不察,或謂為先公所殺,殊誣之甚者也。[137] 這段記載中的天津兵變,是指1912年2月底3月初第三鎮統制曹錕部下部分士兵所發動的兵變,初在北京城內,后蔓延至天津、保定等地。袁克文本來是要記述趙秉鈞死前情形,卻先講了一個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在上年天津兵變中縱警行掠,縱下賄上,以及直隸都督趙秉鈞一年后欲追究楊以德責任而與之發生口角,乃至以足蹴之的故事,其用意顯然是要暗示,趙秉鈞之死,楊以德脫不了干系,而與其父袁世凱無關。在《辛丙秘苑》另外一處,袁克文干脆說趙為仇家楊某所毒。[138]在如此用心下,袁克文接下來所描述的趙秉鈞疑似中毒身亡的癥狀,已很難令人相信,甚至趙秉鈞與楊以德發生沖突的故事,也不能排除為袁克文所虛構,因為趙秉鈞自武昌起義后不久便任民政部首領,接著又在南北統一后任內務總長,旋兼任國務總理,全國各地警察與地方治安一直由其主管,何以他不在兵變當時便追究楊以德的責任,而要在卸任國務總理兼內務總長之后才追究?事實上,趙秉鈞并不能算猝死,由于其常年吸食鴉片,加之公務勞心費神,身體狀況早已不佳,前引其幕僚所說很能說明問題。還在1912年夏,報紙就有秉鈞既有煙癖,又患毒癥,不能耐勞,所有部中一切日行公事,皆送私宅,由前清因貪革職員外郎丁惟忠一手批辦之說。[139]刺宋案發生以來,趙又絞盡腦汁,疲于應對,健康狀況愈加糟糕,曾入法國病院接受治療。屈永秋的醫檢報告也表明,其最后一次生病已有一段時間。因此,趙秉鈞死亡并不十分出人意料。 朱啟鈐是趙秉鈞內閣交通總長,在趙秉鈞死去多年后,章士釗寫信詢問他是否知道趙秉鈞之死內情,朱復函寫道: 我聞津門傳言,是智庵廚人被買通而下毒,其暴死于本宅廁中,時已午夜。先是洪述祖構成宋案,以勛位許應夔丞,夔丞索酬不遂,咆哮難制,述祖因扼殺之于京奉火車包房以滅口。時南北報紙,紛紛攻詰,都指為智庵主謀。項城與人談到此事,兼有利用形勢,推刃智庵之暗示。而智庵不甘為代罪羊,時出怨言。實亦述祖雖為智庵所養鷹犬,而宋案一切指示,悉出項城,智庵枉尸其名而已。智庵之出為直隸都督也,袁、趙顯有違言,方被左遷。加以述祖深結項城以傾主,尤使智庵憤激。北洋為第一強藩,智庵入津,于自為辯護處,更覺放言無忌。先之以袁、趙之互怨,繼之以趙、洪之內訌,于是項城認智庵為叛己抗命。述祖亦心懷恐懼,先下手為強,而智庵不免于死矣?;蛑^買通廚人,即述祖所為,是或可信。[140] 結合前所論述,朱啟鈐所云述祖雖為智庵所養鷹犬,而宋案一切指示,悉出項城,智庵枉尸其名而已,部分符合事實。但他又說袁世凱試圖將應夔丞之死嫁禍于趙秉鈞,洪述祖亦因趙不甘為代罪羊,時出怨言而心懷恐懼,因此由后者買通廚人毒死趙秉鈞,卻與事實不甚相符。其一,朱啟鈐所謂趙秉鈞死于廚人下毒,是聞津門傳言,并非他掌握內幕,以下關于趙秉鈞之死的分析都是依據這一并不可靠的傳言為前提。其二,洪述祖以勛位許應夔丞,而能夠授予勛位的只有大總統,應夔丞索酬必然會使外間認為袁為刺宋幕后主使,從而使袁難以說清,故只有袁才有殺應動機,而非洪或趙。其三,趙秉鈞死前,洪述祖為宋案重大嫌犯早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并且洪已經逃匿至青島德國租界。因為趙秉鈞放言無忌就心懷恐懼而先下手為強,根本就無此必要。其四,趙秉鈞死時,宋案風潮已經過去,袁在宋案風潮最盛之時曾極力為趙秉鈞辯護,此時卻要因應夔丞之死嫁禍于趙,既自相矛盾,又無此必要。其五,趙秉鈞出任直隸都督,朱啟鈐解釋為袁、趙顯有違言,方被左遷,與事實亦不盡相符。實際上,刺宋案發生后,趙秉鈞為自證清白,曾很多次提出辭去國務總理及內務總長,直到二次革命爆發,袁世凱才同意,但轉而又任命趙擔任直隸都督這一重要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