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果如此,則洪在出逃前便已確定青島為目的地,洪述祖對其仆人說欲往上海,很可能是為了防止其仆泄其行蹤而實施的瞞天過海之計。而他決定逃往青島,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則青島當時是德國人的租界地,便于藏匿。德國海軍大臣曾在下議院發表演說,謂中國人之避亂者,恒喜遷居青島,蓋以該島在吾國保護之下,甚為穩靜故也。[27]二則因為光復而后,凡滿族領袖、前清貴官及一切逃犯,莫不以青島為安樂窩,[28]其中有與洪述祖極為熟識者,如同鄉盛宣懷及李鴻章之子李經邁等,便于其在當地活動。[29]另外,洪述祖清末曾在中德合辦井陘礦務局擔任總辦,與德人打過交道,這或許也是他決定逃往青島考慮的因素之一。 至于叫洪述祖逃走的總統府差官的名字,洪述祖并未透露,但當時《民立報》曾刊登北京電報,稱有傳聞,洪述祖逃去系其同鄉總統府秘書張一麐密告洪知,令其早逃,又謂洪、應在外秘密行動,所需款銀,概系張一手付給。[30]為此,總統府秘書廳同人曾向《民立報》發出公電,予以否認,稱張一麐在廳辦公,屏絕酬應,與洪素無往來。[31]然而,當《民立報》駐京記者面見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詢問發電情形時,梁氏答謂己并不知道。[32]總統府秘書廳同人發表公電,秘書長卻不知道,可見該公電極有可能是張一麐假借同人名義發出。從事實來看,洪與袁關系密切,時往總統府,張不僅是袁的心腹幕僚,也是洪述祖同鄉,兩人素無往來,顯然說不過去。即以收撫應夔丞而論,應系洪介紹入京見袁,總統府方面負責接待應者即系張,洪、張如何能夠不相交結?因此,通知洪述祖出逃的人極有可能就是張一麐,當然并不是張私自放人,而是受了袁世凱指派,張之所以在案發后否認,一方面是因為此事與己不利,另一方面是為了不牽及袁。 二 政府引渡洪歸案失敗背后 洪述祖于3月29日逃至青島。三日后,即4月1日,洪述祖被跟蹤至青島的京師警察廳秘書潘毓桂、偵緝隊長李壽金等認出。潘、李等將跟緝情況向京師警察廳總監王治馨做了詳細報告。根據報告,潘、李等人于3月31日晚到青島,比洪述祖晚到兩天。4月1日,二人查得3月29日由濟南到青島火車內有一人貌似洪述祖,到青島后住進亨利飯店四號房,自稱王蘭亭。經設法辨認,確定王蘭亭即洪述祖,胡須已經剃去。潘、李當即電告山東都督周自齊,轉電大總統、國務院,并電告王治馨,又向青島德巡警衙門報告王蘭亭確系洪述祖。4月2日,德巡警衙門將王蘭亭即洪述祖傳至警署問話。4月3日,周自齊派洋員司得賜來青島接洽,向膠督交涉,兼探訊問情形。據德警云,問訊時,洪述祖言不知宋案原因,向來與宋毫無關系。德警訊以何故更名,何故到青,洪謂宋案發生后,多有疑彼者,并恐有人暗殺彼以圖報復,故更名逃赴青島。德巡警衙門據此向中方提出,須有證據,始能將洪交出,并須速速。當天下午,德警即將洪述祖釋出。潘、李等將上述情形報告周自齊,并繼續派暗探監視洪述祖。[33]據內務部次長言敦源后來講,洪述祖之所以被德警釋放,系李經邁代為運動,惟洪述祖每日午后六時須到官署(指德巡警衙門;引者)掛號,證明其未離該處。[34] 4月3日,周自齊致電總統府秘書廳及內務總長,報告洪述祖被拘情形,請政府從速提供證據,電云: 辰密。頃接膠督電開:東電敬悉。當即飭令巡警局將洪述祖拘獲,但因洪稱此案與伊毫無牽連,是以礙難照辦。應請轉呈北京政府,索取此案確實證據,庶可詳查辦理等語。已電復膠督,將洪拘留候辦。乞飭部從速辦理,并指示一切為叩。自齊。江。印。[35] 袁世凱接電后,于4月4日轉電江蘇都督程德全與黃克強,請將宋案有關洪述祖各項證據分咨外部、東督,以便與德方交涉,電云: 新密。據山東都督電稱,接膠督電開:東電敬悉。當即飭令巡警局將洪述祖拘獲,但因洪稱此案與伊毫無牽連,是以礙難照辦。請轉呈北京政府,索取此案確實證據,庶可詳查辦理云云。已電復膠督,將洪拘留候辦,乞飭部從速辦理等語。希程都督查檢牽涉洪述祖各確據,分咨外部、東督,以便雙方交涉。洪既有著落,此案當可水落石出,藉釋群疑。遯初有知,實陰相之。袁世凱。支。印。[36] 與此同時,內務部次長言敦源和國務院秘書程經世,于4月3日離京南下處理此案。據言敦源記述,二人行前曾見總統、總理,擬有三種計劃:一是酌帶弁役,誘出環〔租〕界,然后掩捕;二是勸洪束身歸案,免致累及政府;三是經世習于德人,設法交涉,庶幾引渡交犯。[37]4月5日晚9時,言、程帶弁役10人至濟南,與周自齊會商辦法,獲知洪述祖已為德人拘留(實際此時洪已被德警方釋放;引者),則在京籌議誘捕一節已不適用,所帶弁役即令折回。[38]4月7日晚,二人到青島。4月8日上午,二人與膠督府文武官吏交涉洪述祖歸案事,德人仍堅執如前,非將證據提出,不能將洪述祖引渡提回。[39]言敦源等見與德方交涉無法進行,遂改變策略,輾轉設法與洪見面,勸洪自行請求歸案,但情遣理諭,百方誘致,舌敝唇焦,終不承諾。[40]4月10日,言、程返回濟南。關于此行經過,二人特別撰寫《公出日記》,并在《大自由報》等報公開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