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除上述5萬元外,如前所述,袁世凱還應江蘇都督程德全電請,特別允準每月再給應夔丞2000元,作為其擔任江蘇駐滬巡查長的津貼。關于這筆錢,應夔丞在北上前曾托在江蘇都督府擔任承政處長的張一麐之弟張一爵幫忙領取,張一爵為此于11月29日致電張一麐,請即日匯交,電曰: 北京總統府秘書處張仲仁君鑒:統密。應夔丞本擬北上,因冬防吃緊,暫令緩行。中央補助月費將近兩月,共該若干,務希商明趙總理,即日匯交。請即電覆為盼。爵。艷。[207] 由于應夔丞并未告知張一爵該費若干,張一爵也表示自己無從查悉,[208]因此他寄給張一麐的電報中并沒有提及領取津貼的具體數目,也因此,這件事直至應夔丞北上,仍沒有辦成。故而應夔丞到京后,接續辦理。但當他于1912年12月底準備領取津貼時,因為手續問題,在趙秉鈞那里遇到了麻煩。[209]后在洪述祖居中協調,內務部次長言敦源幫助下,方于1913年1月9日領到1912年10月、11月、12月三個月共計6000元津貼。[210]應夔丞則在張一麐處留下3張領款收據,每張2000元。[211]此事直接關系到如何看待趙秉鈞與洪述祖及應夔丞的關系,是宋案研究中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將在下章詳論。至于言敦源,洪述祖在1913年1月5日給應夔丞的信中,曾特別叮囑他離京前要去言敦源處辭行,因此次渠甚力也。[212]言敦源與洪述祖有戚誼,洪述祖后來因刺宋案逃匿青島,袁世凱曾派其赴青島面見洪述祖,言敦源由此成為宋案中的一個神秘人物,此是后話。 應夔丞成功領取第一筆津貼次日,即1913年1月10日,他又給副總統黎元洪上了一個呈文,除了報告自己與幫會的革命功績外,特別將袁世凱對他的支持搬了出來,說:現蒙大總統以巡查之事相屬,月由公府撥費二千,江督亦月撥一千;其對于東南各會黨每有關系各省者,應由各省分任籌撥,以資辦理;其臨時發生特別事項,另籌濟用。應夔丞并告訴黎元洪,他已派沈翔云赴湖北陳述一切,請求湖北按照江蘇成案,量予輔助每月公費千元,臨時特別另應隨時隨事呈報核撥,以資籌辦;如蒙俯允,懇乞先將認數電報中央,以期內外接洽,同條共貫,營警相聯,氣求聲應;將來上游遇有事故發生,必資兵力者,再隨時隨電,請撥調應用,偵有消息,亦隨時馳陳。[213]可以看出,應夔丞不只把自己當成江蘇駐滬巡查長,還想利用共進會勢力蔓延長江上游,開口向黎元洪索要經費,并欲插手長江上游巡查事務,仿佛中央已經同意加委其職務。同日,應夔丞又以現任駐滬巡查長兼江蘇巡查長名義給大總統上一呈文,請求給會黨人士論功授職,或予獎恤。文云: 伏思革故鼎新,國民天職,凡在同志,初無他求,乃蒙大總統追錄微勞,以宏獎勵,下風引領,薄海同欽。(夔丞)從事革命越十余年,出死入生,備嘗艱險?,F幸共和成立,咸登春臺。同時戮力諸人,已邀大總統特獎者固多,而雨露未及者亦所不免,其中或已暴骨寒磷,未返于期之首,或且逃名窮谷,思潛子推之蹤。倘不據實直陳,實深負我大總統褒獎忠賢之至意。謹將從前任事效忠著績各人員,分別生死,繕開履歷,并酌其勞績,分別擬議清折,呈乞大總統俯賜照準,特予除授,令行陸軍部遵照,并請將已死各員清折,交稽勛局查案辦理。[214] 袁世凱將應夔丞呈文交稽勛局辦理。1月29日,稽勛局回復國務院,指出應夔丞所呈革命人員正副冊折各件,除已故各員清折外,其余開列各員均注重論功行賞,補授實官,非本局權限所在,未便越俎,因此交陸軍部核辦。而陸軍部致函江蘇都督程德全,認為個人及公私團體呈請補官,早經本部通告取締,并刊登公報,該巡查長既非地方行政首長,又非本部直轄軍隊司令長官,無匯送補官履歷之責任,且察核呈詞,其瀝敘各員事實,復多屬稽勛范圍,與按職補官之定章不符,因此,要應夔丞靜候稽勛局核辦,并將原呈及清折、履歷等相應粘鈔,發還給應。[215]關于此事,后來報紙也有一些說法,如《亞細亞日報》說應夔丞統一后曾來北京一次,謁袁總統,當開呈其同志數十名,要求交稽勛局,并自求賞給少將,皆未得請,憤怒而去。[216]《神州日報》則說:應到京后,由洪述祖介紹,謁見趙總理,力言其南方之功及其勢力,始而要求勛四位,政府拒之,后又要求少將,政府又拒之。[217]由于應夔丞所開清折至今未見,他究竟提出了何種具體要求不得而知,因此這些說法也就只好存疑。 1913年1月12日,應夔丞面謁趙秉鈞,請求發給國務院密碼電本。兩天后,趙秉鈞派人將應密電本一冊交給他,面頁書有北京國務院應密 民國二年一月十四日16字。趙秉鈞并寫一便函與應夔丞,謂:密碼送請檢收,以后有電直寄國務院趙可也。[218]這是如何看待此后趙、應關系的又一大關鍵問題,將在下章重點考察。1月14日,應夔丞再次呈文大總統,就消弭會黨隱患陳述意見。呈云: 竊以為東南各會,昔為密黨,今為齊民,革命多資其力,群英半出其中。未議其勞,轉以為罪,似失事理之平。況黨雜人多,撫或可行,激則生變。愚以為宜以統一為鈐束,揚激為維持,再以生計為最后之解決,自可弭患無形,漸進于和平之治矣。策之約四:一、源流。查會黨起源,率皆明末孤臣因前此已有之民間黨會,與之結合,以排滿為主。累次革命,犧牲會黨之生命固多,而此次成功,藉手會黨之力尤最。為今之計,聚殲既無此理,遣歸亦屬無方,再四孰籌,惟有先謀治標,徐圖治本,庶可循序程功。二、開放?,F宜由大總統酌定辦法,明發命令,如勒限繳銷票布,禁開山堂及收徒等事,特訂取締專章。三、辦法。開放后由(夔丞)體察各會內狀,酌定統一專章,使其宗旨習慣默化潛移,偕之大道,并選各黨有權力而明干者,分布各要地,偵查各黨行為,隨時懲勸。如有重要警信,立即密報中央。平時按旬報告,遇有事變發生,必須兵力制止者,隨時會商該省都督,指調營警,或偵緝人役,協力剿辦。由中央酌派一員,隨時查察,俾外情如何,得以深悉,便于遙制。自川、豫以迄閩、廣皆在范圍之內,而以上海為樞紐。應請大總統任命為中央特派駐滬巡查總長,以資控制。一切辦法,續擬專章,呈請核行。四、生計。生計一事,于黨會上固為最后解決之方,于民生上亦為當然維持之事擬請準由(夔丞)于國內可以經營實業之地,隨時酌宜,呈明中央,力為組織,以浚大利而裕民生。民國二年元月十四日。[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