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
書迷正在閱讀:海灣戰爭、諜海煙云、鄰人、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宋案重審、生逢宋代、長樂歌、你到底,有沒有男朋友、我的丹田是地球、江山爭雄
外軍認為,各級后勤指揮官必須充分認識到,現代高技術戰場具有物資 消耗大、技術裝備類型多、戰斗行動地域大、后勤補給線長等特點。在這樣 戰場上的作戰部隊不僅機動距離大,而且攻防轉換速度快,對戰役后勤保障 構成了空前的挑戰,要求后勤部隊的裝備必須具有與作戰部隊同樣的機動能 力,才能 適時、適地、適量地完成后勤保障任務。 (2)認為高技術親件下,必須依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建立靈活的戰役后勤 保障系統 外軍認為,為了保障作戰部隊在高技術戰場上的戰役戰術機動能力、集 中火力的能力、持久作戰和縱深機動作戰的能力,必須依據戰場的實際情況 和作戰對象的技術裝備水平建立靈活的戰役后勤保障系統,而不是死搬硬套 條令的規定。例如海灣戰爭中,美軍的戰役后勤保障系統就沒有按條令規定 建立。美軍當時實行的是 本上;軍;師三級直接補給制,戰區一級 不設統一的后勤領導機構,只對軍、師向本土申請的幾項重要物資實施控制; 戰役儲備主要在軍一級。而這次戰爭中美軍的戰役后勤保障系統卻建立了戰 區后勤部,下轄兩個軍后勤保障部;戰役儲備主要是在戰區一級(60個日份) 并對6種物資實施了 本土;師兩級直接補給制。美軍上述戰役后勤保 障系統就是根據海灣戰場的特殊有利條件建立起來的。 (3)認為高技術親件下,必須對戰役后勤保障系統加強控制與防護 外軍認為,在高技術戰場上,后勤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交戰雙方的 作戰重心幾乎全在其后勤保障系統上,所以,交戰雙方都可能發起大規模作 戰行動乃至整個戰役去摧毀敵方或保衛己方的后勤保障系統。這就要求后勤 部隊的訓練必須達到與作戰部隊同樣頑強善戰的標準,加強對戰役后勤保障 系統的控制與防護。 (4)認為高技術條件下,必須依據地法的變化及時修訂并靈活運用戰役 后勤保障基本原則 外軍認為,在高技術條件下,隨著武器裝備的迅速發展,戰役戰法不斷 發生變化。戰役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則是戰役后勤保障理論的核心,必須依據 戰法的變化及時修訂井依據戰況的變化靈活運用。例如,美軍近20年來已4 次修改其 《作戰綱要》,82年版創造性地提出 空地一體戰理論,93年版 又進而推出 空地海天一體戰理論。 美軍的 空地海天一體戰后勤理論與空地一體戰后勤理論相比, 雖然其 預見性、一體化、不間斷性、反應靈敏和隨機應變等五項基本原 則的概括提法沒有變,但其內容增加了在高技術條件下對 兵力投送部隊 后勤保障的論述,井把聯合作戰和機動作戰后勤保障的論述提到更高的地 位。所謂 兵力投送部隊主要是指應急作戰部隊,即高技術時代部隊構成 的 新成員;快反部隊。美軍認為,對集高技術裝備為一體的快反部隊 提供后勤保障,有其獨特的特點:初期部署的部隊只能攜帶必需的物資,而 后續補給主要是依靠準確的后勤判斷和快速的空運能力。 二、高技術條件下外軍戰役后勤保障組織的蠻化 如前所述,由于高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導致了戰役后勤保障指 導思想的變化,進而推動了戰役后勤保障觀點的變化;而戰役后勤保障觀點 的變化,必然引起戰役后勤保障組織的變化。 (一)改革戰役后勤保障體制和后勤部隊的編成 外軍認為,在高技術條件下,沒有任何一個單一軍種能夠獨立打贏一場 局部戰爭或一次較大規模的戰役行動。為了適應高技術條件下對各軍種集中 指揮和統一保障的要求,外軍戰役后勤保障體制改革總的發展趨勢是聯勤化 和區域化,而且聯勤程度越來越高,聯勤范圍越來越大。例如美軍提前 15 個月于1992年3月完成了全國30個陸、海、空軍倉庫的合并工作,組成了 美國本土東、西、中3個 國防分發區,統一由聯勤機構國防后勤局掌管, 對各軍兵種實施聯勤劃區保障。俄軍于1993年:月:日起也開始全面實行聯 勤劃區保障:每個軍區根據其轄區的大小建立24個地區保障中心,對責任 區內各軍兵種部隊實施聯勤保障。各保障中心的指揮部門由各軍種后勤的有 關人員聯合組成。 在出國作戰中,外軍通用物資的供應,通常由一個主要軍種為主組成的 戰區戰役后勤機構負責。例如馬島戰爭中,英軍以海軍為主組成三軍后勤保 障中心負責三軍的統一供應;海灣戰爭中,美軍以陸軍為主組成戰區后勤部 負責三軍的統一供應。 在后勤保障部隊編成方面,外軍改革的主要趨勢是,以多功能的綜合型 編成代替單一功能的專業型編成。如法軍的后勤保障旅、日軍的后勤保障團、 俄軍的物質保障旅、美軍的綜合保障大隊等。 (二)組建快反部隊后勤保障系統 外國軍事理論家認為,組建快反部隊是當今時代的要求,目的是以最小 的兵力構成令人信服的威懾力量,作為戰略性戰役行動的先頭部隊,其主要 特點是集現代高技術裝備為一體,具有快速機動能力,強大殺傷人力和多樣 作戰能力。如果從1980年3月美軍組建 快速部署特遣部隊算起,13年 來已經有 20個國家組建了或正在組建不同規模的快反部隊及其后勤保障系 統。從外軍組建快反部隊后勤保障系統來看,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把保障快反部隊的機動能力放在首位。在現代條件下,由于快反部 隊的機動能力已經不單純是個后勤運輸保障問題,而是構成威懾力量的主要 組成部分。因此,外軍對快反部隊投送手段的建設極為重視,特別是空運手 段。例如印軍為了提高快反部隊的機動能力,于 80年代中期,專門組建了空 運部隊。其主要裝備是蘇制 伊爾76重型運輸機,安32中、近程 運輸和 米一26重型運輸直升機。從印軍 1988年出兵馬爾代夫 (800名部 隊和大批軍用物資)和1990年增援印占克什米爾地區 (2000名部隊和大批 軍事裝備)兩次快反部隊的行動來看,其快反機動能力已經基本上達到了24 小時之內機降1個加強營,48小時之內空運1個加強旅到危機地區的目標。 二是在可能爆發危機的地區或其附近 (陸上和海上)預儲部分成套裝備 和物資。這樣,一旦發生危機,就可以迅速空運部隊人員,實施就地裝備, 先敵建立防御態勢,掌握主動權。在馬島戰爭前,英軍曾在大西洋的阿森松 島預儲了7500噸物資。這批物資在馬島戰爭中,對保障英軍的俠反能力起到 了重要作用。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共動用了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的17艘預置 船和兩座預置油庫 (18.3萬噸物資和 19萬桶油料)。戰后,美國陸軍部長 和陸軍參謀長在向國會的報告中說,預置物資在海灣戰爭中 起到了難以估 量的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各種組織、制度和頂案。如制定有關法律,保證快反部隊 就地就便充分利用民間后勤資源;制定各種保障方案,包括作戰物資的預裝 和后勤分隊的特遣編組,并經常進行演練;建立后勤指揮、通信和自動化管 理系統,保證對危機情況作出快速反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