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中國新聞》發布的視頻,最終登陸了《世界》的網站投票。 “夜幕下的烏雀山大橋,真的是毫無藝術可言的工程嗎?” 投票反對的人不計其數,短短的一節“贊同烏雀山大橋毫無藝術可言”觀點,被反對的人壓得死死的。 連最下面,《世界》雜志權威的評論員:湯米.文德,也在用他極具深意的文字評述道: “你可以說中國貧窮,也可以說中國落后?!?/br> “但是,當你看到了這燈火璀璨到天明的夜色,還有這山霧朦朧里盤旋的巨龍,還要堅持認為中國橋梁毫無藝術可言的話,那么我建議,你需要換上一雙發現藝術的眼睛?!?/br> “因為,他們建造它的時候,充滿了超現實的瘋狂美感?!?/br> “除了他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做到!” 作者有話要說: 嗚嗚嗚,看到大家昨天的評論我落淚了。 為什么克里姆說毫無藝術可言,你們都覺得“橋梁根本不需要藝術”。 自信點,我們國家的橋梁都很美!都是藝術品!港珠澳大橋“玉帶橫亙”、杭州灣跨海大橋“長橋臥波”,武漢長江大橋“華燈初上”,明明是他眼瞎,沒有發現美的眼睛QAQ 最好的橋梁!都是藝術?。▍群埃?/br> 第25章 極具超現實魔幻主義的夜間烏雀山, 成為了不亞于宇宙第一P圖師NASA發布的美景。 當這副美景,登上了《世界》雜志封面,一直對“烏雀山大橋”概念模糊的外國友人, 終于見到了這座建設中的橋梁。 “他們能夠在3年內, 克服低溫、地震、高空的束縛,建成一座三千米長的高速大橋?!?/br> “我們還在傲慢的認為, 中國沒有藝術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大山深處,用夜以繼日的建設, 點燃了一條沉睡的巨龍?!?/br> 《世界》截取的圖片,宛如山脈中一汪金色的河流。 人類對于美的想象, 都濃縮在了這方光與暗之中, 逆流盤旋,靜謐又喧囂。 沒有任何的網絡言論,比這本成立于1857年的雜志更具權威。 它展現出來的藝術感, 遠比克里姆之類的專家叫囂一百遍“不具有藝術”更加有說服力。 雜志發售之后,普通民眾被這篇報道呈現的美感驚訝。 同時, 卻在詳細的內容里,擁有了更深的感觸。 美不美, 那是藝術上的東西。 快不快,那是生活相關的東西。 3年建成三千米的盤山橋, 立刻激起了普通民眾的渴望。 哪怕是生活悠閑、慢節奏的普通人,也想擁有這樣迅速的建設工程! “美國真的應該請這群工人來修橋,這樣他們就不會一座大橋五年都沒法修好了!” “歐盟總部大樓用了十三年時間翻新,與此同時,中國可以建起一萬兩千米的大橋?!?/br> “我真是受夠了門前修上十年的道路了,我打賭讓中國人來修, 我就不用天天繞道開車回家!” 即使專家努力抨擊中國豆腐渣工程,也擋不住廣大普通群眾對中國速度的羨慕。 烏雀山大橋藝術感的爭論,逐漸變成了對中國速度的追捧。 43小時修復的北京三元橋、9小時改造完成的龍巖火車站、時內拆除的南昌立交橋,都成為了網絡討論的熱點。 那些早就震撼過國際社會視頻,再次被翻找出來。 中國的基礎建設能力,竟然悄悄從快,變成了又快又美。 無數人發自內心的感慨,烏雀山建設場景都這么漂亮,不知道橋梁真的建成,得多震撼人心。 “我實在太期待它建成的時候,滿山車流燈光的樣子了!” “我從沒見過海拔這么高的橋,如果它建成了,我一定會親自去中國,試試開車通過這么一座橋梁?!?/br> “什么是藝術?我不懂。但是我見到它的那一瞬間,就被它深深吸引,沒有任何藝術品能夠做到!” 律風的微信,正一條一條地接收著消息。 那些英語、德語、法語的截圖,配上了簡單的翻譯,源源不斷的跳到他眼前。 拿到視頻并發布在網上的丁鴻達,總是熱衷于截下這些討論,發送給律風。 即使律風沉默冷淡,也無法阻止丁鴻達努力和他達成一致。 丁鴻達興奮的說:“律工你看,這些都是網絡上最真實的聲音!來自世界各地!” 日語、法語、德語、英語,都配上了簡單的機器翻譯。 比起克里姆傲慢囂張的抗議,以及某些媒體別有居心的擔憂,這些普通人的言論,更能代表烏雀山大橋給國際帶去的振動。 他說:“全世界都羨慕我們有這樣一座橋,他們比克里姆更懂得欣賞藝術!” 律風微微一笑,并不覺得這些外國人的認可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可是丁鴻達的態度,顯然更符合普通人的憤怒。 他們恨不得跳到克里姆臉上講述烏雀山大橋的藝術感,叫這位傲慢無禮的英國人擦亮那雙破爛的眼睛。 太直白太血性了,使律風不能再保持疏離。 “謝謝你,丁記者?!甭娠L認真的回答著丁鴻達的善意,“歡迎你明天來觀看烏雀山大橋合攏?!?/br> 他發誓,明天會對丁鴻達熱情一點。 至少,給丁鴻達多說一說烏雀山大橋的未來,讓這位記者有話可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