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在革命和外國占領的氛圍中,民族激情已經高漲,2003年之后無情地被外來勢力點燃和利用。伊朗支持什葉派破壞新生政府的獨立性。敘利亞支持通過其領土轉運軍火和圣戰分子(最終對本國的團結造成了災難性影響)?;亟M織開始有計劃地攻擊什葉派。各個團體都越來越把戰后秩序當成爭奪權力、領土和石油收入的零和戰場。 在這種氛圍中,布什于2007年1月大膽地做出增兵決定,部署更多軍隊平息暴力事件。結果眾議院246名議員投票通過了不贊成這一決定的非約束性決議。這一決議在參議院因程序原因未獲通過,但有56名參議員聯名反對增兵。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馬上宣布,戰爭已經失敗,增兵于事無補48。同月,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了要求美國一年內開始撤軍的議案,被總統否決。 據報道,布什在2007年一次規劃會議結束時問道:如果不去打勝仗,那我們去那兒干什么?49這句話體現了總統性格的堅毅,也是一個國家的悲劇。這個國家的人民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只要需要就送自己的兒女到世界遙遠的角落去捍衛自由,但它的政治制度卻無法凝聚起同樣統一堅定的意志。布什毅然下達了增兵的命令,大衛middot;彼得雷烏斯將軍出色地執行了命令,在風雨欲來之際贏得了一個體面的結局。但是,這時美國人的心態已經發生變化。巴拉克middot;奧巴馬獲得了民主黨提名,部分是因為他強烈反對伊拉克戰爭。就職之時,他依然公開批評其前任,并采取了一個重退出、輕戰略的退出戰略。撰寫本書時,伊拉克再次成為地區教派爭奪的主戰場,政府倒向伊朗,部分遜尼派教徒與政府軍事對抗,兩個教派的成員都支持敘利亞的圣戰分子,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企圖在其大半領土上建立哈里發政權。 上述問題超越了關于伊斯蘭國來歷的政治爭論。一個圣戰實體在阿拉伯世界的心臟地帶站穩腳跟,擁有大量繳獲的武器和跨國作戰部隊,與伊朗和伊拉克的什葉派進行宗教戰爭。這些都要求國際社會做出一致強烈的反應,否則它就會擴散到其他地方。美國以及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可能還有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對手,都需要做出持久的外交努力。 目標與可能 當蘇聯崛起成為威斯特伐利亞國家體系的挑戰之時,人們對國際秩序的本質眾說紛紜?;仡欉@幾十年,人們可以爭論美國所尋求的平衡是否理想,但難以否認,在一個充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政治社會動蕩的世界里,美國維護了和平,幫助恢復了歐洲的活力,給新興國家提供了關鍵的經濟援助。 但在熱戰過程中,美國難以處理好目標與可能性的關系。在二戰后美國所打的五場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只有喬治middot;Hmiddot;Wmiddot;布什總統領導的第一次海灣戰爭實現了美國開戰時提出的目標,國內也沒有出現顯著的分歧。其他戰爭的結局(從僵局到單方面撤出)是何時注定的,是另一個爭論話題。目前,我們完全可以說,在尋求世界秩序的過程中,一個作用不可或缺的國家在履行職責前,必須對這個職責以及自身有清醒的認識。 身處歷史事件之中,對其本質總是當局者迷。伊拉克戰爭可被視為地區大轉型的催化劑。這個地區轉型的根本性質至今仍不清晰,還要等待阿拉伯之春、伊朗構成的核挑戰和地緣政治挑戰以及圣戰分子對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襲擊等問題塵埃落定。2004年伊拉克實現了選舉政治,必然激起本地區其他國家建立參與式制度的要求;但這些要求能否與和平妥協和寬容精神結合起來,還要拭目以待。 美國總結21世紀戰爭教訓的時候不應忘記,除了美國,沒有其他大國能把改善人類境遇作為戰略目標之一。美國的戰爭目標不僅是懲罰敵人,還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追求勝利不是為了占領土地而是分享自由的果實,這樣的國家必定與眾不同。如果放棄這一重要的理想主義,美國就是背叛自己。不理會國家經歷中這一核心內容,美國也無法安撫朋友,戰勝敵人。然而,要想取得成效,雄心勃勃的政策離不開對深層因素客觀冷靜的分析。這些深層因素包括其他地區的文化和地緣政治結構,反對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的敵人的決心和策略。實現美國的道德愿望,要依靠可行的方法,要考慮政策的戰略要素,贏得美國人民的支持,并延續多個政治周期。 前國務卿喬治middot;舒爾茨曾經一針見血地闡述了美國的矛盾心態: 美國人是講道義的人民,希望外交政策反映舉國擁護的價值觀;但是美國人也是務實的人民,希望外交政策收到成效。50美國的國內辯論經常被描述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爭。對美國和世界來說,兩者之爭的結果也許是:如果美國不能二者兼顧,二者都會落空。 |第九章| 技術、均衡與人的意識 每個時代都有其主旋律。它是一套解讀世界的信念,通過解釋周圍發生的各種事件,激勵或安慰個人。在中世紀時期,主旋律是宗教;在啟蒙時期,是理性;在19~20世紀,是民族主義和歷史觀??茖W和技術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導觀念,它們推動了人類福祉史無前例的進步??萍及l展突破了傳統的文化限制,但也催生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武器。技術帶來的通信方式使全球各地的個人或機構能夠即時聯絡,一觸按鈕便可儲存和提取海量信息??墒?,技術應該用于什么目的呢?如果技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自成一體,會對國際秩序產生什么影響?面對破壞性如此巨大的現代武器技術,共同恐懼能促使人類團結起來消除戰爭災難嗎?還是擁有這些武器會讓人永不安寧?通信的方便快捷和無處不及能夠突破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壁壘嗎?在透明的世界里,能讓古老的人類共同體夢想變成現實嗎?還是正好相反,由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網絡透明度、缺乏隱私,人類被迫進入一個沒有任何界限或秩序的世界,在無法理解的危機之中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