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只要我們期望不高,我是贊成這樣的聯盟的hellip;hellip;我可不愿充當伊索筆下被嘲笑的那種角色,比如狼和羊如何同意放下武器,羊為了表達誠意如何趕走了牧羊犬,最后如何被狼毫不猶豫地吃掉。59對威爾遜主義的考驗從來不是世界能否召集足夠多的簽字國,制定足夠詳細的規則,從而把和平奉為圭臬。最基本的問題是,當這些規則被違反,或者更具挑戰的是,當這些規則被cao縱結果事與愿違時,應該怎么辦?如果國際秩序是接受民意陪審團監督的一個法律制度,那么當侵略者選擇發起一場民主大眾認為過于模糊而不應介入的沖突(比如,意大利的東非殖民地與獨立的阿比尼西亞帝國之間的邊境爭端),那該怎么辦?60如果雙方都違反了禁止使用武力的規定,結果國際社會中斷了對雙方的武器供應,這經常會使強大的一方占據上風。如果一方合法地退出了國際秩序的和平機制,并宣布不再受其約束(例如德國、日本、意大利最終退出國聯、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和1928年的《凱洛格ndash;白里安公約》,以及當前核擴散國家對《核不擴散條約》的蔑視),那么是應授權支持現狀的國家使用武力懲罰這些蔑視行為,還是應該努力勸誘這些反叛國家重回機制之內?抑或干脆不理睬這些挑戰?綏靖路線會不會成了對蔑視行為的一種獎勵?最重要的是,有一些行為盡管合法,但違反了其他軍事或政治均衡原則,比如民眾支持的奧地利自決,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德語區并入納粹德國,1932年日本從中國東北分割出一個所謂自治的滿洲國,對這樣的行為是否也應該抵制?規則和原則本身就是國際秩序,還是只是地緣政治架構頂端的腳手架,支撐著(本身也需要)更為復雜的管理? 舊外交試圖在不同力量的均衡中平衡敵對國家之間的利益,平衡相互敵對的民族主義情緒。在這種精神下,它在拿破侖戰敗之后把法國拉回歐洲秩序,邀請法國參加維也納和會,同時又把它置于大國包圍之中,防止它未來的擴張企圖。而新外交試圖按照道德而非戰略原則重新規劃國際事務,不能做這樣的算計。 這讓1919年的政治家們非常為難。德國未被邀請參加和平會議,會上締結的條約將德國定為這場戰爭的唯一侵略者,將財政和道義責任全都加在德國頭上。然而,在德國以東,許多民族生活在同一片領土上,都聲稱有權自決,政治家們在凡爾賽和會上為在它們之間進行調解而傷透腦筋。若允許它們自決,在德國和俄國兩個潛在大國中間,就會夾雜著十幾個實力虛弱、民族分立的小國。不管怎么說,鑒于民族數量眾多,讓它們都實現獨立既不現實,也不穩固,于是開始半心半意地制定少數民族的權利。凡爾賽會議上也沒有新生蘇聯的代表。協約國對蘇聯北部的干預行動沒有成功,結果未能毀掉蘇聯,卻把蘇聯推向了對立面,之后又把它孤立起來。讓這些問題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參議院拒絕美國加入國聯,讓威爾遜極度失望。 威爾遜卸任總統之后的年代里,他的失敗通常被歸咎于偶然情況(國會奉行孤立主義,而威爾遜沒有試圖消除或緩和國會的保留態度),或是在全國巡回演講支持國聯時中風讓其虛弱不堪,而不是他在國際關系理念上的缺陷。 盡管這些事件都是人類的不幸,但必須說,威爾遜愿景的失敗不是因為美國對威爾遜主義重視不夠。威爾遜的繼任者努力通過其他補充性、基本上屬于威爾遜式的方式落實這一富有遠見的計劃。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美國及其民主伙伴對裁軍外交與和平仲裁投入了大量精力。在1921~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會議上,美國同意報廢30艘艦艇,以實現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艦隊的成比例限制,從而阻止軍備競賽。1928年,卡爾文middot;柯立芝的國務卿弗蘭克middot;凱洛格倡導簽署了《凱洛格ndash;白里安公約》,規定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是完全非法的。所有簽署國,包括世界上大多數獨立國家、一戰的所有交戰方和所有后來的軸心國,都承諾將它們之間各種性質、各種起源的爭端或沖突61提交和平仲裁??上?,這些倡議中的關鍵要素都沒有存續下來。 威爾遜的事業不像外交政策教科書的內容,而更像莎士比亞悲劇的素材。不過,威爾遜觸動了美國人的心弦。他在地緣政治上遠遠算不上最為精明,在外交政策上也遠遠算不上20世紀最成熟的人物,但在當代的民意測驗中,他一直躋身最偉大的總統之列。正是由于威爾遜的智慧成就,連實際上繼承了西奧多middot;羅斯福外交政策理念衣缽的理查德middot;尼克松,也認為自己是威爾遜國際主義的門徒,并把這位戰時總統的畫像掛在內閣廳里。 伍德羅middot;威爾遜之所以偉大,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提出了宏大愿景,極大地激發了美國例外主義傳統,讓那些起初的缺陷顯得微不足道。他被尊崇為先知,美國矢志追求他的愿景,并以此評判自己的行為。每當面臨危機或沖突(二戰、冷戰和我們這個時代伊斯蘭世界的動蕩)的考驗,美國都會以某種方式回歸威爾遜的世界秩序愿景,通過民主、公開外交、培育共同規則和標準來維護和平。 這一愿景的天才之處是讓美國人的理想主義為締造和平、人權和合作解決問題等重大外交舉措服務,在對更美好、更和平世界的希望中注入美國實力。由于威爾遜主義的影響力,20世紀參與式治理在全世界得到傳播,美國參與世界事務時總是表現出非凡的信念和樂觀。威爾遜主義的悲劇在于,它留給20世紀這個舉足輕重的大國的是一套令人振奮但脫離歷史感和地緣政治意識的外交政策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