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不結盟的內容與均勢體系中平衡者的政策有所不同。印度不會像平衡者那樣向弱的一方傾斜,它并不想cao縱國際體系。印度最看重的是不正式加入哪個陣營,它對自己政策成功的衡量標準,是不被拉入與它國家利益無關的沖突。 印度獨立時,世界強國已經確立,冷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此情況下,它巧妙地把轉圜余地這個原本是國家間討價還價的手法提升到道德原則的高度。尼赫魯把正義的道德主義與力量對比和對大國心理的精明揣摩糅合為一體,宣布印度將成為在主要陣營之間找出另一條路的世界級大國。1947年,他在《新共和》撰文說: 我們要避免卷入任何陣營或國家團體,因為我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印度的事業,而且也有利于世界和平。這一政策有時會使一個集團的成員懷疑我們支持另一個集團。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每一個國家都把自己的利益置于首位??尚业氖?,和平的外交政策,與所有進步國家合作,正是印度的利益所在。印度不可避免地會和友好合作的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系。36換言之,印度對強權政治采取中立超然的態度。這部分是出于維護世界和平的原則,但也是因為這樣做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從1957年到1962年,在蘇聯對柏林發出最后通牒期間,兩屆美國政府,特別是肯尼迪政府,都曾為了幫助那個爭取維護自己自由地位的被隔絕的城市尋求過印度的支持。但印度的立場是,任何強迫它遵守某一個冷戰陣營規則的企圖一旦得逞,都會剝奪它的行動自由,也就會使它喪失討價還價的能力。短期的道義中立是實現長期道義影響力的手段。如尼赫魯對他的助手所說: 印度代表團若是害怕激怒美國人就躲著蘇聯陣營簡直是荒唐,而且也是失策。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明白無誤地告訴美國人或別的人,如果他們的態度仍然不友好,我們只能到別的地方去找朋友。37此一戰略的實質使印度得以在冷戰的兩大陣營之間左右逢源;穩獲蘇聯陣營的軍事援助和外交合作,同時又爭取美國的發展援助和美國知識階層在道義上的支持。無論冷戰期間美國對印度的戰略多么惱火,對一個新興國家來說,那都是明智的政策。那時的印度,軍隊羽翼未豐,經濟低迷落后。它若是作為盟友會得到尊重,但只能居于次等地位。作為自主自由的國家,它的影響范圍則大得多。 為了追求這一地位,印度著手組建起一個想法一致的國家的集團;實際上就是不結盟的國家組成的聯盟。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上,尼赫魯對與會的代表們說: 我們亞洲和非洲的國家難道除了親共或反共之外就沒有別的積極可為的作用嗎?我們是思想的領袖,我們給世界提供了各種宗教和眾多的財富,難道我們竟落得只能跟隨這個或那個集團,成為這個或那個黨的逢迎者,執行它們的意志,只能偶爾提點兒想法嗎?這對于任何有自尊心的民族或國家來說都是最大的輕蔑和侮辱。我無法忍受看著亞洲和非洲的各個偉大國家才擺脫了奴役的桎梏獲得自由,卻又受到如此的輕蔑和侮辱。38印度拒絕它所謂的冷戰的強權政治,說到底是因為它認為兩大陣營的爭端不涉及它的國家利益。印度不會為了歐洲分界線上的問題去挑戰僅僅幾百英里開外的蘇聯,它也不想刺激蘇聯和巴基斯坦聯手。印度更不會因為中東的爭端去冒惹怒國內穆斯林的風險。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問題上,印度均不做表態。印度領導人決心緊隨他們眼中發展中世界的進步潮流,而且絕不肯冒險觸犯蘇聯這個超級大國。 盡管如此,印度還是在1962年和中國發生了邊境戰爭,并和巴基斯坦打了4場戰爭(其中1971年的印巴戰爭是在印度不久前和蘇聯簽署的防衛條約的保護下進行的,結果是印度的主要對手被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個國家,大大提高了印度的全面戰略地位)。 印度在尋求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地位時,所遵循的國際秩序概念與現有的全球和地區級的秩序概念相一致。這一概念的內容是正統的威斯特伐利亞原則,與歷史上歐洲關于均勢的分析相契合。尼赫魯把印度的理念定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些原則的名字雖然來自印度的哲學概念Pancha Shila(共處的五項原則),但它們其實是在威斯特伐利亞模式的基礎上為主權國家的多極秩序提出的更高尚的原則: 1.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 互不侵犯 3. 互不干涉內政 4. 平等互利 5. 和平共處39 印度提倡世界秩序的抽象原則,同時也在地區一級確定了印度的安全理念。正如早期美國領導人在門羅主義中注入了美國在西半球特殊作用的概念,印度實際上在東印度群島和非洲之角之間的印度洋地區確立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像18世紀和19世紀期間英國對歐洲所做的那樣,印度努力防止在地球上這塊廣袤的地區出現占統治地位的強國。早期美國領導人宣布門羅主義時并未征求西半球其他國家的同意,印度在它特殊戰略利益所在的地區推行政策也只遵循它自己確定的關于南亞秩序的定義。雖然美國和印度在冷戰期間經常發生意見沖突,但蘇聯解體后,兩國對印度洋及其周邊地區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