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遠的不扯,蕭銑此刻說的這番話,卻是讓楊廣一下子聽懂了其中基調:那是在強調,當初蕭巖、蕭獻等在南陳亡國時繼續抵抗隋朝,不過是因為他們認識的歷史局限性,為了胡漢華夷rdquo;之變而奮戰獻生,并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 他們當初抵抗,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大隋也有從鮮卑化逐步向漢化改革的那一天;而今天蕭銑不再仇視大隋,也是因為從楊廣身上看到了隋朝統治者逐漸消弭自身的鮮卑胡性、逐步向漢文明靠攏罷了。 這番道理,放到后世的華夏之人口中,只要你足夠不要臉,肯定是可以很輕松地總結出來的mdash;mdash;因為已經有無數跪舔滿蒙的漢jian文人歪曲附會孔孟本意、總結過那一套夷入夏則夏rdquo;的理論了。但是放在開皇年間,這種言論卻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楊廣本身做揚州總管十年,欽慕南朝衣冠文物,喜歡吃淮揚菜,作漢詩漢賦,學說吳語。再加上他骨子里那好大喜功的傲氣,此刻聽了蕭銑這番吹捧他漢化成功的鬼話,自然是越意yin越覺得心中得意。 想想看!這可是一個南朝二百年衣冠統治家族的后裔、不會阿諛說謊的純良少年、居然說自己一個有一半鮮卑血統的北方漢人文治鼎盛、重建**rdquo;,這是一種何等的快感! 后生可畏!想不到你小小年紀,吃得苦,讀書卻是不曾拉下。岳父有你這樣的孫子,也算是足可告慰了。往昔之事,便即日起一筆勾銷吧。孤巡撫東南,前朝遺老遺少,但凡改過自新,心向大隋的,一律皆可赦免,你有如此見識,以及對你姑母的孝心,孤便保你將來一個前程。rdquo; 楊廣此前十幾年,從來沒有認可過蕭巖是他的岳父rdquo;mdash;mdash;雖然對方算是蕭妃的繼父mdash;mdash;此刻卻終于改口,對蕭銑的祖父蕭巖用上了岳父rdquo;這個稱呼,也足見楊廣對蕭銑一族的看法徹底改觀了。 小侄謝過殿下!不過小侄此番前來,本不求聞達,只是在臨海聽聞姑母病重,心中憂慮難平。如今承蒙殿下既往不咎,已經是萬分之喜,實不敢求功名!rdquo; 怎么,你難道是不愿為官?rdquo; 殿下見諒!小侄絕不敢有此想法mdash;mdash;只是小侄年紀尚幼,如今還不過十三歲,又久在空門中讀書,不明庶務,怎敢胡來?到時若亂了朝廷法度,反為不美。rdquo; 楊廣聞言大笑:你這孩兒,還以為孤要立刻授你實職不成?給個虛銜,先領一份俸祿,撫慰南朝狐疑之人,難道便不成了么?而且此事倒是終究急不得mdash;mdash;孤雖然奉旨巡撫東南,但是你家人畢竟是牽涉到過當年的高智慧之案中。在孤這里,你不虞有險??墒谴笈d城中圣上及太子那里,便不好說了。此事還是孤為你徐徐圖之才好,這些日子,你便暫且放心住在王府之內。rdquo; 小侄叩謝殿下厚恩!rdquo;說完這句話,蕭銑心中總算是松了一口氣,至少姑姑和姑父這里,已經過關了。 第十一章 有福同享 蕭銑的腦子還是很清楚的。如今這個世上,要想為將來謀個好出路,關鍵不是少年時多快弄到官做,而是如何更早進入楊廣的視線,得到楊廣的欣賞和信任mdash;mdash;只要這根線搭上了,哪怕此后六年自己什么官職都沒有,只要這些年里可以在楊廣面前混臉熟,偶爾獻計獻策讓楊廣采納了,那么等到楊廣登基之后,自己的榮華富貴還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 而且自己外戚和前朝遺族的身份多少有些敏感,若是表現得在攬權任事方面太過銳意進取,說不定倒是會多遭受幾分猜忌,屆時反而不美。 前世做了小半輩子項目經理和包工頭所積累下來的閱歷,讓蕭銑在這個問題上毫不含糊:要不后世為啥一水兒的體制狗寧可縣處級的實權職務不做,也要搶破頭去做一個省委一秘rdquo;、市委一秘rdquo;呢?在人治社會,大領導的秘書,甚至司機,都比底層的方面官員要值錢;何況楊廣是將來要成為隋煬帝的男人。要說好大喜功獨斷專行的領導,古往今來還有誰比得上隋煬帝的?對于那些在溜須拍馬逢迎上意方面有特長的佞幸小人來說,楊廣實在是一個好領導。 所以自從姑侄相認那日幾方把話說開、楊廣認可了他的身份之后,蕭銑就被安置在了晉王府一處外院內暫住,一切飲食起居都得到了優待。蕭銑完全任從楊廣的安排,沒有絲毫主見。 與此同時,楊廣也派人去城外棲靈寺知會了智顗,告知智顗蕭銑的真實身份,順帶著試探了一下智顗是否真的此前對蕭銑的生世細節毫不知情。幸好智顗也是和蕭銑提前對過口供的,本著救人一命的慈悲之心,處處都按照約好的說,并無差錯遺漏。如此一來,楊廣心中最后一分多疑也算是放下了,把蕭銑的出現當作一出純粹的孝順侄兒冒死為重病姑母探病,不幸被戳穿身份rdquo;的佳話巧合。 當然了,這件事情之所以可以這樣蒙混過關,倒不是說楊廣不夠多疑,或者說楊廣寬仁大度。而已因為蕭銑本身的rou體年齡也起到了很大的迷惑作用mdash;mdash;蕭銑如今才實足13歲,而且自幼喪了父母,本該對世上僅存的親人很親近;誰能想到一個13歲的少年會有那種如同心機婊一般的設局能力呢?這就好比后世韋爵爺的智商明明不一定勝過鰲拜陳近南,但是卻可以靠著正太的外貌偽裝屢屢得手,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