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節
書迷正在閱讀:撕裂、孤城 (1vs1 高H)、一期一會《短篇集》、倒楣千金-紳士俱樂部3、[兄弟鬩牆之一]一切都是為妳(終)、世界探寶異聞錄、當醫生開了外掛、sao狐貍精的yin亂日常、孕喜攻略、[全職高手]alpha的omega們
程六老爺如今年齡漸大,等程卿再穩兩年,程六老爺也打算致仕了。 只有程六老爺退了,程卿才能掌更大的權。 在這種事上,朝臣們態度比反對開海禁還堅決。 程卿不怕暴露,是她的能力和程家的顯赫,再者也因為孟懷謹的皇位越來越穩了。 因為沒有子嗣,宗室反而全力擁護著孟懷謹,甚至暗搓搓盼望著他一輩子沒子嗣,那自家子弟才有繼承皇位的希望呀! 為此,孟懷謹喊他們各家出海,他們都很積極,一點都不和孟懷謹唱反調。 這些人都覺得自己是為了美好未來在忍,殊不知身體上跪久了,精神上很難再站起來,次次都聽孟懷謹命令,時間一長他們都有了服從性。 何況不一定要出海。 在前幾代帝王在位時,宗室被圈養的越來越廢,到了本朝,孟懷謹允許他們入朝為官,有正事干了,誰還每天盯著皇帝的私人生活不放? 新啟八年,不僅找到了土豆,孟懷謹選出來的第一批女官們經過幾年的歷練和蟄伏,終于露出了爭權的獠牙。 她們中有人從后宮走到了前朝,從以前隱晦參與前朝正事,到現在光明正大上奏,牝雞司晨,這大魏的天真的要變了! 第830章 :上行下效,風氣之變 “朝臣們需要時間適應?!?/br> 程卿想到那些朝臣們震驚的表情,都覺得他們不去演戲太浪費了。 政客個個都是演員,十個里有八個是能拿奧斯卡的演技。 現在震驚演得太過了,從提出開海禁,女官們就一次次在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從幕后走到臺前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朝臣們倒個個一臉震驚。 演戲演過了頭,完全沒必要。 不過朝臣們喜歡演戲,孟懷謹也習慣了:“不必管他們,他們都是在和朕要好處講條件?!?/br> 現在演得難受點,要好處時才不會手軟。 孟懷謹已經習慣了和朝臣們斗智斗勇。 程卿近日收到西北的信,忍不住提了兩句:“蕭云庭的確厲害,這才四年時間,西北的變化已經挺大了?!?/br> 不是沃土,那就要另尋發展出路。 西北軍無仗可打,蕭云庭派軍隊去干基建,和草原的貿易有西北貿易司,蕭云庭硬生生打通了向西的商路,西北幾個大城的繁華程度不亞于江南。 蕭云庭一面往西邊國度搞貿易,一面又造海船,派蕭云沛帶隊出海,水陸兩條路的財富他都不放過,金銀和物資流入西北,經濟搞活了,西北百姓的日子自然好過些。 搞基建是大投入,但收效是天長日久的。 沒銀子建什么城? 沒銀子也修不了路,挖不了水渠,這些都是有利民生的。 秦安州發展的也不錯,到了新啟八年,胡縣丞終于升到了胡知州。胡知州的官位差不多到頂了,他會在秦安州繼續反光發熱直到致仕的那天。 有秦安州存在,蕭云庭壓力的確不小,秦安州就是標桿。 西北強大,草原那邊就發展不起來,倉促上位的畢勒貢還忙著調和草原諸部的矛盾,沒余力和大魏爭長較短,何況西北貿易司成立后,對草原的商貿沖擊很大。 大家都想著做生意,打仗就沒啥趣味了。 這些都是公事,是大局,是程卿要關心的。 私事上,小磐和谷宏泰已成親三年,小磐在西北很快活,卻總惦記著程卿的身體,現在打算開闊自己的眼界,先在西北各地給人看病,下一步就是和谷宏泰一起去福建。至于小磐所教的學生,有些愿意跟著她走,有些則會留在西北,醫學理論很重要,但醫術的提升更離不開實踐,學生們總要自己去面對病人。 到了福建,小磐可以建新的學堂,只要有人愿意學,她就會一直教下去,她還把自己這幾年累積的藥方,從大內典籍里抄下來的治病良方整理成冊,請教了西北的數位名醫,大家一起校正。 這些醫書醫典小磐還不打算刊印發行,只當學堂的內部教材用,倒是一些急救知識和防疫手段,已經過了檢驗,是值得推廣的,可以公開刊印的。 普通人隨便給人治病是要出問題的,但懂些急救知識和防疫手段總沒有壞處,小磐整理出來的兩本書送到京城就受到了嘉獎。 孟懷謹認為不僅是有文化的官員和讀書人該學,沒文化不識字的百姓更該學,有了這些常識,再發生自然災害,老百姓懂得自救。 小磐整理的內容,就是程卿一直在做的,只是那時候先帝不重視,根本沒有推廣罷了。 小磐都能“著書”了,自然算是出師了,馬老大夫年老,無法再跟著小磐奔波,留在西北和家人一起安度晚年。蘭州城的醫館和學堂留給馬家人照看,小磐自己也放心。 還有一個喜事是何婉和榮九。 崔俊臣在西北貿易司頂了幾年,人老心不老,又把目光瞄向了日益繁盛的海貿,不想再管西北貿易司了,榮九自然要接班。 榮九磨磨蹭蹭好幾年,才打動了何婉。 這兩人會不會成親不確定,反正現在是在一起了。 程卿為朋友們高興。 愛情對程卿來說是奢侈品,她不能擁有,朋友們擁有了當然很好呀。 朝堂上有了女官,養在后宅的女眷們都蠢蠢欲動。 什么結伴踏青,進寺禮佛,開茶會,這些事干多了也沒意思。 程卿三個jiejie,程慧跟著夫婿董勁秋外放山東,是自己搞試驗田培育良種,最接地氣的知府夫人。 程慈嫁了茂國公府的孫栩是武官,夫妻倆早從國公府搬了出來自己住,蜀王事敗后,孫栩被調去了蜀地衛所,程慈平日里性子溫柔,程家三姐妹她存在感最低,可關鍵時候她同樣是說走就走,孫栩去哪里她就到哪里。 此時各地都有了女子辦學的風氣,只是大多不成氣候,程慈心想自己干不了別的,好歹是程卿的jiejie,又有茂國公府的大旗撐腰,干脆也辦學唄。 程家的名頭還是很好用的,程氏女不給人做妾,一般人家怕女兒被教左了性子,程慈頂著程氏女的身份,蜀地的百姓對她天然就有幾分信任,愿意把家里的小姑娘送給她教。 程慈自己的學問不夠,那就一邊教一邊學唄,更重要是她寫信回南儀,要從南儀書院借兩個夫子,娘家是給她撐了面子的。 南儀書院的名頭著實太響亮,這學堂別說女眷們,就是蜀地的男子們也想進,就這樣,程慈慢慢把自己的女子學堂撐了起來。 程慈的學堂里不學什么禮教規矩,也不學女紅廚藝,程卿說過朝廷以后會開女子科考,程慈就按科考的標準去教,從南儀書院借來的夫子們要比尋常酸儒開化,而且程慈安排教授這些,沒準兒是得了什么信,夫子們自然也不會反對。 女子能不能科考先不說,就算是男子科考,要教授的內容現在都有了變化,當今天子登基后舉行了三次大比,每一次錄取的是什么樣的舉子,每一次的試題變化,授課們的夫子必須跟上時事,否則他們的學生就會落榜! 四書五經要學,可現在的天子喜好懂實務的官員,上面的喜好影響著民間的風氣,以前寒窗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那一套老黃歷行不通了。 原來給官員當師爺,是完全放棄了科考的讀書人會做的事。 現在能給官員當師爺,有志科考的讀書人們都想試試。 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懂實務,當然要去實踐呀! 有些聰明的讀書人,考中了舉人后甚至會緩一緩,不著急參加會試,而是先去競聘下師爺,再考進士。 官員養不起那么多師爺,舉子們甚至不要薪酬……代入后世的話,有點像讀完了本科的大學生先工作兩年再考研。 和程慈搬出了國公府,到了蜀地才能當家做主比,程卿的三姐程慜就爽利多了。 程慜嫁給崔彥,崔家上下都和程慜的胃口。 一開始崔老爺還管著程卿的香露生意,后來崔老爺去了西北做官,這生意也就丟下了。 崔彥倒是能管,但同樣不合適。 程卿現在想的都是國家大事,早就不在乎這點小生意了,程慜就問親娘柳氏她能不能管,柳氏哪會反對。新啟八年,程慜把香露賣到到了海外,歐羅巴那邊的貴族們都不洗澡,體味重,很需要香露來遮蓋體味,而且歐羅巴人還很喜歡東方的絲綢和瓷器。 程卿說的太對了,大家很不必在大魏爭來爭去,外面的世界太大了! 至于程卿的性別秘密。 對外人還是秘密,對至親之人早就不是了。 這也是程卿三個jiejie們努力做出一番事業的推動力。 程家的門楣,是靠程卿撐起的。 可笑她們以前還覺得男丁鼎立門戶是理所應當,全家都把擔子壓在程卿身上,但程卿并不是男丁??! 她們錯過了太多,現在不是在彌補程卿,同為程家女兒,程卿能行,她們也不能太孬。 第831章 :新啟十三年的程首輔 程卿是新啟十三年當上首輔的,這一年她三十一歲。 這一年,孟懷謹從養在皇宮的宗旨子弟中,選中了淮王和梅蒹葭的長子過繼,這孩子從小接受名師教導,外公是前任首輔,養父是孟懷謹,現任老師是程卿。 淮王喜愛富貴悠閑的生活,這孩子卻是個愛cao心的性子,能從一眾宗室子弟子弟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的聰明和品行受到了孟懷謹和程卿的雙重肯定。 淮王是過繼給了毓章太子的,孟懷謹又選擇淮王兒子過繼,兜兜轉轉的,蕭家的皇位傳承又回到了毓章太子一脈,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先帝蕭毓仲機關算計,到頭來還是便宜了別人。 當然,從禮法上算,淮王的長子過繼給了孟懷謹,成了孟懷謹的兒子,從血緣上論兩人則并無關系。 可那又如何? 孟懷謹自己就和蕭家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是不是孟懷謹血緣上的兒子不重要,重要是這個孩子完全繼承了孟懷謹的想法和胸襟,是他親手培養出來的最佳繼承人。 其實過繼的人選,孟懷謹心中早有定論,只是太后還活著時,這件事一直沒有對外公開。太后一直沒放棄讓孟懷謹立后生子,想要讓顧家的血脈繼承江山,孟懷謹沒有退讓,卻也沒有繼續往太后心上扎刀子。 新啟十三年春天,太后病重,沒能挺過去。 太后病重時,賢太妃不眠不休守在太后病榻前,太后薨逝,賢太妃不飲不食,跟隨太后而去。 這到底是主仆情,友情還是親情,到現在已經說不清了。 太后死前說自己不想和先帝同陵,孟懷謹便將太后另行下葬,又將賢太妃的棺柩附葬在一旁。 太后死之前見了程卿,至于和程卿說了什么,程卿不肯告訴孟懷謹。 同年九月,淮王之長子正式過繼,十月,這孩子被立為太子。 大魏有了儲君,國本更穩。 新啟十四年,孟懷謹首次公開宣稱女子有資格科考。 有御史幾乎一頭撞死在金鑾殿前激憤反對,孟懷謹懶得同這些看不清形勢,只會用性命來要挾的御史費口舌,不問群臣意見,只問太子怎么想。 太子年已十三歲,是個翩翩小郎,有儲君之風儀,更有清醒的頭腦,大小朝會孟懷謹都會讓太子在場,一開始只有小事才會讓太子發表意見,現在卻問這樣的大事。 太子并不慌張,先看了站在文臣之首的程卿一眼,才朗聲道: “回稟父皇,兒臣不反對女子科考,但兒臣同樣不贊同降低女子科考試題的難度,如今男子怎么應試,女子也該有同樣的標準,既允許女子參考,倒不必單獨開恩科,男女都一通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