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節
書迷正在閱讀:撕裂、孤城 (1vs1 高H)、一期一會《短篇集》、倒楣千金-紳士俱樂部3、[兄弟鬩牆之一]一切都是為妳(終)、世界探寶異聞錄、當醫生開了外掛、sao狐貍精的yin亂日常、孕喜攻略、[全職高手]alpha的omega們
“何氏紡織機”幾經改良,現在的版本比起第一個版效能又強了很多倍,而且已經在程卿的授意下,由秦安縣傳遍了西北,逐漸往南方傳去。 西北是棉毛紡織,南方是絲綢紡織,技術的革新必將為整個行業帶來劇變。 “何氏紡織機”在附近州縣傳開后,就有人說何婉是天上的織女轉世,有些無知村婦,私下里都叫何婉是“織娘娘”,想偷偷供奉何婉,讓何婉哭笑不得。 她哪里是織女轉世呀,明明是程卿的功勞。 何婉要辯解,程卿卻不讓。 名望這種東西,程卿已經不缺了,何婉卻很缺。 名望有時就是護身符,比如在蘭州城開醫館的小磐,當一個女子有了名望,那性別的束縛無疑會減少很多! 程卿除了狠抓地方經濟,在教育上也沒放松,大魏和后世不同,對地方經濟的發展,遠不如對教化的重視。 程卿能為國庫搞多少稅收固然是政績,最大的政績卻是她在秦安縣的教化之功。 孟懷謹去年登基,按照祖宗規矩要今年才改年號。 改年號“新啟”之后,孟懷謹開了恩科,今年春闈得中的進士,是新皇的第一批天子門生,將來的前程不言而喻。 春闈早已放榜,殿試也出了結果,南儀書院多人中進士,因它出過程卿這樣六元及第的狀元郎,連新皇潛龍在淵時都曾在南儀書院求學,如今早已是天下第一書院,能有多人考中進士并不奇怪。 當然,隨著南儀書院名震天下,南儀程氏的影響力直線上升,只要南儀書院還在為朝廷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程氏家族不再出高官,都沒有人敢輕視南儀程氏! 程卿特意留心了一下殿試發榜,的確有她熟悉的人名,但沒有紀皓。奇怪,紀皓在南儀書院求學也不是一兩年了,竟還沒有考中進士……當初不是說很有才嗎,一次落榜,人就蹉跎了? 今年的春闈與秦安縣學的學生們關系不大,但縣試和府試,縣學一部分學生是參加的了。 不容易啊,堪稱科考荒漠的秦安縣,一口氣考出了十九個童生。 這十九個童生還能繼續參加院試,只要通過院試,他們就是秀才了。 十九個童生激動的不得了,沒想到科考之路比想象中容易多了,程卿卻給他們潑冷水,不讓他們參加今年的院試。 “你們的基礎還不夠好?!?/br> 接觸四書五經還不到兩年時間,程卿希望學生們多面發展,沒有讓他們只是苦學科考書籍,他們能考中童生,是因為整個西北的科考水平都很差! 十九個童生如果去參加院試,肯定有人能考中秀才,程卿卻不愿意他們這么快就走上仕途。 太年輕了。 還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了。 程卿自己很早就入仕途,那是因為她兩世為人,三觀什么的早已建立,不會輕易因為外力干擾而改變。 這些學生卻不同。 他們就真的是一群少年人。 像胡小郎和邵元志這幾人,聰明是聰明了,做事還是一團孩子氣,這樣的水平放他們早早做官,是對朝廷和百姓的不負責。程卿相信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做了官不會魚rou百姓,但能力不夠清官的危害有時更勝過貪官! 縣試和府試每年都有,院試卻要三年兩次。 新啟元年的院試是孟懷謹登基的恩科,并不影響明年正常舉行的院試,這十九個童生,程卿想壓一壓他們,讓他們明年再參加院試。 縣學的教諭扼腕嘆息: “十九個童生若參加院試,今年必出秀才,這樣的教化政績,程大人竟不要!” 是程卿的教化政績,同樣會是教諭的。 想想程卿沒有來秦安赴任之前,秦安縣的縣學破敗不堪,教諭想做出政績都不行,愿意送兒孫到縣學讀書的人家沒幾戶。 就算有人愿意送兒孫來讀書,沒有好的老師授課,同樣是誤人子弟。 程卿一來,一切都改變了。 不僅是學生在學,教諭和訓導二人都重新撿起了書本,程卿公務繁忙時,這兩位還能幫著監督下學生們。 程卿在秦安縣有教化的大功績,這二人多少還是盡了協助之力。 訓導想的更深些。 哪有人會放著功績不撿? “程大人要壓著他們,不讓他們今年院試,許是嫌考中童生的學生還不夠多?再有一年,縣學里的童生人數至少要增加一倍,三十多個童生參加明年的院試,中秀才的人數也多了……” 訓導呼吸都放緩了。 明年不僅有院試,秋天時還有鄉試。 程大人壓著這批童生,難道是想他們憋著一口氣,明年一口氣沖擊鄉試嗎? 若真是這樣,考中多少個秀才固然是一大功績,有人能考上舉人,秦安縣學才真是要引起附近州縣的震動呢! 訓導深知程卿在秦安縣待不了一輩子,沒有貪心到指望秦安縣學能和頂頂有名的南儀書院比肩,在程卿的任期內,秦安縣學要是能考出幾個舉人,整個秦安縣的學風會發生根本改變。 即便是將來程卿任滿離開秦安,這里有如此多好苗子,不愁請不來有學識的大儒當老師。 若沒有程卿打下的底子,秦安縣的大戶們再有錢,捧著真金白銀都無法打動有學識的大儒,大儒是要挑學生的,教導沒有資質的學生,是浪費大儒的時間。 書中自有黃金屋并不是騙人,一個真正有學識的大儒,只要他想要金錢,很多人會搶著給他送錢,秦安縣的大戶,要想用俗氣的金銀打動大儒,都競爭不過南方的豪商! 訓導想到這些,語氣激動: “大人自有大人的安排,你我二人只需好好配合大人就行?!?/br> 考中童生的那十幾個學生若是有不滿,非得好好罵罵他們,訓導都恨不得自己再年輕個三十歲,和那些學生換一換身份。 第783章 :送孩子給程卿養 程卿剛壓下學生們的躁動,俞顯就給她找事了。 俞顯命人送來了兩個孩子。 大的八歲,小的只有五歲。 這是一對親兄妹,生父是蘭州城的民勇,守城時死了,夫妻情深,妻子得知丈夫死訊也一病不起,很快撒手人寰。 戰爭死了很多人,兄妹倆沒有了別的親人,俞顯要是不收養,兩個孩子只有賣身給大戶之家當下人。 和這對兄妹倆同命相憐的孤兒實在太多了,蕭云庭已經在竭力安置,但并非人人都有俞顯這樣的善心,大多數人愿意接手孤兒,不是帶回家當養子養女,而是做仆從預備役。 天災人禍,窮人自顧不暇,富人也沒實力接濟所有孤寡。 究其根本還是社會福利不完善。 然而要把程卿所知道的現代社會的社會福利搬來大魏,也不現實,社會生產力就跟不上,國庫里沒錢,如何建立社會福利體系? 像俞顯這樣,力所能及收養了幾十個孤兒,已是在做好事了。 俞顯收養的孤兒里有男有女,甚至女孩子數量還要多一些。 俞顯把自己收養的小男孩們留在身邊,小女孩們都送到小磐的醫館里——小磐在程卿的支持下,將蘭州城的醫館規模擴大,一邊行醫一邊教學,有馬老大夫坐鎮,讓小磐大膽的做老師,成年的學生小磐要收,主要教縫合術,幼年的學生小磐還是要收,卻是從醫學基礎開始教起。 俞顯給小磐繳納了大筆學費,一下讓小磐多了二十幾個小弟子。 這對兄妹的情況要特殊些,五歲的小姑娘特別膽小,一刻都不愿意和哥哥分開,俞顯就把兄妹倆送來了秦安縣。 程卿有未婚妻,有母親在秦安,照顧這對兄妹問題不大。 男孩子拜托程卿幫忙啟蒙,女孩子則求了何婉和柳氏照應,俞顯還特別鄭重,以晚輩的身份給柳氏寫了信,說給柳伯母添麻煩了。 柳氏沒想到當初專找程卿麻煩的紈绔子弟,如今竟有這么大的改變,收養了幾十個戰爭孤兒。 俞顯把大部分孤兒都安頓好了,只請她照顧一對兄妹,柳氏的心腸本來就軟,又怎會拒絕? “他心倒是好,可見從前都是年輕不懂事?!?/br> 俞顯收養戰爭孤兒的舉動,一下改變了他在柳氏心中的印象。程卿是欲言又止,俞顯哪里是請她幫忙照顧孩子,分明是知道她打定主要女扮男裝不會恢復女子身份,自然不會和誰生下子嗣,這是要替她cao心養老問題—— 這份好意,讓程卿如何拒絕? 上輩子程卿就沒有結婚,這輩子她也沒有視婚姻和孩子是生活必需品,等幾年有精力了,從程氏族里過繼個孩子也行,倒不是為了養老,只是為了讓柳氏等人放心。 俞顯送來的這對兄妹,打亂了程卿的計劃。 要把這對兄妹送回蘭州,程卿又有點不忍心。 柳氏陪她到秦安縣居住,離開了程慧三姐妹,明明有了親外孫和外孫女都見不到,有兩個小孩子養在跟前,對柳氏來說是一種慰藉。 俞顯就是篤定了她不會退貨,才把孩子送來,程卿捏著鼻子認下: “讓他們暫時留下吧?!?/br> 柳氏十分高興,把兄妹倆一手牽了一個,帶他們去安置,問他們叫什么名字,喜歡吃什么。 小丫頭比較含羞,小男孩兒大大方方回柳氏: “義父讓我們都聽程叔叔的,名字只是一個人的稱呼,程叔叔想怎么叫我們都行?!?/br> 義父就是俞顯。 父母亡故,八歲的孩子要照顧meimei,已經很懂事了,早在來秦安縣之前,俞顯就說過程卿可能要給他們兄妹取新的名字。 這很正常。 如果有親戚愿意收養他們,他們自然無需改名。 沒人收養,被大戶之家買回去當下人,同樣得改名字。 兄妹倆的姓氏并不是非常尊貴,改個名字能活下去,其父母在九泉之下都會感激零涕。 俞顯給兄妹倆解釋過利弊,說程卿愿意給他們改名字,就會一直留著他們。 五歲的meimei沒聽懂,八歲的哥哥聽懂了。 能跟在程卿身邊長大,兄妹倆的未來再也不用犯愁。 俞顯教八歲的哥哥,一定要聽程卿的話,就算前面有rou眼可見的一個大坑,程卿要是喊他跳,他不要想為什么,只要聽從吩咐就行! 程卿眉頭突突跳。 何婉覺得不對勁,“俞千戶是何意,我怎覺得他不是自己收養孤兒托付給你照顧,而是……” 而是要送給程卿養呢? 一個疑問梗在何婉心頭:俞顯為什么要這樣干,正常人都不會如此干,在外人眼里,她是程卿的未婚妻,倆人雖然還未成親,早晚會成親生下自己的子嗣,哪有早早把一對無父無母的孤兒送給程卿養的道理? 俞顯篤定了自己和程卿不會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