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頁
趙丹脖子往下一墜,仿佛又要暈厥。趙勝抱住他道:“大王節哀息怒,保重龍體!” 在帳中侍候的御醫和寺人趕緊捧來草藥熏香,助君上提神醒腦。 趙丹渾身虛弱得沒一絲氣力,雙目半睜半閉,低聲問趙勝:“他們說了什么?我軍如何敗的?……” 趙勝遂把長平趙軍被秦軍分割包圍、趙括軍團斷糧四十多日、趙括突圍陣亡、殘余趙軍請降、秦軍殺降等事一一稟明。 趙丹流著淚聽畢,右手不禁猛抓自己的頭發,道:“是寡人不好??!括兄和將士們忍饑月余、苦戰待援,寡人卻遲遲調撥不出軍隊!是寡人害了括兄!是寡人害了我軍數十萬將士!” 趙勝和御醫、寺人們也俱是淚如雨下,趙勝慰解趙丹道:“大王,您已盡力調兵,又向列國求援,奈何時勢偏不利于趙國,此非大王之過??!” 趙丹道:“早知上黨之爭是這般了局,寡人當初絕不會接納上黨!寡人應該聽取豹叔父的勸諫,縱然失去建功立業之機、遭受諸侯恥笑,又有何妨!到底是數十萬將士的性命更重要!到底是括兄的性命更重要??!”說著說著,他右手握緊成拳,使勁捶擊腦門。 御醫和寺人們俯身叩首,悲聲道:“請大王節哀,勿傷龍體!” 趙勝惻然道:“當初華陽君進獻上黨郡,我們趙國實是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納也有患,拒也有患。何況誰又預料得到,秦賊最終竟能在短短兩月之間全殲我國四十五萬精銳大軍!”他沉重的嘆了口氣,退后一步,朝趙丹磕了個響頭,道:“當初是微臣思慮不周,大力鼓舞大王接納上黨,如今我軍覆沒、阿括捐軀,微臣難辭其咎,微臣愿以死謝罪!” 趙丹揮拳的動作倏然停止,淚汪汪的看著趙勝,道:“勝叔父,括兄已經離寡人而去,寡人不可再喪失親友了!” 趙勝說不出話,眼淚濕透了衣袖。 趙丹仰面望向帳頂,怔怔出神,片時,聲嘶力竭的哀號:“括兄!你回來??!你回來寡人身邊??!” 趙勝忙又趨前勸慰,叔侄倆均傷心欲絕,抱著哭作一團。 軍隊駐留十五日,廉頗派去長平打探軍情的斥候陸續返回,呈報之事與少年士卒的口述并無出入,另外又報道:“白起兵分三路,欲克定上黨?!?/br> 趙國君臣即知萬無奇跡,便向西方遙祭國殤,隨后廉頗領三萬兵馬至邊境、加強防衛,趙王趙丹與平原君趙勝帶著其余四萬將士回邯鄲。 * 趙軍在長平慘敗的消息很快在趙國國內傳開。 四十五萬精銳大軍全軍覆沒,趙國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壯年男丁埋骨他鄉,一時間舉國處處皆聞哭聲,父母哭其子、孀妻哭其夫、孩童哭其父、弟妹哭其兄。人世最最凄哀之景況,莫過于此。 除卻悲慟以外,趙國人民更感恐懼。那二百四十名少年士卒回到家后,常向親人鄉鄰哭訴秦軍如何兇殘、武安君白起如何冷酷,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萬,乃至趙國人人自危,男女老少只要聽到“秦軍”、“武安君”、“白起”這些詞,無不心驚rou跳,恍惚秦軍的金戈鐵馬已迫近眼前! 極度的悲慟、極度的恐懼,就像瘟疫一般森森籠罩著趙國。這種“瘟疫”雖不會直接傷害人命,卻能深刻摧殘人的精神。 秦軍筑造的京觀,高聳于長平丹水西岸,亦矗立在趙國人民心中! * 這天午后,趙平、趙衡匆匆趕回馬服君府,經家仆引領,兄弟倆至家廟尋見母親鄭氏。 鄭氏和趙芩一前一后,伏身拜倒在先人的靈位前。鄭氏很是安靜,趙芩則在小聲啜泣。 趙平、趙衡奔到母親身畔,紅著眼問道:“母親,孩兒聽聞您今天給大王上書,說我們家改趙氏為馬氏,此事當真?” 鄭氏道:“當真。從今往后,你們兄妹三人便改稱馬平、馬衡、馬芩,我們家族的子孫,也皆是馬氏?!?/br> “為什么要改趙氏為馬氏!”趙平眼角垂淚,語氣中已隱約流露出怒意。 鄭氏慢慢的直起身子,肅然道:“阿括戰敗,使趙國蒙受巨損,有負王恩。我們家族不配再與趙國同氏,不配續為王室宗親?!?/br> 趙平登時暴跳如雷,大聲嚷道:“母親,您的意思是,長兄是趙國的罪人嗎!兩軍交鋒,勝負豈是長兄一人之力可定?長兄浴血奮戰、為國捐軀,乃是趙國的英烈,何罪之有!” 趙衡也激厲的道:“長兄此番戰敗,朝廷尚不降罪批判,母親又何必多生事端?長平之戰,長兄受盡了苦難,又犧牲了性命,朝野上下無數人為他傷惋,母親卻為何反而貶損他?您是長兄的親生母親,于心何忍??!” 須知趙平、趙衡均是性情溫和之人,馬服君府又有嚴格的家規,這兩人平素對待父母長輩一向是極孝順的,此刻若非內心充滿了悲憤苦楚,兩人怎敢在母親跟前失儀、更出言頂撞母親? 鄭氏并不著惱,低低的嘆息一聲,道:“正因為我是阿括的母親,所以我不得不這么做?!?/br> 趙平、趙衡齊道:“為什么!” 鄭氏站起身,雙眼望著先人的靈位,道:“長平一役,趙國頓失四十五萬兵丁,舉國大哀,阿括身為主帥,難辭其咎也。朝廷不追究阿括,乃是朝廷寬仁,國民不怨恨阿括,乃是國民善良,但阿括自身又豈能因之脫責?阿括素來是個有擔當的男兒,他必定不會逃避罪責,而且他也必定知曉,長平戰敗造成的惡果,絕非他一己之死可以抵償。因此,我們全家一齊為他負罪,我們不僅改趙氏為馬氏,且要退還食邑、捐獻財帛,把家中資財分予其他烈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