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56節
當年漢武帝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時間點,所以每一次漢武帝派遣將軍出征匈奴的時候,都挑選三四月份的春季接羔期,而匈奴南下都選擇農耕文明的秋收期。 在這個時期,如果母羊難產或者小羊早產死亡,都會對整個部族的牲畜群造成巨大的影響,而牲畜的減少就會養不活部落的人口。 而這些年,土默特部盤剝其他部族,也無法召開草原大會分配各個部族的利益,幾次鎮壓漢人叛逃都失敗了,已經逐漸失去了草原上的權威性。所以各個部落接到了黃臺吉的命令后,都觀望的沒有發兵。 黃臺吉只能召集本部騎兵,阻擊俞大猷的騎兵部隊。 俞大猷的速度非???,他的先鋒繞過了黃臺吉的本部騎兵,從側翼發起了沖鋒。 黃臺吉的騎兵大為驚駭,陣營被先鋒精銳沖散,俞大猷立刻抓住機會,直接沖垮了黃臺吉的本部騎兵。 黃臺吉知道大勢已去,只能帶領騎兵后撤,試圖通過板升城自守。 但是黃臺吉回到板升城前,城門已經升起,他的妻子三娘子臉色慘白的看向黃臺吉說道: “可汗,投降吧!” . 第672章 夜航船 不過此時的明廷,已經沒有精力關心草原上的變化了。 黃臺吉本身也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可以對明廷去可汗稱號自稱順義王,自然也可以向俞大猷投降。 板升城投降之后,俞大猷又親自帶領大軍掃蕩了草原上一些強勢的部落,這才向蘭州發去了報捷文書。 但是與此同時,東南的各種物資和人員,都在向徐州前線集結。 胡宗憲的心情復雜,作為工部大臣,這些年來他雖然都在為東南做事,但是都在避免參與到了東南的軍事決策之中來。 這倒不是說胡宗憲對于明廷還有多少舊情,只是他實在是不愿意自己這輩子從事最多的軍旅生活了。 胡宗憲在野外修建水利工程的時候,偶爾也會想起自己在浙江抗倭的這段日子。 他也曾經夢到過自己的老上司張經,當年為了抗倭,胡宗憲在嚴黨麾下的時候誣陷張經,他曾經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但午夜夢回他夢到張經的時候,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惶恐和懺悔。 胡宗憲試圖讓自己忙起來,他風餐露宿,主持修建了東南多個水利工程,從浙江、福建修到了湖廣、蘇北,他跋山涉水親自查看地形地貌,是所有東南大臣中最忙碌也是最蒼老的。 “時良啊,百川東到海啊,為東南效力,最后還是免不了這遭??!” 站在胡宗憲身邊的是淮北水利大使潘季馴,這位曾經在廣東推行里保法,試圖通過改革地方而改革明廷的官員,在投降了東南之后,就被蘇澤安排到了水利工作上,成為了胡宗憲的助手兼弟子。 胡宗遠一開始也很奇怪,為什么蘇澤會給自己安排這樣一個助手,他曾經詢問過潘季馴,對方對于水利工程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也對水利工程的事務沒多大興趣。 胡宗憲一開始還認為是東南沒有人才,所以大都督隨意塞了一個人來敷衍自己。 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這位弟子兼助手,在水利上的天賦相當了得! 潘季馴成為胡宗憲的助手之后,立刻表現出極強的水利天賦,在幾次重大水利工程中,潘季馴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而且比胡宗憲的方案更加全面。 在疏通整個淮北水路的工程中,潘季馴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潘季馴提出的治理京杭運河淮北段的方案,恢復了淮北黃泛區的大運河段通行問題,抬升了淮北大運河的水位,疏通了大運河淮北段的運輸能力。 這一次出征山東,大運河淮北段作為主要的物資運輸水道,胡宗憲和潘季馴作為工部的主要官員,負責保障大運河通暢。 胡宗遠最后還是以這樣的方式,參與到了對明廷的最后一戰之中。 潘季馴正在檢查沿途的水道,前面一艘運輸槍械的船只擱淺了,潘季馴組織工部的人員將這艘船只拉到了岸邊上,保障其他貨船的通航。 忙完了這件事,天已經黑了,每一艘運輸船上都掛著鯨油燈,在夜色的籠罩下一艘接著一艘的繼續通航。 胡宗憲有些失神,他向身邊的弟子問道: “聽說淮北要修建南京到徐州的鐵路,一旦完工之后,這漕運還有用武之地嗎?” 潘季馴笑著說道:“恩師,鐵路不可能完全取代漕運,而且大運河除了運輸功能,也有分散泄洪、連通河澤的功能,您重修淮北大運河,也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啊?!?/br> 胡宗遠沉默不語,這樣的話他已經聽了很多次,但是昨天夜里他又夢到張經了。 夢中的張經披散著頭發,拉著胡宗憲問道: “吾不恨汝奪吾功勞,為何要反明??!” 胡宗遠就在這樣的斥問中醒來,今天一天都有些恍惚。 這大概就是年紀大了吧,胡宗憲有些失神。 年輕的潘季馴說道:“恩師,工部已經在準備了,等到滅明之后,就立刻組織治理黃河的水利工程!” “這件事就要放在制憲會議上討論了,大都督已經表態了,‘治理黃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制憲會議通過之后,等我們拿下山東,就可以開始準備治河了!” 胡宗憲突然想起來,他當年投降的時候,他提出要去治理水利后,蘇澤曾經開玩笑的問他是否想要治理黃河? 那個時候的東南雖然已經占據三省,胡宗憲并不覺得蘇澤能夠這么快的全有天下,再說了歷朝歷代黃河都在泛濫,真正下大力氣治理黃河的朝代屈指可數,胡宗憲只當是蘇澤給自己畫餅了。 可沒想到才這么點時間,蘇澤就已經帶領東南席卷天下,明廷龜縮在京畿山東山西三地,馬上就要發動滅亡大明的戰爭了。 而當年蘇澤承諾的治理黃河的事情,竟然也要提交制憲會議討論,準備在戰后立刻開始修治黃河的工程。 這可是治黃??! 從宋代開始,歷經宋元明三代治理都不果,黃河還經常泛濫,黃泛地區的百姓苦不堪言。 治理黃河,這件事無論成敗,主持的官員都必將青史留名。 胡宗憲看著身邊的助手兼弟子,他這些年身體越來越差,治理黃河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保守估計沒有十年不可能有初步成效,自己還能堅持到十年后嗎? 胡宗憲第一次開始羨慕年富力強的弟子潘季馴了,以目前東南在水利工程上的資歷,潘季馴無論是能力、聲望、技術,都是日后接替自己主持黃河工程的第一人選。 有了這份資歷,潘季馴在新朝的地位將不亞于那些名將們。 還是年輕好啊,胡宗憲看著夜航的運輸船,這么多的物資和士兵匯聚徐州,明廷真的能撐得住嗎? 等到了滅國一級的戰爭的最后時刻,其實戰勝勝負已經沒有多少懸念了。 這場必然而來的決戰,就和早已經退位的嘉靖皇帝的葬禮一樣,不過是走個形式罷了。 不過這場葬禮對于生者的意義更大,東南陸軍海軍兩軍,除了在草原的熊況外,旅一級的軍官齊聚在徐州。 . 第673章 宣傳戰 這場戰爭到了這一步,雙方都已經豁出去了。 李成梁以太后的名義召開大朝會,決定出兵徐州之后,明廷這臺腐朽的政治機器也動了起來。 首先是山西、京畿和山東各自征調五萬民夫工匠,專門負責軍工生產,京師的所有和軍事有關的工坊都派出大臣監管,專門負責保障戰時的軍事生產。 緊接著漕運船只都被集中起來,京師生產的各種物資通過京杭大運河北段拉到濟州城,過幾日大將軍李成梁就會親自駐扎在濟州,指揮前線的戰爭。 李成梁雖然因為連續的戰敗而威望大失,但是這一次的決戰論在京師一出,明廷也算是凝聚成了共識—— 決戰是必須要打了,如果再不打決戰,那明廷就永遠沒有機會了。 既然決戰是一定要打,那如今明廷能夠指揮和領導這場決戰的,也只有李成梁一個人了。 在這種共識下,李成梁成了唯一的人選,明廷的政治和軍事機器發動起來,準備這場決戰。 山蒿先連續寫了幾篇文章來說明雙方的軍事力量,鼓吹明廷的軍事實力,將之前的失利歸咎于各地督撫不敢戰,不愿意戰的問題上,并且夸贊李成梁嫡系軍隊的戰斗力。 這種說法就仿佛是李成梁的嫡系力量只要一出手,戰爭就會好起來,山蒿先又將當年李成梁在山東剿匪的例子拿出來宣傳,指出當年被李成梁驅趕渡海的東南軍隊,如今就是朝鮮的大統領李舜臣,當年李成梁將李舜臣壓著打,就等于將東南的正規軍壓著打。 只要不出手就是絕頂高手,明廷上下也確實被這些說法鼓動,對戰爭的勝利抱有一絲希望了。 濟州城,這里是山東的大運河樞紐,水陸重要的節點,在李成梁囤兵于此的時候,這里就是山東的軍事重鎮。 大明新軍的駐扎地就是濟州城附近,這些年來濟州城形成了一個畸形繁榮市場。 新軍的待遇這些年有所下滑,但是整體上還是要比普通百姓好不少的,更不要說明廷新軍層層架構,軍官的數量要多于東南的軍隊,這些駐扎在濟州城的軍官和士兵,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隨之而來的,暢通的漕運帶來了各種商品,也讓濟州城成為了山東日益繁華的大城市。 不過山東作為和東南對峙最久的前線地區,比起后方京畿地區的樂觀情緒,山東軍民的態度就要悲觀很多了。 大明新軍又不是沒有和東南新軍交手過,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就算是調集全部的大軍攻打徐州,又要付出多少的傷亡? 如今李成梁在山東集結了十個鎮的兵力。 這其中包含了李成梁最早練兵的三鎮大明新軍,如今改名為直屬新軍三鎮,這是李成梁南征北戰最精銳的家底。 接下來是在山東募集的三鎮新軍,被改名為山東新軍三鎮,這部分新軍無論是裝備和訓練都要落后直屬新軍一部分,不過也在長期對峙中積累了一些作戰經驗。 最后是李成梁利用國子監的軍官團和京畿的士兵,加上從遼東帶回來的士兵,加上當年改編的九邊舊軍,最后重新整編出了四鎮京畿新軍。 一鎮的編制是五千人,這十鎮新軍合計五萬人,加上各種廂軍和助陣的團練,對外號稱二十萬大軍。 在徐州的前線,蘇澤自然是本次作戰的總指揮,不過蘇澤自然是不可能離開南京親自指揮作戰的,他將前線指揮權交給了陸軍大臣林良珺。 林良珺立刻拜戚繼光和俞咨皋為副總指揮,除了熊況的第七旅在草原外,東南這一次也算是精銳盡出。 第一旅是海軍,林默珺帶領艦隊從南洋返回,她的任務是封鎖山東附近的海域,在山東沿海地區尋找薄弱的地區,隨時準備投放兵力。 第二旅到第六旅,經過新一輪擴編后,如今每一個旅都有士兵八千人,五個旅也就是四萬人。 為了最后的戰役,蘇澤還動員了所有后備役和退役軍官,甚至連南京陸軍學院的在校學生都拉到了徐州,這些七七八八的武裝力量也湊了四萬人。 除此之外,還有從安南、朝鮮、南洋、琉球諸地征調的軍隊,這些藩屬國仆從軍加起來也有五萬人。 后勤的人員,總體數量也和明廷的總數差不多,雙方都為了這場決戰而投入了全部的力量。 這個總兵力人數,并不是東南沒辦法動員更多的兵力,而是蘇澤認為如果能解決明廷,這些人數是對中原影響最小的作戰人數,如果和歐陸拿破侖戰爭那樣,動員上百萬人打會戰,那就真的要打成一片焦土了。 這就是單一民族和單一文明國家的優勢所在了,歐陸戰爭之所以每次烈度都這么大,都是因為他們沒有統一共識,內部矛盾重重,每個國家都是自己的國家敘事。 但是中華一向有大一統的傳統,即使南北對峙對面,大家也都認為自己同根同源,只要決戰結束,那大一統就沒有任何的難度,統治就能順利的鋪設下去。 就在雙方厲兵秣馬的時候,突然一名明廷的使者來到南京。 大都督府內臨時召開的內閣會議中,徐渭對著明廷的書信嗤之以鼻的說道: “和談?李成梁那匹夫真的會愿意和談嗎?這不過是明廷還沒有做好準備的障眼法罷了!” 眾人紛紛點頭,但是蘇澤卻說道: “明廷這不是真心要和談,而是打的宣傳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