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55節
第670章 最終還是練兵 俞大猷在草原練兵,之前由于槍械不足,所以主力的騎兵都是使用手榴彈,精銳是一支擲彈騎兵。 熊況之前也是帶的騎兵,他和俞大猷會師后,見到了俞大猷訓練的擲彈騎兵部隊。 在觀摩了幾次之后,熊況對俞大猷內心只剩下深深的佩服。 果然是精銳??! 俞大猷騎在馬上,隨著他一聲令下,這群擲彈騎兵齊刷刷的沖出去,隨著領頭騎兵的沖鋒防線迅速前進。 這支部隊非常的精銳,隨著俞大猷的鼓聲和旗語,在領頭騎兵的帶領下迅速完成了沖鋒、攔截、包圍等各種戰術沖鋒動作,這都讓在一旁觀看的熊況非常驚嘆。 熊況帶領的也是騎兵,不過他的騎兵更類似于通過馬沖鋒,然后下馬作戰的騎馬步兵。 在熊況的起兵戰術中,他的起兵是用來擾亂火槍方陣的側翼和背部,沖破敵人陣型的突擊機動兵種,并不是以騎術作戰,而是利用了騎兵的機動性。 但是草原上的情況不同。 草原上,對方也都是騎兵,所以完全照本宣科的使用步兵,那是很難和草原上的騎兵對抗的。 而在俞大猷剛剛組建騎兵的時候,火槍還是很笨重的兵器,無法在馬背上使用。 所以俞大猷使用了手榴彈作為主要作戰的工具,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不過在無煙火焰的后裝式步槍開始使用后,俞大猷意識到了火槍的變化。 當連續射擊成為可能性之后,在馬背上射擊也成為了可能。 俞大猷在得到了蘭州運過來的火槍之后,開始嘗試給擲彈騎兵裝備火槍。 不過俞大猷很快發現,東南的長筒火槍并不太適合在馬背上作戰。 長筒火槍可以穩定子彈的前進方向,獲得更好的準頭和精度,但是在馬背上射擊,本身就無法保證精度。 但是在馬背上使用長筒火槍,反而是一種累贅。 在這種情況下,俞大猷因地制宜,將長筒火槍的槍筒鋸斷,使用更短的火槍來進行射擊。 而這樣做犧牲了火槍的精度,俞大猷就命令士兵在更近距離再使用火槍射擊。 這樣再次增加了騎兵使用火槍的難度。 看到如此精銳的騎兵,熊況不由的感慨:“大都督曾經說過,俞將軍和戚將軍練兵第一,我本來以為大都督只是尊重兩位前輩,現在看來果然如此?!?/br> 俞大猷微笑著說道:“前段日子我和戚兄寫信,也討論過如今東南軍中的問題?!?/br> 熊況立刻恭敬的問道:“請賜教?!?/br> 俞大猷說道:“如今追隨大都督起兵的這一代人,都是在新武器和新戰法下成長的一批人,可以說是生長在劇烈的變革時代?!?/br> “變革是好事,如果不是火槍的普及,我們又怎么能這么輕易打贏抗倭戰爭呢?現在能夠追著草原上的人跑,這放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br> 熊況點點頭,他表示贊同,如今東南的戰爭優勢,本質上靠的是層出不窮的軍事發明,以及大都督蘇澤創造的一系列先進的軍事理論。 這也讓整個東南上下都染上了一種驕縱之氣,在對付安南和西南夷叛亂的時候,這種情緒達到了頂點,似乎這些敵人都是手持冷兵器的猴子,根本不足為慮。 但是俞大猷卻說道:“可我讀過史書,武器裝備的擴散,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慢,武器裝備優勢的壁壘,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堅固?!?/br> 俞大猷說道: “火槍火炮,西方本來就能造,技術上也許有門檻,但是仿制的難度很高嗎?” “漢武帝用鐵騎打敗了匈奴,但是匈奴很快也開始自己打造鐵騎,和漢朝纏斗都兩敗俱傷?!?/br> “我們現在使用的火槍,難道能夠一直保持優勢下去嗎?” 熊況沉默了,明白俞大猷的意思,戰爭技術是在戰爭所有因素中,最容易提升的一件東西。 就像是大明的火槍提升速度雖然趕不上東南,但是也能用了,這也是為什么蘇澤要在這一次最后決戰中才使用無煙火藥,也是想要這一次技術代差徹底擊垮明廷。 但是這一次是技術代差,下一次呢? 熊況并不如他的同僚那么樂觀。 這個世界太大了。 這個世界太大了,熊況讀過一些海外的書,也曾經和外國商人交談過。 整個世界太大了,大到不同國家的人擁有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字,信仰、國家體制、歷史文化都完全不同。 安南和朝鮮,這兩個中原文明的邊陲,好歹還是同宗同源,能夠融入中原的體系。 南洋本來就有很多中原移民。 但是更遠的地方呢? 高棉的歷史和中原差不多悠久,天竺也是很早就出現在中原史料上的國家。 還有中亞那些國家,乃至于更遙遠的歐陸諸國。 別人也會發展,整個世界不可能永遠停滯不前。 熊況就知道,西班牙人已經在研究東南的火炮,奧斯曼商人也已經偷偷開始走私東南的火槍了。 技術上的優勢可以永遠存在,但是像攻打安南這樣擁有技術代差的戰役,以后會越來越少。 俞大猷說道:“如今草原上已經有火器了,這種趨勢是無法避免的?!?/br> “所以打仗還是回到最古老的問題上,練兵?!?/br> 俞大猷說道:“無論是什么樣的武器,都是需要人來cao縱的,這一點我相信技術無論怎么變,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br> “想要打仗,最后還是要落在練兵上!” 俞大猷這番話,讓熊況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些時間,他一邊總結自己練兵的經驗,卻總覺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疑惑。 今天和俞大猷交流了一下,熊況才覺得醍醐灌頂,那些困擾他的問題終于有了解開的曙光。 打仗這件事還要落實在練兵上的,技術和軍事理論的進步,也最后要靠人來執行。 他恭敬的說道:“請問俞將軍,何以練兵?” 俞大猷微笑著說道:“其實歷朝歷代的兵書中說的很清楚了,就是——‘選鋒’二字?!?/br> . 第671章 定草原 俞大猷說道:“我看話本上曾經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我看這說法對也不對?!?/br> “要我說,那就是三軍不易得,一將也難求?!?/br> “這天下之難事,就在于練兵?!?/br> “打仗最后還是要讓人來打的,熊旅長,你久在軍陣中,應該知道打仗是個什么樣的情況?!?/br> “要你說,能支撐士兵們在前線戰斗的,是什么?” 熊況毫不猶豫的說道:“學生以為是紀律?!?/br> 熊況已經被俞大猷折服,用弟子的禮儀來對待俞大猷。 俞大猷說道:“紀律是很重要,從秦漢以來軍中就有督戰的軍法官,凡是作戰后退的都被會軍法官斬殺,但是用嚴酷的懲罰來督促軍隊只能維持軍隊的紀律性,卻無法驅使士兵出動沖鋒?!?/br> 熊況想了想也點頭認同,他又問道:“是大都督所說的教育嗎?讓士兵們明白為什么而戰,讓士兵們懂得為國為民而戰?” 俞大猷搖頭說道:“這一套家國認同,對于軍官自然有用,但是很多普通士兵字都不認識幾個,根本沒有什么家國天下的認同感,你要讓所有士兵都能有這種想法,何其難也?!?/br> “請賜教?!?/br> 俞大猷說道:“一絲血勇罷了?!?/br> 俞大猷指著手下沖刺的騎兵說道:“士兵們在戰場上作戰,支撐他們就是一絲血勇罷了,這一份血勇讓他們能夠在戰場上拼死沖鋒,能夠讓他們死戰不退?!?/br> “但是血勇這個東西,是會消退的?!?/br> “如果你在的隊伍中,次次只有你一人沖鋒,剩余的九人都在后方觀望,那你能沖幾次呢?下一次你還會繼續沖鋒嗎?” 熊況想到自己軍中已經出現了這種問題,他搖頭說道:“若是次次就一個人沖鋒,那幾次之后就不會沖了?!?/br> “是啊,次次都是一個人沖鋒,這個人如果不戰死,那幾次之后他也不會沖鋒了,而且我東南計算戰功的時候,多是以參謀處對整體作戰進行總結,很少會嘉獎到某一個具體的士兵,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時候,帶頭沖鋒的士兵和躲在后面的士兵,是不會有太多的軍功差距的?!?/br> 熊況連連點頭,大都督蘇澤取消了很多舊軍隊陋習,比如讓前線軍官勘定軍功的權力,被轉移到戰后復盤的參謀手上,這一方面確實減少了前線基層指揮官拉幫結派,爭搶軍功的情況。 但俞大猷所說的“大鍋飯”現象也在發生。 俞大猷說道:“所以要選鋒,所謂的選鋒,就是將精銳士兵選出來組成先鋒營,這個先鋒營中的士兵,都是有血勇敢打敢殺的勇士,當所有人都是勇士的時候,大家就會你追我趕的沖鋒?!?/br> 熊況看過去,只看到在訓練的隊伍中,有一支裝備和戰馬都明顯更好的騎兵隊伍從大部隊中沖了出來,然后迅速的沖過一條小河,和后面的大部隊拉開了差距。 俞大猷說道:“選鋒就是要選兵尖子,而選出來的兵尖子一定要給予榮耀和特殊待遇,讓這個團隊成為整個軍隊都向往尊敬的隊伍,這樣才能選出更多的兵尖子?!?/br> “以我這些年打仗的經驗,其實真正的戰場上決定勝負的時刻,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間,一場戰爭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準備那個時刻,或者戰勝之后的追擊和戰敗后的逃跑中?!?/br> “而別看什么規模的戰爭,最后決定戰局的往往也只是很小的一批人打的很局部的一場戰爭?!?/br> “一支萬人的軍隊,只需要千人甚至幾百人的兵尖子打開局面,就能決定最后的戰局?!?/br> “十萬人層次的戰爭,最后決定戰局的也可能只是一場千人規模的對決?!?/br> “不能將兵尖子留在普通部隊中,那會消磨他們的銳氣,讓整個軍隊都失去活力?!?/br> “這就是練兵之要義了?!?/br> 熊況越聽越是佩服,他摸索了這么久,確實不如俞大猷看的透徹。 不過他也同意俞大猷的理論,因為這句話蘇澤也說過,在戰爭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垃圾時間”,決定一場戰局的往往就是最關鍵的幾場戰斗,接下來就是“兵敗如山倒”或者“乘勝追擊”了。 熊況想到當年蘇澤親自練兵的時候,也是非常強調精銳概念的,使用最精銳的士兵打開局面,看來這果然是練兵最精要的地方了。 俞大猷看著自己親手練出來的騎兵,揚起馬鞭說道: “接下來就是如何使用這些兵尖子了,我帶伱好好看看,出發!” 年四月,正處于接羔期的草原上,一支漢胡雜間的騎兵從五原城騎兵,號稱三萬人,直接向著土默特部的王庭板升城而來。 剛剛答應了大明要求,準備支援明廷的土默特可汗黃臺吉大驚失色,連忙召集草原聯軍阻擋。 可如今是草原上的接羔期,也就是羊羔出生的時期,這個時候草原上各部落都要人手來接生羔羊,類似于農耕民族的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