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84節
“難度不大,只要將鋼纜拋下山,兩端固定到山體之中,這樣的距離不需要中間的支架,就能完成滑索了?!?/br> “最大的工程還是在山中開鑿固定滑索的固定端,幾日之內也能完工?!?/br> 熊況立刻說道:“我這就和旅長打報告,請求他向南京要來那種高強度的鋼纜!我們立刻打包物資準備入山!” 熊況準備好物資和民夫,立刻按照上一次的道路,將東西駝運到了山中那座古村附近。 他接著以獨立團團長的身份,征用這座古村的成年人都作為向導,并且給他們不菲的聘金。 山村的男丁對于大明朝也談不上什么忠誠,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山村生活了幾百年,也是為了逃避戰亂和賦稅,在看到了獨立團帶來的物資之后,這座山村很快就成為了熊況忠誠的向導。 接下來就是將鋼纜運到山上了。 工程師在峭壁上固定鋼纜支架,又給鋼纜套上滑輪,在山下固定好鋼纜之后,一座簡易的滑索就建造完成。 滑索可以吊起物資,通過重力直接滑到山下去,然后上面的民夫再用繩子將滑索拉上來。 這樣運送物資的效率大大提高,獨立團很快就將大部分物資運送到了山下。 緊接著熊況開始將士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從山道上步行下山,一部分乘坐滑索下山,甚至一些戰馬牲畜都通過滑索運下了山。 經過半個月的努力,十月份的時候,熊況終于在陰平山下集結完畢。 他看著裝備齊整,已經在山下集合的獨立團,熊況大手一揮,軍隊直接向著江由殺了過去。 接下來的戰斗,熊況就完全照抄當年鄧艾伐蜀的作業了。 其實鄧艾伐蜀,也是抄了劉備入蜀時候的作業。 在中原這片土地上,戰爭已經卷到了極致,幾乎所有的行軍路線都已經有前人嘗試過了。 江油,古代名為江由關,既然叫關,自然是險要關隘的意思,拿下它就等于打開了四川盆地的邊門。 一旦拿下江由,就可以通過現成道路順涪水而下直取涪城(這條道路名為“左擔道”),然后復制劉備當年得蜀的路線,向南奪取綿竹關進入成都平原。 而川軍在江由的防守也和意料之中一樣薄弱。 川軍是明廷新軍中籌建最晚的,因為四川地區普遍都有厭戰的情緒,江東臣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和四川的豪門達成了妥協,組建四川新軍。 四川新軍的籌備時間晚,裝備差,江東臣也考察過江由,他判斷東南新軍無法翻越陰平山,更無法通過陰平山脈進行后勤補給。 在確定了這一點后,江東臣在江由留下的都是明廷舊軍隊。 熊況大軍迅速保衛江由,用炸藥破開城墻,攻占江由,兵指成都! 第545章 破蜀道 駐扎在閬中的四川巡撫江東臣有些心神不寧。 其實江東臣并不擅長指揮軍隊作戰,他是翰林院文臣出身,和高拱是同年,在高拱執政后被委任為四川巡撫。 后來張居正執政后,江東臣又果斷的追隨了張居正,在四川成都興辦工商,組建了四川新軍。 江東臣已經算是明廷比較有能力有作為的大臣了,在他主政四川的期間,對四川的工商業發展很多,而且也因為自己不懂得軍事,基本上算是知人善用,提拔了一批能干的將領。 如今在劍門關駐守的就是成都衛指揮使陸光祖,他和于宗遠家一樣,是世代的軍衛指揮使。 陸光祖還考上過武舉,曾經領兵參加過貴州的平蠻戰爭,是真正帶兵打過仗的老將。 江東臣將自己的軍隊全部交給陸光祖指揮,自己則在成都附近興辦各種工坊,支援陸光祖訓練。 不過川軍還是底子太差,在起步上也要比陜軍和豫軍要晚,所以在戰斗力上有些不足。 不過這一切都可以靠著劍閣天險守住。 只要劍閣在手里,蜀中就是安全的。 前段時間,林德陽揮兵南下攻打劍閣,江東臣立刻將治所移到了更靠近前線的閬中,專門負責給前線川軍做后勤保障。 已經做到了這個地步,江東臣自認為也是足夠的。 處理完了前線的事務,江東臣要將成都生產的物資運送到前線去,看著前方陸光祖發來的損耗表,江東臣就頭大不已。 到了這個時代,稍微懂得一點軍事人都明白,戰爭已經發生了改變。 是的,無論是戰爭的方式,還是戰爭的最基層邏輯,都已經發生了改變。 戰爭比拼的不僅僅是軍事指揮官和士兵,更是后勤補給和裝備cao練水平。 比如東南的火炮要比四川的火炮射程遠威力大,但是靠著劍閣的炮樓,加上明廷是防守的優勢,這方面雙方可以說是平手。 如今劍閣前線,每天早上是雙方火炮互相轟擊,然后雙方的工兵開始維修。 一旦劍閣防守上出現什么破綻,這時候才會出動步兵沖鋒。 而每天拋灑在雙方陣地上的火炮,已經成了一份讓整個四川都有些承受不起的賬單了。 相比之下,士兵的糧草反而成了小頭。 這就是現代戰爭,比拼的不再是單個士兵的勇猛,比拼的是誰的炮彈更多,誰的防御工事更堅固。 更是比的誰的后勤體系更加通暢,誰能夠在切斷對方后勤的基礎上保障自己的后勤補給。 江東臣也曾經派人聯絡陜西總督郭樸,希望他能夠從關中出兵,切斷林德陽的后勤。 但是郭樸卻記恨當年他守衛漢中的時候,江東臣不肯出兵幫助的事情,對江東臣冒死派出去的使者非常冷淡,拒絕了聯合出兵的請求。 江東臣更是大怒,不斷向朝廷上書,彈劾郭樸養寇自重貽誤戰機,再次將他在漢中的失敗翻出來,說他是耽誤國家的國賊。 中書丞相李春芳只能出來打圓場,但是他也沒辦法調動郭樸的陜軍,只能下了幾道朝廷的詔令,象征性的敦促郭樸出兵,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辦法。 江東臣的不祥預感揮之不去,他處理完公務之后,走出書房開始在庭院中踱步。 到底是哪里有問題? 劍閣的軍餉已經送過去了,補給也還算是充足。 從長江逆流入蜀?不可能啊,三峽天險,四川的陸軍雖然不行,但是水師戰船還是很厲害的,在白帝城又駐扎了重兵,下游武昌的東南新軍也沒有從水路進軍的動員。 還是南蠻? 江東臣在丟了漢中之后,果斷和貴州、云南商議聯合互保,南蠻應該鬧不出什么風波來。 那到底是哪里有問題呢? 江東臣還是不知道這直覺中的危機感從而而來。 江東臣是心學門徒,他認為所謂的直覺,就是在人在經驗之中形成的一種非理性的判斷,是依靠經驗而自動做出的分析,并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而是在經歷了很多事情后的經驗本能。 江東臣的直覺論,讓他非常重視自己的直覺,所以在來回盤算,到底自己哪里漏算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軍卒慌張的沖進了他的府邸。 “報!報!” 看到這個士卒背上的雞毛旗幟數量,江東臣的臉色變了。 按照江東臣改革的制度,以傳令士兵背后的雞毛旗幟數量,來決定軍情的緊急程度。 背后插三支雞毛旗幟,就是最緊急的軍情。 這些士卒身上又臟又臭,一看就是馬不停蹄趕來閬中的。 “巡撫大人!江由關丟了!” 江東臣如同被雷擊一樣,全身顫抖了一下,他連忙說道: “不是已經勘察過了嗎?陰平山沒有能容納大軍通過的道路,東南軍隊是怎么奪取江由的?” 士卒立刻說道:“東南大軍炮轟江由一日,把江由城的一面城墻完全轟塌了!” 江東臣的身體搖晃了一下,如果是敵人用計奪取江由,還可以說是敵人的狡猾,己方的防守不力。 但是如果是敵人不計炮火,用火力轟平了江由,那就說明東南新軍已經找到了通道,建立了穩定的物資通道,可以源源不斷的將火炮和炮彈運送到蜀中。 那對于蜀中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江東臣立刻向信使問道: “綿陽呢?成都呢!” 就在江東臣詢問使者消息的時候,熊況已經帶兵包圍了綿陽。 綿陽,是成都之前的最后屏障,攻破了綿陽之后,就是一望無際的川中的天府平原了。 只要攻克了綿陽,那成都就無險可守。 雖然熊況只有五千人,一時半刻沒辦法攻破成都,但是這些人馬足以截斷成都和劍門關前線的補給道路。 而且四川明軍基本上都是從成都招募的,他們的軍官骨架也是成都衛。 如果成都附近出現東南的軍隊,那守衛劍門關的明軍士氣就會崩潰。 而熊況也知道,自己是一支孤軍,雖然通過鋼筋索道,可以將物資從陰平山上將物資運輸到蜀中。 但是他們人數不多,一旦兵線拉長了,那熊況就必須要派遣更多的士兵去看護補給路線,那又要繼續分兵。 所以熊況很清楚,自己是一支奇兵,也僅僅是一支奇兵。 在發現綿陽的守衛森嚴,自己沒有立刻攻破城池的機會后,熊況果斷下令,全軍攜帶十五天的糧草和持續作戰三天的彈藥,繞過綿陽南下攻打成都! 熊況這也是破釜沉舟了,他這支孤軍放棄了維持后勤補給通道,直接選擇攻擊成都,就是為了給明軍制造心理壓力。 熊況沿途制造各種消息,又是說自己帶兵五萬從陰平道殺入蜀中,又是自己攻破了綿陽。 又不斷分開派遣士兵,截斷成都向劍閣前線運送的物資,襲擊成都城外的各種工坊。 一時之間,在閬中的江東臣接到了從成都發來的各種消息。 有說賊軍主力就在成都附近的,請求江東臣立刻將劍閣的川軍主力調回成都防守。 也有說深入成都的不過是偏師,根本沒有多少人馬,但是成都附近的工坊損失慘重,無法保障后勤補給。 面對各種自相矛盾的消息,江東臣更是頭大。 但是消息可能是假的,有一點卻是無誤的,這支殺入四川的東南新軍,切斷了劍閣前線的補給通道。 從十月十二日開始,運送到劍閣前線的補給日益減少,就連和成都府的通訊也被切斷了,江東臣派出的信使已經失聯幾波了。 成都的情況讓江東臣憂心忡忡,他只能一方面向劍閣傳遞好消息,說成都城堅固還沒有被賊軍攻破,補給還在路上。 一方面也只能在閬中附近搜集物資,運送到劍閣前線去,保證前線還能有糧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