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52節
申時行驚訝的看著蘇澤,蘇澤說道: “即使是完全相同能力的人,在自由市場中進行交易,最后大家的財富都會出現正態分布,也就是自由并不代表公平?!?/br> “分化是從最初的幾次交易開始的,當前期積累了更多財富的人,越容易在自由交易中擴大優勢,獲得更多的財富?!?/br> “而現實中,根本沒有完全公平的起點,這種分化如果放任下去,財富只會越來越集中?!?/br> “這個模型并不是否認努力的重要,而是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時機,個人努力可能在整個社會財富分配中,并沒有多大的作用?!?/br> “自由,不代表公平,恰恰完全的自由,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br> 第506章 公辦和私人書院 申時行最后還是被蘇澤說服了。 南直隸、福建、浙江手上的鈔關稅,有一部分將會支援給山西、廣西、湖廣來建設官辦書院。 蘇澤又提出,將書院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類似于天工書院這一類的職業書院,傳授的是工匠的技巧,學制為一年,其中半年時間在書院學習,半年時間則在官辦工坊實習,有能力的可以直接畢業后就留在官辦工坊,或者去參加考試成為匠官。 第二種則是吏員培訓學校這一類的,專門培養技術官僚的書院。 這種書院下設算學、工程、律法等科目,學制也是一年,畢業后可以參加科舉或者吏員招募考試。 第三種則是學制最長的綜合類書院,這類書院設立在省府,下設的課程和南京國子監差不多,學制也是兩年,這類書院培養的就是參加東南科舉的高級人才了。 除此之外,蘇澤還在湖廣武昌設立了陸軍第二大學。 第二大學和南京陸軍大學分開,南京陸軍大學作為軍官進修的學校,不直接對普通百姓招生,必須是立下功勞的現役士兵和軍官才能進修。 而陸軍第二大學,則面向社會直接招生,這所大學的主要工作是培養基層軍官和特殊兵種,下設基層指揮學院和炮兵、后勤、情報等專業,畢業后直接進入軍方。 最后蘇澤還在廣西設立了一所李時珍學院的分院,在廣西開設疫病、全科、婦幼等科目,專門給南方地區培養醫生。 就連申時行這個教育大臣,看到蘇澤批下來的這筆投資也是頭皮發麻。 他終于知道什么是燒錢,和教育比起來,一條徐州鐵路根本算不上什么。 而且教育投資還是持續的,不間斷的,就算是最快的技工學院,也要一年才有能有畢業生,需要幾年才有結果。 原本地方官員投資教育的意向不濃,申時行也能夠理解了。 果不其然,當這條教育投資的政策一出,東南報刊紛紛轉載,而南直隸、浙江和福建的年輕人紛紛表示不滿。 特別是蘇松地區,甚至有讀書人在報紙上攥寫文章反對,認為是東南內閣拿著自己的錢去補貼內陸省份,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徐琨從外面回來,他首先沖到后院,去拜見了自己的老父親徐階。 從北方回來之后,徐階卸下了擔子,身體反而好了很多,此時他正在畫畫。 等到兒子進來,徐階放下手中的筆。 徐琨這些日子經常來拜訪父親,基本上都是因為徐家面臨一些選擇,果然他說道:“爹,今日松江府幾個富商找到兒子,說是要聯合出資辦學,也要在松江府辦一所綜合性書院,您覺得要不要投資呢?” 徐家其實已經有學校了。 早些年的時候,徐琨就在松江府辦了一所算學學堂,專門培養精通算學的人才。 徐家的學堂,成績優異的可以直接進入徐家的工坊和商鋪工作,就算是最普通的賬房學徒,那也要比在工坊中辛苦強得多。 所以徐家的算學學堂已經開辦了很多年,也有不少學生考入了官府成為吏員。 這一次松江府的商人找上徐琨,是希望能將徐家的算學學堂也并入到綜合性書院中,升為算學系。 投資書院這件事徐琨自然是躍躍欲試的,但是這么做是不是公然和東南內閣打擂臺,徐琨又有些猶豫。 徐階聽完了兒子的敘述之后,思考了一會兒說道: “投資入股可以,但是我們徐家不能參與書院的日常運營,最好所有出資人都不要參與運營,而是從外面聘請大儒來做山長?!?/br> 徐琨思考了一會兒,很快明白了老父親的意思。 徐階說道:“書院和經商不同,需要的是長期穩定的運營,而且讀書人也和管理雇工不同,年輕的讀書人是很容易受到影響和煽動的?!?/br> 徐琨也嚇出了一身冷汗,這一次反對東南官府在內陸省份開設學院,嚷嚷的最兇的就是那些年輕的讀書人。 他們血氣方剛,很容易鬧出事情來。 徐階說道:“請有名望的大儒來擔任校長,才能壓住這些沖動的學生?!?/br> “不參與運營,才能淡化商人投資的屬性,讓更多人來讀書?!?/br> 徐階說道:“辦學是好事,咱們徐家的產業能不能繼續傳下去,也許就要看這座學校了?!?/br> 五日后,松江府二十三家大工坊主和商人宣布,在上??h投資設立一家私人書院。 這家書院以工程、算學、航海、農學、機械為主要專業,也設立新學、律法等文科專業,也是一所綜合性的書院。 投資的二十三家全部都宣布不參與書院的運營,專門從外面聘請大儒擔任山長,而書院的教授也都是從外面聘請的。 松江府帶頭,蘇州府、杭州府、福州府也紛紛有人出錢,其中最豪橫的自然是杭州府的于公子了。 于公子慷慨解囊,直接出資五千兩銀子,在杭州建設一所新的書院。 這所書院同樣是綜合性的書院,于二公子也不參與書院運營,專門聘請大儒擔任山長。 這幾所綜合性的書院,甚至讓大儒也成了香餑餑。 如今東南那幾位有名的大儒,包括呂鋼這種技術專家的徒子徒孫,都有人開出高價聘請他們擔任書院教授。 就在東南開展了人才爭奪戰,甚至引起了一些北方的知名大儒也開始向南方跑。 在北方,讀書人的出路也就只有做官了,在南方則多了很多選擇。 無論是加入一家報社或者雜志社成為一名編輯,或者直接著書立傳出版賣書,又或者加入書院成為專職教授,這些職業在收入上和社會待遇上都不亞于進入官場,也得到很多讀書人的追捧。 就在東南大力投資教育的時候,明廷的新一屆中書省終于定下來了。 李春芳接受了兩宮皇太后的詔書,正式出任第二任中書丞相。 不過這一次中書省還添入了三名副相,中書丞相的職權遠不如張居正執政的時候。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李春芳的權威不足,只能做出各方面的妥協。 中書省終于開始運轉起來。 首先是鴨江邊上的九邊新軍,明廷終于想起來了這支軍隊,明廷的機器開始運轉起來,給九邊新軍送去了補給。 九邊新軍得到了補給之后,終于開始行動,跨過了鴨江進入到朝鮮國內。 在平壤翹首以盼的朝鮮國主,終于喜迎王師。 可是朝鮮君臣還沒高興多久,很快就被大明王師的補給發了愁。 如今大明丟了湖廣,也就丟了一個很重要的糧食產區。 而王恭廠大爆炸這樣的人禍又要救災,地方上督撫權利擴大,又丟失了一部分地方財政權利。 這樣的情況下,實在無法支撐九邊新軍的所有后勤補給。 除了能將武器彈藥送到朝鮮去之外,糧草和軍馬就只能由朝鮮君臣自己籌備了。 這下子可就把朝鮮國主給愁壞了。 朝鮮和中原差不多,北方比南方貧瘠一些,而且北方多山少田,本就是朝鮮比較欠發達的地區。 漢城附近的平原地區,才是朝鮮主要的糧食產區。 九邊新軍一共兩萬人,加上負責補給的民夫,這差不多四萬人進入朝鮮,張口就要吃飯。 朝鮮國主只能動員北方,全力給這支軍隊提供糧食補給。 這下子朝鮮北方也遭不住了,四萬大軍每到一處,就能將當地吃光,而且九邊的明軍軍紀本身也不算太好,經常發生滋擾地方的事件。 而朝鮮上下也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有些朝鮮官員還要充當大明軍隊的帶路黨,充當他們掃蕩的翻譯官。 朝鮮北道的大族勢力比較弱,本來矛盾并不如南部尖銳。 而且朝鮮北部經常面臨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是在北方崛起的女真人的sao擾,所以更需要官府的保護。 這些相對保守的大地主一般都是支持朝鮮國主的。 但是在大明王師進來之后,這些地主們也很快受不了了。 女真人是隔三差五下來劫掠一下,只要防守的比較好,損失的就是動員的人力,有時候也搶不到什么東西。 而是這些明軍來了之后,那是真的搶??! 不僅僅是明軍搶,還有一些投降了明軍的朝鮮翻譯官,這些之中也有一些痛恨大族的讀書人,他們紛紛帶著明軍搶奪那些大族的糧食。 一時之間,就連朝鮮北道也掀起了叛亂。 不過在明軍大軍壓境下,這些叛亂很容易就被平定。 這又讓朝鮮軍民更加的依賴大明王師。 而進入十月之后,明軍在朝鮮也確實取得了一些勝利。 李舜臣手上的人力還是太少了,控制了漢城和幾個主要城市之后,根本拉不起太大的軍隊。 而東南的支援主要都是海軍,也沒辦法登陸作戰。 明軍很快推進,也打了幾個勝仗。 九邊新軍統領李洵,當年也是擁立隆慶登基的功臣之一,獲封新安伯。 李洵入朝之后,不攻打火力比較猛的城市,而是專門挑著火力比較差的小城鎮打,也奪回了一些土地。 捷報傳到京師,李春芳終于放下心來,緊接著開始大力宣傳朝鮮的戰果。 第507章 陸上絲路 朝鮮這邊的占據,隨著明廷的軍隊進攻,很快進入到了一種僵局的狀態。 李舜臣帶領的進步黨,靠著東南進口的火炮優勢,占據了朝鮮的城市。 而朝鮮依靠大明的援軍,則打下了一部分鄉村地區,和進步黨控制的城市地區進行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