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07節
蘇澤接到軍情處的報告之后,這比他所寫的內容還要離奇! 不過在知道了李舜臣登陸濟州島之后,蘇澤立刻命令水師部立刻組織商船,運送了大量的武器和食物去支援李舜臣。 這并不是蘇澤對歷史人物的偏愛,而是濟州島這個位置太重要了! 在陸權時代,朝鮮實行閉關鎖國,濟州島這個孤懸本土的小島,自然沒有什么戰略價值。 這也是朝鮮小朝廷可以撤銷濟州島的官府,禁止百姓登島,放棄這座島嶼的原因。 對朝鮮這么一個陸權國,濟州島沒有價值,而管理這個島嶼還需要額外的成本,甚至可能成為叛亂的溫床。 還不如直接放棄了了事。 這就和明廷對待大員島和瓊州島的態度一樣。 但是時代變了。 濟州島位于北方航線的關鍵位置上,中朝倭貿易的關鍵航道上。 距離濟州島不遠,就是倭國和朝鮮之間關鍵的對馬島。 歷史上,無論是元朝攻打倭國,還是后來倭國攻打朝鮮,最重要的踏板都是對馬島。 對馬島的對面,就是朝鮮對倭國貿易的重要城市釜山。 李舜臣控制了濟州島,就等于控制了北方的海上運輸線路。 當然現在的李舜臣還沒有這個實力,他帶來的這些人還沒能下海。 但是只要有東南的支援,濟州島很快就能成為一枚影響東北亞的暗子,發揮巨大的作用。 而李舜臣在年前離開濟州島,隱姓埋名在朝鮮游歷了一番,年后才扮作漁民返回了濟州島。 木下藤吉郎立刻說道:“大當家的,你老家局勢怎么樣了?” 李舜臣沉默了一下,脫下漁民的斗笠帽子說道: “朝鮮已經到了鼎沸之前,我要給東南寫信!” 第459章 人才“詛咒” 由于蘇澤對于濟州島的重視,專門在濟州島設置了傳遞信息的快速通道。 李舜臣的信只用了十天時間,就從濟州島送到了蘇澤手里。 對于朝鮮的事情蘇澤非常重視,立刻召集了內閣開會。 將李舜臣的信分發到各大臣手里,等眾人看完了之后,首相徐渭立刻說道: “大都督,屬下以為應該立刻加強支援濟州島,盡快將朝鮮的水攪渾!” 蘇澤點點頭,徐渭的想法和他不謀而合。 對于軍事上的事情,司法大臣何心隱一向不怎么說話,也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如今東南財政很寬裕,別說是支援一個小小的濟州島,就是在朝鮮拉起一支叛軍來都很容易。 而且濟州島扼控北方航線,關系到東南在朝鮮倭國的利益,方望海自然也表示支持。 監察大臣譚綸,年前才將廣東巡撫的職位交接完畢吧,過了年才到任內閣,還在熟悉工作的階段,對于具體的事務都保持緘默。 胡宗憲還在南直隸北部治水,而陸軍部和水師部的大臣也都在外領兵,這件事算是內閣商議通過了。 通過之后,蘇澤卻看向申時行說道: “汝默,你以為朝鮮之禍,到底源自何方?” 這一份李舜臣送來的報告,可以說是囊括了朝鮮小朝廷內部所有的問題。 李舜臣在朝鮮本島游歷了一番,他發現朝鮮現在的環境,甚至要比他剛剛離開朝鮮的時候還要糟糕。 朝鮮權臣內部的斗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又夾在了三方之間。 大明、東南、倭國。 大明自然不必說了,朝鮮的親爹。 明廷中書丞相張居正陳兵鴨江,嚇得朝鮮君臣都要尿褲子了,然后全盤接受了明廷的開埠要求,全面接受明廷產品的傾銷。 大明打不過,東南朝鮮也搞不過。 對于前往朝鮮做生意的東南商人,朝鮮同樣不敢得罪,要知道東南水師的炮艦可不是開玩笑的。 接下來就是倭國了。 和大明曾經受到倭亂一樣,距離倭國更近的朝鮮,也遭遇了長時間的倭亂。 而且和大明倭亂中,倭寇成分不明,不少是本地海盜以倭寇名義作亂不同,朝鮮的倭亂是真的倭寇。 朝鮮在東北亞也是大國了,但是長期以來都比較文弱,比起正在內部養蠱的倭國,朝鮮根本就不是對手。 而倭國對于朝鮮的野心也很久了,朝鮮長期受到倭寇的侵擾。 不過這些還都是外因,朝鮮國內的內部問題更多。 李舜臣的這份報告很長,申時行用了很長時間才看完,等他看完了之后,抬起頭說道: “大都督,屬下以為,朝鮮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br> 眾人看向申時行,朝鮮的問題很多,無論是朝鮮的君主繼承問題,權臣黨爭問題,外戚問題,腐敗問題,財政問題都是不小的問題,甚至比大明還要腐朽嚴重。 申時行卻偏偏說了一個教育。 在內閣群臣看來,教育不過是最不起眼的問題了。 總不能你是教育大臣,每次都說教育問題吧? 眾人看向申時行,申時行不緊不慢的說道: “大都督,屬下以為,朝鮮國的問題就是其教育問題,究其根源,又是因為離大明太近,自身發展又太差,造成了教育溢出?!?/br> “離大明太近,就是因為朝鮮和大明的交流太多,總能夠很快接受到中原的文化,相比之下倭國就距離遠的多,反倒是受到中原文化影響不多,或者說每次倭國學習中原文化都畫虎不成反類犬,學一個四不像?!?/br> 眾人紛紛笑起來。 申時行說的沒錯,倭國也多次向中原學習,特別是唐代的時候多次派遣遣唐使,學習大唐的文化。 至今倭國的建筑風格,都受到了唐風的影響。 可是學習大唐文化的倭國,最后搞出了一個幕府將軍的體制來。 現在倭國內部混戰,實行的基本制度是“貫高制”和“米高制”,這種通過土地分封來維系統治的落后制度,中原幾千年前就不完了。 相比之下,朝鮮就顯得“先進”一些了。 不過也“先進“得有限。 如果說倭國還是裂土分封的分封時代,那朝鮮就是魏晉南北朝的世家門閥時代。 雖然從歷史進程上是進步了,但是朝鮮的“兩班”門閥們,甚至還不如倭國的大名呢。 所謂兩班,就是朝鮮國主在朝會上的文武官員分別列于兩邊,這些文武大臣的權利和職位都是世襲的,類似于魏晉的九品中正制。 在徐渭等人看來,兩班制度,這種世襲罔替的落后門閥政治,才是朝鮮最大的毒瘤。 兩班貴族不斷擴大農莊,獲得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然后內部又分裂出諸多派系,開始不斷圍繞最高權力進行死斗。 朝鮮王權同時受到權臣、外戚、武勛的輪流伺候,甚至連王位正統存續都受到干擾,這才爆發了太多的問題。 申時行卻說道:“其實任何制度,都有適合自己的地方,就我們中原來看,倭國和朝鮮是很落后,但是人家也已經存續了這么多年了,也已經形成了政治慣性了?!?/br> “倭國人已經能夠接受幕府將軍統治國家,只要戰國結束,自然就能再次出現一個統一倭國的人?!?/br> “我們可以批判性的說這些制度落后,但南洋一些島國上還有奴隸呢,不也同樣能統治下去嗎?” 蘇澤點頭,申時行說的確實沒錯,實行兩班制度的朝鮮可以說是落后,但是不是朝鮮如今趨于崩潰的原因。 魏晉門閥政治在中原也影響了好幾百年,也有平靜的治世和戰亂的亂世,如果只說制度問題,不能說明如今朝鮮如今的狀況。 申時行說道:“我中原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也是有原因的,那時候能研習經義知識的只能是門閥子弟,皇帝想要治理國家,能夠依靠的也只有門閥?!?/br> “等到了南朝,從劉宋武帝劉裕開始,寒門才開始崛起,可是就算是是宋武帝自己出身也不高,但還是要聯合門閥統治國家,寒門依然無法進入朝堂?!?/br> “甚至到了大唐,門閥政治依然沒有能被掃除?!?/br> 在場的都是學貫古今的,自然明白申時行說的道理。 不是中原選擇了門閥政治,而是那個時代只能發展出門閥政治。 從西漢武帝后期的地方豪族,向著世家門閥轉化開始,門閥政治一直在奪取最高權力。 甚至可以說,三國的魏蜀吳政權,才是“違逆”了當時的歷史潮流,是曹cao、劉備這些超出時代上限的人杰,強行將歷史進程拖了幾十年。 等到三家歸晉的時候,已經是當時歷史的必然了。 “所以朝鮮的兩班制度,也是朝鮮自然的選擇,在我們看來自然是落后的,可是本來這項制度在朝鮮也是沒問題的?!?/br> 眾人點頭。 申時行說道:“可壞就壞在,朝鮮距離我們中原太近了?!?/br> “因為接受中原文化太方便了,朝鮮內部除了兩班貴族,也出現了大量讀書人?!?/br> “這些寒門讀書人,在政治上無法更進一步,被血脈禁錮在基層?!?/br> “而一部分斗爭失敗的朝鮮大臣,加上一些研究經義很厲害的儒生,最后無法出仕,只能在朝鮮創辦書院?!?/br> “而這些書院又培養出大量的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和他們的師長一樣,同樣因為兩班制度無法身居高位?!?/br> “而我們東南崛起之后,這樣的情況更嚴重了?!?/br> “成本低廉的印刷術和紙張,讓朝鮮的書院不僅僅教書育人,還開始自己印刷報紙,發出自己的聲音?!?/br> “當年李舜臣來東南,不就是這個原因嗎?” 申時行說完,徐渭沉默了一會兒說道: “汝默所說的情況,不是和西漢末年太學擴招的問題差不多嗎?” 聽到徐渭這么說,眾人就理解了。 西漢在王莽篡位之前,經歷了多次太學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