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58節
司農寺,負責推廣新的糧食作物和推廣新農業技術。 太仆寺,負責全國的馬政和漁政。 鴻臚寺,負責對外的使臣的接待,也負責向外派駐使臣。 宗正寺,負責僧道等宗教的管理工作,負責發放度牒,確認佛寺道觀主持司庫等重要職位的任免確認。 在五寺之外,還有兩監。 分別是軍械監,負責火炮,火槍等軍械的生產,軍用船務生產的艦船也歸于這個部門。 將作監,負責官辦的礦坑、鐵廠、工坊,管理官辦工坊的匠官和工匠們。 以后的內閣大臣是蘇澤這個大都督直接任命之外。 七部、五寺、兩監的主官都通過廷推產生。 而能夠決定廷推結果的人,就是內閣大臣、五部五寺兩監的主官,以及都察院的御史代表。 雖然蘇澤這個東南大都督擁有對廷推結果的否決權,但是內閣和各部寺監的權利已經要大大加強了。 不過與此同時,都察院也被大大加強。 御史人數從明廷的幾十人增加到一百人,這些人則不是通過任命,而是各府縣通過各種方式選任出來的。 身份也不限于讀書人,包含軍人,農夫,商人,只要能被選任出來,就可以擔任御史。 都察院擁有對所有部寺監等部門的人事任免,財政支出監督審核的權利,還可以提出聯合動議罷免大臣和各部寺監主官。 至于這些督察御史要怎么選任,報紙上也沒有說,還要看制憲會議后的結果。 對于這個新聞,東南各階層的態度不一。 普通百姓并沒有太大的感覺,畢竟高層距離他們太遠了。 對于他們來說,無論是蘇澤叫大都督還是皇帝,大將軍,都是東南的統治者,只要是蘇澤在這個位置上,百姓并不會感覺太大的區別。 但是對于那些讀過蘇澤新學理念的年輕讀書人來說,這可就區別大了! 從打破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再到東南推行的制憲會議,都讓一些讀書人想到了最近學術圈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 西周國人暴動后的“共和”時代。 難道蘇大都督真的有這個想法? 東南猜測紛紛,但是新出現的階層,卻對這個制憲會議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也許是他們登上政治舞臺的契機。 但是這套引起東南地震的新聞,卻沒有在東南軍政上層引起什么波瀾。 因為蘇澤的執政根基實在是太穩固了,軍政的高級官員不是他的門生就是故友,軍方更是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在一部分傳統官員看來,所謂的制憲會議不過是走個過場,蘇澤擔任什么職位,他都是東南的執掌者。 晚了點,這章太難寫了 第416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 定國公徐文壁,在大明的一眾勛貴中,算是相對靠譜的一個了。 在蘇澤穿越前的歷史時間線上,他就是萬歷朝的班首重臣,主要工作是幫著萬歷代祭山川日月列祖列宗,整日在這些陵廟之間忙碌著。 祭祀本來就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徐文壁在萬歷年當了那么多年大祭司也沒出過差錯,在勛貴中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如今的定國公徐文壁,雖然不是明廷的大祭司,但是已經勛貴中資歷靠前的了。 成國公朱希忠本來是勛貴第一,是徐文壁父親老定國公一輩的人物,也帶過兵打過仗。 但是朱希忠在追隨上皇西狩的時候,太原兵變的時候被憤怒的士兵們打死了。 朱希忠一死,老一輩的勛貴基本上都站錯隊伍跟著上皇,死的死散的散。 年輕一代的勛貴中,也就只有徐文壁還算是能用的。 徐文壁在“勸說”上皇回鑾京師中立下了功勞,也得到了隆慶皇帝的信任。 三十多歲的徐文壁掛帥出征,自然是志得意滿,不過這位新軍大臣的水平,其實也就是一般般。 徐文壁之前的兩個職位,紅盔將軍是負責內廷禁衛的禁衛統領,紅盔將軍是布置在皇帝身邊的最后精銳,一般都是勛貴子弟擔任,身穿紅色盔甲,所以叫做紅盔軍。 到了明代中后期,紅盔軍已經是內廷儀仗禮儀軍隊了,根本沒有作戰能力。 護送上皇西狩的前半段,大軍都是成國公朱希忠帶領的。 等到太原兵變之后,大部分的禁軍都留在太原或者返回了京師,上皇只帶著部分親信逃往西安,這時候徐文壁才開始真正的統領軍隊。 徐文壁的優點就是中規中矩,如果將他認為是軍事上的奇才,那也未免太高看他了。 除此之外,徐文壁勛貴子弟的作風也很明顯。 比如輕縱家奴,包庇手下,作風奢靡,喜歡排場。 這些若是安定的時候,倒是也不要緊,這樣的勛貴已經算是勛貴中的乖寶寶了,大部分勛貴,比如徐文壁的親戚,魏國公徐鵬舉那樣的貨色,讓他們統領大軍鐵定要吃空餉貪出兵變來。 只可惜現在是戰時,山東戰場馬上就能驗證這位定國公的成色了。 在徐文壁進入山東以后,他并沒有加快速度趕往前線,卻一路上走走停停,接受山東官員的迎接款待。 就這樣徐文壁走走停停,半月才到了山東前線。 王本固帶領三鎮軍官拜見徐文壁,徐文壁卻將其他中層軍官全部攔在了門外,只見了王本固和新軍三鎮的主官。 對于徐文壁倨傲的態度,三鎮新軍的中低級軍官都非常不滿。 要知道王本固雖然是文官,一向用軍紀統兵,對待中高級軍官不假顏色。 但是平日里也會去軍營巡視,拉攏低層的軍官。 徐文壁作為新任主將,竟然第一次軍議連中下層軍官都不見,這種倨傲的態度實在讓人寒心。 王本固和三鎮的統制官出來,臉色都非常的難看。 眾將領圍上去,王本固只是重新擠出笑容說道:“徐統領讓大家各司其職,做好大戰準備?!?/br> 可是眾人圍上去詢問要如何作戰。 王本固立刻板起臉訓斥,只是讓軍中備戰。 第一鎮第二協的協長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兒子。 等到他返回營帳,見到了從京師趕回來的李如彘。 “爹怎么說?” 李如彘連忙將李成梁的話一五一十的傳達,李如松在李如彘的伺候下解下盔甲說道: “徐文壁不足為慮,爹說的沒錯,只要將王本固擠走,我們就可以掌控三鎮精銳了?!?/br> 李如松雖然年輕,但是靠著李成梁的人脈,他在三鎮中相當吃得開。 三鎮統制官都是李成梁的老下屬和學生,中低層軍官也都是在京師武備學校中聽過李成梁的課的,加上李如松在軍中拉攏人心,這些中低層軍官很快聚集在他身邊。 王本固回到自己的軍營里,心中也非常憤懣。 剛剛徐文壁召集他們開會,總共就說了一件事。 朝廷要求三鎮新軍出動,攻打東南取得一定的戰果。 王本固連忙詢問徐文壁,到底要怎么打,要打成什么樣規模,后勤補給給多少,賞錢多少這些具體問題的時候。 徐文壁又擺出他新軍大臣的官威,完全不管這些具體細節,只是傳達朝廷的命令。 接著徐文壁又擺出一副威嚴的樣子,要求三鎮必須盡快出兵取得戰果,要不然他這個新軍大臣也保不住眾人的職位了。 王本固和三鎮的主官面面相覷,還想要繼續追問,徐文壁就宣布散會了。 回到營帳中王本固越想越氣,徐文壁這個新軍大臣等于是甩手掌柜,一概不問,一上任就對著眾人來一個下馬威。 身為文官,王本固對這一套可是太熟悉不過了。 上頭交辦一件事情,不具體制定辦事的流程,也不給經費,就是讓你做。 這事情只要是做成了,那自然是上官的功勞。 若是事情做不成,那也不是上官的責任。 徐文壁這個新上任的新軍大臣,才到山東就給王本固玩這一套? 作戰?拿什么作戰?敵情不清楚,到底攻打哪里也不確定,糧草供應還沒跟上,拿什么和東南打? 王本固冷笑一聲,既然徐文壁要這么玩,那他也是下有對策。 既然自己已經不是這支軍隊的主將了,你上面耍無賴,那下面就擺爛好了。 王本固干脆向徐文壁使用了文官最擅長的技能——躺平。 無論徐文壁怎么詢問,王本固都說對東南的行動正在籌劃中,一會兒借口軍心不振,一會兒借口糧草不齊,一會兒借口說軍中疫病橫行,反正就是在邊境一動不動,始終不向南推進半步。 而知道了內情的李如松大喜,本來李如松還打算想辦法挑撥徐文壁和王本固的關系,卻沒想到自己還沒出手,兩人就斗成了這個樣子? 李如松立刻串聯三鎮新軍的中低層軍官,也跟著配合王本固玩起了拖延戰術。 就這樣,十月初徐文壁到任,十月下旬三鎮明廷新軍依然寸步未進,明廷再次坐不住了。 皇帝親自派遣太監到軍中,向徐文壁詢問為什么還沒進軍,這下子徐文壁也繃不住了。 徐文壁從繁華的濟州城中前往軍營,再次召開王本固等高層開會。 這一次徐文壁的態度就不是倨傲了,而是一副興師問罪的態度。 “本部堂早已經敦促爾等進軍,為何拖延至今?” 徐文壁穿上祖傳的鎧甲,身邊都是足甲的紅盔護衛,聲勢上倒是非?;H?。 可是王本部和三鎮統制官也不吃他這一套,王本固說道: “軍心未齊,戰略未定,如何進軍還要請徐部堂示下?!?/br> 王本固性格剛直,自然也不慣著徐文壁,直接說道。 徐文壁惱怒的看著王本固,王本固又看回去,氣氛更加僵了。 徐文壁一拍桌案說道:“還不是爾等畏戰!我要向朝廷參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