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57節
李成梁點頭說道:“王本固雖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但是對屬下也苛刻,可笑這些文官,竟然認為他能統領好大軍?!?/br> “王本固用的還是文臣領兵的那一套辦法,以權明紀,再用軍紀壓人,只可惜這一套在新軍用不長了?!?/br> 李如彘疑惑的看著李成梁,他最近也讀書識字,但是對于這種層次的斗爭還是不能理解。 李成梁說道:“你回去告訴少主,王本固行事霸道,言而無信,當年在胡宗憲抗倭的時候,就擅殺了胡宗憲招降的倭寇頭領汪直?!?/br> “在徐文壁抵達軍中之后,利用這點鬧出點事端,將王本固擠走?!?/br> 李如彘連忙貼在地上恭敬的說道:“是!” 等到李如彘退下,趕回山東報信。 李成梁瞇上眼睛,自己的野心是從什么時候萌芽的呢? 他點燃鯨油燈,翻開桌上的《三經新注》。 李成梁文化不高,但是蘇澤這本書寫的也很少掉書袋,內容淺顯易懂。 李成梁對于書上那些民本的思想并不感興趣,但是他但是對那一套限制君主權力的部分很有興趣。 第415章 政 “大都督,這是明廷在山東的人事任命?!?/br> 南京的大都督府,得到京師朝堂的消息,甚至要比山東地方官府還要快。 以大明朝廷這種拉胯的保密能力,在文華殿御前會議后不久,徐文壁擔任明廷新軍大臣,統籌整個山東兵馬的消息就已經傳遍了京師。 京師情報站的陸二迅速將這個消息通過飛剪船發往南京。 徐渭已經從徐州返回,接到這個情報后,立刻趕到大都督府,向蘇澤匯報這個情報。 蘇澤還在cao弄他那個奇怪的機器,聽完了徐渭的情報之后,蘇澤笑著說道:“徐文壁只是妥協的產物,明廷內部的斗爭已經快要壓不住了?!?/br> 徐渭自然明白蘇澤說的是什么意思,他感慨了一聲說道: “幾年前文官還能完全壓制武將,沒想到短短幾年下來,文官這口蓋子,已經壓不住明廷這口沸反盈天的大鍋了?!?/br> 蘇澤繼續擺弄管道說道:“很正常,文長,時代變了?!?/br> “不僅僅是明廷那邊,我們這邊不也是一樣嗎?” 徐渭沉默了。 其實東南的軍人地位抬升,速度比明廷還要快,不過在蘇澤的控制下,軍方的影響力還只保證在軍隊系統中。 但是徐渭知道,東南能夠將軍人的影響力鎖在軍隊,原因還是現在東南新軍專業退伍的人并不多,按照東南對退伍軍人的待遇,一旦大量軍官和士兵退伍轉入地方,軍隊的影響力甚至能超過讀書人。 對此,徐渭也是憂心忡忡。 武人干政,這是籠罩在文官頭頂上的陰云,徐渭對此也是非常警惕的。 蘇澤說道:“新軍隊必然帶來新的軍人階層,這一點是歷史大勢,不可阻擋?!?/br> 徐渭想了想,也贊同的點頭。 歷朝歷代都會出現強勢的軍事集團,比如唐的關隴軍事集團,宋代的汴州軍事集團,大明的淮西軍事集團。 但是這些通過軍功貴族互相聯姻組成的勛貴集團,和蘇澤親手建立的新軍相比,那真的是不值一提。 東南有陸軍和水師兩所學校,有著一套等級分明的晉升體系。 東南軍隊的聲望高,待遇高,也吸收了不少東南地區的年輕精英進入軍隊。 蘇澤還在軍中開設的掃盲課程,炮兵還要學習算學和幾何學,水師軍官需要學習的科目就更多了。 蘇澤說道:“當新的階層出現后,必然會推選出他們的代理人,來爭奪更多的權力和資源?!?/br> “李成梁就是明廷這個新階層的代理人?!?/br> 徐渭連忙點頭。 蘇澤將手里的管道接上機器說道: “歷史大勢滾滾向前,新的階層總要比皇帝師生地主要強?!?/br> “讓陳璘集中兵力,給這位定國公徐文壁一次驚喜,也是我們送給李成梁的一份禮物?!?/br> 徐渭會意的接下了蘇澤的命令,立刻安排人馬送往徐州方面。 蘇澤終于放下了手里的零件,他擦掉手中的油污,仿佛剛剛討論的山東軍情,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正色看向徐渭說道: “時代發展了,若是制度不能隨著時代發展而進步,那各方政治勢力都會倒逼進步?!?/br> “文長,我們東南的政體,也要改上一改了?!?/br> “那件事籌備的怎么樣了?” 徐渭明白蘇澤說的是什么事情,他看向蘇澤說道:“大都督,您真的要走這條路?” 蘇澤點頭說道:“這是當然,我們要推翻朱明江山,可不是為了再弄出一個新的出來?!?/br> “再說如今東南的臨時體制,已經有很多的問題,如果現在不盡快將制度規范下來,日后麻煩更多?!?/br> 徐渭點頭說道:“人員已經定的差不多了,不過這件大事還需要大都督親自宣布?!?/br> 蘇澤擦了擦手上的油污說道:“那就盡快籌備吧?!?/br> 隆慶二年,東南這邊的新歷二年,(公元1564年),東南的所有報紙上都統一宣布了重磅消息。 東南大都督蘇澤宣布召開“制憲會議”,召集東南各方代表,為東南制定一部根本律法。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制憲會議看起來和他們關系不大。 更重要的一件事,在這里制憲會議過后,要推舉出東南第一屆的內閣。 按照報紙上的說法,東南設立的內閣制度,更像是回歸到了古老的群相的政治體制。 這是漢初、唐宋曾經實行過的一種制度。 內閣大臣就是那個時候的宰相,坐而論道,制定東南的大政。 在蘇澤這個東南大都督下,分別設立首席大臣,財政大臣,交通大臣,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監察大臣,陸軍大臣和水師大臣。 首席大臣負責的是內閣日常行政事務,決定低等級官員的升遷考察,在內閣下設立吏部,首席大臣主管吏部。 當然吏部只是負責低品官員和吏員,高級官員還有其他的選任方法。 在這個特殊時期,蘇澤這個東南大都督還擁有一票否決權,他如果不滿意某個任命,可以一票推翻前面的任命,要求內閣重新任命新的官員。 財政大臣則是負責整個東南的財政,負責內閣下設的戶部。 戶部的職能包含了征收錢糧賦稅,監管金融,新成立的驛站錢莊和各市舶司下的碼頭錢莊也劃撥到了戶部下。 除此之外,財政大臣還要負責審核各部門的預算,負責給各部撥款。 交通大臣負責工部,蘇澤將皇宮和官署營造的職能從工部剝離出來,如今的工部只負責修路和水陸漕運,同時曾經作為對立部門的市舶司,其碼頭也被歸入工部管理,征收關稅的海關則分給了戶部。 全國的水利工程也都歸交通大臣管理。 不過工部這些工程,也不是隨便造的,必須要在年前制定好第二年的預算,交給內閣審定之后,戶部才會根據預算撥款。 同樣的,蘇澤對于現在工部的預案也有一票否決權。 教育大臣則下轄禮部,東南的禮部將祭祀等工作抽離出來,如今就是純粹的學政教育部門。 禮部負責整個東南的學校,還要籌備東南明年要舉行的新科舉,此外日后有關官員升遷考核的卷子也都由禮部出題,而如今東南官辦的報社,也都要歸于禮部之下。 司法大臣負責刑部,刑部的職能改為一個,就是制定新律法,不過制定的新律法要交給內閣審議才能通過,蘇澤這個大都督也擁有一票否決權。 的陸軍大臣和水師大臣,老百姓也能理解,等于將兵部分拆成了陸軍和水師兩個部分。 同時大都督府還將陸軍和水師名下的,和軍用無關的工坊,碼頭,報社,商鋪,都分別交給其他部門。 最后監察大臣下轄都察院,蘇澤保留了言官御史的體系,但是將明廷復雜的言官簡化成了一個都察院。 都察院負責監督其他部門施政,對于內閣大臣也有彈劾的權利。 高級官員任免,工部的重大工程,都察院也有旁聽和否決的權利。 按照報紙上的說法,如今東南的內閣屬于“訓導期”,這個期間大概是十到三十年,這個期間蘇澤擔任東南大都督,內閣大臣還是由他任命。 但是等“訓導期”結束之后,到底是什么政策,報紙上沒有講,整個東南高層也對這個問題保持了緘默。 可光是這一套體系,已經足以讓很多人瘋狂了。 大明也有內閣,內閣首輔也會被稱作閣老,甚至國相,但是誰都知道自從明初胡惟庸案之后,大明已經沒有宰相了。 西漢陳平曾經這么定義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漢初宰相職權極大,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宰相就會被內朝侵占權力,漢武帝通過打壓相權,開始了皇帝專制的時代。 這之后歷代皇權都在和相權對抗,后面的朝代雖然偶爾也會出一些比較強勢的宰相,但皇權加強和相權削弱,是整體的趨勢。 等到明初,通過幾樁大案掃除掉開國的一批文臣武將之后,朱元璋徹底廢除宰相,通過設立內閣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機構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而明代內閣的權力范圍和權力大小,這是一個薛定諤的問題。 遇到一些強勢的內閣輔臣,那就可以軍訓六部和言官,像是嚴嵩那樣把控朝政。 遇到弱勢一點的內閣輔臣,那就是橡皮圖章,連日常工作都是混日子。 明廷的內閣制度,對于皇帝來說“好就好在”這個含糊其辭,其內閣職權完全靠內閣輔臣自己去“爭取”。 遇到懶惰一點的皇帝,比如嘉靖和現在隆慶這樣的,就可以給內閣多一點權力。 遇到勤政一點的皇帝,就可以繞過內閣自己掌控朝局。 而東南的這一套內閣體系,是從法理上規定了大臣的地位,并且明確規定了各內閣大臣的職權范圍,這就不是明廷內閣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宰相了,而是真正的能夠參與國政,決定國政的重臣。 內閣,吏部、戶部、工部、禮部、刑部這五部,新成立的陸軍部和水師部,合稱為七部,這是東南最主要的行政部門。 除了這七部之外,還有幾個直屬于內閣,但是不歸任何大臣負責的獨立部門。 大理寺,在大理寺下設立“秋審廳”和“上訴廳”。 死刑犯都是秋后問斬,秋審廳專門負責地方上報的死刑案件復核。 “上訴廳”則是對府縣兩級判院審判結果都不服,最后上訴的審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