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節
當整個社會都在飛速發展的時候,物資必然上漲,就算你能安于以前的生活完全不做出改變,眼看著其他人抓住了工業發展的紅利,通過一家人的努力過上了好日子,難道你就不會眼紅? 就算你不眼紅,看著原本與你同一個階層的人不但過上了更好的生活,還將自己的孩子送去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以后甚至有非常大的機會,可以改變整個家族的社會階層,你不羨慕?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類從來不怕貧窮,而是怕自己過得不如別人好。 而為了追上別人,難道還有人想將自己的妻子困在家里? 任何時候,只有經濟獨立了,只有離開別人也有在這個世上生存的能力,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無論是戰爭還是工業發展,都會給出這樣的機會。 一個讓女子走出家庭,進入社會的機會。 你看紡織業發達的江南等地,是不是已經有不少女性出來做工,擁有了自己掙錢的能力,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若說讓女子做官是在上層努力,那讓女性從家庭中解放出來,就是從下層努力。 只有上下一起,效果才能最好。 而紡織機器,就變得格外重要起來。畢竟如今的女性受過教育的不多,女性在體力上又天生弱于男性,所以就算有些女性想要從家庭中走出來,也只能找到了一些漿洗縫補之類的活計。 但紡織就不同了,如今的女性幾乎人人都會紡織,只要真有這樣的機器出現…… 劉宇明可不知道林柳的想法,他只是在聽到紡織機器這四個字后,下意識覺得這是個機會,是自己必須抓住,錯過了就不可能再有的機會。 于是他咽了下口水,繼續問道:“微臣曾聽聞江南一帶已經出現了八十倍效率的珍妮紡織機,私以為這樣的速度已經達到了極致,應該沒辦法再繼續改良了?!?/br> 當初在八十倍效率的珍妮紡織機尚未被改良出來之前,三十倍、四十倍、五十倍效率的珍妮紡織機便已經大行其道,成功將江南一帶原本的紡織機取代,并漸漸由江南輻射全國,風靡一時。 江南那邊出現了這么好的工具,當然不可能不給京城送上一份。 劉玉明也曾有機會看到一臺七十倍效率的珍妮紡織機,并按照那臺紡織機的結構仿造了一臺。 他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與知識積累,倒是成功改造出了一臺八十倍效率的紡織機,但當紡織機的效率達到八十倍之后,他就發現再也沒有改良的余地了。 因為紡織機就那么大,根本不能支持安放更多的紡錐。 若是想要安放更多的紡錐,就必須將紡織機的體積增大,但體積增大之后,一個人又不太能使用得過來??蓛蓚€人一起使用,按照效率來說,反倒不如兩個人分別使用八十倍效率的紡織機。 于是劉宇明的研究陷入了瓶頸,最后他折騰了大約一個月后,果斷放棄了紡織機的改良—— 因為他覺得,八十倍效率的珍妮紡織機,就是最優解。 但聽皇上剛才的話,好像她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 劉宇明緊張地看著林柳,眼神熱切到了狂熱的地步,讓林柳心里不自覺就生出了一些負罪感,好似不回答他的問題,就是對不起人家一樣。 林柳:“……” 她以為所有的發明狂人都已經在名單上了,沒想到工部竟然還有一個遺漏的。 她略有些哭笑不得地看向劉宇明:“你問這個問題做什么?難道你想為朕分憂,研究一下紡織機器?” 劉宇明果斷點頭:“雖然微臣不及林大人等人聰慧,但也有幾分本事,若是皇上想做的紡織機器暫時無人愿意做,微臣愿為皇上肝腦涂地?!?/br> 林柳嚇了一跳:“這就不必了!” 眼瞧著劉宇明的眼神黯淡下來,林柳笑著搖搖頭,回答了他之前的問題:“你倒是聰明,只是有些死腦筋。珍妮紡織機本身雖然沒辦法繼續改進了,但給珍妮紡織機加一點兒東西,難道也不行?” “皇上說的是將珍妮紡織機的體積變大嗎?微臣曾經試過,但最后的結果并不算好?!?/br> 林柳失笑:“你應該見過貓壽等人研究出來的蒸汽機?為什么沒有想過,讓蒸汽機給紡織機提供動力?那蒸汽機到底有多厲害,你身為工部左侍郎,應該很清楚才是?你覺得,若是真的將蒸汽機與紡織機結合到一起,有沒有希望做出一臺只需要一個人控制,卻能生產出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才能生產出的布匹?” 劉宇明先是一愣,旋即眼底迸發出炙熱又guntang的熱情:“聽皇上一席話,勝過微臣讀十年書!微臣已經知道該怎么改良珍妮紡織機了,微臣這就回去改良,定然不負皇上所托?!?/br> 眼瞧著劉宇明想走,林柳趕緊將人叫?。骸澳闶遣皇峭耸裁词??” 劉宇明茫然地看向林柳:“微臣,忘了什么?” 林柳戲謔地看著劉宇明:“朕何時說過,要將珍妮紡織機的改造工作交給你?” 劉宇明一愣,眼神瞬間黯淡下來。 林柳見他這么不經逗,趕緊開口:“算了算了,這珍妮紡織機的改良直接交給你了,你回工部之后將工部尚書給朕叫過來,至于珍妮紡織機的改良研發過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也如貓壽等人一般,讓工部全力支持就是。你是工部左侍郎,應該有這個權限吧?” 劉宇明瞬間高興起來,趕緊磕頭謝恩。 林柳無奈擺手:“你若是沒事就先退下吧,趕緊將工部尚書給朕叫過來?!?/br> 工部尚書是原本的右侍郎,因為建造水泥坊有功,也為了給貓壽與劉宇明騰位置,便被林柳直接升到了尚書的位置。 林柳原本對這位工部尚書沒什么印象,還想過若是此人也和她之前罷免的工部尚書與左侍郎一樣,都是尸餐素位之人,她找個機會便直接將他的尚書之位擼下去,直接讓貓壽擔任。 反正貓壽專業對口,還不會搞七搞八,讓他暫時將尚書的位置占著,也還算合適—— 貓壽是搞研究的,必然在工部待不久,以后林柳肯定是要組建一個獨立于朝廷六部之外的部門,專門交給貓壽打理的。 畢竟,科研人員還是和科研人員待在一起更合適,朝廷就負責給錢給物給人就好了,指手畫腳的就算了。 劉宇明點點頭,一臉高興地退下了。 回去后他便直接找到工部尚書,將林柳的話直接轉告了他。 工部尚書也知道劉宇明確實有幾分真本事,做事也比其他人認真負責,所以對皇上的安排沒有任何異議不說,還欣慰地拍了拍劉宇明的肩膀:“右侍郎那群人都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你過去之后不要閉門造車,遇上什么問題就直接去找右侍郎。右侍郎心善,會幫你的?!?/br> “而且人的關系本就是在你來我往之中建立起來的,你問問題問多了,與右侍郎的關系自然就好了,以后跟在那群人身邊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br> 工部尚書也就是自己年紀大了,不然也得整天往那群人身邊湊。 那群人腦子里面的東西,可比其他人多多了,整個工部能跟上他們的也就只有右侍郎一個人,連他也只是勉強能跟上,這便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那群人隨便一個,都能給他當老師。 劉宇明知道尚書提點自己,是為了自己好,于是連連點頭:“尚書大人您放心,下官過去之后一定多看多問,盡量多學一點兒東西?!?/br> 工部尚書點了點頭,這才進了皇宮。 林柳將工部尚書叫過來也沒其他事兒,就是想要問問,工部里面像是劉宇明這樣的人到底多不多。 工部尚書想了想,搖頭:“官員里面像是右侍郎和劉宇明這樣的,到底是異類?!?/br> 他小心地看了眼林柳,見他沒有生氣,這才繼續開口,“老臣以前也與劉宇明一般,腦子一根筋兒。老臣甚至不如劉宇明孤僻,但仍舊被人排擠。時間長了,自然就改變行事作風了?!?/br> 他算是改得比較少的,其他人在長時間的生活中,早就磨光了身上的尖刺,與其他人分不出你我來了。 林柳皺眉,越發堅定了要將貓壽等人單獨分出來的想法。 工部尚書想了想,笑道:“官員里面沒有皇上想要的人,但工部與內務府養著的那些匠人里面,倒是有不少這樣的人,做事認真嚴謹,也喜歡自己做些小東西的匠人?!?/br> 林柳眼睛亮了亮:“你都認識?” 工部尚書點點頭:“時常與他們打交道,所以認識。不過與工部這邊的匠人更熟悉一點,內務府那邊就要生疏一些?!?/br> 林柳并不介意,畢竟這已經是意外之喜:“你想辦法考核一下那些匠人,若是合適的全都挑出來,直接送去皇莊那邊讓他們幫忙打下手?!?/br> 貓壽等人身邊一直沒什么助手,之前一群人研究一個東西還好,互相可以幫助,可如今自己研究自己的了,難免會覺得不方便。 這些助手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既能為貓壽等人提供幫助,也從貓壽等人身上學到知識,若是聰明些抓住機會,認了那些大佬當老師也不是不行啊。 一舉兩得的事兒,林柳還是挺重視的。 工部尚書效率頗高,沒多久就選出來了大約三十來個匠人。除了極個別外,大部分都非常年輕,眼神透亮,看起來朝氣蓬勃。 林柳看著這些年輕匠人,心中一動:“你們好好跟著右侍郎他們學東西,以后指不定能有更大的造化?!?/br> 一群人茫然四顧,都沒太明白林柳的意思。 林柳也不解釋,等人走后才帶著工部尚書一起,去工部找了那些留在工部研究理論的大佬們。 她與這些人關系也都熟悉了,寒暄之后便直切重點,問道:“你們之前寫的那些文章應該都有保存吧?可以將那些交給我嗎?” 一群人面面相覷,點頭后紛紛將自己之前的研究成果都交給了林柳。 林柳看了一眼,除了英語和法語,其他語言她全都不認識。 就算是英語和法語,不少專有名詞也讓林柳看得一頭霧水。但這并不算什么,畢竟朝廷有一個專門接待外國人的部門,里面全都是負責外交的官員,語言對他們來說就是基本技能。 林柳點點頭:“很感謝大家能將這些東西交給我,我之后會讓人支付一份報酬給你們的?!?/br> 這對其他人來說可是意外之喜。 這些研究成果出來的時候,林柳便已經支付過他們一次酬勞了,他們都已經默認,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讓林柳隨意取用了。 只是能白得一份報酬雖然高興,他們還是不免疑問。 領頭的大衛忍不住開口:“皇上將這些文章要去,是想要做什么?可以告訴我們嗎?” 林柳笑著點了點頭:“也沒什么特別的作用,只是覺得這些東西既然已經研究出來了,若是不流傳下去實在可惜,所以準備將其翻譯之后,編入教材,以后也加入考試當中?!?/br> 這些外國人在華夏生活了這么長時間,不說對華夏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卻也清楚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是什么—— 科舉考試。 他們剛剛知道這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有機會讀書,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提升階層,改變自己的命運時,是有些震驚的。 這群大佬當中,并非每一個人都家境優越,或者說,其實大部分人的家庭都不算特別好。所以他們非常清楚,一個人想要通過自己改變自己乃至于整個家族的生活階層到底有多困難。 但在華夏,這樣一條坦途卻已經存在了上千年。 所有人都為此震驚,并將科舉制度稱作華夏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某種程度上而言,這群科研大佬們胡心甘情愿地留在華夏,也是因為看到了希望。 他們之前問過林柳,若是自己的孩子長大,是否有機會參加科舉。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科舉制度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如今除了奴籍賤籍,以及罪人之后外,只要你讀書識字,就可以參加科舉。 林柳登基之后,連女人也擁有了科舉的權利。 這些外國人都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只要他們愿意,為什么不允許他們參加科舉? 也正因為林柳的答復,這群人對華夏更有歸屬感了。 要知道,如今的歐洲階級固化,可沒有這樣明顯的改變自身階級的渠道。 但正因為知道科舉的重要性,這群人才更不安—— 若是貿然將這些知識加入考試范圍,他們倒是不覺得有什么,甚至還隱隱竊喜。但這個國家的其他讀書人,真的不會反對嗎? 畢竟千百年來,這個國家讀書人的考試范圍都是四書五經和史書而已。 見大家一臉擔心,林柳笑道:“你們放心,我會給出緩沖時間的?!?/br> 而且這個時間,起碼是六七年起步。 若是實在不想學新知識的,抓緊時間趕緊考,若是想學的,以后就算科舉考不上,也會有其他非常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