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節
魏氏連忙又行禮,“多謝太太照看小女?!?/br> 李大太太拉著魏氏的手,“弟妹不用客氣,我聽說弟妹帶著兩個孩子來了,趕緊過來看一看。弟妹受驚了,可有受傷?天殺的賊子,害得劉兄弟只能這樣自保?!?/br> 魏氏的眼眶又紅了,李大太太拍拍她的手,“弟妹,咱們進去說?!?/br> 她一邊走一邊勸魏氏,“弟妹不要難過,劉兄弟還活著,就有希望。昨兒弟妹一來,我立刻讓人往京城送信了。估計要不了多久,娘娘那邊就會有回音了?!?/br> 二人坐下后,劉悅妍親自端了茶水過來。 魏氏有些忐忑,“太太,我原是小戶人家出生,去見娘娘,實在有些……” 李大太太笑,“弟妹莫要害怕,姑媽最和善不過了。若劉兄弟真是五殿下,你們就是嫡嫡親的一家人,再沒有什么隔閡的?!?/br> 魏氏欲言又止。 李大太太問,“弟妹有話只管說?!?/br> 魏氏道,“太太,官人被反賊抓走了,娘娘要怎么認親呢。再者,官人當年被我們老太爺從人販子手里抱回來時,才幾個月大。幾十年過去了,就算官人在眼前,娘娘也不一定能認的出來呀?!?/br> 李大太太猶豫了一下,透漏了一兩句話,“弟妹莫要憂心,娘娘傳話來說,當年送走五殿下時,她在五殿下身上留下了些印記。雖然劉兄弟不在,弟妹和他做了二十年夫妻,劉兄弟身上有什么你也都清楚。到時候,老老實實回答娘娘的問題,自然是錯不了的?!?/br> 這個魏氏不怕,劉文謙身上有幾根頭發她都知道。聽李大太太這樣話,魏氏問道,“太太,娘娘說的是什么印記?” 李大太太搖頭,“弟妹,這個我不能告訴你。若是說出去了,外頭立刻會有一堆的人去認親?!?/br> 魏氏點頭,“是我唐突了,多謝太太提點?!?/br> 李大太太在劉家坐了大半個時辰后,留下一堆的東西回家去了。 千里之外的京城,皇帝給岳將軍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反賊。 李太妃當夜離開行宮,親自去找皇帝。 第72章 定計策回京認親 皇帝聽到李太妃來了, 放下了手中的朱筆。 李太妃進來后,先問皇帝,“皇兒近來可好?” 皇帝走下案臺, “兒臣尚好, 母妃可好?” 李太妃點頭, “都好, 你父皇還是有些口齒不清, 太醫來說, 這中風估計一時半會好不了了?!?/br> 皇帝點頭,“反賊作亂, 兒臣無暇他顧,還請母妃代為照顧父皇, 等捉拿到了反賊, 兒臣去給父皇母妃請安?!?/br> 李太妃看著皇帝,“國事繁忙, 請皇兒保重身體?!?/br> 皇帝微笑,“多謝母妃,也請母妃多保重?!?/br> 李太妃說不出別的話了。 皇帝嘆了口氣, “母妃,五弟的事情,兒臣也在想辦法?!?/br> 李太妃道, “皇兒,若是開戰, 你五弟會有危險嗎?” 皇帝看向李太妃,“母妃, 您能肯定, 那真的是五弟嗎?” 李太妃搖頭, “我不能肯定,我只能肯定那塊玉佩是我親手掛在你弟弟身上的?!?/br> 皇帝陷入了沉默,半晌后道,“母妃,如今反賊偏安一隅,此戰難度不小,若是有掣肘,勝負難定?!?/br> 李太妃忽然掉了眼淚,“皇兒,母妃不能確定那是不是你五弟,我已經給娘家傳信,火速送他家里人進京??墒腔蕛?,大軍說開戰就開戰了,母妃不敢賭?!?/br> 皇帝繼續沉默,李太妃用帕子擦了擦眼淚,“皇兒,母妃知道你難做人,你別怕,母妃來做,所有的罪名,母妃來抗?!?/br> 皇帝一驚,“母妃,您要做什么?” 李太妃含著淚微笑,“皇兒,我要救自己的兒子呀。誰也不能說,那不是我兒子。就算他不是我兒子,他遭此橫禍,也是因我而起,我救他也是應該,全當積德行善,以后報在你弟弟身上?!?/br> 皇帝垂下了眼簾,“母妃,都是兒子無用?!?/br> 李太妃搖頭,“皇兒已經做的很好了,我過來就是告訴皇兒,母妃要是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皇兒莫要牽連他人?!?/br> 皇帝點頭,“為了兒臣,母妃一直受委屈。母妃想做什么,只管去做?!?/br> 李太妃笑了笑,“皇兒放心,母妃不會傷及無辜?!?/br> 李太妃走后,皇帝在上書房一個人坐了許久。 皇帝心里清楚的很,太上皇忽然病倒中風,肯定是李太妃做了什么手腳,但他不能去問,母妃都是為了他的皇位。母妃一輩子就兩個孩子,為了自己,母妃把手伸向了太上皇。如今為了弟弟,母妃要做什么,他怎么還有臉去攔著。 第二天早朝,皇帝又派了幾個人去支援岳將軍。 正在議事呢,外頭忽然有小內侍道,“娘娘,太妃娘娘,您不能進去呀,里頭好多大人呢?!?/br> 李太妃的聲音清冷,“我一個老太婆,還計較什么男女大防,你走開?!?/br> 小內侍哪里敢攔她,虛晃兩下就放她進來了。 諸位大臣們一見是李太妃,都有些吃驚,紛紛行禮,雖然李太妃如今還只是個太妃,大伙兒心里都清楚,早晚她會封太后的。 皇帝起身迎接,“母妃,您怎么過來了?!?/br> 前朝議事,女人跑過來有些不像話。但這是親娘,皇帝自然不敢說什么。 李太妃屈膝行禮,“陛下,我有事要奏?!?/br> 皇帝嚇得差點跪了下來,“母妃,您有事只管說?!?/br> 李太妃道,“陛下不必驚慌,您是一國之主,我只是個太妃,按照品級規矩,我給您行禮是應當應分。咱們先說國事,我一個婦道人家,不懂什么大事,聽說陛下派人去往西南,我想建議陛下,把杜氏和南安王府里的側妃許氏帶上,將五殿下換回來?!?/br> 皇帝不做聲了,旁邊的莊大人問,“娘娘能確定那是五殿下嗎?” 李太妃道,“我不能確定,我來問莊大人,若此人不是五殿下,他難道不是陛下的子民。子民受苦,用兩個犯婦去換他,難道不應該嗎?” 莊大人不做聲了,他不好說杜氏和許氏留著,說不定能在關鍵時刻逼南安王投降,若是拿去換一個身份不確定的人,有些可惜了。 能站在殿里頭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哪個不是人jingzi,皇帝沒處置杜太妃和南安王一家子,就是留著要挾南安王。 莊大人道,“娘娘,只送杜氏過去可行?” 李太妃搖頭,“不行,直送杜氏過去不夠。這天底下做娘的,為了兒子,什么做不出來?我們拿杜氏要挾南安王,萬一杜氏心疼兒子自殺了,豈不白忙活一場?把許氏帶上,他雖然只是側妃,但我聽說,如今她弟弟是南安王手下權力最大的人。南安王若不救她,內部必定會亂,若救她,那最好了,不過是個側妃,我們留著也沒多大用處。我還聽說,南安王給嫡長子娶了許家次女為正妃,我們把許側妃送過去,兩個許氏女爭起來,到時候也夠南安王喝一壺?!?/br> 在場之人都不做聲了,李太妃用的婦人之道,似乎也有那么些道理。 旁邊的兵部侍郎邱大人道,“娘娘,那直送許氏女去豈不是更好?一個換一個,我們也不吃虧?!?/br> 李太妃又搖頭,“一個側妃換親王,南安王也不傻,他要是不肯換,我們豈不是白費功夫。把二人都送去,讓南安王自己選。你們都是國之棟梁,想的都是大事,這等婦人之間的小伎倆,我來定?!?/br> 皇帝看了一眼大臣們,“眾位愛卿還有何更好的辦法?” 大伙兒都不說話了,有好辦法不早就說出來了。 皇帝坐回了龍椅上,“若無異議,就照母妃的辦法去辦?!?/br> 李太妃看向那幾位即將要走的臣子,“換人的事兒,是我的主意,你們要記住了?!?/br> 皇帝明白李太妃的意思,把兩個女人壓到陣前,畢竟有些不體面,傳出去了,滿朝文武都丟臉。 皇帝笑著對李太妃道,“母妃不必多慮,陣前換俘虜,歷來有之,既是俘虜,也就不分男女了?!?/br> 李太妃看向皇帝,“多謝陛下成全?!?/br> 說完,她又一陣風一樣走了。 河間省省府,李家收到李太妃的消息,立刻準備送人上京城。李太妃的意思,把魏氏送過來就行。但元寶和劉悅蘭都小,自然離不開親娘,也只能跟著一起去。李大太太想著劉悅薇和李太妃年輕時長得像,把她也塞了進去,剩下的劉悅妍和劉悅蓁,留在這邊等消息。 李家行動快,晌午接到了消息,吃了飯就出發了。劉悅薇還來不及和鄭頌賢告別,就坐上了李家的車走了。 但家里仆人機靈,三奶奶收拾東西時,就有人去通知三爺。 李家馬車里因為拉著魏氏娘兒幾個,不敢走的太快。鄭頌賢平日都是騎著毛豆,今日借了同窗的馬匹,一路飛奔,才出了城門口沒多遠,就追上了隊伍。 李家來送人的是李家二老爺的次子李三爺,年紀和閆慶才差不多大,因為科舉無望,就留在家里打理雜事。李三爺也不是不通人情,立刻停了下來。 劉悅薇一把撩開窗戶簾子,“三哥,你怎么來了?” 鄭頌賢滿眼擔心,“娘子,我跟你們一起去吧?!?/br> 劉悅薇搖頭,“三哥,你要讀書呢?!?/br> 鄭頌賢也搖頭,“這是大事,你們一群婦道人家去了不方便,我雖然辦不了大事,跑跑腿還是可以的?!?/br> 劉悅薇又道,“可是,三哥你連件換洗衣裳都沒帶?!?/br> 鄭頌賢笑,“不防事,我不挑剔,路上有成衣鋪子,給我先買也行?!?/br> 魏氏當機立斷,“二丫頭,讓賢哥兒跟著一起去?!?/br> 正說著呢,遠處聿竹騎著一匹馬飛奔而來,手里提著兩個大包袱,“三爺,三爺,我給您帶了行禮過來?!?/br> 鄭頌賢十分高興,“這下好了,都齊全了?!?/br> 李三爺見他們說定了,立刻讓隊伍再次發動起來。 劉家人跟著李家人北上,杜氏和許氏這一對婆媳被那幾個將軍們壓著一路南下。婆媳兩個被關在一個囚車里,車跑的又快,一路顛婆,腸子都要顛簸出來了。 李太妃讓人把許氏送來,目的就是為了讓敵營內部混亂。許知府到時候就要兩難了,他女兒是世子爺正妃,但現在一個孩子都沒有。他meimei是南安王側妃,兒子都好大了。他支持哪一個,好像都是錯誤的選擇。 魏氏為了早日確認身份,催著李三爺加快速度。又怕兩個孩子顛簸的厲害,她在車里面墊了厚厚的棉褥子,這樣每天也能多趕一段路。 不到二十天的功夫,一行人就到了京城。 在城門口,李三爺讓大家都下了車,接受城門衛的檢查后才能進。娘兒幾個看到巍峨的城墻,心里多了一分謹慎和敬意。 鄭頌賢抬頭看城墻上的磚塊,心里忽然激蕩萬千。 這里,是天下讀書人向往的地方。只有到了這里,寒窗十余載的辛苦才能有回報,自己心里的壯志凌云才能有機會實現。希望此生,他也能通過考試再次回到這里,上金鑾殿、游長安街、赴瓊林宴。 劉悅薇拉了拉他的袖子,“三哥,別傻站著,咱們進去吧?!?/br> 鄭頌賢回過神,立刻伸手護住她,這城門口人多,別讓人沖撞了。 李三爺在前面帶路,有李家的招牌在,守城門的人哪里敢阻攔,一行人暢通無阻,直奔李家在京城的大宅院。 李太妃雖然如今尊貴了,但李家人一向守規矩。李三爺身上沒有官位,他一路走來都是下馬步行,只有魏氏娘兒幾個坐在車里慢慢前行。 一到李家,留守在京城的李七奶奶立刻出門迎接。李七爺是李三老爺的次子,一直留在京城,看管這邊的宅子。李家三個老爺,都在外做官,五個孫子里,有做官的,有留在老家的,也有在京城的。李七爺雖然讀書不成,但好交際,人情世故上是一等一的精通,李家就把他留在了京城。 李七奶奶早就把家里收拾好了,她將劉家娘兒幾個通通安排在一個最大的客院里。魏氏帶著雙胞胎住正房,劉悅薇和鄭頌賢住東廂房。 劉悅薇馬上就要滿十六周歲了,魏氏也懶得再去管女兒房中事。她原來說十六歲才能圓房,不過是擔心女兒懷孕過早,如今已經滿十六,她就不用cao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