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當大佬[系統]_292
五年前,他隨荀爽回到家鄉潁川,勸說當地士族遷族。結果多數人抱著與郭圖一樣的想法,認為潁川為四戰之地,朝廷不會放棄,便不愿意遷搬。 結果黃巾軍殘黨起事,袁術霍亂,匈奴又乘機燒殺劫掠,整個潁川淪為人間煉獄。不說普通百姓的凄慘,就連士族都傷亡無數,被迫遷離故土。 荀彧感慨不已。 事情發生后,隨荀氏一同遷族的士族唏噓萬分。不少人登門道謝,感激荀氏令他們免于滅族之災。 陽翟辛氏的辛毗、杜氏的杜襲等人前來投奔他,請求他出兵潁川平定戰亂。但當時糜荏已領兵攻打匈奴,荀彧無能為力,只得安撫、并將幾人推薦給糜荏,如今都在朝中為官。 糜荏捏捏他的手指,然后詢問他:“不說這些,文若可有安排揚州刺史、益州牧的好法子?” 這是糜荏近來煩惱的事。 他本想再等一等,卻于前幾日收到益州刺史郤儉貪污受賄、大肆斂財的消息。 太常劉焉借此進言道:“糜丞相,如今天下紛亂,各州刺史、太守趁勢行賄買官,盤剝百姓,使得戰亂又起。臣覺得,應當挑選清正廉明的官吏來擔任各州、郡的長官,以此安定天下?!薄?】 語罷,更自請為交州牧。 糜荏看得出,劉焉一則是為想做出貢獻,二則是要躲避中原戰亂。 便應允此事。 他不應不行,如今漢室微末,朝廷在推舉州牧、刺史官吏時,會不自覺偏心漢室子弟。 但糜荏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哪怕是不為自己考慮——他身后有糜竺等人,以及跟隨他的荀彧等人,他都不可能再退回朝臣之位,去嘗那“飛鳥盡良弓藏”的凄慘境遇。 勢必要奪取劉氏江山,建立一個屬于他們的新天下。 交州暫且可以給出去,是因為它最為偏遠,即便將來劉焉起兵也逼迫不到中原。但是益州、揚州,不行。 可若是不讓他們沾手,又能選擇誰呢? 荀彧思索道:“或許可以令蔡邕為揚州刺史,以皇甫嵩為益州牧?!?/br> 正是一語一驚醒夢中。 原先的益州刺史郤儉貪污受賄,勢必要罷免。除此之外,益州十四郡天塹驚險,易守難攻。必須要派遣安分守己之人,以免將來據守而攻,成為糜荏的心腹大患。 由此,新的州牧不僅要是德高望重之人,還需要有領兵打仗的能力。 條件一一擺明,皇甫嵩自然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作為朝臣,皇甫嵩沒有二心。他履歷亦足夠顯眼,夠得上一州長官之位。 蔡邕稍微差些,但他早年為躲避黨錮禍患,隱居江南二十余年。這么多年下來,哪怕他再沉默,他的才學、品德也已被當地士族知曉,獲得對方的尊重。 將他派往揚州,正好能與當地士族聯合,開經立學、勸誡百姓農桑。 糜荏豁然開朗。 于是翌日回朝,糜荏下令皇甫嵩為益州牧,蔡邕為揚州刺史,待來年正月雪退后到任。 又令荀攸、黃忠為從事,輔佐皇甫嵩;令鐘繇、徐榮為從事,輔佐蔡邕。 正如荀彧計算,百官對此勉強贊同。 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皇甫嵩、蔡邕如今年邁,兩人都已五十余歲,一人前往各自的州郡說不準會出什么問題。令而立之年的荀攸、鐘繇督兵輔佐,很合適。 荀攸、鐘繇兩人卻很快反應過來,敏銳地發覺到其中的政治意義。 ——皇甫嵩、蔡邕年紀大了,在州中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令他們同行,是為加深兩人在當地士族權貴之中的聲望。 益州jian險,需要計謀奪??;揚州平靜,與士族交好即可。 畢竟鐘繇與蔡邕一樣文采斐然,除通經史、善于辭賦,又精書法,這就是與蔡邕交好的揚州當地士族,聯絡的最佳方式。 這樣的奪權,換一個人心中可能會不悅,會忌憚,但皇甫嵩與蔡邕,決計不會。 與好友盧植完全一樣,皇甫嵩不喜爭權奪勢,多數時間極為沉默。先前他放過糜荏在家鄉的親人,被何進遷怒罷免;后來受董卓征召,又觸怒董卓,差點死于獄中。 還是糜荏入長安殺了董卓,釋放的皇甫嵩。 救命之恩無以為報,他不會為難荀攸與黃忠。反而會因為這兩人是他麾下智囊與猛將,重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