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當大佬[系統]_266
于是眾多士族紛紛開口請求陛下裁定。 大概是聽得眾人提及自己,上座的天子劉協抬首,注視著那一張張看似憂國憂民的老臉,又看看糜國師那張不食人間煙火的臉,晃晃腦袋甩開這些聽不懂的話,低頭繼續玩魔方。 還等著群起攻糜荏的王允:……??? 不是,大家不是說好聯合在一起對抗他的嗎,這批墻頭草是怎么回事?! 于是當日退朝,他請來當日聯合好的幾人。聽得眾人口口聲聲,冠冕堂皇的“仔細一想,這政策也沒有說要罷免我等”、“哎,王尚書我等也沒有辦法”、“誰叫糜國師把持軍政呢”之類的推諉話語,心是徹底涼了。 靠不住,除了他自己誰都靠不住……他真傻,真的,怎么就以為他們會和自己一條心呢! 糜荏卻早就猜到士族們的反應。 任何一項政策的頒布,總會觸動到他人利益,引來反對。但其實這些看似聲勢浩大的反對聲,不過只是小部分人的跳腳。更多人則還在觀望,想要看看實際效果再做定論。 先前在王允煽動之下,城中士族對他的抵觸過大,無論他說什么都會過度解讀。 如今做出這一承諾,士族官吏也跟著冷靜下來,可以實施起來了。 他將此事交由荀彧去辦。 潁川荀氏乃是大士族。上一代荀氏八龍聲名遠播,荀爽又曾任司空……在士族中說得上話。 再說,以荀彧的能力,完全可以搞定這點小事。 不出意外,荀彧的確很快解決此事。 他也沒做什么,只是在別府中宴請朝中官吏、以及各士族中能做主之人。當然,剔除王允族人。 收到請柬的眾人心中打鼓。 他們知道荀彧與糜荏關系匪淺,或許此行就是來給他們施壓的。到底是懷著忐忑的心思參加宴會。 等到入了宴會,見到這個清風一般溫潤爾雅的年輕人,眾人忽然就下意識放松了心情。 最終,所有參與宴會的士人官吏,推舉出幾名德高望重之人用以審核。譬如楊彪、孔融、邊讓……等五位名仕。 這卻是士族們的小伎倆罷了。這些名仕雖全部出自清流,但除去剛正不阿的秉性,諸如孔融還曾發表過激動言論,不會輕易被糜荏收買。 荀彧全部應下。 回朝后果真請得這些人為中正,為朝中官吏評級。 不出十日,朝中官吏全部評審完畢。 除了王允一脈,幾乎沒有人被貶謫,甚至還有半數官吏驚喜地發現自己升了官,被擺到更適合的位置上,紛紛激動不已。 至于朝中空缺的官職,則繼續由鄉中察舉,由州郡中正評級,再送到中央朝廷。 這下,果然沒有人再罵糜荏,反而紛紛贊美他的睿智。甚至連創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都被他們推上御史中丞之位。 陳群被嚇了一大跳。 他才二十三歲,在鄉中屬于可以被“舉孝廉”的年紀。而御史中丞乃是九卿之一的御史丞副手,官居四品。按照他的審核制度,根本不是他這個年紀的人能上去的。 他深知自己一旦接受,制度的公正性首先被毀,便辭而不受。最終在眾人評級之下領七品主簿,入御史臺。 至于糜荏麾下謀士與武將,皆因這些年來東征西戰功勞,各自領取適合的官職。 此事塵埃落定,官吏們終于發現“九品中正制”的好處。 這一制度下,新入朝的官吏須得從九品開始做起,而后每三年考評一次,只要做出政績,就可以不斷向上升遷。若是考核不過,那便平調,抑或貶謫。 這樣統一標準,公平公正,總比朝廷賣官鬻爵、抑或隨手指派徒有其表之人上位強吧?! 一時之間,官吏喜笑顏開,紛紛擁護新政。 百官欣喜之際,唯獨只剩王允獨木難支。 他實在不甘心唾手已得的權勢從手心溜走,依然悄然在四下尋覓盟友,一起對付糜荏。 思來想去,總算想到年少時以武力出名的呂布。 “呂中郎將,糜國師能鏟除董卓恢復原職,完全仰仗于您?!蓖踉使ЬS道,“現在他非但不認你的功勞,反而將你貶回都尉,這樣的事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