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當大佬[系統]_20
難道上次司空荀爽那一病,終于讓潁川荀氏看清現狀,準備丟棄風骨向十常侍低頭了嗎?! 李仲文氣的牙癢。 但他們心中所想,又與荀彧何干?他只是毫不猶豫起了身,走到糜荏身旁坐下。 他迎著夏風走來,糜荏很快便聞到一陣濃郁但不刺鼻的香味,正是大家族們最喜歡的西域熏香。 等兩人準備完畢,糜荏撥動琴弦。于是清澈明凈的琴音響起,如潮水般四溢開去。 荀彧面上有了一點詫意。 他說自己略通音律,不過謙虛罷了。古人有云聞弦歌而知雅意,在糜荏奏響第一聲琴音起,他便聽得出糜荏琴藝之高超,甚至在所有人之上。 到底是什么緣由,使得這樣一個有才之士通過買官進入朝堂,甚至連他的恩師都閉口不談呢? 荀彧心中升起了這個疑惑,但如今畢竟不是深究的時機,定了定神吹奏玉簫。 隨琴音裊裊,簫笛之聲很快逐漸融入其中,初聽似乎與方才李仲文三人不相上下。但精通音律之人都能聽出,若說李仲文是將自己的琴音融入好友樂聲之中,那么糜荏很明顯地主導了這一曲,讓簫、笛完全跟隨了他的節奏。 琴有九德之說,乃是君子之器。但大多合奏時候,因為古琴聲音較輕,常被其余樂聲蓋過,難以顯現它的獨特。 與李仲文不同,糜荏稍稍放慢了彈奏速度,荀彧與張頌亦在引導之下下意識吹的很輕。但正是這微不足道的更改,這首《簫韶九成曲》竟顯得異常脫俗空靈,帶著直入心扉的穿透力,讓眾人不由自主挺止了脊背,甚至對天地有了一絲敬畏之心。 天祭之音,不外乎如是也! 便在眾人沉浸于此時,忽地響起一個很突兀的笛音。不少人豁然回過神來,皺眉看了過去。 卻是張頌記岔了樂曲,吹錯了音。 張頌臉色一白,只能在眾人或詭異或譴責,以及李仲文慶幸不已的視線里訕訕停下吹奏動作。他忐忑不安的看了眼身旁依然專注彈奏的糜荏,雙手緊緊攥著竹笛,整個人都崩了起來。只希望糜荏千萬不要以為他是故意吹錯,因為懷恨在心。 于是笛聲暫歇,唯有琴音與簫聲相合,雖然樂聲空靈悠遠。 但這一變故下,眾人沒有再進入共情之中。 李仲文終于按捺不住,揚唇勾勒出一個得意的笑容。 也就在此時。 林中忽然響起一聲清脆嘹亮的鳥兒嬌鳴聲,竟巧妙地銜接暫歇的笛音,與琴簫相合。 不過一息時間后,陰林中便飛出來一只體羽鮮麗的黃鸝鳥,恰恰停在了糜荏肩膀上,引吭高歌。 這一變故,李仲文被驚到了。 眾人目瞪口呆。 唯有糜荏閉目彈奏,琴聲未歇,悠揚深遠。 李仲文下意識抬手指著糜荏肩上的黃鸝,“這、這,這”了三聲,半晌都說不出一句話來。而就在這空檔之間,林中又陸續飛來了好幾只鳥,飛至糜荏身前。 眾人從未見過如此異象,腦袋不由有些發暈。 這十余只鳥也不知從何而來,原本只是雜亂無章的從林中飛出,等到糜荏身前,竟隨著糜荏琴聲的指引般,井然有序地引吭高歌! 它們排著隊,旋轉著,飛舞著,盤旋在糜荏身前。就仿佛是在與這莊嚴的琴聲一起向天地獻舞,祈福祥瑞! 眾人癡癡看著聽著,忽然又是一陣喧嘩。 卻是一旁淺溪之中忽然躍起一條色彩紅艷,光澤粲然錦鯉!它躍至三尺有余,落下之時水花盛大,甚至濺了坐在溪旁的幾人半身水珠。 簫韶九成,有鳳來儀! 雖無真鳳,卻有從鳥盤桓,魚躍清溪。糜荏之音,豈非已是仙樂? 一曲終了,眾人還被震懾在地,被吸引而來的鳥雀卻不愿輕易離去。 它們圍著糜荏蹦來蹦去,最膽大的黃鸝鳥依舊停在了糜荏肩膀上,以其短喙輕蹭糜荏臉頰。 糜荏關閉了系統中的“萬人迷”buff,召來侍從取走琴臺,再取來點心糕餅,掰碎拋了開去。等這十余只鳥雀追逐吃完,心滿意足地陸續飛走。 眾人瞠目結舌。 直至糜荏將身上點心碎屑拍干凈了,他們才回過神來,卻是連話都說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