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節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戀到渣男以后
第三百四十八章 陳國被亡 李然萬萬沒想到,他與申無宇所談之事,竟會被楚王知曉了! 而且,很顯然,從楚王的語氣中不難聽出,似乎是申無宇直接告給楚王的。 李然不由微微一怔,心中猶豫片刻。但隨即想到申無宇本就是一個極為忠君的人。而調查楚國內jian一事又事關重大,所以他將此事告知于楚王,好叫楚王小心提防。說來也算得是情理之中。只不過手段并不高明。 可楚王此時突然問及此事,顯然并不是為了將這內jian給抓出來才如此問的。 “大王既已知曉,不知是何用意?還請大王明示?!?/br> 李然躬身而禮,算是給楚王一個回復了。 然而楚王卻是一聲冷笑,仍是漫不經心的道: “先生為寡人計,為楚國計,寡人自是銘感五內?!?/br> “然則有些事,還請先生莫要私下欺瞞于寡人。寡人這朝堂之上,可容不得有人在底下搞這些個小動作?!?/br> 是的,楚王驟然提及此事,不外乎就是想給李然一個警告。 當初李然在魯國的所作所為,他也早已知曉。 而身為楚王的他,又豈能讓當初的魯國之事再度發生在楚國? 對于楚王來說,這件事上,他自然是要有所權衡的。 其實,關于內jian一事,他在聽了申無宇所述之后,心中當然也是有數的??杉幢闳绱?,這個內jian卻也不能讓李然徑直給揪出來,尤其是現在這節骨眼上。 道理其實也簡單。 只因眼下楚國正值滅吳,以及稱霸天下的關鍵時期,楚王很清楚,這個內jian既然連絕密機要之事都能知曉,可見其能量必然不小,牽扯也必然甚廣。 所以,萬一到時候拔出了蘿卜帶出泥來,把一眾人全都牽扯進去,屆時楚國朝堂定然會雞犬不寧! 那到時候他恐怕連平亂都來不及,又何談的宏圖大略呢?而他的楚國復霸的愿景又該如何實現呢? 內jian當然是要抓的,但是,至于什么時候抓?這卻是大有講究的。 這其中的差別不可謂不大。 所以,他當然不希望李然在這件事當中探究得太深,他現在所希望的,就是李然能夠在最后留在楚國的這段時間里,兢兢業業的為他服務,為他的霸業多多建言獻策就可以了。 言歸正傳,待李然聽得楚王警告,心中對此亦甚為了然,于是當即只“諾”了一聲后,便不再言語,躬身再揖后徑自退去。 是啊,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既然你楚王都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我這個當外人的卻還能說點啥? …… 再說回關于陳國內亂之事。 楚王依照李然所言,果斷采取行動,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就在他派人前去斥責公子招與公子過之后,此二人的不和頓時驟起! 前面說了,他二人原本是想搞個“奇貨可居”的故事,可他們又哪里想得到太孫吳竟能夠得以出奔到楚國? 現如今得知楚國將要插手此事,這情勢自然一下子就變得極為駭人了。 最終,還是陳公子招棋快一招,竟是直接派人偽裝成了國人,并策劃國人暴動之后,直接于亂戰之中殺了公子過! 其實,公子過說是說的為國人暴動所殺,但其實,明眼人誰都看得出來,這就是公子招在準備甩鍋了。 于是,順理成章的,在公子過死后,公子招很快就把犯上作亂的罪責一股腦的全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卻將自己與此事之間的聯系是摘了個干干凈凈。 只不過,公子招可能也沒想到,他的這一番自以為是的cao作,卻最終直接導致了整個陳國被滅! 而與此同時,宋國方面也派來了使者。 只不過,他們所派的,并不是左師向戌,卻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夫戴惡。 其實,說他是派來與楚國共商陳國之事,倒不如說只是來裝點一下門面的。 一來,這事跟他宋國有關系么? 沒有 二來,楚國會真的來征求他們宋國的意見嗎? 不可能 更何況,現在宋國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又哪來的閑功夫插手別國的內事? 所以,李然的本意雖是好的,想利用宋國向戌的威望,以及他們那中原諸侯大國的身份來牽制楚王的行為。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按理來說,宋人也應該懂得。 但令李然沒料到的是,只因向戌病重,而在沒了向戌這樣的“人間清醒”從中運籌。這天下的諸侯和卿大夫,大抵也只不過都是些只懂內卷的目光短淺之輩。 不過,從這里也不難看出,宋國上下如今也是真的是沒人了。 唯獨一個左師向戎,尚且還有一些心懷天下的情懷。然而,畢竟如今也已是垂暮之年,許多事情也已是有心無力了。 當然,宋國這一擺爛,自是出乎李然的意料之外。然而,對于楚王熊圍而言,不得不說,又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 宋國方面派了一個毫無分量可言的戴惡前來,這擺明了就是對他們楚國的決議是聽之任之了??! 既然中原諸國都已經擺爛至此了,那他還有什么可顧慮的呢? 啥也不說了,直接干! 于是,他派王子棄疾率領大軍,李然與宋大夫戴惡陪同,明面上是奉著陳國的太孫吳,出兵討伐陳國。 接下來的事就不再需要贅述了,陳國又哪里是楚國的對手? 陳國內亂未平,楚師又是奉著太孫吳,更有宋國大夫戴惡隨行。于是所到之處,各處城邑盡皆是望風而降,王子棄疾的大軍根本沒有遇見任何的阻攔。 王子棄疾率領大軍在陳國境內一路暢行無阻,就幾天的功夫,便攻至陳國都城宛丘。 公子招在城樓上望去,但見楚師這般的陣仗,自知大勢已去,哪里還敢反抗? 又聞得楚將已在城下叫囂著,公子招無奈,只得徑直打開了宛丘城門投降了。 于是,楚王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便將整個陳國給拿了下來。 而公子招在出城獻降之際,陡然竟是看見了李然,不由破口大罵道: “李子明,你個悖德忘祖之徒,豎子……你不得好死!” 要說這公子招為什么會認識李然?這主要是得因為當年在虢地之會上,他與李然曾有過一面之緣。 而此刻見得李然竟身在楚營,頓時便懂這一切,定然是他在背后為楚國出謀劃策! 得罪楚國他不敢,可罵李然他還是十分有底氣的。 而李然,此刻卻只以一種十分可悲的眼神看了看他,在旁一言不發。 沒什么好說的,要說“悖德忘祖”,公子招根本就還沒這資格去指摘別人。 而像他這樣的人,又哪能理解得了李然這種“大仁”呢? 也罷。大家本就不是一路人,就且各安天命吧。 第三百四十九章 陳國設縣 宛丘之戰,楚國這邊近乎等于是躺贏。 王子棄疾率師圍城,兵不血刃的就將宛丘給拿了下來。 而面對公子招的辱罵,李然嘴上雖沒說什么,可這心里卻還是有些郁悶的。 他本以天下蒼生為念,強行勸說楚王可以用更為柔和的方式討伐陳國,避免了一場針對陳國百姓的無妄之災。 楚國拿下陳國,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李然所能做的,也唯有是盡可能的去避免無謂的犧牲。 他并不知道他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因為很顯然,宋國和中原諸國對此直接選擇躺平,是他所料未及的。而這一失算,李然非常明白,其最終的后果會是什么。 最后,公子招被流放去了越國。 臨行前,他還特意讓人是給李然帶了話,說他公子招日后定會找他雪恥報仇。 只不過,李然對此也只是一笑置之,倒也并未當一回事。 畢竟,他這一路走來,被恫嚇的實在太多了,對此也早就麻了。 然后,陳國如今已成了楚國案板上的魚rou,究竟該如何處置陳國呢?是紅燒還是清燉,則成為了眼下急需解決的另一個難題。 理所當然的,由于宋國的不作為,楚王對于這一局面的也愈加的飛揚跋扈起來。 所以,不可避免的,李然與楚王又再度在這問題上出現了爭議。 “大王既乃是以奉還太孫吳的名義討罪于陳國,那便合該讓太孫吳回陳國即位,使陳國不至于斷了帝舜的祭祀,此乃大德!” 這便是李然的看法。 畢竟你可打著天下盟主的旗號,幫著別國撥亂反正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而如今太孫吳乃是陳國的正統,讓他即位,延續陳國的社稷乃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 “呵呵,陳國上下昏聵至此,先生以為此等暗弱之邦當真還有扶助的必要?” “寡人如今心里在想什么,先生難道不知?” 楚王一臉冷笑,意思已經是再明顯不過了。 不過細細想來,這也算得是他一貫的風格。 既然老子是天命所歸,那就把陳國整個都據為己有又能怎樣? “不可!大王既為諸國盟主,便該當以天下民生計,以諸國安寧計!” “若大王只想著如何欺辱鄰邦,不以德行布于天下,即便大王掠奪再多的土地那又如何呢?” “天下從來都是有德者才能居之?大王難道當真以為似這般的行徑可以使得楚國霸業長久嗎?” “昔日武王伐紂,亦為討罪。然則得天下之后,其繼任者周公不絕殷商之祀,宋國乃存,天下歸心。倘若大王無有周公之胸襟,周公之氣魄,又何以攝取天下?” 李然并未退縮,仍是最尖銳的言辭堅定著自己的立場。 他獻策于楚王,致使陳國降楚。這當然不是為了使陳國成為楚之屬地。 然而楚王在這一點上,卻也是絲毫不讓步。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