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公子與紅妝(十一)
長安城三橋街上赫赫有名的北瓦,我們一行人進去的時候,各個勾欄里面都早已賓客如云。勾欄之下,人聲鼎沸,喝彩聲,拍手聲,此起彼伏,絡繹不絕。 溫家小姑娘吃著糖葫蘆,攜著榮玉在前頭東張西望,走馬觀花的瞧著。而段相爺同我,同那春幡,路過了嘌唱的戲臺,途經了散耍的游棚,穿過茫茫的人海,在后面亦步亦趨的跟著他們。 在這盛大的節日里,好似城內千家萬戶的人們都紛紛涌到了街上,來湊一湊熱鬧。御街之上雖然人頭攢動,但尚可流動,緩緩行走。而這瓦肆內,十五座勾欄之下,越往里走,卻越是人人肩碰著肩,腳挨著腳,挪一步都是難為得緊。 不知道是不是人逢喜事心情好,盡管瓦子內摩肩接踵,步履維艱,等待的老老少少們卻都顯得耐煩的很。行走停歇的空兒,他們便抬頭觀賞著戲臺上的一出出說唱雜耍,不亦樂乎。 后來我摸著了章法,亦隨他們一一抬頭觀賞著。如此這樣一間一間地挪著,等挪到第九間勾闌內,一抬頭,卻聽見那戲臺上的諸宮調唱的是《董西廂》。 正是鶯鶯與張生長亭分別那一出。那早已哭成了淚人兒的鶯鶯正對著張生依依不舍的千叮嚀萬囑咐道:“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br> 戲臺上的張生上前一步,對著那心上人拱手,意氣萬千:“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br> 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 戲臺上的崔鶯鶯淋漓襟袖啼紅淚,我心底終還是不可避免地起了些波瀾。 那一年,董公子意氣風發赴長安之時,我何曾又不是這般舍不得? 但自從見他寫下那橫渠四句,我便知,便知我的董公子他是頂頂有抱負之人。 誰說燕雀不懂鴻鵠之志,李家姑娘雖然生平胸無大志,卻從不曾奢望過可以用兒女情長困住董公子。 離別的那天早上,我趴在門縫里望著他遠去,也曾像此時的崔鶯鶯哭啼啼地擔憂張生飛黃騰達后停妻再娶妻一樣,擔憂著董公子金榜題名后同我越來越遠另結新歡。 可是才子佳人故事流傳的最初版本,那張生還是違背了長亭之諾,始亂終棄,拋棄了相府千金崔鶯鶯。 而后來,我和董公子這場青梅竹馬的故事,也以他風光做了駙馬爺潦草收場。 臺上比司馬青衫更濕的鶯鶯還在同張生私語著:“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br> 我猶自嘆息地望著,手上忽然一暖,被人握住。癡癡呆呆地抬頭去瞧,前面擁堵著的人群不知何時已散了去,慌忙間段相爺牽住了我的手,朝著下一間勾闌走去。 如此又過了幾個勾闌,人潮涌動一波接著一波,那本就在前頭的溫家小姑娘和榮玉,早已不見了身影。只余她的小丫頭春幡,還在我們身后亦步亦趨地跟著。 好在榮玉為人穩妥,有他在旁陪著,倒也沒人著急。等我們又慢慢地挪了會,觀賞了會臺子上的歌舞,終于來到了最后一間勾闌。 相較于前面游棚里的人山人海,這一間要顯得清冷許多。只有三三兩兩的賓客站在勾欄之下,認真地望著臺上。那著粉色衣裳的小姑娘同那白衫的少年,并肩而立,尤為醒目。 方才溫家小姑娘進來前說,要聽說書。這一路逛下來,前面都未曾瞧見哪個勾闌里有說書的。此時他們瞧著臺上,這般津津有味,想必便是此處了。 自出了酒樓,一路寒著臉未同我搭腔的段相爺,在跨過最后一間勾闌院的門檻時,忽然不咸不淡地說道:“他們兩個這樣遠處瞧著,倒也般配?!?/br> 我心知他說的是誰,卻不意瞥見他還牽著我的手,于是略微掙扎了,將手從他掌心抽了出來,背在身后,瞧著那二人說道:“若是兩情相悅,確實是再般配不過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