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番外二百二十一 長城腳下
書迷正在閱讀:我在皇子身邊蹭紫氣、春日櫻桃(校園H)、上她成癮、反差、偏執占有【穿書】、快穿之撩了男主以后(H)、月中記(玄幻 1v1 sc 微h)、愛情在香港落機、【全職all向】繞指柔、字典與圣經。[GL|姐妹]
夜雖已深,可偏頭關內卻依然是燈火輝煌,歡騰一片。 本來還擔心關城被破而會導致自己被入侵的韃子殺害擄掠的百姓們終于是大松了一口氣,自然是需要好生的慶賀一番,許多百姓甚至把酒rou食物都送到了軍營,犒勞救他們于水火之中的邊軍將士。 而軍營里,今夜也早沒了之前的刁斗森嚴與各種禁令,不但各種燈燭火把點亮四處,讓這里如同白晝一般,而且還酒rou香味四溢,到處都能聽到將士們的歡笑聲,也能瞧見將士們邁著醉步的身影。 連日的戰斗終于取得一場大勝,整座偏頭關都陷入到了歡慶和狂喜之中,所有人都想一醉方休,讓這一刻更長久地停留在身邊。 至于軍營大堂之上,更是人聲鼎沸,正德、楊一清在一眾將士的陪同下也在開懷暢飲。此時的正德早就從之前屢次受到驚嚇,差點連性命都丟掉的恐慌里走了出來,也自滿面紅光地端酒與眾將開懷暢飲,說著一些封官許愿的話,讓這些邊軍將士的興致更高,也對明日有了更多的期待。 倒是楊一清,雖然也不斷笑著與人碰杯,說著些好話,但其眼眸深處卻帶了一絲異樣的顧慮。這次天子在偏頭關所遭遇的一切自然是不可能瞞過朝中那些大人們的,只怕在知道他所遇到的危險后,有些人就要做些什么了,事情可遠不像皇帝所說的那么樂觀哪。 不過,今日天子正在興頭上,大家也正高興著呢,楊一清自然不可能敗大家的興,只等明日,自己再向皇帝進言也不遲嘛。 而此時,已經半醉的正德又有些踉蹌地站起了身來,邁著醉步在堂上四處溜達著,一雙醉眼也是四下里尋摸,口里還念念有詞:“咦,他人呢?朕還要敬他幾杯酒,以謝他多次救我性命呢?!?/br> 只是他這話并沒有被人聽清楚,隨后又有將領舉了杯上來敬他,在本就有些迷糊的正德這里自然是酒到杯干,然后他就把這事拋到了腦后。 而在遠離一片歡騰與熱鬧的軍營一隅,一人被鐐銬鎖鏈死死鎖在了石壁之上,四肢完全被張開了,脖子上也被戴上了鐵箍,如此一來,他全身上下除了嘴巴和眼睛就沒一個地方能受自己控制了。 此人,正是之前在戰后欲圖刺殺正德的刺客黃豐,被人拿下后,便以最嚴密的手段禁錮在了這軍營的深處,外頭還守了近二十名軍中好手,讓他根本無法再次脫身。 這時,本該靜悄悄的牢房里突然就響起了一陣腳步聲,一人緩步走了過來,最終站定到了黃豐跟前,目光定定地落在了他的身上,隨后便是一聲輕輕的喟嘆。 雖然因為光線不足,黃豐看不清來者身份,但他還是用嘶啞的聲音小聲道:“楊晨,此時能來見我的就只有你了吧?” “你其實早就打定主意想要利用我了吧?”楊晨面色深沉地說道。 “你也早在之前就已經對我起了疑心,所以才會那么及時地出手救下了正德!”黃豐盯著前方那身影,也沉聲問道。 楊晨點了下頭:“你,到底是什么人?” “紅陽當道,白蓮轉身。我本以為時機已經到了,卻不想終究還是差了一線。要不是你,我這一次已經可以把大明皇帝一舉擊殺,到那時天下大亂,就是我圣教再起之時!” “你是白蓮教的人?”楊晨聽到這話后目光陡然就是一縮,這才明白對方為何會處心積慮干出這等事情來了。因為白蓮教一直以來的目的就是推翻大明朝廷,就是讓這天下大亂哪。 “你的真實目的應該不在皇帝身上吧?”沉吟了片刻后,楊晨才又問了一句。 “不錯,我本來只是奉命除掉楊一清而已。只要他一死,大明邊境定然會起大亂,到時候只要蒙人能抓住機會,就可殺進中原,引發天下之亂。只是沒想到那些蒙人如此無能,居然敗在了你們手里。不過我依然有機會,只是后來突然發現還有比楊一清更好的目標,我才會選擇對他下手?!钡搅诉@時候,黃豐已經不打算再作隱瞞了。 楊晨點了點頭:“這就是你一直以來所謀劃的,利用我想要達成的目標了?!?/br> “你又是在什么時候開始懷疑我的?”黃豐終于道出了心頭的疑惑。 他清楚地記得,當自己出手時,其實楊晨是一直有所提防的,所以才會在那千鈞一發的瞬間救下正德??烧盏览韥碚f,對方應該不會懷疑到自己身上才是,怎么會這樣呢? “其實早在我們當初一起離開縣衙大牢時我就對你有所懷疑了。那些人沒道理只殺我而不對你下手哪。即便他們暫時不想對你下手,也不至于讓你出聲把我叫醒。只是因為當時事態緊急,我急著逃離偏頭關,才暫時信了你的那番托詞。其實后來仔細想著,我已猜到了一點真相——那些在獄中想置我于死地之人并不是李興他們所安排的,而是出自你的授意。 “因為就當時的情況看,我的罪名已經難以洗脫,他們這些在縣衙多年的老吏如何會多此一舉,派人對我下手呢?要是我真突然死在縣衙大牢里,只會給他們增添變數與麻煩?!?/br> 聽了這番分析后,黃豐便哼了一聲,沒有作出分辯,顯然是承認了這一點。 “不過當時我也就是有所懷疑罷了,畢竟沒有證據哪。尤其是之后在遇到韃子的攻擊,在保安堡內你為了救我而身受重傷,就讓我開始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因為這實在不合常理。直到后來,我才想明白其中原委?!?/br> 楊晨說著,又是一聲嘆息:“其實你早就已經知道了我錦衣衛密探的身份,所以才會故意接近我,并以求助的名義把我拉進了這一起偏頭關的弊案之中。而你的真實目的卻隱藏得極深,你的目標其實并不在偏頭關,而在我們之后趕去的大同城。你是為了刺殺楊一清大人才設下的這一局吧? “只是因為大同那里禁衛森嚴,楊一清大人身邊更有無數好手環繞,等閑之人根本近不得身,更別提突然行刺了,所以你才會把主意打到我這個錦衣衛密探的身上,想借我的身份,以查案為名接近于他。我說得不錯吧?”黃豐的目光一垂,沒有作聲。但他的這一動作已經是把心思給表露出來了,證明楊晨所說是實了。 楊晨見狀,眼中閃過一道精芒來:“為了這一計劃,你可真算得上是處心積慮了。其實陳志高和他的家人就是被你或你的同伙所殺吧?” “何以見得?”黃豐終于是有了一點反應。 “陳志高被殺一事其實你們做得很干凈,幾乎都找不到什么線索,或許之前有,但也被你這個查案的捕頭給掩蓋了起來。不過破綻還是有的,那一份埋在城外的賬本其實就是你們所偽造的,本來是想把案子弄得更復雜些,好讓我更堅定去找楊一清,結果卻是適得其反了。你們一定想不到,朱縣令他居然是楊一清大人的門生,是被他差來此地查探舞弊一事的吧? “這應該是你們露出的第一個破綻,也正是發現這賬本是由人偽造,才讓我開始懷疑陳志高之死與弊案本身沒有什么牽連了。而你露出的第二個,也是決定性的破綻,就在于為了把我陷于絕地而出手殺死了陳家滿門! “你為了讓所有人都相信這是我殺的陳家滿門,所以特意偷走了我的佩刀,并以之殺人??蛇@卻露出了破綻,我的佩刀藏在家里本就沒多少人知道,更別提對方是在我離開官舍趕去太原時下手所偷了。而這點時間可不長,只有知道我去向和動身時間之人才會如此輕易得手。而當時縣衙里知道我將在次日一早離開趕赴太原的,就只有朱縣令,以及你黃捕頭了?!?/br> “只憑這點推測,你就確信是我殺的陳家人?”黃豐心下有些不甘地問道。 “當然不光只有這點了。還有個關鍵所在,那就是李貴的證詞了。他為何會一口咬定我就是兇手?我查過,他確實沒有問題,只是個尋常小販,那就只有一個解釋了,是有人誤導了他??峙?,是你故意讓他看到了自己行兇時的情景,然后才讓他相信是你和我一起行兇殺了陳家滿門吧?因為當日你我是一起盤問的他,所以就給了他一種你我本就是同路人的錯覺,當他發現你在場時,自然就會想當然地認為我也是兇手了。當真是好算計,居然想到了利用一個清白之人來指證于我,使此事變得越發撲朔迷離?!闭f到最后,楊晨又是一聲嘆息,黃豐此人遠比之前所表現出來的要深謀遠慮,只可惜選錯了道路。 而黃豐則輕輕地笑了起來:“我縱然再算無遺策,終究還是敗在了你的手里。被你所擒,我心服口服……” 楊晨卻沒有一點喜色:“你可知道,就因為你的這些算計,害死了多少無辜之人?多少將士因此而亡?你難道就不感到愧疚么?” 但這一回,黃豐卻不再作聲,他只是面無表情地盯著對方,眼中閃動著無悔的光芒。顯然,作為白蓮教的人,對于這一次的行動他并不后悔! 這讓楊晨心下陡然就是一動,也不知這天下間還有多少像他這樣的人,白蓮教還真是深藏在這平靜水面之下的可怕因素哪……而自己,是不是可以幫著做些什么呢?大明正德十二年秋,有韃靼大汗小王子伯顏猛可率軍數萬侵犯大明邊境,結果在偏頭關一戰里被大明天子正德率軍擊潰。 此一戰,韃靼人傷亡慘重,就此一蹶不振,再沒有了之前橫掃草原的無敵之勢。由此,蒙人進入了數十年的蟄伏期,幾十年都不敢再犯大明邊境,直到嘉靖末年,隨著俺答汗的橫空出世,蒙人才終于重新成為大明北邊的重患。 這,本來是一場足以彪炳青史的大捷,但是事情在隨后卻發生了叫人意想不到的變化。 當朝中百官得知天子正德在邊境上的種種經歷后,頓時就炸了鍋了,當即就上疏彈劾,直言天子之種種不是,尤其是對他不顧自身安危輕涉戰場一事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 明面上,他們自然是認為此乃天子不自重的表現,很可能就此重蹈英宗皇帝朱祁鎮的覆轍,認為此風斷不可開。但背地里,他們是不是因為擔心武將勢力會因此重新抬頭,從而壓過文官集團就不好說了。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信的,那就是如今做主的乃是文官,書寫歷史的也是文官,所以他們有的是辦法將此事徹底掩蓋。 結果此一場大捷便被歷史徹底掩蓋,邊軍將士只得了些財物賞賜,其他卻再沒有。甚至連戰斗本身,也被寫成一場小小的戰事,地點也換了,被稱作應州之捷,殺敵不過數百。 雖然皇帝依然在場,但那只是他胡鬧的又一明證罷了。 就此,天下人再不知有那么一些人,為了大明的邊疆拋灑著自己的鮮血與頭顱,為大明立下了赫赫戰功。 由此,正德徹底心灰意懶,成為了天下人后世之人口中的昏庸荒唐的大明天子。 兩年后,寧王之亂突起,正德再次出征,卻被王陽明搶了先,然后他又展現出了自己荒唐的一面,居然讓人放出寧王來與自己一戰。 此后不久,皇帝突然在清江浦中落水,就此一病不起,駕崩。但其死之真相,卻總為后人所疑…… ————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北地邊境。 兩騎人馬正在朝著前方趕路,一男一女。 “楊晨,你為什么不答應你們的皇帝和他回北京呢?” “因為北京并不是我希望留在那里的地方,那里太過拘束。而且我覺著這邊疆之地才更需要我這樣的人。雖然偏頭關的事情已經解決,但我聽說雁門關那里又生出了一些亂子來。你,愿意跟我一起再去冒險么,塔娜?” “當然了,今后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 兩騎在說話間踏踏遠去,往著不可知的未來策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