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節
準噶爾的火器乃是先前從沙俄進購的最先進的火器,清軍卻仍然是前朝遺留下來的技術,并未精進,只在大炮和彈藥的數量上占優勢。 兩方僵持,久攻不下不說,大清的將士們傷亡也越發的多,福全一咬牙,下令以大炮為首進行猛攻,無論付出何種代價,勢要將此山攻下。 然而噶爾丹確實是一位極具軍事天賦的主帥,大清的大炮還未攻上,便見準噶爾軍迅速地作出反應,騎兵從兩側沖下,大炮笨重,頓時沖得左路軍潰敗如散沙。 而噶爾丹的騎兵,除弓騎和刀騎之外,還有持火繩槍的騎兵,似是早有指令,俯沖進來之后,精準地擊向大清的將領和前鋒。 國舅佟國綱,未能躲過攻擊,一槍斃命。 一片混亂之中,也有幾個準噶爾鐵騎沖向大阿哥,納蘭性德離大阿哥極近,見有一準噶爾長槍騎兵的槍口對準了大阿哥,一躍而起,正正地擋在大阿哥身前。 只一瞬間,他便跌落在地,再無聲息。 大阿哥目睜欲裂,長刀一揮,抹了那準噶爾騎兵的脖子,血濺在納蘭性德等大清將士的尸身之上。 大清數位將領戰死,軍心潰散,眾士兵們忍不住倉皇撤退,連許多將領也為保命,召集精兵護于身側,死傷士兵越發多起來。 大阿哥奮勇殺敵之時,抬頭便見遠處有一勇猛無比的準噶爾軍前鋒,每刀下去皆有一大清士兵斃命。 對方似有所感,抬起頭,那一張臉大阿哥并不陌生,正是曾經興安圍場之時的準噶爾使者——布日古德。 兩人遙遙對視,大阿哥清楚明白地看見他眼中的挑釁,頓時一股怒火涌至頭頂,抽出馬鞭便甩向幾個瑟縮在精兵中的統領,大喊:“今日誰敢退,置士兵們的性命于不顧,動搖軍心,爺日后定要教你們不得好死!” “不準退!” “為死去的將士們報仇!” “給我沖!” 而大阿哥抽完人便身先士卒,沖進幾個準噶爾騎兵中,悍不畏死。 周圍士兵們備受鼓舞,頓時也不再聽令保護那幾個將領,紛紛提刀箭沖上前,與大阿哥一同拼殺。 恭親王福全發現左路軍的士氣隱隱有起復之勢,連忙下令騎兵正面沖鋒,且要保護好大阿哥。 可戰場上變幻莫測,哪里是主帥能夠完全cao控地,不多時,大阿哥便沖至布日古德跟前,與他正面交手起來。 兩人刀刀相撞,鏗鏘聲掩在喊殺的士兵們之下,只從彼此的目光中可知,兩人皆有必殺之心。 只是大阿哥雖自小習騎射,又多次隨康熙興安圍獵,到底比不過布日古德身經百戰,數個回合之后便漸漸顯頹勢。 不戰便死,大阿哥絲毫不退,已經豁了口的刀依舊奮力揮向敵人。 布日古德坐在馬背上一個后仰躲過他的刀,右腳狠力踢向他的手肘,而另一只手驟然擊向大阿哥的頸間。 大阿哥瞳孔一縮,已是來不及反應,卻眼睜睜瞧著那刀尖距離頸間只一寸時,忽然刀刃一轉,狠狠地劃向胸口。 下一瞬,布日古德一腳踹向大阿哥的腹部,將其踢落下馬。 大清的騎兵趕到,迅速救下大阿哥,而大阿哥撐不住昏迷之前,深深地將他那一刻輕視的眼神印在腦海里,倍感恥辱。 深夜,毓慶宮中,容歆猛地從床上坐起,冷汗浸濕了衣襟。 第134章 大清和準噶爾在烏蘭布通的這一場對峙成為了消耗戰, 而后以清軍在炮彈數量和人數上的優勢,將準噶爾軍團團圍困在小紅山上。 生拖下去,必定是準噶爾軍彈盡糧絕, 是以僵持多時之后, 準噶爾的首領噶爾丹派人向撫遠大將軍福全求和, 而福全假意答應, 一次拖延時間等援軍的到來。 不想, 噶爾丹老jian巨猾,趁著清軍降低警惕心, 連夜逃出烏蘭布通。 其中有一隊準噶爾騎兵斷后, 以布日古德為首, 邊燒草原邊阻擊追趕的清軍,十分勇猛,最終助噶爾丹逃出生天。 而布日古德先在戰場上以一敵十, 又將大阿哥擊下馬, 又在逃脫之時以數騎傷了大清數十精兵悍將,名聲大振于清軍之中。 裕親王福全認為“窮寇莫追”, 最終只追了百多里便命人撤回, 開始收整戰場。 大阿哥胤褆失血過多,醒來時已是兩日之后,戰事基本已塵埃落定,而此時,軍報快馬加鞭送至京城。 康熙大怒。 即便戰事的最終勝者是大清, 可大阿哥受重傷, 清軍死傷士兵無數不說, 還折了十來個大小將領, 其中便包括國舅佟國綱及明珠之子, 納蘭性德。 朝野上下皆震驚惋惜不已。 康熙毫無戰勝的喜悅,一股火氣上涌,病情又重了幾分,太子胤礽只得繼續代為處理朝務,以及整理安排戰后各項事宜。 他幾年前代康熙批閱奏折之時,便有心精簡規范朝中以及地方大員的奏折內容和頻率,這兩年屢次監國陸陸續續以太子之名下達了一些諭令,康熙聞聽之后皆予以支持。 而此番,戰事雖勝尤敗,太子有心借此教大清的將士們警惕,使戰力得以提升,便提出待眾參戰將領回京后,改戰后一味表功之慣例,遞自省的折子總結此戰不足之處。 然提議一出,并不似先前細小之事的順利,不只朝中大臣反對,連康熙也不置可否。 康熙不明確表示支持,便與反對無異,以至于太子頗覺受挫,不免有些郁郁不得解。 甚至連太子一系的有些官員,私底下也對太子表示不甚贊同,太子無人可訴,唯有與容歆傾吐一二。 容歆聽完,并未說他所想好與不好,而是問道:“殿下可想過皇上和朝中大臣為何不甚贊同?” 太子斂眉,良久,道:“有所猜測,然我依舊認為,以此為鑒,精進不休更為重要?!?/br> 容歆也并不完全了解戰場上的情況,并不知此番大清損失慘重究竟為何,但反對者眾多,恐怕確實有些考量是太子此提議未能顧及到的。 這是她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容歆不好隨意評價,便只建議道:“您若是堅持,有理有據方可服人,左右眾將士們還未班師回朝,正可趁此間好生考慮一番,再作他想?!?/br> 太子長長地呼出一口氣,“也只得暫且如此了?!?/br> 而大阿哥之事傳入后宮,惠妃吶喇氏擔憂兒子之余,也牽掛產期將近的大福晉,三令五申不得教大福晉知道大阿哥之事,卻不想還是未能瞞住。 大阿哥成婚之后,因為種種原因,加之康熙未曾明確準許他開府,便一直未能出宮,始終住在阿哥所中。 阿哥所狹小,宮外大阿哥的府邸建成之后,大福晉便將身邊一些伺候的人移至府邸,惟留下兩個當初慈寧宮伺候太皇太后的嬤嬤和兩個陪嫁宮女。 并非有人特意到大福晉跟前嚼舌根子,而是大福晉心血來潮出去散步時正巧聽到了宮侍討論此事。 大福晉得知大阿哥重傷,一時情緒失控便動了胎氣,經太醫診治,倒是穩住了胎,只是她正處于孕后期,腹部作痛的頻率較之先前更頻繁,偶爾還有少許落紅。 惠妃氣急,鬧了一場,因而康熙下令,清理了一番阿哥所中碎嘴的宮侍,可即便如此,大福晉依舊有了早產之兆。 太子妃與大福晉妯娌關系不錯,知曉大福晉臥床養胎之后,眉眼中盡是掛念,只是她如今身子重也不方便去探望,便請容歆走一趟。 “大嫂柔弱,若為顧及我這腹中孩子,定要去親自探望不可?!碧渝兆∪蒽У氖?,殷殷囑咐道,“姑姑去了,定要代我好好安慰大嫂一番,否則我這心始終難安?!?/br> 以太子和大阿哥之間的關系,太子妃如此,教旁人見到指不定會猜疑她裝模作樣,唯有親近之人可知,太子妃確是真心實意不假。 何止是真心實意,不知是不是以往對太子妃的印象所致,容歆瞧著竟還有一種“太子妃對大福晉沒準兒比大阿哥還上心”的錯覺…… 著實教人啼笑皆非。 而容歆如今頗有些空閑,當日便前往大福晉處拜訪。 大福晉得知她到來,命宮女扶她靠坐在床榻上,沖著容歆露出個蒼白的笑,“是我不中用,竟是惹得額娘和容姑姑這般cao心?!?/br> 容歆向小宮女道了聲謝,坐在大福晉床榻邊,安撫道:“此事又并非您所愿,好好地誰想生病呢?” 大福晉扯了扯嘴角,面上顯出愁容,“我也并非想要害得腹中孩子受難,實在是一時未能控制的住,這才傷了身……” “您既是想的清楚,此時又何必愁緒不減?”容歆溫聲道,“戰場上刀劍無眼,大阿哥性命無礙,實該慶幸才是?!?/br> “我心中亦是這般想,只是晚間總是驚醒,夢中是一片血紅色?!贝蟾x無奈地搖頭,手輕輕覆在肚子上,愧疚道,“明知不該卻實難自控,我這個做額娘的,屬實脆弱了些?!?/br> 這事兒任誰遭遇也不可能從容以對,連容歆那日晚間也似有預兆一般從睡夢中驚醒,更何況大阿哥和大福晉夫妻一體呢。 大福晉又向來柔弱…… “聽太子殿下說,大阿哥也隨大軍班師回朝,想必身體并未大礙,您且寬心便是?!?/br> 容歆又轉述了太子妃的關切,見她神情越發好轉,方才轉移話題道:“大福晉,怎地未見到小格格?” 大福晉聽得女兒,面上浮起笑意,道:“額娘喜歡寶嫻,這幾日為了教我好好休息,便將她抱到延禧宮了?!?/br> 惠妃喜歡寶嫻,這件事滿宮上下皆知。 不過當初大福晉懷孕時,究竟是誰滿心希望大福晉生下的是皇長孫,宮中諸人盡看在眼中,因此頗有一些人揣測其乃是假意表示喜愛,實則并非如此。 可皇太后和皇上對此未有表示,連一向與惠妃不對付的榮妃馬佳氏也未曾出言諷刺,旁人自是不敢多嘴。 以惠妃的性子,便是更想要皇長孫也決計不會苛待孫女,但容歆回宮見到皇長孫女的臉,方才知道緣由。 只一眼,容歆便發現,小格格與當初惠妃早殤的承慶阿哥極像,是那種只要見過一眼便可發現的像,哪怕已經十幾年過去。 而如今宮中的嬪妃,只榮妃馬佳氏見過一眼那個孩子,她再如何大剌剌,也不會拿這事兒戳惠妃的痛處。 大福晉也是不知道的,容歆并未說出來,就讓這個誤會美好的存在下去便是,顯然大福晉會更單純地歡喜她的女兒得惠妃心。 容歆稍坐了一會兒便離開,回到毓慶宮向太子妃回稟大福晉的病情,又在大阿哥回宮前去探望了一次。 只是大阿哥到底重傷,馬車較大軍的行軍速度總歸是慢一些,稍晚了三日方才抵達京師。 康熙病情未愈,只在眾將領回京那日出現在慶功宴之上,及至再一次露面,便是為了大阿哥,第一時間在乾清宮召見,還特地召了幾位御醫為他請脈看診。 期間康熙與眾阿哥們紛紛緊盯著大阿哥身上的傷口,他胸前那一道傷口,從左側肩膀延伸到右肋,甚至天熱微微有幾分潰爛,御醫為其處理時,年紀小些的阿哥紛紛不敢直視。 但與此同時,眾位皇子心中,這是捍衛過大清疆土的功勛,既怕且羨。 康熙此時已完全忽略了大阿哥主動請纓上前線的事,一心只關注長子的傷勢,直到御醫重新為大阿哥包扎好傷口,方才看著他滿身的繃帶,心疼道:“直至傷口痊愈之前,你養病便是?!?/br> 大阿哥此番確實受了些打擊,也不逞強,恭順地應下,隨后在皇阿瑪的應允之下行禮告退。 太子瞧著皇阿瑪心痛地眼神一直跟隨著大哥,不似近幾日對他那般頗為公事公辦的態度,沉默地垂下頭,帶著弟弟們一同退下,不再打擾皇阿瑪休息。 大阿哥走得不快,眾位皇子跟在后頭,互相推搡面面相覷,皆有幾分欲言又止,又不敢打擾他。 太子與他們并不是一路,及至批本處便停下腳步,對眾阿哥們道:“午后我代皇阿瑪考教爾等功課,莫要懈怠?!?/br> 眾阿哥們已習慣如此,十分自然地應下。 而就在太子轉身之際,大阿哥忽然開口道:“我回程途中,聽聞太子提議參戰將領內???” 太子停下腳步,停頓片刻方才轉身面向大阿哥,神情平淡地應了一聲:“此事我確有考慮不周之處,已作罷?!?/br> 大阿哥垂眸掩住眼中的神色,良久,面無表情道:“待我仔細回憶過后,遞一份請罪折子給皇阿瑪?!?/br> 如今太子代政,朝中奏折除非極為緊急,皆要先有太子審閱之后方才移至康熙跟前,是以他所謂的請罪折子定然是先由太子看到。 太子驚訝不已,可大阿哥說完便轉身由太監扶著離開,只給眾人留下一個背影。 第1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