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913節
而王英豪見老管家把實情道出,也不由癱坐在那兒,干脆不起來,垂頭喪氣的?!芭距眱陕?,手中的利劍滑落在地上,王彥升笑了兩聲,笑聲中帶著些凄涼:“老夫英雄一世,晚年竟然還要遭此屈辱,堂堂的公府,竟然要靠借債度日,貽笑大方,貽笑大方!” 王彥升很氣,同時也很不解,怎么會這樣?按理說,即便只靠他郡公每年的俸祿,都足以養活這一大家子了,當然,腦子里浮現出那一筆筆巨大的支出項目,這點理所應當的念頭迅速變成了灰色…… 即便剛強如王彥升,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有些扛不住了,再度坐下,失魂落魄一陣,抬眼發問,語氣中透著無盡的疲憊:“都向誰借錢了?” 王金低聲道:“鄉里的一些郡望賢達以及富商,另外就是洛陽大商康寧?!?/br> “康寧!”王彥升回憶了下,道:“那個賣皮貨的?” “是!”王金道。 “他還做起借錢的買賣了?”王彥升淡淡道。 “他不向一般人借,據說,有不少達官貴族,都向康寧伸過手,都來者不拒……” “這等把戲,你們看不出來?”王彥升譏諷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們與老伙計。 王英豪開口了:“府上只向康寧借了五千貫,已經還了一部分,利錢也不高,康寧也從來沒向公府提出什么過分要求!” 說這話時,王英豪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的情緒,王彥升的心則是沉到底了,怎么就生了這么些蠢鈍如豬的兒子。以前覺得長子還有點為數不多的聰明,但如今看來,這樣的小聰明,只會取禍,還不如一直當個米蟲的兩個弟弟。 “等他開口的時候,還容你拒絕?”王彥升冷冷地盯了王英豪一眼,連怒氣不爭的情緒都沒有了。 沉著臉,思考良久,王彥升看向王金,吩咐道:“你去告知準備南下的兒郎們,讓他們安心等待兩日,錢款費用,老夫一定準備好!” “可是,府中實在無多少活錢了!”王彥升說得信誓旦旦,王金可沒有任何底氣,憂慮地提醒道。 “你要背我令嗎?”王彥升給了個冷漠的眼神。 “不敢,老奴這便通知下去!” 王彥升則沒有理會三個兒子,撿起地上的劍,翻舞兩下回鞘,叫上那幾名庫管,朝庫房而去。 …… 八方樓,位于洛陽北市內,是一座規模中等的酒樓,名氣不小,菜色極佳,尤其是四海八方的美味都匯聚于此,其主人,就是洛陽大商康寧。 幾十年風云變幻,對大漢的商界也是如此,在手工業大發展、商品經濟大擴張的歷史背景下,崛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富商,同樣也因為各種各樣原因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大賈,而能幾十年屹立不倒的,才真正有資格得到“大商大賈”的稱號,其中所倚仗的,也絕不僅是善于經營的聰明頭腦,在大漢這樣的特權社會,背景才是第一位的。 康寧顯然就是這樣一個人,出身不算普通,原本叫康延寧,乃是前朝大臣康福的族侄。而康福乃合川伯康延澤之父,而王、康兩家才因為孫輩之間的沖突壞了關系,而康延澤與康寧一脈關系似乎又不怎么好,這其中的關系,有些復雜。 說到康寧,他起步很早,還在天福十二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從商,那時候還是兵荒馬亂的,天下盜賊蜂起,連剛進了開封的劉家能不能坐穩天下都是問題,那時候做買賣,是要搏命的。 而得益于出身,有發家的資本,康寧膽子也大,帶著一些族人,又收買了一些盜賊流民,跑到淮南去采(搶)買(劫)糧食,然后輸送回開封。 那時候,開封新入了幾十萬河東軍民,最多的是嘴,最缺的是糧,斗米三百文,只要把糧食成功運到,就是暴利,只跑了三趟,康寧的本錢便翻了兩番。 不過,糧食的暴利生意,并非長久之道,朝廷雖然默認乃至暗中支持他們從外地搞糧,填補京師,但康寧卻很有眼光地提前轉向。 康寧轉向的目標是在當時利潤極其微薄的“運輸業”,并且頭一個客戶就是大漢朝廷,靠著康家的名頭,直接找上了當時的計相王章,表示愿意幫助朝廷運糧到前線,為獲取信任,首先便捐了一百石面粉,正為大軍出征而頭疼的王章感其“誠”,同意讓他試一試,安排人分類一部分任務給康寧。 從開封到鄴城,道路并不遠,杜重威叛軍又被高行周圍困在元城內,而康寧那一伙人又有豐富的運糧經驗,連同他捐的,第一批五百石的軍糧,成功運抵前線。 有了第一次,后面的事情就順利了,而整個“平杜”戰事下來,康寧帶著他的伙計,幫朝廷運了三千多石的軍糧,這不比一支輔兵營的作用小了。 而整個運輸生意,康寧別說賺錢了,此前糧食生意的利潤,全賠了進去。但不得不說,這卻是康寧發家致富的開始,嚴格地來說,他康寧與朝廷而且是朝廷核心權力部門搭上關系的時間,要比康延澤兄弟要早得多,而再沒有比在官方庇護下做生意,更有保障,也更能賺大錢的了…… 第395章 大商人 幫助軍隊運輸軍需物資,并不是一個賺錢的生意,尤其對于早期的漢軍作戰而言,更是只有虧本的,甚至還有巨大風險,若是損耗超過規定,或無故逾期乃至失落輜重,那也是要被軍法處置,要掉腦袋的??梢哉f,早期的康寧,完全抱著對朝廷的一片“忠心”,支援前線。 那時朝廷可窮酸得很,根本拿不出多少額外的款項來用作物資輸送,軍隊的物資轉運保障,更多是通過無償的丁役、徭役,以及軍隊整編裁汰下來的輔卒。 像康寧這樣主動湊上去的,在當時實屬鳳毛麟角,很多人甚至引為笑談,覺得這個人失心瘋了。但康寧可不在意這些,就像一個賭徒一般,把財富、命運都壓在當時還內外交困、風雨飄搖的大漢朝廷。 不只是平杜之戰,后來的河中平叛,以及兩次對蜀反擊之戰,乃至對幽州的支援,康寧帶著他的雇從們但參與進去,奔走在前線與后方之間,雖然整體占比并不大,但還是起到了對朝廷輜重轉運的補充作用,是對官兵東征西討的積極支持。 虧,是真虧,由兵部(最初是三司使)撥下的那部分轉運款項,根本入不敷出,其中還有一部分被截留的。 但是,東邊不亮西邊亮,借著轉運輜重的機會,康寧可以正大光明地游走于漢軍的交通線上,拿著朝廷簽發的批文,所過各地,自然是暢通無阻,尋常經商走貨能遇到的大部分麻煩都得到了避免,畢竟背后站著的是戰時體制下的朝廷,靠山是軍隊,在還未走出武夫時代的大環境下,再沒有比刀兵更堅實的靠山了。 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軍需轉運任務之余,夾帶些私貨,也是很正常,甚至理所應當的事。而這部分貨物,一不用繳稅,二能夠避免各地關卡的盤剝,再膽大的地方官吏,再驕橫的藩鎮節度,也不敢對朝廷禁軍的“軍需物資”抽血…… 而對于康寧私下的動作,不是沒有舉報,但都被按下了,這樣的“忠正之士”,朝廷當然是要保護的。 當然,康寧的事業得到大發展,財富得到爆發式增長,還得在朝廷平內亂、卻外侮之后,是隨著朝廷的擴張而擴張。 淮南之戰,可以看作一個開端,為大軍轉運糧草輜重依舊是主業,但伴隨著的各種“副業”去明顯增多了,畢竟此前的戰爭基本都是立足于國土,很多手段是不能使出來的。 而淮南則不同,那時候屬于“唐土”,那是敵國敵民,雖然劉皇帝一開始就將之看作自己的地盤,但下面的將士們,尤其是一些帶有“樸素”認知的底層官兵可沒有那么高的覺悟。 那時候的大漢,上至達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可都饑渴著,出征的漢軍,名曰王師,奉詔討逆,但實則就是一頭頭眼泛綠光的惡狼,而淮南則是一大塊肥rou。 雖然已經有意識地對漢軍做著約束,但那只是大的方面,秋毫無犯是不可能的,即便率先攻入揚州的趙匡胤軍,在趙匡胤的嚴厲約束下沒有大肆搶掠,但實際上仍舊有“打草谷”的行動,這還是和契丹人學的。有些戰爭規則,是輕易挑戰不得的,否則就容易引起變亂。 小民沒錢,商賈富農總能“借”點吧;郡望賢達不便輕動,那些不服王化的頑固份子總要抄家滅族的;官倉府庫中的東西不能動,“戰場繳獲”將士們是總要分一杯羹的。 因此,在淮南戰爭中漢軍所取得的一切斬獲,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朝廷占大頭,軍隊占小頭,剩下一點留給新成為大漢轄地的淮南道。 而像康寧這樣的人在其中,則是跟著朝廷與軍隊吃點殘羹冷炙,喝點殘湯剩水,但即便如此,那也足夠其吃飽喝足,甚至撐破肚子。 看看康寧在淮南之戰的半年多時間里都做了些什么,除轉運輜重之外,就地“組織”民夫丁壯援軍,籌集軍需,甚至還殺過唐軍敗卒子,看守過俘虜,維持過城市治安…… 戰爭從一方面而言,是耗損巨大的,但從有些層面來說,卻又是一個暴利生意。作為勝利的一方,參與其中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飽食一頓,受到損失與傷害的是慘兮兮的江南朝廷與江北淮南成千上萬的百姓。 而康寧僅僅通過從官軍將士手中收取各種“戰利品”,畢竟哪怕排除上交的部分,基層官兵們手中掌握的東西數量也是巨大的,當初漢軍在淮南,不說刮地三尺,一半總歸是有的。 對于將士們而言,相比于金銀錢帛這樣的浮財,有許多東西都是不方便攜帶,更是行軍的累贅,最好是能變現的,而康寧恰好滿足了一些官兵的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他賺取些利潤,是合情合理的,而一般的丘八,也不在乎交易背后的彎繞,只關注拿到手的錢財。 在淮南之戰結束,大軍凱旋,能活著回京的官兵都是腰包鼓鼓,同樣的,有不少京城商賈看中那些“戰利品”,就連三司使都得拿出一部分戰利品變賣以彌補財政,準備撫恤犒賞。 而這樣的生意,像康寧這樣的聰明人,早在淮南就已經干過了。 有淮南之戰的經驗,后續干起這些事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了。取荊襄,收湖南,滅孟蜀,都是一般的模式,哪怕是當時已經一片凋零的湖南,都讓康寧搞了不少“特色產品”,而平蜀之后那場變亂的背后,則是一場饕餮的狂歡盛宴,入蜀漢軍們平叛立功,似康寧這樣的“官商”則像禿鷲一般啃食這大軍犁過剩下的腐食爛rou。 一直到第一次北伐時,大漢的財政已經寬裕不少,也開始打富裕仗了,那時候為滿足北伐軍輜的轉運需求,通過民間車船商隊分擔壓力,規模也更大,在價錢上也讓利了。 但那時,已經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參與進去了,有資格的除了康寧這樣的上車早的,就是由一些背靠權貴抑或干脆就是退役官兵組成的商隊,而那些散船、散車,只是通過這些人拉活罷了。 當然,這仍舊只是一種運力上的補充,他們效率更高,損耗更小。只是朝廷不可能把關鍵物資以及大軍后勤寄托在這些商賈商隊身上,最主要的還是輜重部隊,以及幾十上百萬的地方民丁,這些可是丁役,朝廷在前期基本只需要承擔轉運路程上的損耗,等戰后才需根據情況發放一定撫恤。 而與過去發戰爭財有所區別的是,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康寧很克制,因此避免像一些肆無忌憚的商人那般被安上囤積居奇、乃至通敵叛國的下場,財產盡沒不說,還家破人亡,永世沉淪。 康寧發力,是在戰后,幫助打掃戰場,尤其是南口、錦州這樣的大戰場,其中殘存、遺漏的,可有不少好東西,敏感的東西不敢碰,但軍民兩用的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整理。 在漢軍很多戰役之后,一些普通的剩余物資,都是直接分給隨軍民夫以及當地百姓的,就更別提損壞的糧、木、衣、鐵,死傷的馬匹牲畜了。 如此風雨三十年,等大漢一統南北,北逐契丹,天下逐漸安定下來之后,康寧所積累的財富已經是十分可觀了。 于是康寧開始嘗試著開始轉型了,王彥升印象中“賣皮貨”的,就是康寧后來經營起來的,專門收集各種上好皮毛,制成各種皮具,為此還專門地建立了幾座大的手工加工場。 所制皮貨,大部分是賣給兵部下屬的軍器坊以及軍隊,這可是皮貨消耗大戶,而對民用,則主打高端市場,十多年下來,已是大漢城市高檔皮具市場的領頭羊…… 第396章 天花板 當然,不論怎么變,怎么擴張,發家的業務,康寧是沒丟的,與官府的合作,與權貴的關系經營,都需要每年花費大價錢去維持。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康寧手下的那支扈從隊伍,始終維持著組織,非但沒有解散,反而有所壯大,掛著“康”字旗幟的商隊,幾乎隨處可見,足跡遍布大漢東西南北。 毫不諱言地說,靠康大官人衣食的人,數以萬計。當然,這種主要依托于商業人身依附,并不是那么牢靠,要養這么多人,并不容易,除了有錢,還需有糧有rou。 大漢許多商賈,但凡經營有成,賺取了一定利潤,便忍不住買田置地,將骨子里對土地的貪戀表現得淋漓盡致??祵幰膊荒苊馑?,家鄉蔚州是必然要有產業的,置地萬畝,在山陽圈牧場萬頃,不少扈從雇傭都安排在其中,但這只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 跟隨康寧的那批人,來源眾多,成分復雜,但在康寧的帶領下,大多具備一點特性,那就是狼性,是習慣“吃rou”的。 當國內趨于安定,當大漢逐漸停下擴張的腳步時,康家卻沒有停止,相反,他們是自發地向外發展,尤其在海外貿易上。 最早在南洋搞“武裝拓殖”的人與勢力之中,就有康家,當然,從事后來看,康家的海外征途是有些巧合因素的。 最初是為了搞香料貿易,后來則是為了金銀這樣的貴金屬。當年,康寧在湖南也是偷偷開了幾個銀礦的,獲利頗豐,這自然是違法的,尤其在朝廷進行貨幣改革之后。 只是,由于當初以勛貴張進為首的滑州貪腐案,又引出了趙匡美私開銀礦案,鬧得沸沸揚揚,朝廷也籍此對各地的私開的金銀礦大加打擊。 連榮國公的弟弟都保不住,還主動投案自首,康寧生意雖然大,自是也扛不住的,主動斷臂求生,將手中的私礦上交朝廷,還花費了大代價,給中原水災受難百姓捐了一大筆錢,方才幸免,那也是康寧商業生涯中最危險的一次。 但是作為一個商賈,最突出的特質便是逐利,瘋狂的逐利,尤其在品嘗過甜頭之后,開礦雖然辛苦,但絕對是一本萬利。國內政策嚴,限制多,但國外便是一片海闊天空,任其遨游。 于是,康寧組織了好幾批人出海,康家商隊的足跡也由此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當年郭良平打三佛齊,奪蒲羅中島時,康氏船隊的扈從、水手可都是積極支持,鼎力相助,除了后勤幫助,甚至自帶武器,上岸打仗殺敵。 當然,這個過程中沒有虧的,死傷些人不算什么,圈奪的土地,占領的礦山,其中之利,是數倍乃至數十倍。和許多人感受到的一樣,對于大漢的食利階層而言,海外實在是太自由了,什么手段都能使,還不怕被人攻訐清算…… 這十多年來,除本土開掘冶煉的部分金銀,海外的金銀是大量涌入大漢,也使得銀價不斷下跌,但再怎么貶值,一兩銀子依舊能兌1058文銅錢。 雖然不管是金還是銀,還是銅,輸入國內,都被受到朝廷的“剝削”,被狠狠地宰上一刀,但依舊是暴利。而成本,不過役使一些土著,開山挖礦罷了,十分低廉。 到如今,康寧在海外已有大小礦十余座金銀礦,僅銀每年便出產近兩萬斤,這甚至快超過朝廷在湖南所設銀監的收入了。 而對于許多金銀礦收獲,康寧都是瞞著的,大部分采掘所得,都被他藏起來,不敢暴露,實在是太多了,讓人害怕,即便是康大官人,也有種小兒持金過鬧市的感覺。 不過,這也快瞞不住了,在海外搞開礦生意的人并不少,同行人即便一時摸不清楚,也能有所估計,至少能夠一采數年乃至上十年的礦,價值絕對不小。 同時,在高麗、日本這樣金銀盛產的地方,康寧也有涉足,當然,這就需要和兩國的權貴階層合作,在其中過道手,賺個“手續費”,康家遍布五湖四海的商隊,在貿易流通上的優勢實在不小。 不管是眼光卓絕,還是運氣使然,幾十年下來,康寧始終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便有所坎坷波折,最終總能跨過。 如今的康寧,也能算是功成名就了。論名氣,四海揚名,幾十年的“傳奇生涯”,讓他為天下商賈引為榜樣;論財富,不說富可敵國,腰纏數百萬貫是一定的;論影響,若把海外的土著奴隸算上,十萬人指著康大官人吃飯;論地位,大漢的權貴之家,大多是能作為座上賓登門拜見的,連太子殿下都親自接見過,聽他講述海外拓殖的經歷與收獲…… 人生已是如此輝煌,但康寧仍不滿足,錢財名氣都有了,而且很多,但也正因為銅臭味太重,也使得他飽受非議與鄙視,雖然他自己也清楚,很多針對的來源只是因為眼紅嫉妒。 但是,越缺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在大漢,顯然不是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的,這是一個等級分明近乎嚴苛的社會,雖被稱呼為“康大官人”,但沒有功名在身,本質上仍舊是一個布衣平民。商賈在這些年,社會地位是有所提升的,但依舊有限,在不少讀書人眼中,還是不如那些手工業者與農民。 哪怕腰纏百萬貫,很多行為都是受到限制的,有些衣服不能穿,有些車不能坐,有些禮儀不能表現,做了就是逾制,而名氣越大,被盯得越牢。 因此,在風光的背后,康寧實則很壓抑,尤其是內心之中,充滿不甘。因此,過去的二十年,他一直追求的,早已不是財富,而是如何更進一步,如何由富而貴。 財富積累得越多,也越清楚,在大漢,沒有權力支撐的財富,是何等的脆弱,就有如沙灘上的建筑,風一吹就散了。過去的幾十年,也見識到了太多豪商大賈,被朝廷當豬一樣宰…… 曾經康寧是有過機會的,被時任江西道布政使的鐘謨引為幕佐,后又被薦為參政,由康家的實力,以及過去對朝廷的功勞,吏部也特許了,上上下下一團和氣,共襄盛舉。 只可惜,后來此事為劉皇帝知道,對于康大官人的名氣,劉皇帝自然不可能沒有耳聞,早年之時還因有這樣的“義商”表揚過。 然而,當得知他得知此事后,卻笑了笑,說了句讓人惶恐不安的話:“參政官雖不大,但也是道司要員,那康寧朕聽說過,很會經營,生意做得很好,當了官,想來更方便其賺錢了……” 隨后不久,康寧的官就丟了,有意思的是,將康寧當官之事情偷偷捅出去的,正是合川伯康延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