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701節
下邊的官僚們,有什么心思,趙普大抵也有所了解,不過是覺得,他這個首相,該站出來說話,平息這場風波,結束此次危機,也安朝廷內外人心。 然而,趙普顯然很聰明,他可不愿意去做這個出頭鳥,尤其是,為勛貴們講話代言。兩者之間,本就有一道鴻溝,并且隨著他當政時間越長,這道鴻溝就越寬越深。 在趙普的執政方針之下,勛貴階層,始終是要進行限制與打壓的,此前,因為各種各樣的阻力,沒有什么機會,他也一直按捺著。 但此番,他似乎從這場從這場突如起來的政治危機中嗅到了那絲異樣的氣息,看到了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這種情況下,不直接落井下石,就已經算他“厚道”了。 最重要的是,劉皇帝的態度還未言明了,深諳侍君之道的趙普,又怎會貿然有所舉措,他既自暗中籌謀,同樣也在等,等垂拱殿的召喚。 因此,任外邊喧囂不斷,趙普始終穩居宰堂,似乎一切紛擾都難以影響到他一般。 第412章 本非同道 “趙相!” 一聲稱呼響起,平和的語氣中微帶一絲冷硬,在政事堂中敢以這種態度和語氣同趙普說話的,也就兩人了,一個李業,一個王溥。就是太子,也素來謙和,禮遇周至。 來人身形瘦削,一臉清癯,帶有些許明顯的儒士氣質,這可是李業沒有的。當然,趙普不用看人,只聽聲音便知道這是王溥了。 只不過,此時的王溥,嚴肅的臉上仿佛籠罩著一層陰云,一張儒雅的面龐顯得十分愁苦。見狀,趙普做足禮節,面帶微笑,起身親自相迎,說道:“王公來了,快請坐!” 親自引王溥坐下,命人奉茶。 “王公事物繁多,日理萬機,怎么得空到我這里?”趙普落座,小搓了下手,笑瞇瞇地問道。 雖然同為政事堂宰相,但辦公地點可不常處一室,王溥的工作重心在朝廷財政上,二者平日里除了相關常務或廷議,見面倒也沒有那般頻繁。 見趙普這副淡然的模樣,王溥則沒心情同他寒暄,似是贊嘆,又似是嘲諷地說道:“趙相不愧為當堂首相,這氣度卻是勝過滿朝公卿了,都這般關頭了,還能如此安然,不動如山,這份定力,老夫自愧不如??!” 聽其言,趙普樂呵呵地,等著茶水擺上,啜了一口,方才說道:“王公此來,不會就特為奉承在下一番吧!” 迎著趙普那似笑非笑的表情,王溥也爽快,只是臉色冷硬,拿出一份奏章,交給趙普,道:“自然不是,我有一份本章,欲呈陛下,希望趙相聯名共署!” 聞言,趙普頓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王溥還朝拜相以來,還從來沒有和王溥聯署上奏過,何況還是王溥主動,趙普怎能不好奇。當然,觀其態,聽其言,對其來意縱然無法洞悉,也多少有些揣測,不外乎是朝廷中這場仍在持續的震蕩了。 出于禮節,趙普親自接過,雙手打開,鄭重地瀏覽過后,很快就變了臉。老臉上依舊云淡風輕,但態度去拒人千里了,看著王溥,趙普輕笑道:“王公老成謀國,一片公心,在下十分佩服。然若是此議,請恕趙某,不敢同署!” 王溥的諫章上,并沒有太多腐贅的言辭,用詞很清楚,態度很明確,清晰地表達他對眼下朝廷政局動蕩、人心惶惶的擔憂,為免生出更大的事端乃至出現動亂,王溥希望劉皇帝能夠及時拿出有力的措施,也肅上下風氣,以安內外人心,讓朝廷盡快恢復正軌。 類似的建議,此前不是沒有提過,當然,旁人提或許可以用別有用心來形容,而王溥,可以贊他一句老成謀國,就是雙標。 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是找到趙普,卻注定只能得到一個失望的答案。莫說趙普本就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沒有,在上意未明、局勢詭譎的情況下,他也不會貿貿然地趟這渾水,以免引火燒身。 而聽到趙普的回答,王溥神色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眉頭稍微皺了皺,目光中帶著些壓迫,盯著趙普:“而今朝廷不穩,人心動蕩,甚至已然耽誤了朝廷的正常運轉,趙公身為宰相,正該挺身而出,撥亂反正,何故推辭?” “朝廷形勢如此嚴峻?恕在下眼拙,未曾察覺!”趙普卻是一副“茫然”的反應,嘴角扯了下,悠悠道:“我只見到,朝廷運轉一切良好,諸部衙司,各級官吏,都在崗盡職,何來動蕩?縱然有些波折,也是在朝廷制度規矩之內,王公是過慮了!” 聽趙普這敷衍的言辭,王溥也笑了,幾乎是嗤笑,猛然站起身,盯著他:“趙之見識,老夫今日著實是見識到了!” “王公過獎了,愧不敢當!”趙普很是平靜。 同趙普對視了一眼,王溥終是輕輕嘆息一聲,也沒有再強求,當然,也強求不得。事實上,王溥心里也清楚,自己此番請求,有些莽撞,也有些失禮,但是,憂國憂民的王相公,還是選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該有的擔當,絕不吝嗇。 至于同趙普這番交流,也再度證明,這一路人。事實上,隨著滑州案牽扯日廣益深,對于趙普的隔岸觀火,默不作聲,王溥已是很有意見了。 注意到王溥面目間的陰郁,趙普合上奏章,奉還與他,還是笑吟吟的:“王公清正,大公無私,胸懷朝廷,素為陛下所重,既有真知灼見,自可呈稟陛下,陛下自當采納,何需趙某留名?” 拿回自己的奏章,王溥也不失自己的風度,稍微拂了下衣襟,仿佛在這堂皇的宰堂間沾染了污穢塵埃一樣,轉身自去。 待王溥的身影消失在視野,趙普臉上的笑意方才收斂,逐漸消逝,目光變得更加深邃,眉宇間同樣浮現出少許的陰郁。 他就任宰相以來,也搭檔了不少人,李業自不用說了,皇親國戚一個,劉皇帝放的一顆棋子,雖然不時給自己找麻煩,但他本身不學無術,雖有權力野心,但能力不足,劉皇帝對他也沒有過高的期望,容易對付。 宋琪二赴山陽之前,算是配合地比較順利,二者有相似的出身與經歷,崛起的軌跡也有相通之意,縱然有些異見,但終究沒有感受到太大的威脅。 但王溥就不一樣了,論資歷,比自己深;論與皇帝親疏,那同是劉皇帝身邊走出來的大臣,比他半路出家,顯然更加根苗正紅;論出身,王溥是官宦之后,他是寒門崛起;若論才學,人家更是學識淵博,大漢最早的一批進士,修文著書,名氣斐然,在士林中威望兩者更沒有可比性…… 兩相對比,趙普自然時時能夠感受到王溥給自己帶來的壓力。當然,趙普也是個自信的人,他也不認為,自己就不如王溥。 只是,身居其位,就難免有所擔憂。且不論政治上的一些異見,權力上的沖突,就是王溥對自己的態度,也時常讓趙普感到不滿,他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像王溥這樣的朝臣對自己的輕蔑。 同樣,對于這些名士的酸腐傲慢,更加務實的趙普,一樣有些瞧不上。因此,如今大漢朝廷中權力最大的兩名宰相之間,隔閡已深。 在大漢這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波中,兩個人的殊途異見,也徹底暴露出來了。有些人,是天生走不到一塊兒去的。 當然,以趙普的精明,即便能夠性情相和,政見一致,也不會走得太近,那樣只會引起劉皇帝無端的猜忌。 劉皇帝往政事堂安插這些宰臣的目的,趙普又何嘗看不出來,如今的大漢,天子坐朝,宰相治國,還有太子監國,這權力之間的制衡,可是明明白白的。 雖然權勢威望日盛,根基愈深,但趙普可不認為自己就真能夠權傾朝野了,他這個首相的背后,可時刻有一根無形的線給牽著。雖然不是提線木偶,但面臨那些可能脫離背后掌控的情況,這身上的壓力與束縛就自然而然地降臨了,趙普對此,感觸尤深。 落座,又飲了口茶水,片刻的功夫,已然變涼,讓趙普皺了皺眉。思及王溥的來去,趙普不由自主地思慮起來,可以肯定,他必是去垂拱殿的,連王溥都坐不住了,顯然,此事或許到了該有個結果的時候了。 大概兩刻鐘的功夫,垂拱殿來人,劉皇帝相召。趙普立刻便打起了精神,起身整理衣冠,又從案牘之中找出一份諫章,鄭重地收好,前去見駕。 不就奏章嘛,他趙相公早就準備好了。 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 宮室之間的路面廊道在宮人們的辛勤清掃下,始終保持著干凈整潔,但是在層次分明的宮墻殿檐上,仍舊能望見些尚未融化的積雪,點綴著這森嚴冷酷的宮廷,也更增添幾分蒼白。 冬雪雖寒,然所幸風小,卻不是那么難以忍受,步行許久,甚至讓趙普感受到一股燥熱。等趕到垂拱殿候見,沒有等太久,入殿覲見的通報便來了,由喦脫親自引領。 比起室外之天寒,垂拱殿內倒是暖烘烘的,兩座香爐相對而設,帶著薰香的爐火旺盛地燃燒著。不過,殿中的氣氛,顯然給人一種不妙的感覺。 劉皇帝赤著腳,踩在柔軟的地毯上,兩手架在爐上,漫不經心地烤著。殿中,除了侍候的幾名內侍宮娥之外,就只有王溥與李昉了。 王溥表情嚴肅,微垂著頭,表情看起來不怎么愉快。李昉則站在另一側,更是一臉漠然,像座沒有絲毫情緒的雕塑。比較吸人眼球的,乃是御案之上那堆積如山的奏章了。 見到這副場景,趙普警覺大增,心立刻就提了起來,趨步近前,恭敬行禮:“陛下,臣奉詔來見!” “免禮!”劉皇帝淡定地一揮手,斜了王溥一眼,又看著趙普,語氣平靜道:“趙卿來得正好,朕恰有事相詢!” “陛下請講!”趙普低頭的幅度與王溥相當,表現得十分謙遜。 這大概是劉皇帝頭一次不給王溥面子,帶著明顯繭子的手指,就那么直戳戳地指著王溥,卻看著趙普,笑瞇瞇地問道:“王卿適才來見朕,上了一份奏章,據他說,時下朝局混亂,人心浮動,已到不得不改弦更張、撥亂反正的地步,再不加整飭安定,朝廷就要崩潰了,江山就要動搖了。 朕很好奇,前段日子不是還好好的嗎?這是怎么了?大漢是出了怎樣的危機,嚴重到朝廷都要混亂了? 趙卿是宰相,協理國政,統領諸部司衙,這主持大局,可是你分內之事,朝廷什么情況,只怕沒有比你更加了解的。 你說說看,朝廷眼下,是如王卿所言那般嗎?” 劉皇帝這番話,有些明知故問,也帶著明顯的挖苦之意,聽得王溥有些難堪,也讓趙普都不敢幸災樂禍。 瞥了王溥一眼,趙普拱手拜道:“臣蒙陛下之幸,主持朝政,恩遇既深,自當盡力報效,若朝廷紊亂,國政不暢,那便是臣的失職,臣的無能,但求陛下治罪! 時下,朝中固然有些流言,也屬多事之秋,然朝政之運行,仍舊是穩定的,一切都在國法規矩之下……” “齊物,聽到了吧!”劉皇帝收回手,扭頭直勾勾地盯著王溥,輕笑道:“趙卿和你持不同意見,朝廷何亂之有???” 王溥冷峻的面龐上不由浮出一抹紅潤,既有羞,也有惱。迎著劉皇帝的目光,深吸一口氣,依舊保持著臣禮,但是語氣變得語重心長起來:“陛下英明睿智,素為臣工所敬服,雖處內廷,但對朝廷如今所處局勢,老臣相信,陛下也是洞若觀火,心知肚明。 臣之所慮,已盡陳本章,萬望陛下審慎對待?;菀话?,牽涉愈廣,株連之官吏,已達數百之眾,影響之深,侵肌透骨,而今內外不寧,上下不安,以致人心渙散,朝政廢弛,此等形勢,嚴重深遠,絕不可縱之,否則遺禍無窮! 忠言逆耳,老臣懇請陛下,稍納忠言,以安內外……” 王溥一番懇切的陳辭,顯然沒有獲得劉皇帝的認可,反而稍顯冷漠地看著他,玩味道:“忠言逆耳,說得不錯,你是忠臣,朝野盡知,朕若不納你這番忠言,就是昏君了?” “陛下息怒!”此言一落,王溥雙腿一軟,兩眼一紅,表情激動,語氣甚至帶有一點凄愴道:“老臣萬無此意??!” 見其這副慘然的模樣,劉皇帝挪開了目光,也沒叫起他,沉默了一會兒,劉皇帝以一種認真的語氣呢喃道:“你如此積極,想要平息此次風波,讓朕寬縱那些那些罪臣罪人,莫非王家也有人牽涉其中?朕近來收到的案情太多,尚未閱完,是否忽視了?” 聽到劉皇帝這番話,趙普頓時心頭大動,倒不是因為對王溥的這番誅心之言,而是原本顯得晦暗朦朧的劉皇帝的態度,此時似乎清晰了起來。 劉皇帝已然對那些犯事的勛貴官僚定性了,呼為“罪臣罪人”,那他的態度如何,還用贅言嗎? 王溥顯然不似趙普這般機敏,當然,此時的他也沒有那心思去揣摩劉皇帝話流露出中深意思,只是面露慘然,干脆磕頭了:“陛下此言,老臣無話可說,但請辭去本兼各職,聽候發落!” 王溥這看起來有些過度的反應,讓劉皇帝稍微愣了下,他這段時間,心情自然是不能用好來形容的,見其狀,嘴角掛著點淺淺的笑意,但目光仍舊冷得驚人。 不過,看王溥聲淚俱下的模樣,心中多少還是有所觸動,終究是二十多年的老臣了,這般委屈,倒也顯得劉皇帝有些涼薄,對老臣苛刻了。 “起來吧!”劉皇帝輕嘆一聲。 “陛下!”王溥有些動情地喚了聲,已無他名士的風度,聲音很是凄切。 “齊物,你要抗旨嗎?”劉皇帝可不會哄他,頓時嚴厲道。 聞言,王溥頓時哆嗦了下,顫巍巍地站起身,還真落淚了,老臉已經白了,一副心神大創的樣子。 當然,念舊歸念舊,也是分人的,至少,對王溥劉皇帝還是相信的。這是個極度愛惜羽毛的人,侍君以忠,侍父以孝,侍人以禮。但是,王溥是王溥,其他人可就未必了。 眼神只稍微示意了下,喦脫就像劉皇帝肚子里的蛔蟲一般,頓曉其意,取出一張絲巾給王溥,讓他收拾下自己的儀容。 “齊物,你的人品cao守,朕素來是相信的,你對朕,對大漢的一片赤城之心,朕也素來感念!”看著王溥,劉皇帝終是平和道:“適才話重了些,切勿見怪!” 不待其接話,劉皇帝接續道:“這段時間以來,朕收到了太多的奏章,也見到了太多不堪事,已經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了! 你的顧慮,朕能明白,滑州案外,連環案發,牽涉愈廣,朝野內外,輿情洶涌,鬧得是沸沸揚揚,滿城風雨,這些都知道。 朕還知道,如今就是西京市井之中,也在流傳這些案情秘聞,甚至有不少士民百姓,前往洛陽府,到刑部舉報。 這已不只是一些案件了,也不只局限于朝廷內部,這已經是大漢立國以來朝中出現的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樁樁丑聞了!” 說到這兒,劉皇帝語氣已然異常森寒:“那么多公卿勛貴,那么多官員職吏,在其華麗的權貴外衣下,竟是如此的不堪,簡直駭人聽聞! 朕所仰仗的功臣勛貴們,朕所依賴的官員臣工們,難道都是些知法犯法、作jian犯科的腌臜之徒嗎? 朕知道,任由事態擴大下去,不知有多少案件暴露出來,不知還有多少人牽涉出來,屆時,朝廷也只會威嚴掃地,讓天下人恥笑!” “但是!”劉皇帝環視在場的三名大臣,目光最終落在王溥身上:“朕可以明確告訴你,試圖掩蓋妥協,那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朝廷出了問題,那就尋求解決,有過論過,有罪罰罪,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你的擔心,固然老成謀國,但是,純屬多余!朕告訴你們,這天還塌不下來,朝廷離了誰,都能照常運轉。 朕,不會看到了問題,發覺疾病,而諱疾忌醫,任由其腐敗、潰爛!” “陛下英明!” 聽到劉皇帝這番態度強硬、斬釘截鐵,就像宣言一般的話語,趙、王、李三人,都不由得心頭大震。 但同樣的,敬道英明,王溥也一樣。 第414章 云消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