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51節
隨著以布政使宋雄為首的州縣官吏陸續到任,經過幾個月的規整,遼東的安撫工作,已具成效,雖然還遠遠談不上安定,但屬于大漢的統治秩序,已然初步構建。 比起入冬前,遼陽城冷清了不少,此前遍布饑民、難民的景象,已然不見,在遼東官府的調度下,安置在新設的鄉村之中,重建家園,艱難生存。席卷整個遼東的戰爭固然殘酷,但對于當地的各族百姓而言,更殘酷的還是這個寒冬,也就是大漢官府有所擔當,給每鄉每村,都發放了一些救命的糧食,給予希望。 遼陽最大的變化,還得屬大軍的撤退,城外龐大的軍營,已然一空,木料都任由百姓拆除,用以生火取暖,因此幾座營壘,顯得很殘破。 被安排留駐遼陽的漢軍,人數不算少,足有兩萬步騎,不過全部屯于城中,里邊有足夠干整的營舍,可供將士休養訓練。 而遼陽城內所余官民人口,甚至不滿兩萬,比之駐軍更少,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從難民中選出的壯勞力及青年男女,方才充實了些堂堂道治的人氣。 由此可見,兩國在遼東的鏖戰,對當地的破壞有多嚴重,可以從人口的變化直觀地反應?;緵]有疑問的,眼下大漢諸道,人口最少的地區,就是新設立的遼東道了。 按照對遼東善后最終決議,留兵六萬駐守遼東,拱衛新占土地,并且保持對遼軍殘部的壓迫,隨時調控東北局勢。 對六萬戍卒的挑選,算是給劉旸的有一個考驗,那些軍隊留下,那些將領留下,都需要慎重考量,畢竟,沒有多少人愿意留在東北,尤其是在遼東殘破的情況下。 這不是靠軍令強硬推行就可以的,軍心問題,不得不顧及,否則必生波折。對此,需要綜合考量,權衡各方面的因素。 最終,以劉皇帝的訓示為基礎,輔以趙、高二國公參謀,方才定下。六萬軍中,一萬五千為禁軍,從隨征的各支禁兵中挑選,這些人是最不樂意的,畢竟是禁軍嘛,但是命令也最為強勢,習慣兩京繁華的他們,必須得在邊地磨礪一番,去去身上的浮麗。 一萬五千卒為北方邊軍戍卒,有戍期已滿或將滿的,延期一年,一年之后,朝廷再行調戍輪換,當然,得期待這年平穩度過。 剩下的,多來自燕山、河北、河南的地方都司軍隊以及鄉兵,還包括五千番騎。到如今,大漢軍事體系中的番兵,是越來越好用了,每有戰事,總免不了征調,此番北伐是征召規模最大的一次,這些軍隊自主權很少,但很好用,就是一塊磚,朝廷哪里需要,就填那里。 遼東駐軍,主要屯于四個地方,其一乃是新奪取的通州地區,留兵兩萬駐守,控制松遼平原中部,向北威脅黃龍府,向南拱衛遼東。 其二自然是遼陽了,剩下兩處,一為遼東南來遠地區,針對高麗國,只有駐兵五千,不算多,就是看不起高麗的威脅。另外就是扼守遼西走廊尾端,控制燕山、遼東進出口的錦州了。 余者,多分布于遼東諸州城,在地方官兵及治安體系構建完成之前,承擔著戍守及治安的職責,協助各地官府管理地方。 到十一月中旬,隨著最后一批五千人軍隊自遼陽起行,遼東大撤軍也基本宣布結束,而這也意味著,劉旸在遼東的差事也差不多結束了,距離他離開遼東,也不遠了。 北伐雖然結束了,但東路軍機構并未撤除,北伐行營仍舊設置在遼陽,行營下屬直轄的護衛兵馬也在整備之中,各級軍吏也在做著最后的收拾,準備隨太子返回。 近段時間以來,趙匡胤與高懷德兩位統帥,倒是進入了一種放松的狀態,這是自通州之戰以及來遠之戰后的事。都有意識地卸下軍權,放手讓太子去cao持事務。 不得不說,在此前遼東的戰事中,趙匡胤實際掌控著大軍以及一切軍中事務,太子殿下寬和大度,敢于放手放權。 但這對太子的權威,是造成了一定傷害的。雖然是為了戰爭服務,為求軍令通達,追求勝利,但戰事既然結束,就得考慮其他因素了,最重要的,得顧忌太子以及皇帝的想法,可以肯定的是,軍中密布著皇帝的眼線,對于那些情況,皇帝一定知道。 政治覺悟很高的趙匡胤,當然明白這些道理,哪怕是杞人之憂,也得多想想,以免犯忌。因此,趙匡胤由大軍統帥,轉換成顧問一般的角色。 倒也有幾分自在與逍遙,趙匡胤同幾名親近的將領,喝酒吃rou,或許于郊外冬獵,高懷德更有雅興,除了騎馬射箭,更喜歡玩弄曲樂。 越到最后,就越覺匆忙,事務繁重,接見的人也多。遼陽官署內,劉旸也接見著一批官吏,有二十余人,多身材魁壯,帶有一些強悍氣息。 遼東缺少官吏,州縣命官可以從內地調動,但一些吏房職位,卻不是段時間內可以填補的,于是,直接從軍中選拔了一批軍吏,充實地方。 對這些人,劉旸也親自接見,既安撫其心,也做些囑咐,在軍中為吏,與在地方為吏,終究是不同的,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此事上,劉旸這個太子還是很細心的。而劉旸對遼東的影響,也通過這些細微之處,潤物細無聲般地展開,可以說遍及方方面面。 叮囑了一番,命慕容德豐引他們下去,另賜一頓酒食,一干軍吏,感激退下。書房內只余他一人,一股疲倦浮上面龐,劉旸不由得抬手捏了捏額頭。 “殿下,宋使君求見!”馬懷遇前來稟報。 “快請!”劉旸當即打起精神。 很快,宋雄入內行禮,雖然年紀不小了,但精神矍鑠的,身子骨看起來還挺硬朗。劉旸禮賢下士,親自將宋雄扶起,說道:“使君不必多禮!” 落座敘話,侍者奉茶,劉旸看著宋雄,問:“我將返回幽州,本欲同使君商談一番,使君已來!” 放下茶杯,宋雄問道:“不知殿下何日起行?” 劉旸道:“后日!” “屆時,臣當率遼東僚屬,恭送殿下!”宋雄表示道。 劉旸笑了笑,對宋雄道:“這些時日,遼東安置,漸入條理,都是使君調度之功,有使君在,遼東可定,朝廷可安了!” “臣只是初理一些俗務,遼東距離安治,尚有不少差距,臣實不敢居功!”宋雄說道:“一切未入正軌,真正施政,還需待明歲,天氣回暖之后再進行。農為國本,食為民安,只有待農事理順了,遼東方可真正安治,百姓方可逐漸歸心!” “有使君此言,遼東安治可期!”聽其言,劉旸露出了點笑容,很是認可他的想法:“遼東殘破,恢復治政,困難重重,有需要幫助的,盡可開口!” “錢糧、耕具、種子等物資固然需要朝廷支持,但以臣巡視諸州所見,物資缺乏,可以迅速彌補,但要遼東發展夯實,最重要的,還在于丁口的大量損失!”宋雄道: “臣察問過,比起開戰之前,遼東人口,十不存三,就如今而言,過于稀少了,且多為老弱。人口若不充實,遼東永遠難以振興,無法自足,單靠朝廷調撥支援,短期尚可,若長期,恐為朝廷負擔……” 聞言,劉旸凝眉思慮一番,抬眼道:“使君所言,乃是根本問題??!” 第306章 癥結難以解決 起身,劉旸在屋內踱著步,沉吟思索,直到一名內侍端上兩杯熱奶,方才坐下,親自將其中一杯擺到宋雄面前,揮手示意內侍退下。 思吟至此,劉旸似乎也想好了要說什么了,看著宋雄,輕嘆一聲,道:“宋公,你若是向朝廷要錢糧、要絹帛、要農種耕具,甚至是官吏人才,都可以輕易解決,唯有這人丁,不易解決??!” 宋雄也喝了一口熱奶,點頭應道:“殿下,老臣明白!” 劉旸繼續說道:“自開寶年來,朝廷便有移民實邊的政策,但收效如何,你在燕山,也有所耳聞。 如今大漢諸邊,就沒有不缺少人口的,但移民之政雖未廢除,但實際已陷入停滯,朝廷終究不能以嚴令百姓徙邊。 一者地方的官員們不愿放人,百姓們重土難遷,也不愿背井離鄉,如若以行政命令強行推動,必會引起民怨,這一點,早有所反應。 因而,遼東若是向朝廷要人,朝廷也為難!況且,遼東此地,同樣偏僻苦寒,即便是罪犯流放,只怕也不愿來此,而眼下尚不安寧……” “殿下說得是!”宋雄仍舊頷首,對劉旸道:“殿下所言,老臣都知曉。然正因如此,才當充實遼東,以固統治,遼東破敗,百廢待興,若無人口,如何振興? 另一方面,遼東同西北地區一樣,去中國,不服王化久矣,當地各族百姓,包括漢族遺民,對大漢并沒有多少敬服可言。 過去的十多年,陛下之所以通過各種政策機會,移民實邊,填充西北,正欲重揚威澤,以固本培元,加強大漢對舊地的控制,大漢民眾,就是最重要的根本。 比起西北,東北的情況要更加嚴重一些,畢竟有遼國近五十年的控制影響,供三代人成長,若欲其重新歸化,需要付出的代價與時間要更多。 因此,老臣以為,不論如何困難,朝廷都當充實遼東!” 宋雄這番話,算是有理有據了,也考慮到歷史遺留與現實條件,總之就一點,得加人!于公而言,當然是為了加強大漢對遼東的統治,于私,他這個堂堂的遼東布政使,所轄官民人口,總不能一直不如中原的那些人口大州府吧。想要做事出政績,也需要人口。 宋雄講述時,劉旸也是下意識地點著頭,表示同意其觀點,琢磨了下,問道:“宋公來見我,應當有些想法吧,可擬奏一份條陳,若可行,我當代為呈報中樞與陛下!” 聽此言,宋雄老臉上頓時笑開了花,他不就是想要尋求太子的支持嘛。同樣一份奏章,由太子呈遞上去,比他的分量可重得不是一星半點。 從袖中掏出一份奏章,宋雄恭敬地呈上,說道:“臣來之前,擬寫了一份奏疏,請殿下過目!” 劉旸接過閱覽,越過那些描述充實遼東人口必要性的話,著重瀏覽具體措施,但看到第一條,眉頭就皺了起來。 宋雄的意見,共有七條,圍繞著充實以及恢復遼東進行建議,制定相關政策。尤其在吸引來人方面,打算出臺諸多優惠政策,核心便是,免費分配土地,官府提供安置費用以及各項幫助,并進行大規模的免稅。 以十五年為期,包括兩稅在內的所有正稅,一概免除,丁稅廢除,商稅、關稅同樣全部免除,以吸引商賈,增強民間活力?;?,對移民遼東的百姓來說,在十年之內,除了必要的徭役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負擔。 這樣的條件,不得不說,是十分具備誘惑力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朝廷可以配合的,比如對于百姓遷徙,各地官府不能設置阻礙,犯流刑的罪犯,全部往遼東送等等。 當然,真正讓劉旸皺眉的,便是那第一條,宋雄把注意打到了留戍遼東的漢軍身上,他建議,讓這些漢軍入籍遼東,賜與土地,將其家人遷來。 六萬漢軍,就意味著六萬個家庭,幾十萬人口,如果能夠成行,那遼東的人口將直接倍增,只要稍加展望,就足以讓宋雄激動了。 當然,他的胃口沒有那么大,那些來自禁軍的官兵,不敢奢求,也沒那么大的胃口,但留下的邊軍與一些地方軍隊,這些是可以爭取的。 劉旸當然也明白這是個直接有效的辦法,同樣也清楚,cao作難度有些大。軍隊令行禁止,若是讓他們上戰場,去打仗,去送死,都不會有太大的怨言,若是讓他們永久地留在遼東,這就容易產生問題了。涉及到軍隊的事務,當然也就不得不陪上些謹慎小心。 “宋公這份條陳,很有見地!”劉旸仔細將宋雄的奏疏閱完,抬眼看著他,臉上不動聲色,說道:“代還朝之后,我會代為呈稟!” 宋雄觀察著劉旸的表情,雖然并沒有明確的看法,也沒有給出什么承諾,但宋雄仍舊表示感謝:“謝殿下!” 這老家伙,心里也清楚,不可能完全按照他的想法來的,但是,意見已經提了,總能答允幾條吧,總有些收獲吧。 說起來,都到開寶八年了,人口數量,仍舊大漢所追求的治政目標之一,也是制約大漢繼續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根據開寶六年各地上報的人口統計,大漢在籍人口,已有674萬余戶,約4000萬口,在近十年來,大漢民間出現了一大批嬰兒潮,百姓們都是放開了膽子,努力生養。 這個數量,已經屬于快速增長了,比起立國之初,更是翻了兩番不止,要知道在乾祐初年,大漢所轄人口,甚至不滿900萬。 在大漢,并不乏人煙稠密的地方,比如京畿、江浙,甚至有開封洛陽這樣人口百萬的超級大城。 但是從整體而言,大漢仍舊處于地廣人稀的狀態,土地墾殖,十分富余,人口承載遠未溢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動員民眾,背井離鄉,去充實遼東,開發大東北,難度可想而知。 百姓沒有積極性,僅通過官府引導乃至強制推動,效果不會太好,甚至可能事倍功半。此前往西北諸道州以及徙民,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總歸是有辦法的,宋雄的幾條建議,就很好地展現出了吸引力。遼東固然偏僻,但本身的條件并不是太差,過去,每逢中原戰亂,都是士民避難的凈土。 而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更有開發的基礎。但是,宋雄所奏呈的條件,優惠力度太大了,政策放得太寬了,若是同意了,也恐怕會引起連鎖反應,引得其他道州不滿,畢竟,朝廷不能獨重一個剛剛收復的遼東。 劉旸看到了這些,因此并沒有明確表態,最終,還是打算代呈,讓劉皇帝與朝廷諸公拿主意。不管如何,遼東終究是要好好收拾一番的,遼東不穩,那在東北就難有一個良好的統治基礎。 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 “遼東是必須要恢復鞏固的,這毋庸置疑,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朝廷支持,但更重要的,還是遼東官府要有作為,這副重擔,還需宋公辛苦挑起??!”結束會面前,劉旸一臉鄭重地,向宋雄說道,還以碗中羊奶代酒,敬之。 宋雄也十分認真,對碗中熱奶一飲而盡,應道:“朝廷不以臣老邁而重用,必率遼東僚屬,協力同心,共建遼東,不負陛下與殿下囑托!” 對于宋雄的表態,劉旸大表贊賞,同時心中也有少許的異樣,類似的場景,他腦中有不少畫面,不過都是一些臣子面對劉皇帝時的情況,于他而言,這還是第一次。 宋雄心滿意足地告退離開了,劉旸又拿起他那份奏章仔細研究了一番,方才收入一個箱子之中。箱子不大,但十分顯眼,里邊放著的,都是一些重要公文以及他在遼東的一些總結疏議。 沒有歇片刻,馬懷遇再度來報,馬仁瑀奉命來見。于是,內侍再度收拾換盞,以便太子待客。 在過去不久的北伐大時代浪潮中,漢軍上下,涌現出了一大批弄潮兒,有百戰驍勇,有沙場宿將,也有軍中翹楚。 比如馳騁塞北的山陽二田,穩如老狗的王彥超,后起之秀如侯延廣、李繼隆等,但要說表現最為突出,功勞苦勞最能服人的,還得屬馬仁瑀。 遼東屬于此番北伐的主要戰場,而在這片主戰場上,馬仁瑀的表現,可謂貫穿始終。從先鋒東進到鏖戰錦州,從席卷遼東到遼河大戰,再到北取通州,馬仁瑀都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 而馬仁瑀,也在這一系列的戰事之中,表現出其強干的作風與出色的指揮才能,積極進取,勇猛敢戰,攻堅克難。 在這個過程中,也從一個先鋒大將,進步為一名統帥,贏得了太子與行營將帥的信任,也不負劉皇帝多年的培養與期望。雖然還沒有對北伐進行敘功論賞,但馬仁瑀距離功成名就,也不遠了。 而此番,在大軍南撤后,遼東守備的負責人,幾經考量,最終也選取了馬仁瑀。即將離開遼東了,馬仁瑀也是劉旸召見的最重要的一名文武。 對馬仁瑀而言,這也是多年苦修,方才修成正果。從少年時期起,就開始在軍中打拼,雖然過程中不乏柴榮的提拔,劉皇帝的培養,也經歷了足足二十二年的時間,才成為一方統帥。 二十二載時光,當初的小馬將軍,該呼之為老馬將軍了,馬仁瑀也人到中年,走向四旬了。當然,從大漢整體而言,三十七歲的馬巡檢使,仍舊是年富力強,屬于國家的中間砥柱。 書房內,看著作風干練、面帶豪氣的馬仁瑀,劉旸嘴角揚起些許笑容,態度愈顯溫和了:“馬將軍請坐!” “謝殿下!”馬仁瑀仍身披戎裝,也不客氣,端正落座,表情肅然,動作干凈利落,靜候太子發話。 劉旸回身,自書案上取過兩樣東西,一份文牒,一份金印,走到馬仁瑀面前。見狀,馬仁瑀立刻起身了,心中疑惑,但表現下意識地拘謹了起來。 “將軍先看看!”劉旸把那份文牒交給他,很是隨和。 馬仁瑀接過,只稍加一瀏覽,表情就有動容,看著劉旸:“殿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