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17節
趙匡胤說著話時,語氣很是嚴肅,見他態度堅決,馬仁瑀看了看臉色平靜的太子,雖心有不甘,還是拱手應道:“遵令!” “明日換人再攻!”環視一圈在坐將帥,趙匡胤道。 “末將請戰!”幾乎再同一時間,黨進與李漢瓊請令。 見二者主動,趙匡胤心下稍安,至少證明兵心可用,士氣并沒有因為城下受挫而大減。不過,目光在黨進與李漢瓊二將身上徘徊了下,趙匡胤還是迅速做出了決定:“明日,李將軍率眾攻城!” “是!”李漢瓊也是個作風強悍的將領,得令,面上竟無任何波動。 黨進有些不樂意,但在趙匡胤下令之后,也不敢質疑,只能悶著腦袋做下。趙匡胤這么考慮,也是有原因,李漢瓊同為燕山邊將,石門軍經其調教,由他帶領石門軍攻堅,在指揮上更有利些。 這些年,大漢雖然從制度上早已改變了兵為將有的風氣,但是,從現實角度上來講,要充分發揮將士的戰斗力,還得靠這些熟悉兵卒的將領。 而黨進雖然被趙匡胤帶著北伐,但其影響主要在禁軍巡檢司內,臨時給他調配兵馬,需要不少的磨合時間,而打錦州是苦戰硬仗,還是需要做更有利的選擇。 “守軍意志甚堅,敵將指揮頗干練,城垣既高且固,火藥竟不能動搖郭城,繼續強攻,傷亡只會更大!這般消耗下去,即便破了錦州城,代價也必然高昂!榮公,還需多作籌謀??!”定下了明日攻城之事,高懷德開口向趙匡胤提醒了。 趙匡胤頷首,神情凝重,他當然有所考慮,目光投向張永德:“地道挖掘情況如何?” 張永德起身,表情也不見輕松,應道:“此地甚為堅硬,地下多頑石,xue攻甚難,開通不易,十條甬道,已然坍塌了三條!” 眉頭頓時鎖死,趙匡胤指示道:“繼續挖,多想辦法,至少要掘至城垣下方!” “是!”軍令不敢違,張永德拱手。 又瞧向韓徽,趙匡胤吩咐道:“韓尚書,軍中積有多少火藥?” 韓徽起身,駝著背,沉聲答道:“約三千桶!” 趙匡胤當即指示道:“分出一半,用作正面攻城之耗,剩下的集中備用!” “是!”韓徽應命,然后稟道:“榮公,昨日又有一批軍糧遭到遼軍進攻,護衛的軍士、民夫折半,五千石軍糧,損折近六成!” 聽到這則消息,趙匡胤臉上頓時掛上了一抹陰云,寒聲道:“護衛的軍校是何人,護糧不力,軍法處置!” 由于遼騎的sao擾,趙匡胤早已加大了對補給線的保護,增調兵馬,而這段時間,遼軍襲擊造成的影響也明顯小多了。這突然又報上來這么大的損失,趙匡胤自然感到憤怒,只覺是負責的軍校護衛不力。 不過,韓徽還是一臉平靜,冷靜稟道:“情況比之此前有所差別,過去,遼軍游騎是小股多出,此番則集中了力量,突然打擊,護衛措手不及,因而有失!” 聽韓徽這么解釋,趙匡胤的表情稍微緩和了些,站到帳中的那張沙盤面前,盯著漫長的遼西走廊,沉思著。 “這些襲擾的遼軍,就如蒼蠅臭蟲,雖難以傷我根本,卻不勝其擾,大軍在此,軍需轉運,不能出差池,針對這些遼軍,還當著力打擊!”高懷德嚴肅道。 張永德建議道:“騎兵攻城無用,可將行營騎兵派出去,打擊遼賊,保障軍需補給!” 趙匡胤對此表示認可,當即拍板:“就這么辦!” 聞此言,黨進來了興趣,請戰道:“我去!” 看著黨進,趙匡胤凝眉道:“遼軍輕騎,倚仗遼西丘陵小徑,行蹤飄忽,來去不定,你不熟悉地形道路,如何能夠領軍反制?” 聽其言,黨進都想問趙匡胤一句,這就是不愿意給他立功的機會了? 而從其所言,這還得從燕山的邊將中挑選將領了,而趙匡胤的目光也落到馬仁瑀、李漢瓊二人身上:“二位將軍可有良將舉薦?” 馬仁瑀考慮了下,說道:“都虞侯侯延廣,作戰驍勇,精于騎射,且從戍榆關已久,熟悉遼西山嶺,年紀雖輕,但極具膽略,可委以重任!” 李漢瓊則惜字如金:“侯延廣可以!” 受到這兩名大將的肯定,趙匡胤的疑慮頓時就打消了一大半,不過兵不可輕與,為求慎重,趙匡胤還是命人將侯延廣召來,親自考察了一番后,下定決心,給他七千騎,將打擊襲擾糧道遼軍的任務派給他。 侯延廣乃是已故魯國公(追贈)侯益的孫子,現年二十五歲,侯益子孫甚多,就屬侯延廣資質最高。其父侯仁矩去世前,就曾言,昌我家門必此子。而父喪未久,侯延廣便脫下喪服,穿上戰甲,參與到北伐事業中來。 見侯延廣年輕,黨進請命隨之,趙匡胤則再度打擊了黨進的積極性,他怕這老將立功心切,喧賓奪主,壓制了侯延廣,那樣反倒會起負面作用。既然決定用年輕人,就給足其發揮空間。 一場會議,群策群議,調整安排,雖然還沒有解決問題,但至少找到了方向,一干老將老帥,調整能力是極強的,也不會為些許的挫折就影響心態。 散帳之后,劉旸將趙匡胤留了下來,以二者的關系,劉旸也有話直說:“榮公,錦州如此難下,如久挫堅城,是否影響大局?” 注意到劉旸眼神中流露出的憂慮之情,趙匡胤臉上綻開一道讓人放心的笑容,安慰著這個青年太子:“殿下不必憂心,戰事才正入佳境,我軍全力尚出其一,攻之雖難,但遼軍守之亦蹙!還需沉心靜氣,從容應對!” 見趙匡胤表現淡定,劉旸的心中少許焦慮似乎也緩解不少,拱手道:“我不知兵,臨機決斷,還需仰仗榮公??!” 有一個充分信任的上級領導,對指揮將帥而言,是很難得的事情。對劉旸之言,趙匡胤沒有其他表示,鄭重回禮:“臣萬死不辭!” “若是王老將軍那里能取得突破就好了!”劉旸目光投向西邊,王彥超領軍北上,勝負未定。 趙匡胤道:“北面地形比之遼西更加負雜,不過遼軍守備不似這邊強硬,王彥超沙場宿將,縱不足進取,至少不慮其??!” 停頓了一下,趙匡胤又道:“郭廷渭那邊,增兵之后,已然向辰、耀挺進,我們這兩軍,只要有一路取得突破,那遼軍布置的防線,都將陷入崩潰。因此,戰局仍舊掌握在我軍手中!” “時辰已晚,殿下觀戰一日,也辛苦了,早些歇息吧!”注意到劉旸臉上的疲憊之情,趙匡胤關心道。 聞言,劉旸搖搖頭,嘆道:“如何能歇得???將士傷亡甚多,我當去傷兵營看看,不能與將士浴血同死,必要的撫慰又豈能吝惜……” 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 時入夏中,開寶八年也快過去一半了,大漢的北伐事業,進行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雙方在長達萬里的邊境線上,展開殊死搏殺。 到五月下旬,戰局逐漸進入僵持階段,從整體來看,大漢還是占據著主動的。畢竟,大漢在國力上的優勢太明顯了,而遼國才經新舊交替的震蕩,一切都難稱安定,就要不得不強行將整個國家都扭轉到戰爭的軌道上來。 而遼國之所以能與大漢扳手腕到如今的程度,既得益其不弱的軍事實力,也因為他有一個年輕卻英明的皇帝,兼有大量具備文武才干的英杰,在國難臨頭的情況下,勉強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但是,不論遼國如何奮力抗爭,雙方在國力上的差距是改變不了的,硬實力上的懸殊是難以彌補的,大漢這邊同樣是精銳齊出,英雄輩出。 戰爭或許具備一定的偶然性,存在發生奇跡的可能,但還是那句話,大漢憑借著雄厚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可以敗一次、兩次乃至三次,只要不傷大局,就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遼國則不行,遭受一次重創,就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隨著戰爭的進行,壓力則是成倍地轉向遼國那邊。 要知道,此次大漢春季出征,對國內的生產都造成了重大影響,何況于遼國。隨著各線戰事的展開,各種戰報陸續匯總到樞密院,劉皇帝甚至有憑國力耗死遼國的決心。 一年打不下,就打一年,兩年打不下,就打兩年,三年……在這種戰爭模式下,遼國扛不過三年,甚至于,就開寶八年,想要順順利利地熬過去,都會十分艱難,這還得在漢軍沒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 論軍事才干,這么多年下來,劉皇帝沒有太多的進步,但是在眼光上,絕對是無與倫比的,像這種欺負人的戰法,他也最熟悉,最喜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劉皇帝也往往穩如老狗。 縱觀整個戰局,自西向東,漢軍處于全面進攻的態勢。河西那邊,博望侯郭進率領一萬步騎西出,挺進西域。 對大漢的軍隊做個排行榜的話,河西軍隊絕對是名列前茅的,甚至能比過禁軍精英,剽悍的民風,高素質的兵源,以及常年的實戰訓練,都造就了河西軍隊的威名。 而郭進此番西出,在兵力上雖然不能算雄厚,但影響是巨大的,帶給西域的遼軍以極大的壓力,從漢軍西征開始,就已經動搖其并不牢固的統治了。 無數勝利造就了大漢帝國的威名,影響早就深入西域,而西域百姓的情況,用一句話就可以形容,苦遼久矣! 有漢軍這個靠山在,飽受遼軍殘暴統治的西域各族人民,膽子也都壯了起來,在漢軍兵進伊州之后,便打著各式各樣的旗號,起義反抗契丹人的統治,東起伊州,西至焉耆,無不望風影從。 其中聲勢最大的,自然是仆勒這個回鶻舊貴族率領的義軍了。在過去近十年的西域風云變幻中,仆勒是個避不開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人與大漢的關系尤其親厚。 劉皇帝都親自接見過他好幾次,對其忠誠、智慧與大義,十分贊賞。近一年半的時間內,仆勒幾度潛回西域,組織起了好幾次反抗契丹人的統治,雖然最終由于實力不足,都被撲滅,未能成事想,沒有能夠掀起大風浪。 但是,背靠大漢,有著大漢的支持,也給了他充足的信心,給他越挫越勇的底氣,不斷重來的機會。 郭進西征之后,最先響應的就是仆勒,當時他正率領幾百仇恨契丹統治的回鶻人在伊州附近打游擊。得益于同大漢的緊密聯系,他對于漢軍的西進也是早有準備,在郭進西來之后,就迅速派人傳播大漢西征,解救西域人民的消息,在遼國統治的西域內部四處拱火。 過去的一年半,仆勒的起義雖然屢遭挫折,但也積攢了不小的聲望,他這一個發力,影響自然快速擴散開來。 并且,這一回有漢軍這個強力的主心骨在,西域各族人民的反抗熱情自然格外高漲。僅仆勒所部,就在半個月內,招徠部卒,擴充到三千多人。 而這三千多人,在配合漢軍進攻伊州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朝廷對于河西軍,并沒有硬性的目標要求,但是作為領軍的將領,郭進自然不愿當配角,做個看客。 想要在西域有所建樹,那伊州是必取之地,郭進領軍,自瓜州北上,直趨州城。對于如何攻取伊州,郭進早有計議,很簡單,里應外合。 在仆勒的配合下,兼以城中內應,以及早就對契丹統治不滿的居民,只花了三日的時間,就予以伊州的遼軍致命打擊。 伊州城破,城中的三千遼軍守兵,全數被殺,一個都沒逃掉,動手的,當然是那些西域人。經過削減,這些年,遼國在西域布置的兵力,只有不到三萬人。 三千卒被殲滅,對于遼國在西域的防御,毫無疑問是個重創,在有限的兵力下,想要守備偌大的西域,遼軍的形勢可謂嚴峻。 并且,伊州的告破,也算打開了漢軍西征大門,而郭進所統率的兵力,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仆勒所部,直接收編,更有伊州附近的義軍、部民,踴躍參軍,一起匯聚在大漢的旗幟下。 可以說,漢軍的西進,徹底點燃了常年飽受欺壓與盤剝的各族人民反抗的熱情,復仇遼國,打契丹人,他們格外積極。 當年西州回鶻有上百萬的國民部眾,經過遼軍的征服,人口銳減,只余不到四成,再兼近幾年社會動蕩,契丹人的持續壓榨,繼續減少。 即便如此,剩下的幾十萬人,暴動起來,也足夠遼軍喝一壺的。而這,也是郭進以區區一萬步騎,就敢打西域最大的依仗,伊州的輕松攻陷,就是證明,而打下伊州,也成功地撬動了整個西域的大局。 隨郭進之后,當年大量外逃河西的西州遺民,紛紛向河西官府請求,自備武器、戰馬、口糧,返回西域復仇作戰。 面對這些西州遺民的熱情,河西官府自然表示歡迎,不過他們做不了主,還是盧多遜魄力十足,先斬后奏,同意這些人的請求。 于是,又給郭進西征,增加了三千多名作戰意志堅定的戰士,等到進入五月,郭進的西征軍已然壯大到超過三萬人,并且兵臨高昌城。 而此消彼長之下,西域遼軍的情況則日趨惡劣,他們不只要面對郭進所率漢軍主力的進逼,內部則是全民皆反,一片沸騰。 廣大的西域境內,除了幾座主要城市,剩下的鎮甸、村莊,不是被西域人占據,就是在漢軍的控制當中。尤其是西域人的報復行為,殘忍而血腥,幾乎把當年遭受的苦難十倍百倍地還了回去,逼得遼軍不敢分散。 西域遼軍,不知覺間,陷入了當初耶律斜軫西征時回鶻國的窘境,只能困守衛城郭,而城市之外,全部淪陷,無力作為,只能任由漢軍馳騁。 而在此危局之下,遼軍內部也產生了矛盾。遼國負責西域軍政主要有三人,安撫使耶律伊賴哈,招討使耶律沙,以及被排斥出遼國權力中心的魏王耶律敵烈。 耶律伊賴哈是遼先帝耶律璟的心腹,耶律沙則是久經沙場的大將,三個人意見十分不統一。耶律敵烈主張集中力量,主動出擊,消滅郭進率領的漢軍主力,在敵烈看來,只要擊敗了漢軍,其他西域義軍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不足為大患。 耶律伊賴哈與耶律沙則持明確的反對意見,耶律伊賴哈堅持該死守,以待局勢改變。而耶律沙則要果斷些,他認為西域已不可守,該有所取舍,具體的措施,就是將龜茲、高昌放棄,保存實力,收縮到北面的輪臺、北廷,將天山以南的地盤讓給漢軍。 相比于南北,由于地理上的優勢,遼軍對北部諸城的控制要有力些。不過,他的意見,遭到了反對。 耶律伊賴哈主政西域的這幾年,感西域凋敝,人情大擾,民心動蕩,各族人民積壓著對大遼的仇恨,已經在著手恢復經濟,發展民生,并且取得了一些進展。 然而,天不遂人愿,漢遼大戰,漢軍西征,徹底打破了他的計劃。再加上,遼國西征造成的歷史問題,積壓已久的民族仇恨,是難以化解的。 在這種矛盾意見中,遼國在西域的局勢,自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而郭進,在這種形勢下,準備充足之后,也打算發起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高昌之戰。 在樞密院收到最近一封西域戰報中,郭進表示,一個月之內,天山以南的西州土地,將盡數納入大漢的掌控之中。 西征西域,包括劉皇帝在內,都沒有抱有太大的期望,只一偏師罷了,然而意料之外,對遼戰爭,最先取得突破的,反而是郭進軍。 只占盡天時人和,便已無往不利! 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 相較于郭進軍在西域的紅紅火火,揚威域外,萬眾影從,另外一路河西軍,則多了幾分慷慨與豪邁。當然,也更加艱險。 王彥升率領上萬河西鐵騎,自肅州出發,北出居延澤,帶著無畏的勇氣,沖破艱難險阻,涉越大漠流沙,深入遼境上千里,兵臨燕然山,直接威脅遼國西北路招討司。 這是數百年后,來自中原的軍隊逞威漠北,大漢的玄旗飛揚域外。遼國地域廣袤,東西萬里,但地廣人稀,遙遠的西北雖然一直處于歸屬治下,但統治薄弱,控制能力有限,當地部族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這些年,大漢派出了大量的細作,對遼國統治下的諸部族進行收買、調撥、分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唯獨漠北,鞭長莫及。而漠西地區,哪怕沒有過多的小動作,經過這么多年的風云變幻,控制力也在減弱。 因此,遼國設置有西北路招討司,加強對廣大的西北地區影響。當年西征,所動用的軍隊,大多來自于西北的諸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