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517節
太廟前,法駕儀仗齊備,衛士立班,一應文武勛爵,皆冠冕朝服,依次在列,規?;趾?,場面莊嚴。祭祀的典禮,流程繁瑣,氣氛嚴肅,既考驗心性,也考驗體力。 若是換作十年前,心中實無所忌諱的劉皇帝,對這種流程儀式,只會蔑視,只會厭煩。然而,到如今,他卻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享受著這一切,覺得這些規制,是那樣的親切…… 說起來或許奇怪,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帝位的穩固,隨著權威的膨脹,劉皇帝內心的敬畏感反而更足了。當然,或許也在于劉皇帝意識到了,作為一個君主專制的帝國,這些制度、儀式的東西,也正是他天子權威、帝王意志的體現。 年紀越大,劉承祐越喜歡他的臣民遵守規矩,安分地臣服在大漢的管理體系之下,做他劉皇帝的順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作為凌駕于一切之上,權力無限大的皇帝,也逐漸把自己束縛起來,按照規矩制度行事,為天下表率。早年的時候,劉皇帝還會做出一些任性出格、以皇權凌國法的決定與事務,但如今,這種情況也越來越少了。 華麗的朝服,尊貴的帝冕,加諸于身上,十分沉重,恰如背著江山社稷之重,讓人如負千鈞,讓人喘不過氣,不過,對如今的劉皇帝而言,他的體魄,他的肩膀,他的意志,都足以承擔起這份重任,足以主導國家的運轉與發展…… 祭典在司禮張昭的指導下,逐漸展開,致辭、祭拜,一板一眼,一切都進展得十分順利,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這樣的氣氛下,所有人都被束縛著,恭敬地遵從著禮制,不敢有絲毫逾越失儀。 跪在蒲團上,身處萬眾簇擁中,劉承祐那挺直的身板卻顯得有些孤高,凌駕于所有人身上。在這個時刻,都只能望其背影,皇室、宗親、公卿、大臣,所有在常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似乎都只配匍匐在他腳下。 凌然于萬物,劉皇帝突然有種將整個天下都踩在腳底的傲然。這是種矛盾的情緒,他既敬畏于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卻也自傲自己能夠掌控之。 實際上,此時的劉承祐,對他祭拜的這些先祖,并不怎么感冒,更無多少敬畏之心。太廟之中供奉的祖宗,由遠及近,共計五尊,文祖劉湍、德祖劉昂、翼祖劉僎、顯祖劉琠,以及高祖劉暠。 當然,在劉皇帝看來,除了劉知遠之外,其他的先祖都是充數的,并且,今后該處c位,接受后世之君及天下臣民祭奠供奉的,該是自己…… 禮成之后,劉承祐率先起身,龍袍一擺,霸氣側漏。張昭請示,是否繼續,大概瞄了眼,所有人斂容束手,但疲態難掩,這是可以想見的,像這樣莊嚴的典禮,前后那么長時間,不論精神還是身體,都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 包括劉皇帝自己,也有些疲憊,不過,一切的流程早有安排,劉承祐也不喜歡被打斷。于是,直接平淡地吩咐,移駕昭烈廟,祭奠將士。 昭烈廟營建于乾祐十二年,前后歷時半載,征發勞役上萬,費錢二十余萬貫,按照劉皇帝的意思,用以紀念所有為大漢的建立發展、保衛開拓所犧牲的將士,每歲兩祭,以慰英靈。 其中,最大的一項工程,是勒石記功,有突出貢獻者,記其名并敘其事,而不論官兵,只要陣亡者,都刻名于碑上。到開寶元年為止,上追及天福十二年(947年),整整十六年的跨度中,得以刻名于昭烈廟的大漢將士,已達二十一萬三千七百八十九人。 這也代表者,在這十六年中,實實在在地有二十多萬將士,為大漢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生命。并且,由于國家初年時間久遠,統一不方便,或者檔案資料管理不善,難免有遺漏的,以及因早年制度不全、掌控不力而瞞報的,真實的數字,還要更多。 昭烈廟的建立,對軍隊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得軍心,將士對皇室以及國家的認同感也進一步提升,一個靈魂的棲息之所,對于精神層面的鼓舞,忠誠的加持,人心的凝聚,作用尤其明顯。 因為比鄰太廟,移駕昭烈廟,并沒有費太多時間,然而,按照整個流程走下來,等同樣莊嚴肅穆的祭祀典禮結束,也消耗了近一個時辰。 時至正午,劉皇帝終于開恩,給眾人以休息的時間。對于所有人而言,能夠參與大典,是地位與榮耀的體現,但同樣卻是個受罪的過程,不過,很多時候,精神的亢奮是足以降低身體的煎熬的。 考慮到很多人,為了保證祭典的嚴肅性,避免意外,都未進食,哪怕到中午,仍舊苦苦熬著,似乎就等著晚上的御宴。劉承祐并非一個不體恤下臣的皇帝,于是讓人準備了一些飲水干糧供應。 祭典結束之后,稍事休息,御駕起行,前往閱兵。劉承祐過去閱兵,或在禁軍兵營,或在開封宮苑,或在皇城之前,不過此番又有所調整,改成了一場軍裝游行,自三衙禁軍中,挑選了三萬馬步軍將士,整裝齊備,按照既定路線,巡遍東京的主干街道,向京師士民展示大漢的軍威。 同時,于汴河岸邊,檢視水軍的cao練,當然這是表演性質更重的儀式。當檢閱完軍隊之后,御駕返回皇城,皇帝親登宮闕,接受萬民的參拜。 皇城以南,原本遺留的大片用以擴建皇宮的空地,早已改造成一片廣場,萬眾云集,百姓比肩繼踵,吐氣如云,揮汗如雨,氣氛始終維持著高潮。匯集的東京士民,足有二十萬之眾,這幾乎占據著開封城內四分之一的人口。 因為人數過眾,開封府以及巡檢司,專門設卡,將百姓攔截分流,否則皇城前的廣場也難以容納熱情蜂擁的東京百姓。這幾乎是一場全城的狂歡,各家各戶,喜氣洋洋,城內酒樓、飯館、茶肆、伎坊,都是賓客盈門。 開封城的繁榮與活力,似乎一下子爆發了出來,不論貴賤貧富,在國家意志的驅使下,都展露歡顏,為皇帝歡呼,為國家高歌,也為自己祝福。 站在高聳的城闕上,劉皇帝俯視著皇城前,密集的身影,攢動的人群,享受著他們熱烈的歡呼,雖然無法看清他們的樣貌,但從那如海潮一般震撼的萬歲呼聲中,他感受到了一種近乎信仰的狂熱,他實在忍不住陶醉于其中…… 第13章 舉城同歡 夜幕降臨,京師逐漸被黑暗籠罩,然而,黑夜也無法消減東京士民的熱情,幾乎每條街道、牌坊間,都掛著燈籠,由專人逐一點亮。而御街之上,更是色彩紛呈,大量的花燈,釋放著絢麗的光芒,交相輝映。 于是整座東京城,是萬家燈火,一片通明,密集的燈光,點綴著都城,將之變成不夜城?;食窍掳傩?,已經逐漸散去,當然,仍有不少人逗留于此,或叩拜,或祝福,或歡呼。平日里,一般的平民可不敢也沒機會到這皇城下,大膽瞻仰皇城,感受皇家的威嚴。 離開的百姓,也并非都回家,他們中間,有極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走街串巷游市,呼朋喚友,縱情其間,到酒樓吃酒,到茶館聽書,到伎場觀舞,到樂坊聽曲…… 這注定是個全城同歡的日子,不論貴賤,不論貧富,不管漢夷,只要待在開封城的人,都在這種舉國同慶的氛圍中,用各自的方式慶祝著。哪怕最窮的百姓,也換上一身新衣,再不濟也要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凈凈,哪怕是乞丐,嗯,東京不允許存在乞丐…… 而得知了開封的慶典,在當日,更有十數萬的百姓,聞訊趕來,參與盛會,一覽典禮。開封的在籍人口,已然突破了七十萬,然而若算上那些寓居的官吏、商旅、士人、苦力、外夷,人口百萬,早已不只是一個虛指了。 東京是座開放的城市,除了漢民之外,還有超過五萬的異族商人、平民,幾乎囊括所有同大漢有聯系的族群,尤其是西北的回鶻、黨項、吐蕃人,在十多年中,陸續被吸引至東京,然后逐漸定居下來,甚至有不少人取得了開封的戶籍。 因此,在開封的大慶之中,還能看到各具民族特色的慶祝方式,胡音胡舞,南腔北調,一點都不顯得突兀,早已融入到了這座城池之中…… 夜色愈深,燈火越亮,京城則越熱鬧,百萬道人聲,百萬個愿望,百萬種祝福。綠草的清新,春花的芬芳,以及濃郁的酒香,交織在一起,彌漫在空氣中,整座城池都似乎迷醉了。 今夜的開封,是真醉了,估計,這一夜的酒水消耗,就得有幾十萬斤。 在開封,宵禁制度早已被廢止,然而,像進行這樣一場全城聯歡,對于開封的管理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上百萬人的狂歡,秩序的維護尤其重要,而最感壓力的,莫過于開封府了。 事實上,因為在過往的慶典中,總少不了出意外,甚至發生過一次東京大火。因而,考慮到此番規??涨?,開封府尹高防是提前做好了維護準備工作,開封府內所有的職吏,當差的、吃糧的全部分派出去,幾個主要的屬吏,更是各自負責一片區域,在慶典以前,更對城內治安進行了一次綜合治理,對于一些不法勢力,重拳出擊。 僅靠一個開封府,是無法掌控全城秩序的,巡檢司的三支禁軍,也幾乎是全軍出動,站崗巡邏,彈壓治安。當然,考慮到這些人員的辛苦,朝廷特批,假期、賞錢,都有豐厚的賞錢。 在舉城俱歡的背景下,漢宮之內,一場真正的盛會,方才真正展開。 作為漢宮的正殿,舉行大典、朝會等大事的場所,如今的崇元殿,已經顯得小了,不夠宏偉,不夠壯麗,甚至空間都不夠,不足以承擔當下大漢帝國之威嚴。 食案,一直從崇元殿內擺到殿外,由梯臺,一直綿延到殿前廣場,僅圓桌就擺了一千零八十桌,而與宴的文武、勛貴、使者以及隨他們赴宴的家人,簡簡單單地就突破萬人。 楊邠與蘇逢吉自然也在宴間,今日一整套的典禮儀程他們都親身經歷了,見識了,以他們的老胳膊老腿,也是夠嗆,然而卻難以掩飾內心那股莫名的沖動。 尤其于楊邠而言,雖然與劉皇帝有權力的沖突,有政治分歧、理念沖突,但他終究是大漢的開國元勛,在國初的那一兩年,還真是靠著他與王章那干人,費心地維持著大漢并不牢固的統治。 對于大漢,不能說楊邠毫無忠誠,那份感情還是有的,何嘗不希望它富強繁榮。只是過去,經歷三代的紛亂不休,已然難以想象太平安寧繁榮的世道究竟是怎樣的,只能按照自己的理念與方法,去嘗試努力。然而如今,他終于看到,雖然并不是經他手實現的,但情緒也難免高漲,心潮不免澎湃。 兩個人得幸,位在崇元殿內,只是個偏僻的角落,不是聚光燈所在,與御座之下,更仿佛隔著千萬重山那般遙遠。然而,換個角度,再看待這一切,自是別有一番感慨。 大殿之內,人聲鼎沸,身處其間,亦被金碧輝煌所包圍,不知是否為錯覺,皇城外東京士民的歡慶之聲仍能聽到?;食乔?,那幾十萬眾簇擁,爆發出對皇帝的歡呼,那排山倒海般的氣勢,至今猶讓蘇逢吉感到震撼。 “生逢亂世,長于紛爭,空活六十余載,何曾料想此生猶能見到如此光景?”蘇逢吉不由嘆道,語氣間竟十分地動情:“煙火人間,太平盛世,莫過于此吧!” 蘇逢吉這番感慨,也是發自肺腑,他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在天下板蕩、戰禍頻仍、王朝更替的紛亂之中成長起來的。當年,輔助劉知遠,求的是榮華富貴,卻少安國救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 劉知遠崛起于河東,奪取天下,乃時勢使然,蘇逢吉這樣的人也跟著一飛沖天。當由一州之才,而主國政,掌管天下大權時,蘇逢吉當想的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想的是借手中權柄,營私舞弊,大飽私囊。 那時候的東京,也代表著整個天下的氣氛,壓抑、蕭條、凄涼,衣不足暖,食不果腹,民有菜色,人心各異,整座城池仿佛籠罩在一片暮色之中,那樣的景象,卻一點也不突兀,幾乎所有人都習慣,世道本就那樣…… 然而如今,回朝之后,所聞所見,將蘇逢吉腦海中的固有印象徹底打破。開封的繁榮,百姓的安定,民心的依附,已完全像書中描述的那般。 說來也是挺有意思的,蘇逢吉也是讀書人,談不上博學,也算多聞。過往在劉知遠面前時,大談歷史,談天下,談治國,然而真正做起來的時候,卻似乎從不相信國家能恢復安寧。 “蘇兄,為這大漢盛世,稍后你我當共浮一樽,同醉一場,也不枉當年之豪情意氣!”看著蘇逢吉,楊邠慨然道,老臉之上,閃過一抹激動。 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 崇元殿內,同樣是人生百態,事實上,從座次的安排就可以看出,今后這些大漢文武公卿的地位如何了。似魏仁溥、慕容延釗、高懷德、向訓、趙匡胤幾人,顯然是第一等的,不管是爵位,還是實權。 當然,還有一些功成名就、德高望重、地位超然的人,比如符彥卿、安審琦、郭威。趁著大典的機會,退隱離京已七年多的郭威再度回來了,是劉皇帝主動下詔召他回來,大漢的功臣之中,怎能沒有郭威的一席之地。 并且,此番回來,也基本不用再回堯山老家修身養性,享受田園生活了。到如今,劉皇帝對郭威已完全沒了戒心,沒有那必要,甚至于,對這河東元勛、開國功臣以及自己的丈人,劉皇帝心理上還有少許的愧疚之情,畢竟在政治盛年,被自己逼得退隱…… 此時的大殿之中,與會的貴族、大臣們都在熱情交流著,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氣氛十分融洽。符彥卿、安審琦、郭威三者也聚在一塊兒,在場的外臣之中,也就他們三人身份、威望、地位最高了。 皇帝還沒到,因此,氣氛雖然熱烈,但始終差點勁兒,酒菜早已備好,碗筷也已擺好,但沒人敢動,都等著主角的到來。只有在殿側的禮樂隊伍,奏著那輕快歡樂的曲調,給這場大漢最高等級的精英盛筵助興。 在楊邠與蘇逢吉抒發著胸中感慨,期待著一醉方休時,郭威悄然之間走了過來,拱手一禮:“楊公、蘇公!” 見狀,二者趕忙相互攙著起身,回禮:“老朽見過邢公!” “切莫拘禮!郭某可不敢當!”這么多年過去了,郭威仍是他一貫的謙和寬厚表現,趕忙探手扶著二人。 注意到二者蒼髯朽面,目光放在楊邠身上,郭威感慨道:“二公歷經辛酸,嘗盡冷暖,而今得赦,再返朝闕,苦盡甘來,可喜可賀??!” 說起來,在漢初的政壇上,楊邠是風云人物,素來專橫固執,但對郭威,卻還是很友善的,十分看重,二者之間一直很融洽。當然,這未嘗不是郭威經營關系的結果。 不過,當年之事已不可追,如今的現實則是,郭威是大漢國公、皇親國戚,雖退居幕后,但地位崇高,家族顯赫。而自己,只是個方遭赦免的罪人,連踏足這崇元殿都是皇帝特別的恩旨。 因而,當面對郭威這張熟悉而又陌生的謙和面目,楊邠的心情很是復雜。不過嘴里,還是一臉平靜地應承道:“老朽本一罪徒,幸陛下寬宏赦除,今夜得以踏足宮闕,確是幸事!倒是邢公,風采依舊,十數年而氣度不改,令人心折??!” 從楊邠的表現就能看出,這老兒心中,實則還是有一種堅韌,一股傲氣。 “楊公謬贊了!”郭威笑了笑,指著自己鬢上的白絲,說道:“人既已老,不復當年了!” “二公且稍坐!”郭威本只為打個招呼,因此面上笑容不減,語氣仍舊溫和,說:“開國元勛,當年舊臣,日益凋零,已不剩幾個人了。今日,既是國家大典,也是我們這些老朽重逢,實足喜之,稍后開席,我們當痛飲一場……” “一定!一定!”蘇逢吉露出笑容,應付道。 楊邠也點了點頭。 并沒有讓眾人等太久,劉皇帝換了一身輕便的龍袍,黑錦打底,上繡山河日月,涵復萬物,再加上鎏金的祥龍,張牙舞爪,沉穩之中透著一種肆意張揚,仿佛襯托著他此時的心情。 這一整日的禮儀流程下來,素來以精力旺盛而著稱的劉皇帝也是累得夠嗆,因此,登上御座,看著仍舊展露出興奮神采的貴族大臣們,劉承祐著實好奇,他們哪里來這么好的精力。 殿中安靜了下來,所有人各居其位,齊整地向劉皇帝行禮,由殿內到殿外,由墀上到墀下,一時之間,除了那些宿衛的禁宮衛士,整個崇元殿再沒有挺身直立的人。至于劉皇帝與太后,這是坐著的。 場面一下子變得肅穆,與空氣中彌漫著的酒菜香味有些不襯,嚴謹的致辭,肅穆的發言,在今日一系列的典禮中已經做過了。因此,劉皇帝大手一揮,以一種輕松的語調,朗聲道:“眾卿免禮!今日是歡悅之日,今夜是喜慶之夜,都不必拘束了!” 說著,還故意嗅了嗅,笑道:“這滿殿的酒香菜香,可不當辜負了!” 偏頭朝著喦脫示意了一下,然后這宦官,放開嗓子,大聲宣布,陛下有諭,眾臣入座,開席! 當然,像這樣的宮廷宴會,酒宴永遠不是真正的主題,開宴之后,劉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當著眾臣的面,表揚平南的將領。 因為國家大典的緣故,使得最后平定天下的將帥們的光芒被掩蓋不少,也沒有專門舉行一場慶功宴,但是,劉皇帝也不會忽略此點。 一共兩名將領,作為代表,接受皇帝的慰勞、贊賞,尹崇珂與史延德,一個代表江淮大軍,一個代表嶺南將士,劉承祐親自向他們敬酒。 此番慶典,劉皇帝雖然召回了大量的外臣,但還是有很多人,未能歸來,比如坐鎮靈州西北巡閱使柴榮,坐鎮蘭州的鄭國公史弘肇。還有平南的將帥,潘美鎮撫兩廣,配合歸治,李谷、石守信坐鎮金陵,趙延進、張永德進駐杭州,曹彬在洪州,劉光義駐福建。但在國宴上,也是不可能遺忘他們的,并且最先提起的,就是他們。 為了表彰平南將士的功勞,除了必須的賞賜之外,就是這一曲《凱旋令》,一場劍器舞。由出身南方的周淑妃領舞,伴有五十名身段優美的舞姬,不著紅妝著武裝,展現著別樣的美感,同樣渲染氣氛,振奮人心…… 待一曲舞罷了,在萬眾矚目之下,就如過去每一場御宴一般,劉承祐手執酒盞,站在御階上,以一種俯視蒼生的姿態,發言了:“朕年十八以登宸極,御天下,雄圖大志以討不臣,定諸國,除割據,今初平宇內,稍安四海,雖不敢自負大業,卻也堪稱建樹。今與諸卿共宴,舉國同歡,以酬十五載之苦功!謹以此杯,與諸卿共勉!” 一飲而盡,劉承祐繼續開口,冷峻的面龐間,再度流露出一抹笑意,也終于提到所有人最感興趣的事情:“南北復于一家,四海歸于一統,此非朕一人之功,而是乾祐年來,無數仁人志士,英才豪杰,戮力同心,群策群力,乃有今日之盛。策勛定爵,更為應有之義,不負功臣!” 并沒有大談特談的意思,劉皇帝簡單地說了兩段話,飲了三杯酒,然后自歸御案,安然落座。然后手一擺,呂胤與石熙載兩名近臣,分左右立于御前,各執一詔,準備宣讀。而在兩人身側,各有數名內侍,每個人手里都端著一盤疊得高高的封賞詔書,這些東西,尤其吸引人眼球。 “太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慕容延釗,勇略果毅,鎮靜忠誠。收取潞、澤,東出太行,追逐契丹,大破欒城,東略江北,南取荊湖,北定燕山,戰績彪炳,武功卓著,封衛國公!” 第一個慕容延釗,也代表著,這是劉皇帝欽定的乾祐第一功臣,這哪怕是一直表現得心如止水的慕容延釗,都不免激動。cao著他衰弱的身軀,感動地拜倒。 “中書令、廣政殿大學士魏仁溥,器宇寬宏,廉慎守法,克己奉公,追隨國家十六載,盡忠王室,建言獻策,殫精竭慮,以安天下,封虞國公!” 由此,武功以慕容延釗第一,文治以魏仁溥第一,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一段段對乾祐功臣的封賞,從呂胤與石熙載嘴中宣講而出,很快,二十四人“歸位”。 二十四名功臣,二十四位王公。 第15章 名單 乾祐二十四功臣,如題羅列! 乾祐共計十五載,這是華夏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是英才匯聚、豪杰并起的時代,他們投效在大漢帝國的旗幟下,遵從劉皇帝的指揮,結束亂世,成就大業,開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