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75節
注意到父親的表情,心中稍安,留紹基當即問道:“未知情況如何?” 關于留從效覲見目的何在,留紹基自然是清楚的,沒錯,就是納土,打算把留氏所轄的泉、漳二州的土地、百姓獻給朝廷,從此歸治大漢。 父子倆邊走邊說,留從效道:“天子沒有直接應允,讓我先回下處,等其答復!” 聞之,留紹基微訥,有點意外:“難道天子對泉、漳二州不動心?” “怎么能不動心,當今天子,乃是大有為之君,必行大一統之事,我主動獻土,心中豈能不喜?”留從效說道。 “那為何不納?”留紹基不解。 看著養子,留從效心中暗嘆,終究還是太年輕了,嘴里則說道:“不是不納,只是尚需考慮罷了!這也是天子明智冷靜的地方,泉、漳地區狹小,周遭是三方勢力,與朝廷所轄之土,終未嘗接壤??!倘若直接接受了,只怕會引起南方局勢變動,對于方經大戰的朝廷而言,是不想平添枝節的!” 聽其解釋,留紹基若有所思,提出疑問:“既然如此,那父親為何還要執意獻地?” 這,大抵就是政治智慧了吧。留從效是不吝惜對后人進行調教的,說道:“天下大勢,早已在漢,在取得對遼北伐的重大勝利后,統一的局面,已然不可逆轉,縱然有所波折,也無妨大局。 自古以來,北方一統,豈有江南能孤存的。如東吳不能抗西晉,南陳不能抵楊隋,更何況以如今四分五裂的江南諸國,豈是上據川蜀、中扼荊湖的大漢朝廷的對手? 至于泉漳,彈丸之地,早晚為朝廷所并,豈能還有割據的奢求?既是早晚之事,自當宜早不宜遲!不論朝廷納與不納,至少讓天子明白我留氏的心意!” 留從效這番話,可謂極具見識了,看事情也比較透徹。也是閩國滅亡后,割據泉漳的這些年中,讀了不少書。而對于這些,留紹基是一時難以吃透的。 出得皇城,待上車駕后,留紹基還是忍不住開口了:“父親,當真決議獻地?” 聽出了他言語中的異樣,端坐著,瞧向他:“怎么,舍不得了?” “泉漳畢竟是你櫛風沐雨,方才創立的基業,又苦心經營,方有如今的安康,就這般獻給朝廷……”留紹基語氣復雜。 聞之,留從效先是笑了笑,爾后逐漸變得嚴肅,說:“我留氏一門,血脈單薄,將來可承家業者,也只有你們兄弟了。泉漳二州,可為晉升之資,籍之光耀門楣,興旺家族,然如將之視為私產,抱有不當有之妄想,將來必遭禍患。 有一言,你當謹記,不論此番朝廷納或不納,對朝廷,都當恭順臣服,那么借著獻土的功勞,朝廷亦當厚待我留氏,保我家族綿延興盛?!?/br> 見留從效說得嚴肅,留紹基不敢怠慢了,立刻拱手應道:“兒必當謹記!” 形容再度松弛下來,留從效又輕笑道:“吳越國的實力,可比當初的閩國強多了,江淮勢盛之時,都難以滅之。然而,自錢繆時期起,不論中原如何更替變化,始終恭順臣服,小心侍候。到當今之吳越王,則更加徹底。 你道為何,卻是錢氏知道,統一之勢既成,憑借吳越,萬難抵抗大勢,逆流而行,終有覆滅之憂!倘若將來王師南下,削平江南,吳越豈能抗拒? 泉漳雖小,但我留氏若首倡獻土歸朝,這其中的意義,可是非同一般??!” 說這話時,留從效老臉上,竟然流露出一種狡猾的色彩。嘴角稍稍勾起,玩味地道:“我眼下倒是好奇,獻地的消息一傳開,吳越又會是怎樣的反應?” 在原本的歷史上,雖然也有漳泉獻地的事情,但那已是將近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并且,天下南漢、南唐先后覆滅,天下只余漳泉、吳越這兩塊邊角料,給趙光義長聲望用罷了。 然而在劉承祐的時代,時代的脈絡出現了偏差,十多年的時間下來,歷史大局完全崩壞,統一進程提速,一場北伐大捷更是震動天下諸方。留從效有此主動意愿,倒也不出奇。 而在皇宮內,漢帝劉承祐也在考慮著此事。至于他的態度嘛,是既感欣慰,又感頭疼。欣慰留從效能有此覺悟,至于頭疼的一方面,就如唐、粵之事一般,眼下他要的是安定、平靜,不要起波瀾,最好天下承平,四方無事。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波瀾不斷。留從效那邊,哪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的進獻,著實不是時候。 留從效能看出的東西,劉承祐當然也清楚。恰如其言,接受獻地容易,但那畢竟是一塊飛地,在短時間內想要全面接手二州軍政,化為漢地進行管轄,可不是靠嘴就行的。同時,也需考慮南唐、南粵、吳越的反應,雖然他們的反應并不重要。 早年大漢也有過一片飛地,澧州,然而當時背靠的是荊南,離大漢并不遠,泉漳的情況則不然,那可飛得老遠。 另一方面,腹黑點來考慮,區區泉漳,彈丸之地,縱使其不獻,待到將來,大漢取會有難度?倘若全盤接收了,還得多考慮其既得利益者的感情,哪有武力加之,來得更徹底? 不過,對于留從效這番聰明、識時務的表現,劉承祐還是很認可的,值得表彰。 至于接與不接,在與召來的魏仁溥商議之后,劉承祐決定,暫時保持原狀。召來一名內侍,劉承祐吩咐道:“朕帶回來的方物,不是還剩下一些嗎?吩咐下去,挑幾樣,賜與平海軍節度使留從效!” 又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朝魏仁溥道:“魏卿,泉漳二州,雖然暫時不納,但朝廷可委派幾名干吏隨留從效南歸就職,先熟悉一些民俗政務!此事,卿可稍做安排!” “是!”魏仁溥應了聲,而后遲疑地道:“陛下,這委派官吏,未在臣職權之內!” “哦!”劉承祐面色如常,道:“那就由卿代傳,由吏部安排吧!” “是!”魏仁溥稍微皺了下眉,表情有些肅重。 待魏仁溥退下后,劉承祐還琢磨著此事,嘴角泛起些許笑意:“漳泉獻土,此消息若傳出,不知在京的錢弘俶、李彝殷、高紹基會作何感想!” 第296章 反響 天還未黑,一輛華麗的馬車便自開闊的石板路間駛來,停在雍王府門前,身著王服,氣度沉穩的男子在隨從的侍奉下落地。遣人通報,言及拜謁之事,很快,雍王府中門大開,盛禮相迎。 能得雍王府如此禮迎的人,身份自然不凡,這名男子,正是進京的吳越王錢弘俶。王府正堂,雍王妃親自安排招待。 雍王妃錢氏,如今年紀尚不滿二十三歲,但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懷里抱著一個,其三歲多的長子劉淳跟在一旁,雖然不知事,但黝黑的眼睛注視著他,嘴里甜甜地叫著舅舅。錢弘俶當然讀懂了,露出和藹的笑容,立刻命人把禮物奉上。 “妹夫還沒回府嗎?”注意力放到雍王妃身上,錢弘俶起了個話題。 “有些公務耽誤了,九哥不妨暫坐,我已命人備膳食,待大王還府,可一并用膳!”錢氏的聲音很柔,一副嫻雅的樣子,極具涵養。 只是,嫁到北方多年,原本的吳儂軟語,也有所改變。雖然兄妹,但關系還真沒有過于親近,錢氏可是在初及笄,就被當作政治犧牲品送到開封的。 這一次,還是錢弘俶進京以來,第一次單獨會見錢氏,不得不說,有種生疏感。錢氏秀麗的面容間雖然帶著笑意,但目光始終平靜如水,見狀,錢弘俶不由嘆道:“這么些年,讓你孤身在異國,委屈你了!” 聞言,錢氏搖了搖頭,輕笑道:“九哥言重了,生在王侯家,承其恩澤,自當報之。再者,我還要感謝九哥,給找了個好郎君!” 聽她這么說,錢弘俶不由松了口氣,也笑道:“如此便好,想來也是,妹夫的賢名,廣傳天下,自然會善待你。你們夫妻,琴瑟和鳴,相敬如賓,我這心里亦安??!” 聞錢弘俶之言,錢氏終于主動問道:“不知九哥此番過府見大王,因何而來?” 提及此,錢弘俶神情間焦慮色閃過,鄭重地對錢氏道:“實不相瞞,卻為吳越去從,我錢氏一族安危,有求于妹夫??!” 見他說得這般嚴重,錢氏道:“朝廷與吳越,互為姻親,關系一向不錯,九哥何出此言?” 錢弘俶有些意外,問:“這兩日,東京議論紛紛,你竟無所聞?妹夫就沒有和你提及過?” 錢氏道:“若事涉國家大事,大王確未同我說過,我也不便打聽!” 聞言,錢弘俶不由嘆氣,這才把留從效覲見獻地的事情給了講了一遍。要說漳泉獻地,影響最大的,還是真是與之比鄰的吳越國。 事實上,在大漢北伐取得大勝之后,對于南方的幾個勢力來說,何去何從,已經成為了擺在其面前不可避免的問題,雖然還談不上迫在眉睫,但稍有見識者都知曉,為時不遠。 原本是還可以拖一拖的,但是留從效突然來這么一個政治意義重大的舉動,就相當于戳破了那層窗戶紙,不得不直面之。 哪怕錢弘俶還待在吳越國,都可裝作不知道,再緩緩。然而,他此刻就在東京,人家留從效都表明態度了,他錢弘俶確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不說直接做出決定,基本的態度總要讓朝廷知道吧。 但是,難就難在此處,做出決定難,表明態度也難。哪怕錢弘俶自己都清楚,可供他選擇的余地并不多,就是難以開口。 雖然對于中原王朝的政策,是從錢繆時代就定下的,并且祖父的傳世家訓中,對于如今的形勢,早有交待,但真要做出歸附的決定,還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畢竟,錢氏立足吳越,也歷數代,好幾十年。雖然偏安一隅,但國內富庶,民心有依,待在杭州做個逍遙王,才是真逍遙。 不過,錢弘俶也清楚,大漢朝也不可能會容忍一個國中之國存在。待滅了南唐,他又豈能孤存?甚至于,滅南唐,他吳越還會聽命出兵配合?,F實,就是這么無奈。 錢弘俶算是個很明智識務的人了,然而很多事情,就是明知道理,清楚而透徹,但做起來,就是那么難。 是以,這兩日在賓館,錢弘俶是焦慮不安,坐立不定。劉承祐對于留從效所請,雖然有了決議,但并沒有擴散,只局限于小部分高官重臣,之所以未通傳,也是想看看這些人的反應。 錢弘俶考慮良久,終陷其中,得不出什么兩全之法,又不敢直接去見皇帝,思來想去,還是上雍王府,希望能從劉承勛這些探聽一下朝廷的態度。 劉承勛這邊,在回府之前,就聽說了錢弘俶登門的事情,是故,加快了回府的速度。并且,回到府中,看著額凝憂慮的錢弘俶,露出了春風化雨一般的笑容,似乎想要化解其愁緒。 鐘鳴鼎食之家,劉錢二人分主客落座,錢氏作陪一會兒,知道他們有要事相談,主動帶著孩子退下。 二者獨處之時,錢弘俶也不轉彎抹角了,帶著點希冀,問劉承勛:“漳泉獻地之事,不知朝廷是什么態度,能否透露一二?” 迎著錢弘俶的目光,劉承勛一副了然狀,飲了口酒,說道:“漳泉之事,與吳越何干,兄長何以如此焦慮?” 見狀,錢弘俶語氣激動了些,道:“我雖然愚鈍,卻也稍知天下形勢,當今天子乃天下雄主,終有一日,四海歸一,萬方臣服。朝廷如納漳泉,那吳越何以自處?自此消息傳開后,我是心若懸石,茫然而不知東西,懇請雍王教我!” 說著,錢弘俶連敬稱都用上了,情緒波動明顯。見狀,劉承勛抬手做示意狀,仍未直接回而是問道:“既然兄長把天下局勢看得這般透徹,那你當作何決定?” 這話是問到錢弘俶最糾結的地方上了,踟躇幾許,卻不知如何回答。劉承勛這才幽幽道:“此事,陛下尚無示諭,但我可以坦誠地告訴兄長。吳越何去何從,不在朝廷,而在錢氏,在吳越本身,你們的態度,更加重要!” 聞言,錢弘俶若有所思,突然咬咬牙,拱手道:“若朝廷有意納土,我自奉吳越州縣籍冊以獻;若朝廷無意,我當一如既往,為朝廷鎮守東南,年年來朝,歲貢不斷!” 錢弘俶說這話,似乎下了很大決心。劉承勛終于笑了笑,略帶好奇地說道:“兄長既有此志,為何不直接覲見陛下陳述心意?” 對此,錢弘俶尷尬一笑。 劉承勛也不糾結此事,而是認真地考慮了一下,仍以一種寬慰的語氣道:“關于此事,我是做不了主的,也無法給你一個準確的答復。不過,兄長之意,我倒可以做個傳話人,替你向陛下言明?!?/br> “多謝!”錢弘俶面色微喜,趕忙說道。 仔細想想,在朝廷有雍王這么個妹夫,只要不出格,再怎么樣,他錢氏的結果,總不會太壞的。至于好的結果,能好什么程度,如劉承勛所言,得看吳越自己的表現了。 劉承勛琢磨了一下,又道:“兄長也不需過于焦慮,可安心回賓館,等待消息,不必有太重的負擔。吳越與朝廷之間,素來坦誠相待,一切事情,都是可以通過協商達成共識的?!?/br> 或許是自己有些想開了,又或許是劉承勛的話有了作用,接下來,氣氛倒也放松不少。只是美酒佳肴,終究難掩心事重重,用食結束,錢弘俶匆匆告退。 錢弘俶是憂心忡忡,遲疑不定,來自西北的兩個節度使,與之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較之下,高紹基要光棍一些,他就占著一個延州,地寡民貧,這么多年了,隨著中央朝廷不斷強大,也沒有什么不切實際的妄想了,在延州說一不二固然不錯,但朝廷如果真要收回,他也不會過于反對,到中原當安樂公過富庶日子,也不錯。 高家與黨項李家的仇怨已深,若是背離了朝廷,可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甚至于,高紹基有點希望定難軍犯蠢,因此而自絕朝廷,屆時,他還可借朝廷之力,打擊報復,清算仇怨。 而李彝殷呢,感觸就更復雜了,忐忑中,夾雜著后悔,還有少許恐懼…… 第297章 心虛 天幕,是陰云密布,但又釋放著些異樣的光線,昏黃昏黃的,明明是昏暗色調,四周卻是一片光亮。禮賓院,定難軍節度李彝殷下處,或許是陣雨將至,使得環境顯得壓抑,反襯出舍內賓客沉重的心情。 對于此番主動進京的諸藩臣,朝廷這邊是做了充分的安排,招待周至到位,以國賓禮遇。是以,李彝殷這一行人,由上至下,在進京的這段時間內,日子很滋潤,以貴賓的身份,縱享東京風華。 唯一有些不快的,那就是朝廷把延州高紹基那一行人安排在其“隔壁”當鄰居,當然這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 不過,此時此刻,李彝殷卻無心顧忌這些細枝末節了。尤其是,在得知高紹基那廝,進宮向天子提出納土歸附的事情后,心情就更糟糕了?;叵肫鸱讲鸥呓B基那小兒,譏諷蔑視的笑容,李彝殷也是有些明白其含義了。 就像留從效獻地,讓錢弘俶坐立不安一般,高紹基見勢來這么一手,也令李彝殷措手不及。高紹基可以痛快地做出選擇,李彝殷可就難了。 門前的衛士肅立,門內主臣靜坐,直到一道驚雷響起,震動諸人。終于,一名幕僚向坐在主位上的李彝殷道:“使君,今漳泉、延州相繼獻地,夏州何去何從,也當有所定議!” “如何定議?”聽此言,李彝殷頓時就呵斥了一句:“難道讓我像留、高那般,把祖父三代披荊斬棘、奮戰百年所得土地,拱手讓人嗎?” 相較于其他三方勢力,定難軍的情況,顯然要復雜得多,也更危險得多??v使不提黨項人在西北生根發展的年份,哪怕從李思恭算起,夏綏政權也在當地鞏固近百年了。 拓跋李氏,到李彝殷,已歷五世,在這么長的時間內,早已形成了以夏綏銀宥四州為核心,由諸多黨項部族為根基的一個勢力。雖然在體量上,與大漢朝是無法對抗的,但是如因此而小瞧他們,絕對會吃大虧。 而李彝殷,在定難節度的位置上,也待了近二十五年了,早年的時候也是跟著父兄,與后唐王朝對抗過的,漢初之際,在西北也是不怎么安分,很活躍,屢有異動,攪弄風云。雖然這十來年里,低調了不少,但從未讓劉承祐消除對這支勢力的戒心。 這樣一個人,勉強算得上梟雄,是不可能甘于臣服的,從李彝殷的態度就可知曉。 此番,李彝殷自然不是孤身一人來京的,還有幾名幕僚與李氏宗族。其言罷,一名黨項漢子站了出來:“兄長說得不錯,我看吶,這大漢朝遲早是要對我夏州動手的。當初,就該和契丹人聯手,立于不敗之地,更不該貿貿然到開封,若是被朝廷扣留,不讓回返,夏州危矣!” 這話一說出口,李彝殷的表情是要多難看,有多難看。這一次主動進京,主要原因,就在于大漢對遼戰爭的勝利,又兼河套被復,夏州已成困勢。礙于如此局面,心存畏懼之下,方有此舉,想通過此次進京,表示臣服,獲取朝廷的信任,緩解壓力。當然,對于此行的風險,李彝殷與一干幕僚下屬是有過討論的,得出的結果是,當保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