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73節
“提及此,小的倒有一事需要向大王匯報!”聽趙匡贊這么說,趙仙突然道。 “說!”趙匡贊顯得漫不經心的。 “王府故人何福殷,想要求見大王!”趙仙稟道:“大王是否見一見?” “何福殷!”趙匡贊眉頭一揚,說道:“聽說他可是東京城內,有名的富商了!” 趙仙應道:“正是!此人確實是個經商的能人,眼光也好,如今其產業涉及多方,天下諸道都有其商隊,與東京不少官員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聽說此次北伐,官府有許多物資,都是從他手上購買的,獲利不菲……” “當年我父手下一個走卒,竟然在東京占得一席之地,也確實是個人才!”趙匡贊淡淡地道:“他投帖求見,可有言明其目的?” 趙仙說道:“若沒有燕王府的扶持,當初豈有他發跡的機會?他終究是大王的仆從出身,而今大王回京,他自當拜見,匯報所治產業的情況!小的以為,大王如欲謀產業,可從何福殷著手,豈不方便許多!” 從趙仙的話可以看出,是準備把何福殷當肥豬宰的。然而,趙匡贊思忖幾許,卻笑了笑:“不必了,人心易變??!” 趙仙不解:“大王莫不是怕他不肯進獻?” 此時,趙匡贊的眼神中,卻流露出一抹睿智的光芒,平靜道:“如你所言,這何福殷名聲甚大,與官府牽扯過深,商人做到這個程度,未必是好事??!” 有些事情,不是趙仙這個層級的人所能看明白的。而趙匡贊雖然到東京不久,但對于朝廷的情況,還是有所了解的,如今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財力不繼,然而支出甚多。 再加上,前者皇帝還當廷討論過稅收的問題,尤其拿商稅來說事,發表的一番看法。聞弦歌而知雅意,趙匡贊是聽明白了劉承祐的意思,東京商業逐漸繁榮,朝廷此前也多以鼓勵為主,予以寬松的環境,但寬松不代表放縱,在東京的大發展中,產生的一些不良的結果,需要解決,對商賈也需要進行約束…… 話說得再漂亮,再有理有節,也遮掩不了皇帝那準備舉起的殺肥的屠刀。而趙匡贊聯想到這些,再考慮起何福殷之事,在態度上,自然偏向與保守了。 …… 雖然國家行政基本方針定下了,但在從大有為走向無為,進入休養生息的過程中,朝廷上下,卻是忙碌一片?;实刍鼐┖?,京城的氣氛也陡然一轉,似乎有種無形的壓力,在鞭策著上下臣工職吏。 整個五月中下旬,東京朝廷主要有兩件大事,其一乃是北伐功勞籌議,議功、策勛、封賞、撫恤,在皇帝的督促下,以極高的效率展開。到慶功宴之前,對于軍功封賞條陳已然得到了皇帝批復通過。 其二則為全國軍制、內外軍隊的進一步整編改革。經過這一次大整頓,大漢軍隊,正式形成以宿衛、禁軍、邊軍、都司為主,鄉兵、蕃兵為輔的全國軍事體系。 宿衛系統,主要守備皇城、宮城,拱衛皇權,以大內軍、控鶴軍、奉宸營為主力,兵額五千,所有大漢軍隊都是其兵源。 禁軍仍是大漢最主要的力量,是維護中央權威、保障國家穩定最強大的暴力機器。不過,此次整編,廢除了此前一些仍顯繁雜的軍號、番號,更進一步地精簡調整。 殿前、侍衛兩司之外,新設巡檢司,合稱三衙,共同駐守兩京及近畿,以及要害之所。殿前司下轄龍棲、小底、鐵騎三軍,侍衛司下轄龍捷、護圣、奉國三軍,巡檢司則以原興捷、武節兩軍改編,從其名就可知,在維護治安方面,巡檢司的責任要更大些,但在地位上,又要遜殿前、侍衛兩司一籌。 使三衙互制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對將領在調兵權上的剝奪,通過樞密院制衡這三衙,并以更加詳細且嚴厲的制度,用以約束。 并且,對于三禁司的指揮機構,也進行了進一步的縮減。比如侍衛司,就把正副帥之下的馬軍、步軍都指揮使給撤了。今后的指揮體系,由侍衛統帥——侍衛副帥——侍衛都虞侯——各軍都將——廂將——尉將——營將——百將——隊長——什長,這十級構成。 殿前司那邊,也是照此設置,巡檢司那邊,因為承擔著主要治安的責任,在設置上要稍微復雜些,營將以上,皆設副職。 經過這么一番整改,禁軍三司也更加平衡,更具統一性,更顯秩序。 邊軍的整改,則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更合理的安排,主要是在輪戍制度上下功夫,形成以禁軍、邊軍、都司之間的輪換。戍卒之苦,皇帝尤其體諒,當然,他也是怕邊軍出問題。 至于鄉兵,則是大漢軍隊的后備力量,重點在于農閑時的cao訓。而蕃兵,也是大漢軍事體系的一種補充,在大漢軍中,也充斥著諸多漢化極深的各族將士,參與此次北伐的關西蕃騎,有三千人哭著喊著要為大漢效力,也在整編之中。 在君臣同策同力之下,新的軍事體系搭建出來了,而接下來要做的,只是往里邊填充人手。對于諸多將領而言,也是一場分蛋糕的活動,望眼欲穿。 對于劉承祐而言,也是一場平衡功勞與資歷的挑戰。不過,雖則繁復,顧慮重重,但還不至于讓他犯難,這種事情,他已是駕輕就熟。 第291章 酬功 時間進入六月,在開封北郊,大漢朝廷舉行了一場規??涨暗墓纼x式,天子劉承祐實現了他的諾言,帶領皇室、公卿、大臣、職吏、軍隊進行祭拜,同時,有超過十萬人的東京及周遭百姓,也都參與其中。 其后,劉承祐又下詔,于太廟之側,新建一座昭烈廟,立碑記文,用以祭奠為大漢戰死的將士,以揚其獻身精神。 并且,劉承祐下令,將自河東起兵開始,在大漢的建立、統一及對外戰爭中,所有戰死的官兵,不論貴賤高低,悉刻名其間,永為紀念傳世,今后之事,亦如此例。 這是個不小的工程,大漢立國十多年來,大小戰事以百計,為國戰死的將士,更是超過二十萬人,最麻煩的,還是人員的核驗,即便有跡可循,想要把名單完整羅列出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以此事之嚴肅性,又不能有任何的疏忽怠慢。 不過,困難是有,但此詔意宣揚開來之后,軍心人情大悅。不知覺間,對于人心的凝聚,劉承祐是越發下功夫,舍得投入了。 …… 夕陽緩緩而落,時近黃昏,盛夏的燥熱只稍微散去幾分,皇城前,大量的車駕、乘騎匯聚,可謂冠蓋云集。陸陸續續地,穿過一道道宮門,經過檢查之后,至崇元大殿。 拖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諸項籌備充分,升賞名單擬好,朝廷正式舉行慶功宴?;氐綎|京的大漢將臣們,早已是望眼欲穿。 得以參與崇元御宴的,都是北伐大軍尉將以上將領,再加上一些表現特別突出的下級軍官以及朝中重臣。當然,對于內外官兵的錢帛祿粟賞賜,早已展開了,那些仍在北邊坐鎮的有功將士,也特意多賜一份,以做補償。 作為現存唯二的異姓親王,趙匡贊自然是有資格赴宴的,在到東京的這段時間,皇帝對他的優寵,可謂冠于群臣,待遇之豐厚,令人羨慕。 手里牽幼子,安步當車,朝皇宮走去。若說趙匡贊有什么遺憾的事情,便是子嗣單薄,可謂中年得子,如今其膝下就一五歲的幼子,獨苗,十分受其鐘愛。此番御宴,將臣得攜子嗣,他自然也把愛子帶上。 宮門前,趙匡贊望見了前邊兩道身影,趨步上前,打了個招呼:“楊將軍!” 走在前邊的,正是楊業,回轉身子,見到趙匡贊,也立刻行禮:“末將見過大王!” “將軍不必拘禮,你是大漢功臣,我承受不起??!”趙匡贊哈哈一笑。 聞言,楊業搖了搖頭,鄭重地說:“若論功績,還有比大王坐鎮幽州、維護大漢北疆安寧更大的嗎?” 楊業這話,說得趙匡贊心情愉悅,見其謙恭而毫無倨傲之色,對這個天子的心腹愛將,再高看一眼,覺得此人就差腦門上寫著“前程無量”四個字了,態度愈加親切了。 注意到楊業身邊的一名將領,問道:“這位是?” 楊業介紹道:“這是前飛狐軍使王審琦!” “王將軍之名,我也早有所聞啊,實乃國之良將!”趙匡贊立刻道。他這話,倒也不全是恭維,對于此前大漢布置在北面的邊將,雖有素未謀面的,但多少了解一些,至少聽過名字。 王審琦也拱了拱手,笑道:“大王謬贊了,末將不敢當!” 此番整軍,王審琦的飛狐軍也在調整范圍,駐地調動,兵額縮減,而王審琦則是調回東京,雖然還沒有發布具體的任命,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三衙禁軍之中任職。 當然,王審琦并不是個例,那些久戍邊防的將領們,基本都另有差事,甚至有軍轉政的,比如國丈代國公折德扆。 而因為同楊業早年共事的關系,這份香火情持續至今,進京之后,兩個好友免不得交往敘談。說起來,這一世,王審琦早期的軍旅生涯,還多仰賴楊業的舉薦提拔。 “這是楊大郎吧!”趙匡贊又把注意力放在楊業手中牽著的楊延昭身上。 “正是犬子!”楊業說著,對楊延昭吩咐著:“大郎,還不向燕王行禮!” 楊延昭也是一點不怯生,躬身一揖??粗昙o雖不,但英氣勃勃的楊延昭,趙匡贊不由嘆道:“觀其氣度,果然天資不凡,不愧陛下所贊,真麒麟兒??!” 此前,抽得閑暇,劉承祐還特地讓楊業帶楊延昭給他看過,心中喜歡,贊之為“麒麟兒”,這名聲也就傳開了。甚至,表露出待其長成,招之為駙馬的意思。 這可讓很多人羨慕嫉妒恨,你楊業得陛下寵信也就罷了,連子嗣都得歡心,只要不出大問題,楊家的顯赫幾乎是得到保障的。 東京大抵是天下是非最多的地方,因此,見風使舵,同楊業拉關系賣好的人增多了,同樣關于他的非議也不少?;鼐┲?,楊業也聽說了那些流言議論,還頗有些不適,是以在為人處世上更加低調了。 三者偕同入宮,直趨崇元殿。在宮廷御宴方面,大漢也是很有經驗的,至于慶功宴,十多年來已經舉辦了好幾次,而在崇元殿舉行,已然凸出其規格了。 漢宮之中,也唯有崇元殿,是真正經過擴建的,在諸多宮殿中,是一枝獨秀。事實上,如今大漢宮室已然顯得小氣,尤其在東京擴建大修之后,古舊的建筑,局促布局,與整個京城大為不配。已經有不少臣子上書,說如今的皇城毫無大國之氣,難配尊位,希望能重修,以彰權威,不過,都被劉承祐拒絕了,他的心思,可不在這上邊。 暮色漸沉,崇元殿自是燈火通明,喧囂一片,整個一副熱鬧的場面,宴席之用,宮人們早已備好。隨著帝后齊至,宣布這場慶功宴正式開始。 作為慶功宴,主食當然是酬功了,劉承祐也很懂大伙的心思,在開宴之前,直接命人宣讀對北伐有功文武人員的封賞。一共準備了八份名單,由幾名近侍,輪番宣布。 與宴所有文武的賞賜、升遷,都列于其間,僅宣布,就花了近半個時辰。但是,沒有人覺得不耐煩。 北伐功臣,軍功第一,落在了慕容延釗身上,其下,安審琦、符彥卿、馬全義、高懷德、趙匡胤、柴榮、李處耘、郭崇威、石守信,楊業排在第十一。 錢糧的賞賜,自不需多提,爵位上,提升了一大批人,主要針對中下層級的貴族,公爵以上,少晉升,只做了些調整。 慕容延釗改封衛國公,安審琦封荊王,符彥卿改封冀王,趙匡贊改封陳王,其余將帥公爵以上,多未作變動,但賜以豐厚的錢糧。石守信封新鄉縣公,楊業晉五臺縣公…… 其他有功文武,多給賞賜,包括范質、薛居正等文臣,別看在殿議之時,大倒苦水,說國庫如何艱難,但面對皇帝的賞賜,還是喜笑顏開的。 職位的安排上,主要在于禁軍軍職的調整,殿前司以高懷德為都指揮使,侍衛司仍由向訓領著,漢韓通去管巡檢司。楊業、石守信分別為殿前、侍衛都虞侯。 其他重要的變動,李處耘因主管大軍后勤,供饋無缺,直接被提拔為樞密使,趙匡胤入樞密院為副使,在南口大戰中表現出眾的韓徽為樞密院承旨。 沒錯,此番回朝,首先易職的大臣是柴榮,他在樞密院的時間,太久了,劉承祐準備給其減減負擔。 其余封賞升遷調動,不一一細表。 第292章 得意失意 對于朝廷的酬功,大部分人都還是滿意的,畢竟劉承祐與有司花了這么長的時間準備,是經過綜合考量的,基本上顧及到方方面面。 拿柴趙來說,在北伐的過程中,一直是作為參贊決斷的將帥身份隨駕,雖然直接的戰功,相較于其他人少些,但其功績不容抹殺。爵位上沒有繼續提升或變動,一方面在于劉承祐壓制的心思,一方面也確實不便輕易賞給。 到如今,大漢的爵位,雖然已經名大于實,但待遇、地位、榮譽擺在那里,劉承祐已經在有意控制爵位的發放。十來年中,也收回了不少此前顯得泛濫的爵位,他的想法也很簡單,不能讓大漢的爵位表現得太廉價了。因此,越到高級爵位,提升越困難。 像趙匡胤,當初伐蜀歸來,直接賜以亳國公爵,就有賞給過重的嫌疑,他崛起得太快,并不像向訓那般,履歷扎實。 至于柴榮,免去樞密使之職,看起來有所薄待,但事前劉承祐也與其有過溝通。一者,在還京的時候,其身體抱恙,他已年近四旬,在常年的繁重事務中,身體難免有虧空,又經北伐,此番在健康上出現問題了,念及其“英年早逝”,劉承祐想讓他休養一段時間,等養好了身體,再復出。 二者,就是柴榮在樞密院掌全國軍政的時間太長了,把郭威當權那段時間算上,基本可以說,樞密院一直在“郭系”的掌控中。再持續下去,對國家,對于劉承祐,對柴榮,都不是件好事,退一步,會是海闊天空。 是以,當劉承祐給柴榮一個簡單的暗示后,他是欣然接受。因此,劉承祐給柴榮的賞賜,異常豐厚,錢三萬貫,絹一千匹,粟五千石。同時,劉承祐也有意,加封郭威為王,這幾年過去,對郭威,劉承祐的愧疚心理居然加重了。 三個異姓王,趙匡贊改爵,是繼續去“幽燕”化,以燕改陳,雖然逼格降低了,但劉承祐還算厚道地給了大量賞賜。符彥卿與安審琦,北伐之后,都將處于半隱退狀態,頤養天年才是其歸宿。 其余如高懷德、趙匡胤等爵位未變者,都在錢糧賞賜與勛位提升上,給予了補償。 而像石守信、楊業這樣戰功卓著、表現突出、深受皇帝看重的將領,算是熬出了頭,但賜以公爵,仍舊矚目。不過,沒有人能對此有什么異議。 楊業就不用說了,八年前就封侯了,但一直熬到如今,有十年鎮戍邊關的履歷打底,再加這一年間對遼的輝煌戰果,哪怕他年輕,在能力與功績上值得非議的并不多。 至于石守信,也是很早便聞名于軍中,晉升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在幾次重要大戰中,都表現出了卓越的統率才能,功勞也是拿得出手的。 而這二者,還是很大的晉升空間。 另外,便是那些此前的邊軍將領,似馬全義、羅彥瓌、韓令坤、王審琦、李漢瓊、董遵誨等,最少都得了個侯爵,賜以軍職,這其中,也有對他們久戍邊陲的補償。 似馬全義、羅彥瓌者,至今還在幽州主管軍務,未及返京。有一種說法,仍留在北邊戍守的將領,都是被天子倚為股肱的大將。當然,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此次封賞的另一方面,則是劉承祐明令成文,所有軍功爵位,三代之內世襲,三代之后遞次降減。文臣爵位,加開國者類此。同時定下,皇室封爵,一如此例。 雖然不能算是與國休戚,但這道詔令,也著實安了大部分人心。因為,此前因為爵位的世襲問題,有過一些傳言。 要說最出人意料的,晉升顯得突然的,要屬李處耘的樞密使之職了。雖然沒有赫赫戰功,但他的功勞,卻是不能忽視的,此番北伐,動兵規模龐大,實際打的就是國力與錢糧軍械。供給前線數十萬軍民,其中沒有短缺、遲誤、疏漏,這可不是一件易事。 是以,李處耘的功勛排名沒有太過靠前,但在劉承祐心目之中,對他的功勞是卻是異??隙?。便樞密使的事情,當然也是與其通過氣的,初時李處耘還有些顧慮,但被劉承祐三言兩語化解,讓其坦然接受,不要有心理負擔。 李處耘呢,本是個極有抱負、勇于任事的人,意外之余,也是鄭重接受。劉承祐用李處耘,除了他本身的才干與此次的功勞外,也因為他在樞密院任重要職事多年,熟悉其事務運轉,能夠無縫銜接,擔起柴榮去職后的擔子。只是不管如何,李處耘就任樞密使,在旁人眼中,都是躍升,直接成為大漢朝堂上最具權勢的大臣之一。 有得意的,自然也有失意不滿的,比如折德扆。作為皇親國戚,論功行賞,竟然排不上號,前十的功臣中,居然沒他的名字。這心中難免有落差,然而,若是實實在在地擺功勞,也確是沒法和名列前茅的將帥們比。 對于折德扆而言,一張老臉,有點無處安放的羞臊感。不過,對于這個丈人,劉承祐也沒有薄待,除了代國公的爵位不易再變之外,也是大方地給予賞賜,宅邸、莊園、土地、錢糧,很豐厚。同時,把他留在東京擔任太仆卿。 還有就是李重進、韓令坤等人了。李重進呢,算是個倒霉蛋,北伐之中,漢軍打了那么多仗,損失慘重的苦戰、惡戰有,但直接的敗績,也就那兩場,還是損失了朝廷的精銳禁騎。即便劉承祐也念其不易,再加給郭威、柴榮面子,也不好優賞。是以,李重進雖然仍被拜為興捷都指揮使,但爵位還是樂陵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