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53節
是以對于這個四子,劉承祐也確實有所鐘愛。 “這一路來,你們也辛苦了,歇息歇息。張德鈞,給他們盛碗姜湯!”劉承祐吩咐著,又指著劉昉:“天氣漸寒,誰讓你穿這么少的,你祖母給的襖子呢?” 兄弟仨,就劉昉穿得最單薄,聞問,訕訕一笑,劉昉答道:“到軍前,我怕弄臟了,就收起來了!” 對其回答,劉承祐摸了摸他腦袋:“穿起來,御寒衣物,不加諸于身,何以顯效用!你若孝順祖母,就好好使用她的賞賜,保重好身體!” “官家,陳留王、高國舅、柴樞密、趙都帥求見!”在三子飲熱姜湯之時,張德鈞來報。 “爹爹有軍國大事相商,兒等先告退了!”劉煦起身,乖巧地說道。 掃了他們兩眼,劉承祐原有心讓他們留下一起聽聽,不過略作思吟,還是收了心思,說:“下去好好休息!” “臣等參見陛下!”四名統帥級漢將入內參拜。 “免禮!入座吧!”劉承祐態度親和,伸手示意,還是每人各賜一碗姜湯,看著安審琦,問道:“陳留王身體如何了?” 安審琦看起來還有些虛弱,顯然,前者過度勞神傷身所造成的虧損,是沒那么容易彌補的,已經變白的發髻,也再無法轉黑了。 “多謝陛下關懷!”安審琦應道:“臣年邁腐朽,此一役后,精力實難支撐,還望陛下垂憐,凱旋之日,應老臣解甲,歸養田園!” 這大抵就是安審琦的聰明之處了,既急流勇退,因此戰,還能讓皇帝產生一些憐憫心理。果然,對其言,劉承祐是溫言安撫:“卿為國家,鞠躬盡瘁,勞苦功高,身體該好好養,引退之事,勿需多言!若少了你這樣的柱國頂梁,既是朕的損失,也是朝廷的損失!” “陛下此言,老臣豈敢當!”安審琦摸了把花白的老須,謙辭道。 同安審琦寒暄一番,劉承祐環視在場四名重臣,直接開言,說道:“南口之戰后,戰局發生決定性轉變,北伐大業如何進展,對于接下來作戰方針,朕心里有所考慮,不過,還需聽聽諸位的意見!” 面對天子垂詢,安審琦說道:“此戰之后,漢遼雙方,都是死傷慘重,我軍需要時間休整,遼軍亦然。然而國家實力,強弱形勢之對比,十分了然。 憑借大漢的底蘊,補充兵源、軍械、糧草,可迅速恢復行營實力。相較之下,契丹則不然,南口之戰的損失對他們而言,傷筋動骨,絕非短時間可以補足。 老臣以為,可暫時休兵,既整訓兵馬,與將士休養恢復的時間。同時,也可以大勢壓迫遼軍,只需對耗下去,足可拖垮契丹!” 安審琦的建議,就突出一個穩,以勢壓人,同時,也是老成謀國之言,要是這么打下去,遼軍想要住很難。 當然,也沒有絕對利弊一說。契丹終究不是一般的游牧王朝,以游牧民族的老眼光對待,也會吃虧的。如果遼軍硬是勒緊脖子對耗,他們不好過,大漢付出的代價也絕對不會小。 為了供養幽燕的幾十萬軍民,大漢已然窮半壁國力,國庫官儲,源源不斷地消耗,每日的花費,都是一筆巨額的數目。 財政的壓力是一方面,人力的消耗則更大,前方五十萬軍民,后方則是超過百萬的人口動員。戰爭傷民傷農,民農則為國本,如果拖到來年春耕,戰事猶未終結,那時的損失,即便是大漢,也要考慮能否承受住了。 當然,距離來年春耕,還有幾個月的時間,看起來還很充足,但要考慮到,如果進入隆冬臘月氣候對于作戰的影響。 不過,不論怎么說,拖下去,大漢的底氣總歸要足很多。 安審琦言罷,柴榮則從從容容地將他的考慮說來,直接點明,戰事拖延太久,大漢的付出的代價太大。 而后道:“大軍休整,這是必須的,然而,一味地拖延,臣不敢茍同。我們并不能保證,一定能拖垮契丹,倘若半年之后,戰事猶未終結,農時已至,且師老兵疲,我們繼續作戰,還是選擇撤軍? 是以,臣以為,以勢迫敵,是可以采取的做法,但不能固此不變,還當采取更積極的策略。而今,李重進已牢牢地控制住縉山,遼軍敗兵屯于懷來,臣建議,趁著嚴冬到來之前的時間,先收取媯、武、新、蔚幾州!” 柴榮還是一貫的風格,喜歡追求主動,把局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整個人都透著種積極進取的昂揚斗志。 柴榮情緒極富熱情,言語極具感染力,對其諫言,劉承祐顯然也是有所思考。有一點現實情況,是劉承祐不得不承認的,此番北伐,是大漢立國以來打得最富裕的仗,但付出的代價,也足以讓他感到rou疼。 沒有輕易表態,劉承祐又看向趙匡胤。面對天子的目光,趙匡胤顯得很平靜,拱手說:“陛下,南口一戰,臣苦思而有所得。遼軍本取守勢,然轉守為攻,大發兵馬二十萬,意欲全殲陳留王軍,臣以為,就是遼軍知曉,憑其國力,難以長期與大漢鏖戰抗衡,是以想通過打擊我一路大軍,而破困局。 臣以為,不必急切與戰。以我軍如今的實力,在儒州既下的情況下,想要進兵出塞,趁勝痛擊遼軍,并不難,一舉收復媯、武、新、蔚諸州,同樣可期! 然而,臣顧慮的是,經南口重創,遼軍怕不會再敢同我軍正面對抗消耗了。媯武諸州,地勢狹促,實不便騎兵展開作戰,如果讓剩下的十余萬遼軍撤到云朔地區,那無異于使其脫離山地牢籠,釋放其騎兵作戰能力。 若能把遼軍拖延在此地,既可拉長其戰線,消耗其國力。待到來年開春,也是其兵困馬乏之時,屆時出擊,可起摧枯拉朽之效。 同時,臣以為,可加強河東方面的實力,屆時,兩路大軍夾擊遼軍,勝勢在我?!?/br> 趙匡胤的考慮,算是周全了,也給劉承祐提出了一個更清晰的思路。 “藏用有什么看法?”劉承祐又問高懷德。 相較于柴趙,高懷德的回答,要簡單許多:“臣以為,當下以休整為要,具體如何用兵,還需看遼軍的反應,屆時再隨機應變!” “藏用說得是!”看了高懷德一眼,劉承祐嘆道:“是啊,用兵之道,因地制宜,隨機應變!還要看我們的對手,是何反應!” “你們覺得,遼軍會不會主動放棄山右諸州?”劉承祐突然說道。 對此,幾人面面相覷,卻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復。 “倘若如此,那我們也只能選擇趁勢疾進了!”劉承祐嘆息道:“如趙卿所言,不管如何,河東的實力,該當加強了!” 事實上,南口一戰后,漢軍北伐的第一階段目標,已然達成。肘腋之患,基本被消除,遼軍的勢力被徹底趕出燕南,只是時間問題。 下一階段的目標,當放在全復燕云十六州上,對此,漢軍軍力布置,也該做個全盤的調整。其中,最大的調整,當在河東兵馬的,原本的牽制之軍,當作為伐遼主力來用了。 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 乾祐十一年,冬,十月朔。 初冬降臨,天地之間,蕭索益甚,越過燕山的北風已初顯凜冽,刮動著野外的荒草枯木。南口之外,十萬休整完畢的漢軍具裝列陣,正面公墓,肅穆而立。 十萬漢軍,分為十座軍陣,形理嚴整,氣勢磅礴,一派莊嚴宏大的景象。除了軍隊及將領,幽燕本地的諸多官員,以及隨駕的皇妃、皇子及大臣,皆正裝在此,一個個表情鄭重。 一座祭拜的高臺,在三日之內,拔地而起,沿著階級,天子儀衛擺開,在萬眾矚目中,皇帝劉承祐一身冕服登臺。這是一場對南口陣亡將士的祭奠儀式,規模弄得很大,也是一場政治作秀,卻是觀大戰之后,兵心士氣有所挫傷,劉承祐想出來的辦法,以此凝聚軍心,振奮士氣。 作為典儀的,是陳留王安審琦,一身天子欽賜的御甲,面色莊嚴,雙手捧著一份祭文,朗聲宣讀。劉承祐則親自秉香,鄭重而行祭禮。 祭臺之下,一干人等,皆肅然垂首,以示禮敬。祭禮結束,劉承祐回轉身體,環視一圈地臺下十萬之眾,如此威武雄壯之師,只是大漢強大實力的一小部分,任由自己所驅使,思之實有些心潮起伏。多少英雄好漢,能在這種地位與榮耀中,始終保持著清醒,而不迷失,劉承祐覺得自己,已經是夠冷靜的了。 穩定心神,無聲地清了清嗓子,劉承祐開口,發表一番致辭。劉承祐的演講,并不長,主要有三點。一是悼念北伐以來浴血作戰、奮勇殺敵而犧牲的將士;二是重申北伐大業;三則鼓勵將士再接再厲,為國立功,為己建勛。 當然,稿子是提前準備好的,并且,在劉承祐演講的同時,軍中的宣慰郎們,都快速準確地把天子所說,傳達下去。 這一切,看起來十分形式化,但很多時候,形式的東西,對人心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最后,劉承祐振臂高呼,所有振奮人心的話都凝聚成一句:“漢軍威武!” “漢軍威武!” 祭臺之下,也緊跟著爆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聲,所有人,都扯高了嗓子高呼。列于陣前,劉昉顯得十分激動,一手高抬,奮力揮動。 威武之聲,持續了許久,又在有心人的帶動下,變成“萬歲”、“萬勝”的呼聲。劉承祐繃緊的面容間,不自覺地露出了一抹淺笑。 祭典結束之后,劉承祐又安排了一件事,待到北伐戰終,在南口設一鎮,遷戶移民,充實人口,伺候公墓,照看英魂,以示對功勛將士的敬意。 經過劉承祐一連串的恩待禮敬手段,漢軍的軍心士氣,得到了極大的振奮,行營的實力,也在迅速恢復中。 相較之下,一山之隔,遼軍的境況,可就要凄慘多了,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有繼續惡化的跡象。軍力大損,士氣低落,人心動蕩。 對于遼軍的損失,漢軍這邊只是個估算,具體如何,其創自知。出擊的二十萬軍,真正回到關后的,只有不到十二萬,并且傷兵滿營。因為醫藥的嚴重缺乏,許多受傷的遼軍將士,都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身亡。 當然,傷重不治的終究是少數,真正重傷的,根本回不來。即便如此,仍舊有數千卒,傷勢惡化,丟了性命。這段時間,遼軍這邊安排了幾次集中的火葬,軍心士氣,再受重創。 遼軍的損失,是全方位的,附屬民族、仆從兵馬的死傷就不提了,遼軍各部族軍死傷慘重,其余精銳,鐵鷂子軍全部覆沒,拱衛皇權的左右皮室軍,也傷亡過萬,對于遼帝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退回山右之后,遼軍并沒有在居庸關久待,那里根本放不下十幾萬遼軍,除了留一部分耶律璟新集結起來的軍隊駐守關城外,剩下的遼軍都在懷來縣休整,舔舐傷口,這是這傷口越舔越疼,痛徹心扉那種。 事實上,耶律璟此番,是把山右諸軍剩下的力量全部集中在懷來了,猶有十三萬之眾,但是,喪敗之師不可恃,哪怕是遼軍勁卒。 在接應敗軍之后,耶律璟也采取了一系列安撫軍心的措施,比如酒rou大賞賜,安排人全力救治傷兵,并親自巡視撫慰將士,沒有一點責怪之意,雖然起到了一定維穩的作用,但士氣的嚴重滑落,已是不可避免,南征的遼軍將士,怯戰之心漸濃,思歸之心益重。 經過南口這么一場苦戰,對遼國而言,暫且不提戰略等大局方面的情況,就自身,已然遭受了嚴重的危機。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遼軍是無法再經受大戰了。 如果僅是士氣的問題,那倒也還沒有嚴重到那個地步,關鍵是,經此一戰,遼帝威信大跌,從而導致,在其內部,多生非議。 隨駕的貴族、大臣,不少人開始對大舉南下的決定,提出異議了。而其中,最讓耶律璟感到惱怒的,就是安平王耶律敵烈,終究是摻和到里面去了。 一股反對耶律璟的力量,又開始積聚,雖然還不至于動搖他的帝位,但終究有種不穩的征兆。一場失利,一場重大挫敗,將很多問題都暴露出來了。 而對于影響自己帝位的情況,耶律璟顯得十分敏感,一度有心整飭,但生生忍住了沒有動手,大敵仍舊當前,實不好再生周折,貿然行事。不過,耶律璟仍舊加強了對于軍隊的控制與約束。 所幸的是,遼帝手中掌控的軍事實力,仍舊很強,還足以彈壓。這段時間,他做的最多事情,就是安撫部族將領,花費了極大的精力。 這之后,隨著漢帝在南口祭奠活動的消息傳來,耶律璟這才真正騰出精力,開始思索,如何面對當下的形勢,如何應對仍舊咄咄逼人的漢軍。 這些日子,南口又是一座堅固的漢寨立起,虎視眈眈,直指居庸關。而占據了縉山的李重進,也沒消停,遣輕騎往懷來方向襲擾,人數雖然不多,但十分猖狂,引得遼軍數驚。 對于南口大戰的結果,耶律璟是既惱怒又后悔,惱怒檀州守備失當、南口作戰不力,后悔不該貿然出擊,使的遼軍的局勢更加尷尬。 當然,這些情緒,耶律璟并沒有完全展露出來,還不到追究責任的時候。但是遼國的貴族大臣們,不乏聰明者,多少能夠感受得到。最先向耶律璟請罪的就是耶律屋質,但經此一戰,對他,耶律璟是倚重更甚,非但沒有苛責,反而溫言安撫。 至于蕭思溫,直接把他拿下了,剝奪一切官職,有新舊問題一并清算的意思。還是隨駕的蕭護思出言求情,方才得免。 而韓匡美,因為力戰重傷,倒免了罪責,對其忠勇,耶律璟還大加勉勵,給他升職晉爵,越是這種危難時刻,越需要樹立起些典型。 倒使得經檀州、南口兩次重大挫敗,遼國將臣中,韓匡美這個漢臣,成為了唯一一個受到褒獎的大臣。 懷來城內,耶律璟再度召集幾名心腹大臣舉行御前會議,表情嚴肅,沒有多余廢話,直接開口道:“檀州、南口兩仗,我軍挫傷甚重,到此為止,大遼已到十分危急的地步,形勢于我,大為不利。這段時日,朕反復思量,深加總結,感慨良多。 南口之戰,損失雖大,但非大遼將士作戰不力,唯檀州一戰,數萬守軍,竟被其一戰而下,其中因由,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事實證明,主動出擊,決策并未失當,依城據守,才是自曝其短,任漢軍肆意,實不足??!” 聽耶律璟這么一番話,由蕭護思主動開口,說:“陛下,檀州的失利,確實值得我們警示。臣詳細了解過,其敗因有三。 一,漢軍器械犀利,有大量攻堅利器,而我軍卻缺乏應對手段,為其所趁; 二,我軍準備不足,而漢軍迫城,大興土木,毫不吝惜軍械的消耗,為兩國交戰以來的頭一遭; 三,漢軍士氣旺盛,訓練精銳,不惜傷亡,全力猛攻。 是故,臣以為,檀州之失,乃是多方緣由,共同造成。有此教訓,大遼只需提前做好各方面準備,漢軍就別想再輕易破我關城!” 蕭護思這話,純粹就是不想太長漢軍志氣,話說得有理,也是實情,但是,就缺乏些可行性。 耶律璟嘆了口氣,環視一圈:“經此兩戰,我軍損失十幾萬大軍,這對大遼而言,是難以承受之失。而今,漢軍主力二十萬眾,仍屯于南口之外,縉山漢軍亦虎視在側,河東兵馬亦出塞,攻略云朔。值此危局,我們當作何調整與選擇,才是當下最為緊要之事,諸公有何進言?” 遼帝一番話落,大臣們互相看了幾眼,都面露憂慮之色,一時間卻沒人應答。終于,還是耶律屋質,鄭重地看著耶律璟,說:“陛下,恕臣直言,經此一戰,憑我們手中的實力,斷難與漢軍抗衡于燕地了!” 第247章 西撤! 耶律屋質陳述語氣中透著的警示之意,耶律璟完全感受到了,一時默然。事實上,這段時間下來,耶律璟是痛定思痛,對于遼軍的情況,實則已有十分清晰的認識。 戰,是肯定戰不得,一方面實力大損,另一方面士氣難繼。至于長時間地對峙拖延下去,耶律琮雖然為國盡忠了,但他對于戰略大局的意見,耶律璟仍是十分認可的。 已經入冬了,對于塞外游牧民族而言,每個冬季都是一個劫,一道坎,即便以契丹對草原的掌控能力空前,客觀規律還是要遵守的,不能與天斗。 更何況,兩千里遠征,在南方維持龐大的軍隊,也是件很困難的事。從當年漢軍伐唐就可以看出,漢軍是完全可以堅持冬季鏖兵的。 而遼國自身,如果大軍得以長驅直入,在敵境作戰,掠漢地以作補充,還可堅持。但在塞外,如果等到冰天雪地,還長期對峙鏖兵,不說后勤的補給壓力,就自身的士氣都難以保障。